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Google如何做软件测试

发表于:2012-10-12 13:45

字体: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我要投稿

 作者:公直 元逍 译    来源:51Testing软件测试网采编

  《Google如何做测试》一书由James Whittaker, Jason Arbon 和 Jeff Carollo 三位作者合著而成,正如其封面上描述的那样,看起来充满了知识性和趣味性,在其背后则揭秘了大型技术公司Google,是如何应对和处理软件测试的复杂性的。

  最近此书的作者们关于此书与提问做了一次对话访谈。

  提问:写著本书或与大家分享Google测试方法的主要动机是什么?

  一群在Google工程生产力团队(测试人员属于这个团队)的人,一直在讨论如何出一本书。我们已经召开过一次会议并有一个博客,所以写书的需求非常清晰。但讨论如何写一本书总是比真正要去写一本要容易的多,因此我们一再推迟。最终我们三个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并开始去写。有趣的是,当我们快要完成的时候,更多的Google工程师也开始对如何参与进来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本书的“Google工程师访谈”部分就是他们的贡献,许多工程师还成为出版社的官方审核人员。Google一直在云软件的测试方面处于领先,这本书的出版使得Google正式处于领先地位。

  提问:本书重点详细地介绍了工程生产率和软件开发测试工程师这个角色, 这些从事这个角色的工程师工作在各自不同的项目中,主要从事可测试性和测试工具集的工作。你是否认为这是Google改善其测试实践的一项重要改变?

  其实有两个重要的变化。第一,正如你指出的那样,测试角色在其产品项目自身的集中管理之下。这样可以保持测试不被沦为二等公民,在工程生产力形成之前。第二,是测试技术角色的集中管理。对于那些有这良好代码能力的人来说,Google使得测试成为一项开发任务,它得到开发者的尊重并让他们也参与进来。无论如何,在你离这种模式走太远之前,读一下最后一章,一旦Google形成了面向质量的开发文化之后,工程生产力方面的需求就会改变,去创建这种文化也就不再重要。

  提问:整书花费比较大的篇幅介绍不同的测试技术与测试工具(既有公司内部的,也有开源的)。对于一个团队来说,创建自己工具背后的动力是什么? 对于测试工程师或软件工程师来说,怎样时刻保持对最新测试方法和状态的了解?

  背后的动力非常简单,市场上根本不存在可以满足我们在自动化测试方面需求的工具。Google唯一全部从外界采纳的“工具”就是众包。我认为获取工具的好途径是通过开源(Google也一直在支持开源)。商业的测试工具总是滞后半拍,因为其背后没有社区的强大支持。成为开源社区的一员,特别是要了解Selenium、Web Driver和uTest他们在测试工具方面正在做什么,这也是跟随最新前沿测试状态的最好方法。

  提问:整书很少提及敏捷的概念,尽管许多Google的工程方法都基于敏捷原则与实践。Google是如何看待其工程方法与广大敏捷社区的对比?

  Google不想成为敏捷社区的一员,也不没有使用Scrums,Scrum masters这些类似的术语。我们已经制定了快速变化的内部流程,这也是非常敏捷的流程,不能陷入别人关于什么是敏捷的想法中。当你必须停下来去定义什么是敏捷和你的敏捷是属于哪一种的时候,你就已经变得不再敏捷了。

  提问:书中讲到的测试认证项目(Test Certified Program)貌似混合了游戏化和测试成熟度模型。对于这类项目如何激发人们的兴趣而获得成功、如何跟踪最新的测试技术和流程, 你有什么建议吗?

  给开发提建议的风险几乎不亚于评价他们的工作。测试认证两者兼顾,必须要谨慎行事。做成这件事的关键是,首先要有一个正确的模型,例如我们在这本书里所提供的,经过实战、测试和优化的模型,可以作为你的起点。其次,确保用你们最好的测试人员去推广和执行这个项目,因为如果在落地过程中(由于执行不力等原因而)失去开发团队的尊敬,那是我们所不能承受的。

  提问:测试工程师可能是最接近传统的、在很多组织中使用的测试分析师的角色,尽管有些人会提出反对意见,说这个角色仍然很技术化(所以和传统的测试分析师还是不同的)。会不会存在提高现有测试人员的技能去适应这个新角色的挑战,尤其是在技术技能方面?

  问题在于规模。两类技能兼备的人才一定有,但当然不是要多少有多少。实际上,雇到愿意学习编码的测试人员,比雇到愿意学习测试的开发人员要容易。

21/212>
《2023软件测试行业现状调查报告》独家发布~

关注51Testing

联系我们

快捷面板 站点地图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关于我们 站长统计 发展历程

法律顾问:上海兰迪律师事务所 项棋律师
版权所有 上海博为峰软件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Copyright©51testing.com 2003-2024
投诉及意见反馈:webmaster@51testing.com; 业务联系:service@51testing.com 021-64471599-8017

沪ICP备05003035号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217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