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缺陷描述引发的血案

发表于:2011-8-17 11:02

字体: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我要投稿

 作者:qwen    来源:51Testing软件测试博客

  今天的讨论非常有趣,希望大家能够从这一堆散乱的聊天记录中找到一些隐藏着的东西。如果有人在此留言写读后感,那我非常称赞你的归纳能力和思考能力。哥(姐)们,你太适合做测试工作了。

  开发A(开发A) 17:30:23

  根据测试组提交的Bug单质量、对需求的理解和存在的一些问题,存在一些影响开发人员的时间和项目进度的问题:

  1、Bug单提交问题经常出现描述随意,问题描述与实际偏差过大,操作步骤不能重现的问题,测试组其他成员和开发同样无法重现问题,应该附加截图和附件的没有附加

  2、Bug单类型应该为建议的提交为缺陷和问题描述用词不准确

  3、对测试方向,测试侧重点,Bug单重要性心里没有概念,关注Bug单数量而非质量

  4、测试方法不专业使得多次提交不是缺陷的Bug单,简单问题仍需要开发指示测试方法

  5、对需求了解不够,导致不能测试到系统重要分支和提交与需求不一致的Bug单,影响工作效率

  6、测试工作不够细致和全面,问题存在的模块,可能引发问题的操作仅描述一个,剩下的问题交由开发去寻找

  测试在软件生命周期中是占据重要环节的,建议文青山分享如何描述Bug单、提供有用的操作步骤经验,测试老大助理分享软件测试方法的经验,测试组内部多交流经验,适当组织培训,使得测试组能够发挥更高的工作效益。

  开发老大(开发老大) 17:33:14
  开发A的意见提的很重要,请测试组同事进行安排下,就如何提高测试工作效率展开讨论分析解决,烦请测试老大安排跟进下

  测试A(测试A) 17:34:21

  1、对于重现步骤中需要注意的细节的问题,测试会不惜笔墨详细描述,这是为了让开发能一次性最大概率地重现问题,最终目的是为了节约开发时间。至于bug详细描述的【问题提议】这部分内容,是测试对当前bug的一个分析,同样一个目的也是为了帮助开发更好地更快去分析bug引发的渊源,去更准确地定位bug的根源。若开发不需要测试分析,也可以避开不看该部分内容,完全不影响开发去理解去分析bug,请明晰。对于需要截图的bug,测试从未吝啬ctrl+shift+x

  2、对于是缺陷,或是建议,缺陷有分功能缺陷与业务逻辑缺陷,并非非功能缺陷就不是缺陷,请明晰。对于某些问题是缺陷还是建议,没有一个明确的界定,更加开发与测试的思考问题的方式不同,理解也不同,因此同样,勿以开发的思维来强加于测试的思维。

  3、提交不是缺陷的bug单,是曾经发生过,有些的确是测试对于一些细节不够严谨,有些属于其他系统数据变更或者重现概率较低的问题,没有开发说的那么严重。

  4、请列明没有测试到的系统重要分支的问题,之所以提交与需求不一致的bug单,是因为测试在测试过程中发现用户在提出需求时可能没有考虑到的一些细节问题,这些都属于

  测试A(测试A) 17:34:21
  测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也是测试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发现该类问题并提出来,是测试的职责。

  测试老大(测试老大) 17:43:01
  有好的经验我们已经在内部计划开展培训。

  开发A(开发A) 17:44:59
  希望测试组能够把工作做到位,或是优秀,不能让开发也把这工作做了,因为做他人的工作是不礼貌的

  开发老大(开发老大) 17:45:00
  建议找个时间开个头脑风暴会议
  议题如:如何有效率的提交有效的bug。大家可以选择
  就该问题大家可自由展开讨论以及之前问题的总结等

  测试老大(测试老大) 17:45:03
  只不过最近一段时间比较忙,所以会放在之后进行。还有一个时:不能把所有的问题以开发立场来判断的方法。不过是问题的各自测试人员先反思可以从哪里提高。

31/3123>
《2023软件测试行业现状调查报告》独家发布~

精彩评论

  • maomao0-0
    2011-9-06 15:59:46

    在我们公司,测试总是最后拿到资料,最后知道需求的变更,不利于整个项目的效率。

  • wolaizhinidexin
    2011-8-31 18:02:51

    wenyu757123 兄
    测试不是跟着感觉走的,在执行过程中是有一定方法的,跟着感觉走很多问题是不能够发现的.你所说的跟着感觉走,应该更像探索式测试的一些方法,只是你可能不知道这些方法而已.下面这篇文章,就是你所说的跟着感觉走的测试.但他确实不是跟着感觉走,是可以抽象成理论的.
    http://www.51testing.com/index.php?uid-287227-action-viewspace-itemid-243862

    fly_in_real 兄,看来是经过很认真的思考,并且对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总结,感觉像老手或者测试管理这块的人了.这是我目前看到最认真的回答了,在此感谢一下.谢谢你的回答!

  • fly_in_real
    2011-8-31 16:00:04

    这样的对话经常出现在项目组中,有些是隐晦的不说,有些则是激烈争论,其实个人觉得主要是归纳为以下几点原因:
    1.担负责任的勇气:
      很多人当遇见问题时,总是尽量的推脱自己的责任,所以激烈争论在所难免,如果我们的员工能够自觉的清楚的认识到自己的工作职责范围,并且拿出足够的勇气去担负责任,那么争论就不会这么多了
    2.没有团队的观念:
      IT领域是个很依靠团队精神的领域,一个项目总是依靠很多人一起完成,当项目中的每个人都能很好的意识到团队荣誉和集体利益时,就会变的容易相互理解,就会更多的为别人考虑,会经常的站在别人的立场上去看待问题。这样矛盾也不会激化,因为大家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团队最后能成功的完成项目
    3.个人的专业技能薄弱:
      关于这一点,我不否认团队中存在技术牛人,而事实上,一个团队中一般情况下也确实会有几个人是技术方面的达人,但是在目前这个功利化的社会现状下,团队中的大部分人都是比较年轻的刚进入社会工作两到三年的人,对于这样的一批员工来说,本身存在着思维上,技术上的不足,很多时候不能正确到位的理解软件的需求,这样就从最基础的地方存在着风险。这点是目前无法避免的存在,很多项目中都会或多或少有这样的因素。(除非哪个老板愿意不惜血本,专门招技术比较顶尖,工作经验很丰富的人)
    4.表达不清楚:
    IT团队中,往往存在着这样一个现象,而且也是被很多人都忽略的现象,就是团队中,往往很多人在表达上都不能做到足够优秀,究其原因,个人觉得可以有这样几方面:一。IT员工大部分是理工类出生,这样的人往往习惯思考,不喜多言,在语言表达上缺乏锻炼。二。软件开发本身是件比较严谨的事情,这就会不知不觉的影响员工的心情,对于从事严谨事情的人来说,一般就会比较习惯思考。所以,在很多交流中,往往对方只能明白你说的一半内容。。。。。。
    5.公司对于项目的规范重视程度:
    好的项目规范,会对每个文档中的每个地方都有编写要求说明,这样的情况下,即使表述能力再怎么不好的人,也能按照文档的要求把一个文档或者BUG写清楚,至少能让很多人看懂大部分。但是,目前,出于公司规模,成本,人力,项目时间,等等各方面的因素考虑,很多很多的中小企业都不能做到很规范的项目流程,在这样的现实下,这个案例中的问题在所难免会出现。

  • thebestpan
    2011-8-29 16:36:28

    规范。 流程! 贯彻?

  • 米粒里找bug
    2011-8-17 23:46:46

    我们公司通过了CMMI3,不过现在用的是敏捷开发流程,开发与测试一起上班,这样测试出问题后,在指定时间统一的给开发重现问题并截取日志,这样有助于问题解决效率的提高

  • ygmmlcy
    2011-8-17 22:51:00

    这种情况太现实了

  • testsnap
    2011-8-17 20:43:45

    两个问题:
    1.流程化的问题,不单是测试流程的规范化,是整个开发测试流程/项目的流程规范化。个人的体会,流程是重要的,至少需要朝着这个方向努力;但是流程在一般的公司都是不完善的,也不是死的东西,必须根据实际情况来调整,符合自身的情况。
    2.沟通。开发和测试人员不是对立的,但是工作内容也可以说是对立的。合理的处理沟通中遇到的问题,不仅是每个测试人员和开发人员需要去做的事情,也是两个部门的领导需要时刻关注的。

  • 麻辣兔丁
    2011-8-17 20:26:13

    标题和内容看上去不是很一致,不过开发和测试的对话听有意思,有很多有趣的地方。最后一句话很有意义。

  • ruoshui
    2011-8-17 16:57:46

    如果能制定完善的适合的流程,开发和测试之间的分歧就好减少好多。一定要规定好必须做的事,和必须不能做的事

  • Mr.曾
    2011-8-17 11:31:55

    这个问题也是我现在遇见的问题啊 我们公司也正在准备CMMI3

关注51Testing

联系我们

快捷面板 站点地图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关于我们 站长统计 发展历程

法律顾问:上海兰迪律师事务所 项棋律师
版权所有 上海博为峰软件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Copyright©51testing.com 2003-2024
投诉及意见反馈:webmaster@51testing.com; 业务联系:service@51testing.com 021-64471599-8017

沪ICP备05003035号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217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