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新日志

  • RBT(Requirements-based testing)的最佳实践

    2011-08-15 23:22:34Top 1 Digest 1

    RBTRequirements-based testing),基于需求的测试方法,它主张软件的测试是基于需求的,首先需要确保需求的覆盖,确保用户的需求是被验证的。

    RBT三大最佳实践:

    1  Test early and often.尽早测试,频繁地测试

    要求能够尽早的参与测试,包括从需求的确认开始;

    鼓励在需求编写过程,由测试人员主导进行需求可测试性检查,进行需求的评审;需求的可测试性包括是否可以验证(包括日志,异常检查点,测试接口,测试代码植入等)。

     

     2  Test with your head, not your gut.不要单凭经验测试

    不要仅仅依赖测试人员的经验来设计测试用例,应该采用系统、严格的测试用例设计方法。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增加测试覆盖的有效性。

    测试用例的设计方法包括因果图,等价类,边界值等方法。

    测试用例的设计方法需要有测试设计经验库,包括交叉功能列表以供参考;测试用例的评审需要有完整的测试设计检查单来进行把关。

    格式化、结构化的需求文档有助于测试人员评估需求的测试覆盖率。

    3  Test with measurement and improvement in mind.测试过程中要保持度量

    在使用基于需求的测试方法的过程中,保持对需求的可追踪性非常重要。保持需求与测试用例及测试之间的可追踪性有助于监视进度、度量覆盖率,当然也有助于控制需求变更。

    测试用例的模板中可以通过定义模板,对于需求的点进行100%的覆盖,这个可以通过用例模板来完成。

    测试过程的度量包括测试效率,需求的故障发现情况,故障收敛趋势,遗留故障分析等。 这些都是为测试需求覆盖率,功能的质量情况,测试是否可以终止提供依据。

     

    Bender RBT有成熟的工具模型,是一家商业公司,有广泛的引用,采用因果图方法进行用例设计,结合自动化使用,可以结合各种平台的测试管理工具。

    Bender是一个40多年经验的软件质量控制大师,获得过IBM的杰出贡献奖(基于数据流分析的代码测试)。

  • 测试用例的设计基本思路

    2011-08-15 19:46:17

    一个基本的测试用例的设计方法

     

    一个基本的测试用例的设计方法需要包括因果图法,等价类法,边界值法。其中“因果图法”是核心,它决定测试用例的脉络,等价类法和边界值法是对于输入输出进行用例扩充使用的。

     

    因果图法的使用

    因果图法是采用最少的用例来覆盖,确保测试效率最高。关键是去掉不可能发生的一些逻辑步骤,在不遗漏的基础上减少无效的测试动作。

    1) 找出因,找出果

    因,果各自提前出来,并找到其中的系统约束。

    2) 透过因和果,构建逻辑图

    逻辑图,其实就是因果之间的管理关系图,一般可以采用手绘的方式更加清晰。

    3) 根据逻辑图,构建决策表

    决策表,是有conditionaction之间的关联关系表,多个condition之间,会形成不同的action。然后把不可能发生的condition去掉,这样就可以减少大量的无效用例。

    4) 把决策表转化为测试用例

    决策表的列,就是一条条的测试用例了。就是多个conditionaction的组合。 就是用例。

     

    测试用例生成后,可以采用等价类法和边界值法来扩充用例

    等价类法可以取同等效能的情况下的输入来代替同类输入,可以减少同一个逻辑下的用例条数。

     

    边界值法是必须要采用的方法,一般情况下,故障发生在边界情况下的概率非常高。 比如1,16,254这类,最大,最小,次大,次小等。 需要注意,边界值法也包括输出的边界值的验证,这个地方一般是容易忽视的,需要在测试过程中注意。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