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缺陷数据的度量与分析(下)

发表于:2010-2-26 14:21

字体: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我要投稿

 作者:roger_ge(CSDNBlog)    来源:51Testing软件测试网采编

  6) Issue Waiting Reason(缺陷等待原因分布图):

  说明:Waiting for build指的是缺陷已经解决,等待Build发布

  分析:

  Waiting for information/Waiting for review两项数值如果较高的话,说明spec定义出现了空缺的地方,无据可循。

  第二部分:分阶段来统计和分析数据所包含的信息

  对于采用瀑布模型的软件开发,过程的迭代,也使缺陷不断的被注入,并不断的被发现。众所周知,缺陷是越早发现越好,越是到后来,修改缺陷导致的代码变更会越大,从而软件质量得不到很好的保证。那么在里程碑和里程碑之间我们的工作做的充分了吗?有多少缺陷我们没有及时的发现并修正,从而流入到了下一阶段呢? 这些信息我们怎么去度量和分析呢?

  1. 缺陷注入-发现矩阵:

  普通的软件开发过程会经历需求分析(对应需求评审)、设计、编码(对应单元测试)、系统集成(对应系统测试)等多个阶段。现所在的公司的流程是Spec审核、FS Alpha、FS RC 、APP RC,原理上还是一致,这里就以此过程来说明缺陷注入矩阵的数据分析(注:以下数据均为人为编制,暂没有从Bug库中进行收集统计)。

表1 缺陷注入-发现矩阵

  引出重要的一个概念:阶段缺陷移除率。

  阶段缺陷移除率=(本阶段发现的属于本阶段功能的缺陷数/最终统计的所有属于本阶段功能的缺陷数)x100%

  阶段缺陷移除率可以有效的衡量测试用例是否充分,测试效率是否充足。如在上图中spec中所隐含的缺陷在spec发布到测试组内部时,通过阅读只发现了10个缺陷,本阶段的缺陷移除率只有20%,而在FS Alpha测试中陆续发现了20个缺陷,这就说明在spec审核阶段测试进行的不够充分。

  说明:基于上图中的数据,需要开发能在当前测试阶段提供哪些功能点已经可测试,哪些功能点Blocked。

  2. DRM模型

  该模型分析了缺陷注入、缺陷发现、阶段测试有效性三者之间的关系。什么是阶段测试有效性?

  阶段测试有效性=本阶段测试发现的缺陷数/(前多个阶段注入的缺陷总数+本阶段注入的缺陷数-前多个阶段发现的缺陷总数)x100%

  同样采用缺陷注入-发现矩阵中所使用的表格数据,FS Alpha阶段测试的有效性=80/(50+100-10)x100%=57%;FS RC阶段测试的有效性=90/(50+100+70-10-80)=69%。

  阶段测试有效性和阶段缺陷移除率采用的源数据相同,只不过后者更多的考虑到了累计效应,当然累计效应的影响也是我们需要尽可能避免的,不然初始时的缺陷在测试的最后阶段才发现,成本是非常高的。

31/3123>
《2023软件测试行业现状调查报告》独家发布~

关注51Testing

联系我们

快捷面板 站点地图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关于我们 站长统计 发展历程

法律顾问:上海兰迪律师事务所 项棋律师
版权所有 上海博为峰软件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Copyright©51testing.com 2003-2024
投诉及意见反馈:webmaster@51testing.com; 业务联系:service@51testing.com 021-64471599-8017

沪ICP备05003035号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217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