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互联网+最难的医疗行业,腾讯需要超越“连接一切”

发表于:2017-3-13 09:49

字体: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我要投稿

 作者:刘涌    来源:36氪

分享:
  但现在更关键的问题来了,腾讯究竟打算在医疗领域参与到多深?
  置身事外,还是深度参与
  作为一家平台型的信息技术公司,在面对医疗行业时,腾讯一直在努力“置身事外”。这也是连接一切思路的精髓所在:你们上,我掩护。
  比如,腾讯公司副总裁王波曾把互联网+人社描绘成一个产业风口。面对这个风口,腾讯的选择是向合作伙伴开放用户触达、产品、技术等三方面的能力。就像在医保移动支付上所做的那样,腾讯做通道,合作伙伴做事情。或者像腾爱医生的做法,帮助医生建立公众号,成为医生、患者之间连接的桥梁。
  “置身事外”的逻辑当然可以理解,腾讯的优势是在技术层面,医疗则是其完全不擅长的事情。但问题在于,在医疗领域单纯的信息技术服务,几乎被所有互联网医疗创业公司证明是一个失败的思路。所以,转向线下实体服务已经是全行业的趋势。即便没有建设医疗机构,也在全力整合线下医疗服务的能力。而背后的深层逻辑就是,所有人都清楚意识到深度参与医疗产业的必要性。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转型?为什么单纯的信息技术服务难以奏效?根本原因是在于,中国的整个医疗服务体系正处在极度巨变当中。
  在一个成熟稳定的商业体系当中,比如美国,医院、医生、保险、药厂、PBM等都有各自非常清楚的职能和商业模式。但在中国,医疗机构的角色定位正在重新确认,患者的就医习惯需要重新塑造,商业保险的崛起很有可能冲击基本医保主导的格局。所有玩家都在变化的结果就是,信息技术的绝大多数连接都是无效的。
  以最常见的医患连接为例,医生正在从专科转向全科,体制内过渡到去体制化;而患者则正在从有病去医院就医,转向日常的健康管理。尤其是互联网医疗的这种连接之所以难以奏效,并不在于在线诊断的障碍,而在于现有医疗资源倒金字塔形的配置使得互联网医疗没有强大的基础医疗作为支撑。这也就可以理解,为什么现在独立掌控医疗资源变得越来越受重视。
  再有,转型期很难形成清晰的产业分工。各个主要玩家的职能分工都并不清楚,那么信息技术服务就更能难以明确职能。这一点可能在微医的演变中,体现得最为明显。腾讯也是微医的主要投资者之一。
  微医最初以挂号服务起步,进而衍生出了患者与医生的连接服务。微医的创始人廖杰远当时曾反复强调一个词“匹配”,他认为互联网最突出的地方就是高效匹配。但现在来看,微医已经远远突破了匹配的界限。微医不仅通过互联网医院的建设深度绑定医院,而且自建支付体系打造ACO模式。尤其是100家全科中心的规划,让微医彻底转型成为医疗服务提供商。
  现在,相同的抉择留给了腾讯。
  腾讯当然可以继续坚持“连接一切”,将自己在医疗、医保、医药领域的涉入控制在技术服务层面。这就意味着腾讯在医疗领域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整个行业的转型进程。而另外一种选择则是成为深度参与医疗行业的玩家,这对腾讯的挑战显然更大。不过,腾讯在深圳的邻居平安,为它提供了“外行”深度参与医疗行业的先例。
  平安重金投入线上问诊、线下机构,而且、医保、影像、云服务应有尽有,完全是一种自成一体的模式。平安一直希望复制美国的凯撒模式。尚没有充分证据能够证明平安的模式能够取得成功,但却可以清楚的看到,一旦深度参与就只能“越陷越深”。
  腾讯的边界
  马化腾说,在改变医疗上,互联网和信息技术可以做很多事情,其实也就意味着腾讯可以做很多事情。这其中可能就会包括很多不止于“连接”的事情。
  当下,虽然各种新的医疗模式都没有成气候,但它们确实展现了非常多让人兴奋的可能。比如民营医疗的快速发展,大大加速了市场化的进程;远程医疗的逐渐成熟,极大的拓展了优质医疗资源的覆盖范围等。尤其是进入“十三五”以来,国家医改的力度骤然提升。
  这一点我们可以从许多方面感受到。且不提医药分开、分级诊疗、药品采购等宏观政策,单从细节之处,比如《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医师执业注册管理办法》等法规的修改;电子病历、远程医疗、人工智能、医疗器械网络安全等新规的出台;影像诊断中心、医学检验实验室、血液净化机构、病理诊断中心等独立设置医疗机构标准和规范的发布等,都明显体现出了医疗开放的态势。
  总体而言,医疗改革所呈现出来的趋势,是医疗资源由公立医院向外的释放。这种释放既包括医生的释放,又包括职能的释放。伴随这种释放的,是患者和资金流向的改变。
  马化腾在过去两年两会期间谈互联网医疗时,更多谈的都是被投企业,以及如何帮助被投企业获得更好的平台、更多的应用场景。但其实对于非公立医疗服务机构而言,可能非常关键的一点是如何能够承接体制改革中释放给市场的资源。比如如何聚拢走出体制自由执业的医生,如何让即将流出的处方流向自己的平台等等。
  关于这些,马化腾和腾讯官方都没有做出过细致的阐述。而从过往的经验看,腾讯未来的选择很有可能来自一些现在看来微小的尝试。
  比如马化腾谈到可能购买医疗相关知识产权,甚至说这件事从公益的角度都值得做。由此可见,在马化腾看来,权威医疗资讯的需求是多么迫切。而一旦做起医疗IP,就很有可能获得超过公益价值之外的商业价值。美国有WebMD,中国有丁香园,都是医疗资讯开始深入到了医疗产业内部。
  再有,早在与四川华西二院合作智慧医院的时候,腾讯就已经透露,他们将会在智慧医院中启动在线问诊。换句话说,腾讯已经早早加入了互联网医院大战的行列。而随着智慧医院覆盖范围的扩大,腾讯很有可能在未来互联网医院的格局中占有重要一席。
  此外,腾讯有可能参与线下医疗机构的建设吗?不能否定太早。近期可以看到,腾讯参与投资并控股了一家小的医疗公司。这家公司的主要发展业务之一,就是提供诊所服务。不久前,很多人为美国的未来诊所Forward着迷。而在中国,这样的诊所有没有可能率先来自腾讯?
  
  对于腾讯来说,虽然短期内无法带给医疗全局性改变,但实践已经证明他们可以快速在单点中取得有效突破;腾讯恐怕并不愿意太深入的涉及到医疗产业的内部,但之前“置身事外”的姿态却也无法满足改变医疗现状的需求;独立掌控医疗资源是种难以抗拒的诱惑,但很有可能在其中越陷越深。
  对于强大的腾讯而言,最难的也许是掌握边界上的分寸。
22/2<12
重磅发布,2022软件测试行业现状调查报告~

关注51Testing

联系我们

快捷面板 站点地图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关于我们 站长统计

法律顾问:上海漕溪律师事务所 项棋律师
版权所有 上海博为峰软件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Copyright©51testing.com 2003-2023
投诉及意见反馈:webmaster@51testing.com; 业务联系:service@51testing.com 021-64471599-8017

沪ICP备05003035号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217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