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软件测试自动化的探索与管理(五)

发表于:2011-5-20 10:34

字体: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我要投稿

 作者:lyscser    来源:51Testing软件测试博客

  2、避开自动化测试的误区

  自动化测试有很长一段时间里被无限妖魔化,说它好的人很多,但是说它不好的人也大有人在,其实这些说法都是基于一种或几种测试工具的使用经验上的:成功的经验都是相近的,不成功的教训都各不相同。既然失败的原因有很多,那么避免失败的关注点就不会很少,笔者经验、精力有限,简单谈一下自己的看法,同时也建议大家多到网上搜罗一些关于自动化建设的硕士论文看看,虽然有一点书生气,但是理论导向性基本都是正确的,并且是对我们很有启发效果的。

  (a)充分信任自动化测试

  自动化虽然已经有了二三十年的发展历史,但是很多同事潜意识里还是更愿意相信手工测试的真实可靠性。他们其中一部分认为自动化测试是不错的方法和思想,但是相比来说机器永远代替不了人的大脑,不够灵活、不懂得变通;另外一部分从根本上就不信任自动化测试所做的测试执行,认为执行结果不可靠,根本无法节约成本,而且反而会降低测试质量……

  对自动化测试到底怎么看还是受站在什么角度想问题、考虑问题是否全面等因素的影响。这些不看好自动化的想法很可能是来自没有自动化实践经历的凭空想象或者是有过失败的自动化经历;他们这种失败的经历中自动化测试没有选取合适的应用范围、方法不得当所占比重非常大,并且他们在失败之后没有进一步思考,没有总结出这些导致失败的诱因。比如,认为不够灵活的往往是因为要求太高而技术实现又达不到预期;为什么想要变通呢?想必是因为需求没有达到足够细致的程度,测试设计太模糊从而导致执行实际结果很容易产生一定的偏差:如果测试分析、设计上下了足够的功夫,那么所谓的变通是完全不必要的。自动化测试脚本或者工具为什么要替代人的头脑呢?换个角度思考一下,被测系统是否达到了替代人脑的功能呢?当然没有!自动化测试只是在对被测系统进行操作,每一处验证点的检查都是针对系统的设计和实现进行的,从根本上说,如果被测系统无法替代人脑的存在,自动化测试也没有这个必要去考虑所谓的“替代人脑”的问题。

  另一方面,大家可能也会这样的忧虑:我们的测试脚本运行通过就一定能够保证系统没有缺陷么?一次构建上运行通过之后还可能再同样的构建上发现新的问题么?其实这种担忧不是没有道理的,说明大家注重的还是测试本身,没有偏离测试主题,不过大家这种担心的情况是可以通过一些手段去避免的。因为测试检查点如果在测试设计的时候被明确并且在测试脚本开发的时候被认真实现的话,自动化将比人的手工测试更加忠于我们既定的判断规则,所以对自动化测试的可信度我们是没有必要去怀疑的,当然它所依赖的前提是测试设计和自动化脚本开发的正确性。

  对自动化测试作用的彻底信任是自动化测试开始的必要条件,抱着半信半疑的态度去尝试只会带来很多的困扰。犹犹豫豫地总是怀疑自动化测试是否值得很可能就会导致人力投入、其他设备资源支持上的问题,认识上的误差——尤其是管理者的误解会给自动化的策略和发展带来很大的障碍。不要把自动化作为一种资本或者实力的体现,从项目管理的角度来说,它只是在测试过程中实现测试周期调控和测试质量把控的手段而已,而在整个测试过程中是起到辅助手工测试的作用还是主导着测试主要是看自动化使用的水平和程度。

  (b)理解自动化开发模式

  前面也谈到开发模式略有不同,测试自动化开发也随着不一样,一般说来自动化开发有下面几种模式,我们来看下他们各自的特点。

  ● 超前式,在项目设计编码的同时就开始了自动化脚本开发,依赖系统开发过程中的高度复用;是一种比较先进的自动化设计开发模式,能够在系统移交初期就完成自动化开发,并且得到很好的应用,但是极少有公司能达到这种水平。

  ● 尾随式,在系统开发环境紧随编码进度去做自动化的开发,需要投入人力较多,开发进度稍滞后与系统编码进度,但是总体来说测试开发、调试完成之后还是能够得到较好的应用。

  ● 基线式,在SIT或者FAT完成之后的某个较为稳定的版本上进行自动化脚本、程序的开发。开发的时候需要有一套独立的自动化开发环境(也可以是测试环境),界面比较稳定;但是在后期需要同步更新的地方较多,测试运行基本只能够应用在ST的冒烟测试和回归测试。

  这几种只是几种相比其它方式较为正常、普遍的模式,在第一、第二种模式里,比较容易出现的问题是没有满足相应的条件又去使用对应的自动化开发方法;比如在第二种方式里人力投入较少,那么自动化开发进度可能严重滞后,并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这在第一章已有阐述。基线式最常见的问题是在测试过程中不断的更新项目版本,在不断更新的项目版本上进行不断地进行自动化更新。从表面上看这种操作没有什么问题,可实际上系统开发过程中有缺陷修复带来的反反复复,UI变动也存在A-B-C-A的过程。由于测试脚本开发较晚,这种测试运行基本只能够应用在ST的冒烟测试和回归测试,中途的更新并不能带来什么实际的好处,不断地随项目版本的变更去进行自动化的更新反而会消耗更多的时间和人力。我们经常听到的是:“这个系统不适合做自动化测试”这种说法,究其原因,却是因为变更(需求)太多导致的。同时这种不适合做自动化的抱怨也是一种误解,只要调整对应的自动化开发策略,问题还是能够得到一定程度上的缓解的。

  那有些同事可能说“刚经过SIT或者FAT的版本和经过ST的版本有着天壤之别,后期的更新可能跟重新开发消耗一样的时间和人力,那最初的自动化开发不是一种浪费吗?!”很简单,拿出需求规格来看看,为什么有这么多的变更呢?这些变更如果没有对应的流程记录,那毫无疑问项目经理或者你的直接主管要为这么多的人力浪费买单;如果有已经明确知会的变更,那么请记得在自动化开发过程中要跟踪每次变更,同步更新测试需求和自动化开发需求。软件开发成熟度评估标准中有一项是对需求管理的指标,上文之所以强调软件开发成熟度对自动化的影响,其中一部分原因就在这个地方了。另一方面,要相信技术还是可以解决相当一部的变更带来的问题的,完善的体系和框架能够让自动化开发尽可能少的受不必要的变更的影响。

31/3123>
《2023软件测试行业现状调查报告》独家发布~

精彩评论

  • lxming188
    2011-5-31 15:14:33

    这网站字体整这么小干嘛,锻炼人眼力吗?

关注51Testing

联系我们

快捷面板 站点地图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关于我们 站长统计 发展历程

法律顾问:上海兰迪律师事务所 项棋律师
版权所有 上海博为峰软件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Copyright©51testing.com 2003-2024
投诉及意见反馈:webmaster@51testing.com; 业务联系:service@51testing.com 021-64471599-8017

沪ICP备05003035号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217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