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测试模型综述

发表于:2014-2-25 11:46

字体: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我要投稿

 作者:王超(花名:于龙)    来源:51Testing软件测试网原创

  引言
  当前主流的软件生命周期模型有瀑布模型、原型模型、螺旋模型、增量模型、渐进模型、快速软件开发以及Rational统一过程等,但是在这些模型中,软件测试的价值并未得以足够的体现,也没有给软件测试以足够的重视,利用这些模型无法更好的指导测试工作。本文对软件测试模型做了循序渐进的剖析,可以让测试相关工作者能够对软件测试模型能够有个较为深入的认识。
  二、模型解读
  1.V模型
  在软件测试方面,V模型是最广为人知的模型,他是软件开发瀑布模型的变种,V模型是在快速应用开发(RapApplicationDevelopment,RAD)模型基础上演变而来,由于整个开发过程构成一个V字型而得名,详情见图1。尽管很多富有实际经验的测试人员还是不太熟悉V模型,或者其它的模型。V模型已存在了很长时间,和瀑布开发模型有着一些共同的特性,由此也和瀑布模型一样地受到了批评和质疑。V模型中的过程从左到右,描述了基本的开发过程和测试行为。V模型的价值在于它非常明确地标明了测试过程中存在的不同级别,并且清楚地描述了这些测试阶段和开发过程期间各阶段的对应关系。
  
图1.V模型
  从上图可以看出:
  强调软件开发的协作和速度,反映测试活动和分析设计关系,将软件实现和验证有机结合起来;
  明确界定了测试过程存在不同的级别;
  明确了不同的测试阶段和研发过程中的各个阶段的对应关系;
  仅仅把测试过程作为在需求分析、系统设计及编码之后的一个阶段,忽视了测试对需求分析;
  系统设计的验证,一直到后期的验收测试才被发现;
  没有明确的说明早起的测试,不能体现“尽早地、不断地进行软件测试”的原则。
  2.W模型
  V模型的局限性在于没有明确地说明早期的测试,无法体现“尽早地和不断地进行软件测试”的原则。在V模型中增加软件各开发阶段应同步进行的测试,演化为W模型(如下图)。在模型中不难看出,开发是“V”,测试是与此并行的“V”,详情见图2。基于“尽早地和不断地进行软件测试”的原则,在软件的需求和设计阶段的测试活动应遵循IEEE1012-1998《软件验证与确认(V&V)》的原则。
  W模型由Evolutif公司提出,相对于V模型,W模型更科学。W模型是V模型的发展,强调的是测试伴随着整个软件开发周期,而且测试的对象不仅仅是程序,需求、功能和设计同样要测试。测试与开发是同步进行的,从而有利于尽早地发现问题。
  W模型也有局限性。W模型和V模型都把软件的开发视为需求、设计、编码等一系列串行的活动,无法支持迭代、自发性以及变更调整。
  W模型,也就是双V模型,并不是在V模型上又搞出一个来,而是开发阶段与测试设计阶段同步进行,比如在进行需求分析,软件功能规格说明书评审,软件功能规格说明书基线化后,系统测试计划,方案,用例也设计完毕,接着是概要设计与集成测试设计,详细设计与单元测试设计,直到编码完成后,进行代码审查,继续执行单元测试、集成测试、系统测试。
  
图2.W模型
  从上图可以看出:
  W模型强调测试伴随着整个软件开发周期,测试与开发并行进行,有利于尽早发现问题;
  测试的对象不单单是程序,还有需求和设计等;
  W模型有利于即时了解项目的测试风险,及早制定应对方案,加快项目进度;
  软件开发和测试保持着线性的前后关系,无法支持迭代、自发性以及需求变更调整等。
21/212>
《2023软件测试行业现状调查报告》独家发布~

关注51Testing

联系我们

快捷面板 站点地图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关于我们 站长统计 发展历程

法律顾问:上海兰迪律师事务所 项棋律师
版权所有 上海博为峰软件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Copyright©51testing.com 2003-2024
投诉及意见反馈:webmaster@51testing.com; 业务联系:service@51testing.com 021-64471599-8017

沪ICP备05003035号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217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