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d Enough & Cost Management

上一篇 / 下一篇  2007-08-29 17:35:35

上次跟Team member做做绩效面谈的时候,小丫头提及到一个几乎被我们遗忘的话题---Schedule的紧迫感。她大抵的意思是觉得好像大家并没有因为发生了Delay而神经紧张,也更无出现什么恶果。

嗯,的确是一个现状了。不过这个现象背后其实有很多的隐性因素与历史故事。

记得团队组建初期,经常的加班赶Schedule也经常的被Challenge质量问题,很郁闷。一路走到今天的状况,其实是革命斗争带来的大好结果了。细说一下:

1。Good Enough与Good

   最早之前,其实测试并无明确的验收标准,即便有验收标准也只是我们自己的,并不是大家认可的。这里面会有两个误区:要么,自己把标准定得太高,在现实情况的冲击之下,搞得很累,花了很多精力但结果相去甚远;要么,自己把标准因地制宜的放低了,但是外部人并不知晓这么多实际情况,期望也许就比我们的标准高,所以总是能对着你抱怨一下。

   后来,慢慢的意识到这里面的问题,且经验也越来越丰富。于是,开始启用“Good Enough”的标准(即我之前谈的质量因子),且这个标准是事前就公开的,绝对区别于模糊的“Good”效应。

2。Good Enough 与 Cost

   因为我能列举出Good Enough的标准并被大家接受,于是我反推达到这个Good Enough所需要的人力Cost,于是Schedule也就不是别人说了算,而是别人尊重并相信我的预估。所以,我们每次立项总能获得在我们预估范围之内的人力预算,这样一来,达成Scheule关键在于你风险管理做得好坏。当然我发现每次都会有一些预料之外的风险,于是我学会事前争取一些Buffer,当然这个Buffer事先我不能告知我的Team member,否则这个Buffer很可能就无效了。所以,小丫头感觉到的这个问题就是因为我知道他们的Delay是为了追求Good Enough且在我预设的Cost Buffer之内,我没有进行任何强硬的压迫。

 

  当然,随着时间的推移,经验的丰富,Buffer应该越留越少。并且,也许只有真正在做产品且关注产品质量的企业才能容我们如此操作,换了一个环境恐怕就行不通了呢。


TAG:

脚印 引用 删除 erichhuang   /   2007-11-16 15:16:55
快到预定日期的时候,还是要给点压力提醒提醒,不然这样久了会让人自主的在原有计划上加上一些Buffer,这会不好控制的。
 

评分:0

我来说两句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