需求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哪些?(下)

发表于:2023-8-29 09:38

字体: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我要投稿

 作者:佚名    来源:知乎

  2.需求开发阶段
  需求开发阶段是指企业团队分析需求的过程。在这个阶段,团队需要从利益相关者那里获取需求和要求信息,加以定义和精炼,并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以确保其清晰准确,同时解决存在的问题和冲突。如果没有获取准确清晰的需求和要求信息,最终交付的产品很可能与利益相关者的期望不符。
  需求收集
  需求收集,也称为需求和需求的收集,是与用户、客户和内部业务利益相关者合作,以识别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和需求,并了解产品或系统的需求。
  需求定义
  需求定义是将收集到的需求以更加清晰、可追溯的方式重写,以便在产品开发生命周期中进行有效的沟通。
  以下是编写高质量需求和要求的基本特征:
  · 必要性
  · 明确性
  · 可行性
  · 可验证性
  · 正确性
  · 可追溯性
  · 描述恰当
  需求和要求的可追溯性至关重要,因为它是了解设计和构建产品是否满足需求和要求的唯一方式。需求管理工具(如PingCode)可实现双向可追溯性,可使团队理解特定需求或要求存在的原因,并易于分析变更的影响。特别是在受监管行业中,产品必须证明可追溯性以符合标准和法规。因此,在编写需求时,将每个需求映射到所有相应的工件以确保可追溯性至关重要。
  许多团队采用需求可追溯性矩阵(RTM)来追踪和管理需求变更的范围。RTM是一种静态工具,需要手动维护。问题在于,在产品开发过程中,变更几乎是无处不在的。遇到需求变更时,团队必须手动搜索RTM文档来查找所有相关的上游和下游需求和要求、依赖需求以及验证和验证测试,以确定可能受到变更影响的范围。
  如果只有少量的需求,通过Excel电子表格进行搜索可能并不困难。然而,如果有成百上千个需求和要求,管理变更范围将变得非常繁琐、耗时且容易出错。
  需求管理工具的目的是简化流程,即使对于高度复杂和受监管的产品也是如此。特别是 PingCode 这类工具,它通过以下方式实现简化流程的目标:
  · 轻松了解变更的影响
  · 启用端到端流程改进
  · 提高生产率
  · 降低产品风险
  · 提高质量
  需求分析
  在产品开发的过程中,有时候利益相关者所表达的要求并不完全符合他们的实际需求。这时候就需要进行需求分析来确保所有的业务、软件和产品需求准确地代表了利益相关者的真实需求和要求。需求分析的目标是了解利益相关者的需要,以便在交付产品时能够完全满足他们的期望。
  3.系统验证阶段
  系统验证的目的是确认成品符合基线的产品需求,而系统确认则评估产品是否满足利益相关者的要求。两者都非常重要,但系统验证总是先进行。
  这个阶段的计划开始于产品需求被定义的时候。计划包括确定哪些系统验证事件需要确认产品需求已经被满足。
  为确保系统验证成功进行,应在需求确定为基线之前为每个产品需求定义以下属性:
  · 成功标准:确定需要验证的内容,以便满足产品需求
  · 方法:测试、演示、检查或分析等方法。
  · 策略:用于确定如何执行系统验证,包括运行环境、测试环境、系统配置等因素。
  通过定义这些属性,可为测试和质量保证工作设定清晰的目标和标准,并确保系统验证的结果能够准确反映产品需求的实现内容,并减少了之后需要返工的风险。
  4.系统确认阶段
  系统确认阶段决定产品是否满足既定利益相关者的要求。系统确认决定了预期用户在实际操作环境中能否接受产品的预期用途。高度管制的产品是否被批准使用取决于确认结果。客户对最终产品的接受程度也取决于系统确认结果。
  开始规划系统确认之前,应先定义一组集成的要求,包括确定需要哪些系统确认事件来考量需求已经被实现。一种有效的方法是为系统确认中的每个要求定义一组属性。
  为确保系统确认成功进行,应在需求基线化之前为每个要求定义以下属性:
  · 成功标准:明确取得什么样的结果意味着客户要求已经被满足。
  · 方法:测试、演示、检查或分析。
  · 策略:包括使用的方法、运行环境、测试环境、系统配置等。
  定义这些属性为测试和质量保证工作了设定目标,并降低返工的风险。
  六、需求管理的挑战
  需求管理的其中一个挑战就是变更管理。因为变更在需求管理过程中如此普遍,所以团队需要在项目开始时就解决他们将如何管理变更的问题。
  当构建有数以千计的需求和无数变更的产品时,团队可能需要花费很多时间来反复查看、修改和跟踪这些变更,以保持变更的可追溯性并确保开发进程不偏离轨道。
  以文档的形式维护要求和需求文档是具有挑战性的,变更带来的挑战之一就是版本控制问题。而工件本身也可能存在版本控制问题,例如,某人可能会就 SRS 第一版提供反馈,但这时已经同时存在包含不同编辑和附加内容SRS 第二版。此外,文档中的版本控制也可以更加精细。例如,需求一可能在版本三上,但它链接到版本二上的测试 B。
  再加上通过电子邮件或会议从多个利益相关者那里汇总反馈,分析变更对需求工件各个版本的影响,并向正确的人员传达正确的变更和状态。只是想想如何保持所有这些都井井有条就令人崩溃。
  以下是需求管理会面临的五个挑战:
  · 临期反馈
  · 反复讨论和重新审视已经做出的决策
  · 变更成本
  · 注意力分散
  · 期望不一致或者不匹配
  使用文档或基于文档的遗留系统,而非用专门构建的需求管理工具来管理需求时,问题会变得更加复杂。通过从以文档为中心的需求管理方式转变为以数据为中心的方式,可以克服大多数这些挑战,甚至更多。
  七、成功管理复杂产品和高度受监管行业的需求的方法
  上述挑战是实实在在的,掌握它们可以对开发时间表和预算产生重大影响。在受监管的行业——如汽车、航空、医疗设备、政府和工业制造——的开发人员面临的挑战更大,因为他们需要证明产品符合法规和标准。
  标准和法规可能包含数百项规定,但并非所有规定都适用于自己的特定产品。此外,标准和法规还包括对系统验证和确认(验收、认证和资格)的要求,以及有关产品开发组织的规定。但是,标准和法规中条款经常表述模糊。
  在项目开始阶段,确定驱动因素和制约因素时,项目团队需要识别所有适用的标准和法规,并确定其中哪些条款适用于自己的产品。然后需要编写清晰明确的产品需求说明,来表明产品符合这些监管规定。
  需要注意的是,法规并不等同于需求,但需求说明必须满足监管标准的规定。因此,对适用标准和法规的深入理解对于编写产品需求至关重要,直接决定产品最终是否合规。产品需求说明确定后,法规要求应该在所有需求工件中以“合规性”属性标明,以便所有团队成员在整个开发过程中都可随时查看,有助于决策制定和变更分析工作的开展。
  要掌握标准和法规的专业知识,为保持产品合规性,还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 团队之间的紧密协作
  · 引用唯一真实来源定义、验证和确认合规性要求
  · 标准框架与法规的内容一致
  · 开发活动和生成的工件的全面可追溯性
  · 简化审计准备和数据导出
  在应对合规性审计时要准备好相关报告。团队必须清楚应对审计所需准备的数据以及如何在需要时随时获取数据。通常,团队只顾忙于收集数据,审计跟踪一般事后才想到,这可能会影响交付时间和发布日期,甚至导致产品完全无法发布。为了消除这种风险,团队需要建立详细的数字审计跟踪,以便在需要时随时导出。在项目开始之初,就应该建立和维护可追溯性,为审计做好准备。
  很多受监管行业的领导者都依赖于需求管理工具来降低未遵守标准和法规的风险。PingCode 是一款能够跟踪标准、法规和合规性的工具,可帮助这些行业领袖始终走在创新的前沿。
  八、需求管理工具的好处
  RM(需求管理)工具在现代产品开发中具备多项优势,它们可以消除文档和旧系统带来的风险,并解决效率低下的问题。优秀的RM系统(如PingCode)可以整合整个开发生命周期中的工程活动,包括测试和风险管理,能够帮助改进产品开发流程,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 确保质量和合规性
  · 管理风险
  · 提高效率和优化流程
  · 易于理解、响应变化快
  · 提高可追溯性
  · 简化和加速审查
  · 实时协作和迭代
  · 节约时间
  · 提高质量
  在产品管理中,有许多不同的需求管理工具可供选择,但并非所有工具都能带来以上所述的所有好处。在选择需求管理系统时,应首先需要考虑所开发产品的类型和复杂程度,以确定哪个工具中的哪些功能最适合团队。
  根据我们的经验以及从客户那里得到的反馈,需求管理系统的最重要功能包括:
  · 实时双向可追溯性
  · 实时协作沟通
  · 高效且可扩展的审查流程
  · 简化测试和质量保证管理
  · 实时风险分析
  · 可重复使用的需求和基线目录
  · 标准化验证和功能安全套件
  · 全面的可见性和合规性报告
  · 快速实施
  · 灵活配置
  · 易于操作的界面/管理
  · 自动化整合
  · 需求和可追溯性的高质量评估
  PingCode 可有效处理复杂问题,省去您挑选需求管理工具的烦恼,以上所述的功能可为您提供合规依据、降低风险和改进流程。
  本文内容不用于商业目的,如涉及知识产权问题,请权利人联系51Testing小编(021-64471599-8017),我们将立即处理
《2023软件测试行业现状调查报告》独家发布~

关注51Testing

联系我们

快捷面板 站点地图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关于我们 站长统计 发展历程

法律顾问:上海兰迪律师事务所 项棋律师
版权所有 上海博为峰软件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Copyright©51testing.com 2003-2024
投诉及意见反馈:webmaster@51testing.com; 业务联系:service@51testing.com 021-64471599-8017

沪ICP备05003035号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217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