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产品经理,你是如何分析和管理你的产品需求的?(上)

发表于:2023-7-25 09:56

字体: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我要投稿

 作者:实事求是    来源:知乎

  作为一名B2B产品经理,我的岗位主要职责之一就是需求管理。在我每天的工作中,我面临的主要挑战在于需要同时支持内部多个业务线,并为外部客户提供高度个性化的定制服务。这意味着,我的需求管理工作需要应对各种复杂场景,如内外部需求的平衡、多个业务线的协调以及多个开发团队的协作。
  在本文中,我将结合自身工作经验和相关理论,为你讲解需求管理是什么,以及如何进行有效的需求管理。无论您是一名产品经理,还是对需求管理感兴趣的读者,我相信这篇文章会对您的工作和学习有所帮助。
  一、需求管理是什么
  首先,需要明确一个观点:需求管理并不仅仅是简单地管理需求优先级。真正的需求管理是涉及需求的整个生命周期,其中包含需求产生、需求分析、需求优先级、需求开发与测试、需求验证、需求结项以上六个方面。因此,只有同时关注以上六个方面,才能算得上真正全面的需求管理,也只有这样才能确保需求管理的有效性。
  接下来,我们将从上述六个方面出发,为您逐层进行分析和阐述需求管理的实现途径。请您仔细阅读每个方面的内容,以全面提高您对需求管理方案的认识和理解。
  二、需求产生
  2.1需求来源
  B2B产品经理的需求来源渠道众多,主要渠道有:业务部门、外部客户、研发、产品、运营、运维、老板等等。上述渠道产生需求大致原因如下:
  业务部门:制定业务目标时,当发现产品功能无法支持业务目标实现,则会产生需求。
  外部客户:新的业务合作或已合作业务进行优化时,则会产生需求。
  研发部门:技术升级或技术架构调整,当需要产品经理配合时,则会产生需求。
  产品部门:产品经理自驱进行产品功能建设或重构时,则会产生需求。
  运营、运维部门:日常运营和运维时发现用户使用问题或可优化功能时,则会产生需求。
  老板:参加某些论坛或高层交流等情况时,则会产生需求。
  2.2需求产生过程
  接下来,以需求产生最多的渠道且最典型的“业务部门“为例,深入剖析需求产生的的底层逻辑。
  首先,业务目标是需求的起点。业务为了自身发展,制定业务目标。业务为了完成目标,就会制定相应的业务策略,即行动路径,以达成目标。但这期间可能会发现,现有系统能力不支持业务的策略,不能支持达成目标,就会产生业务痛点。
  业务痛点是代表在完成业务目标时,在行动过程中遇到了问题或障碍。但是在业务中,不同的人对痛点的认知和理解是存在差别的,高层管理者更清楚自己的业务痛点以及对目标的影响程度,而基层员工对痛点的理解更多停留在操作层面和自我层面。因此,业务痛点和业务目标关联性越强,越容易得到重视,也最容易产生业务需要。而对业务目标影响不大的痛点、业务可以忍受的痛点、甚至业务自己都不知道的业务痛点,反而极少产生业务需要。
  业务需要是源于业务痛点的一种感觉缺失的状态,业务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就会寻找解决方案。如果发现这个业务需要可通过内部流程优化、人工处理等方式暂时解决,那么就不会产生业务需求(MRD),只有当业务内部无法解决时,需要依靠外部(产品经理)解决时,才会产生业务需求(MRD)。
  综上,这个由“业务目标→业务策略→业务痛点→业务需要→业务需求”的转化过程,是产生需求的底层逻辑。产生业务需求(MRD)需三个条件:①系统现状不满足业务策略或计划。②业务认为痛点必须当下解决。③自己无法解决,只能寻找产品解决。
  由此及彼,其它渠道也遵循上述需求产生的底层逻辑,读者可以把上述图片中“业务”替换为“其它渠道目标”进行理解。如:外部客户因某个业务增长目标,产生新的需求;研发因为某个降本增效的研发目标,产生新的需求;运营部门因为某个体验运营目标,产生新的需求等等。
  三、需求分析
  产品经理承接来自各渠道的需求,并且投入大量精力实现业务需求。但是,却经常出现需求中途废止、上线后不符合业务诉求、未取得预期结果等问题。虽然造成以上问题的原因很复杂,但其中一个最关键的因素就是产品经理错误地分析了业务需求。
  需求分析是什么?需求分析是:通过分析需求产生过程,识别真正的需求并排除虚假的需求。其中,分析需求产生过程,就是分析“目标→策略→痛点→需要→需求”的过程。那么,如何进行有效的需求分析呢?接下来,我介绍两种需求分析方法,都是产品经理日常工作中常用的方法。
  方法一:使用5why分析法分析需求产生过程
  首先,我们从高维度进行需求分析,即对需求产生过程进行分析。从需求产生过程来看,一个业务需求的形成,到最终传达至产品经理,是需要经过漫长的流程和多重决策,信息在传递过程中必然会失真。我们可以通过5why方法,分析过程是否存在问题,以保证需求的真实可靠。
  因此,产品经理在分析需求产生过程时,可以尝试问以下问题:①业务目标是否合理?目标是否过高或者过低?是否可量化?②实现业务目标的策略,是正确路径么?③业务痛点真实么?是高层的痛点,还是基层员工的痛点?现状无法满足么,还是他们不会操作?真的影响业务策略么?④业务需要是对业务痛点的真实反馈么?必须现在解决么?⑤业务需求的方案是唯一解决方案么,合理么?业务内部不能自行解决么?⑥上线后能否助力目标达成?能为目标贡献多少?投入产出比合理么?
  以上罗列的问题仅抛砖引玉,建议产品经理在实践中尝试从不同角度、不同环节进行分析,锻炼需求分析的能力。
  方法二:使用“场景、角色or系统、流程”分析方法
  接下来,我们从细维度进行需求分析,即对需求内容进行分析。首先,使用“场景、角色、流程”方法,进行业务流程梳理,从而设计出正确、合理、可执行的业务流程。其次,使用“场景、系统、流程”方法,并结合产品架构能力,将业务流程设计成正确、合理、高效的系统流程。通过以上两个方法,可以产出业务流程图和系统流程图,是产品经理设计方案的关键内容。
  案例:
  业务背景:我司属于物流平台公司,面向物流市场中大客户及中小客户销售物流服务产品,为客户提供物流配送及仓储行业解决方案。因此,需要与客户签约,并进行合同单据管理,以作为合同物流凭证。
  首先,通过“场景、角色、流程”梳理业务流程。从中发现大客户与中小客户合同签约流程不同,大客户流程更复杂、更长,而中小客户流程相对简化和标准。如下图:
  最后,通过“场景、系统、流程”设计系统流程。(此处作者有意简述,实际业务场景、系统角色会更加复杂。且针对业务流程与系统流程如何制作,此处不再进行详述,读者可以参考BRD、PRD写作规范进行学习。
  四、需求优先级管理
  从需求优先级的表象看,是在对需求进行排序和取舍,但其背后的实质是:协同业务、研发、测试等部门达成目标一致,且高效、合理的利用资源,从而保证目标达成。
  产品经理作为需求优先级管理主要负责人,在协同各方目标达成一致以及进行资源分配时,面临的难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多部门间的目标取舍、排序问题。需求会同时来自多个渠道,会存在多个目标,如业务、产品、研发、运营等目标,对不同部门间的目标取舍、排序是很困难的。
  其二,多业务线间的目标取舍、排序问题。面对不同业务线时,当不同业务线的发展阶段不同、业务规模大小不同时,对不同业务间的目标取舍、排序是很困难的。(该问题虽被第一点包含,但此处仍被提及,是因为相比多部门间的目标取舍,它更难)
  其三,多目标并行时资源分配问题。需求虽有先后顺序,但实际工作中都是多需求并行。所以,如何分配资源并保障多目标都完成是很困难的。
  其四,临时且紧急需求的处理问题。临时且紧急需求会对现有排序造成巨大冲击,导致需要重新排序、重新分配资源。因此,既要处理已排好需求,又要满足紧急需求是很困难的。
  通过以上难点不难看出,需求优先级管理考验的就是:当产品经理面对跨业务线、跨部门等复杂场景时的协同沟通能力。
  接下来,重点介绍两个需求优先级管理方法:定量分析法和定性分析法。首先,要先声明一点,需求优先级管理工作是十分复杂的,上述两个方法仅能起到辅助作用。若想做好需求优先级管理工作,仍需先具备优秀的协同沟通能力,再结合方法的使用才可做好。
  4.1定量分析法
  优先级的评估如果仅凭个人感性判断的话,会很难让多位相关方对优先级达成一致。为了尽量避免个人喜好或偏见带来的影响,我们需要引入更科学的方法,通过综合评分打分评价法(或加权求和法)来对需求优先级进行量化。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步:确定标准。选取和制定优先级衡量标准时,要与其它部门充分沟通,确保衡量标准得到多方认可。
  案例:以某工作单位为例,优先级衡量标准有“目标类型、需求来源、重要&紧急程度、收益类型”4个,其中,每个标准下子类目有:
  目标类型:公司战略目标、业务战略目标、产品目标、迭代优化目标等。
  需求来源:业务部门、外部客户、研发部门、体验部门等。
  重要&紧急程度:重要紧急、重要不紧急、不重要紧急、不重要不紧急。
  收益类型:业务规模增长类、效率提升类、体验提升类、创新类等。
  第二步:确定打分标准。制定各标准及标准子类目分值,也要与其它部门充分沟通,并得到多方认可。
  案例:仍以上述单位为例,共计4项标准,总分数为80,每个标准均为20分。其中:
  ·目标类型(公司战略目标-20分、业务战略目标-15分、产品目标-10分、迭代优化目标-5分)
  · 需求来源(业务部门-20分、外部客户-20分、研发部门-10分、体验部门-5分)
  · 重要&紧急程度(重要紧急-20分、重要不紧急-15分、不重要紧急-10分、不重要不紧急-5分)
  · 收益类型(业务规模增长类-20分、创新类-15分、效率提升类-10分、体验提升类-5分)
  针对打分标准,有以下几点补充说明:
  1.需求优先级管理中,“综合打分评价法”相比“加权求和法”应用的更多,因为不同标准间相关性较差,标准间不同权重与实际情况不符。如:目标类型与需求来源之间,无法制定谁的权重更高。
  2.综合打分评价法的分值问题。采取各标准分值相同策略,理由同上。如:若目标类型为30分,需求来源10分,这样划分是不合理的。
  3.加权求和法使用问题。常见应用于各标准之间可区分重要程度的场景下,读者可以依据实际情况采用。如:A30%+B20%+C20%+D30%=100%。
  第三步:打分。针对不同需求进行打分,确定最终得分。
  案例:以上述单位为例,最终打分结果如下:
  针对打分,有以下几点补充说明:
  1.打分的前提是:只有详细了解需求的目标、收益等信息后,才能做出客观、正确的判断。
  2.打分的结果要定期回顾与评估。因为外部环境时刻都在发生变化。如:不紧急需求变成紧急需求、业务部门目标变成公司战略目标等,分值在变化。
  4.2定性分析法
  需求优先级管理仅依靠定量分析法,是不能解决全部问题的。因为,定量分析法不能覆盖全部场景。所以,为使得需求优先级管理更加全面、合理、灵活,还需要使用定性分析方法。
  定性分析法属于感性的判断,笔者认为定性分析法更多的是来自经验的积累,凭借“经验”进行需求优先级管理。我总结了以下经验,分享给读者:
  1.开发周期短的需求,可以搭车其它相关项目或见缝插针进行开发。
  2.产研需求可选择搭车业务需求,通过一个需求,达成多目标。
  3.产品方案设计时,要考虑产品长期规划目标。说服业务接受更长周期但更合理的产品方案,即满足业务目标,又能达成产品长期规划目标。
  4.重点关注“重要不紧急”需求,避免变成“重要紧急”需求。
  5.周期较长的需求,若上线时间紧张,可采用分批次、分阶段实现。
  6.老板或客户的紧急需求。首先,不要盲目执行和推进。其次,尝试与老板、客户沟通了解背景及原因等。最终可能发现是伪需求或非紧急需求。
  7.资源紧张无法按期望上线时,可以尝试运营、业务线下方案临时兜底。
  8.建议优先处理外部客户需求,再处理内部需求。一方面以客户为中心,避免客户投诉或流失,另一方面,内部需求属于内部矛盾,可以关起门来解决。
  9.线上BUG不要进入需求池管理,而应及时解决。
  本文内容不用于商业目的,如涉及知识产权问题,请权利人联系51Testing小编(021-64471599-8017),我们将立即处理
《2023软件测试行业现状调查报告》独家发布~

关注51Testing

联系我们

快捷面板 站点地图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关于我们 站长统计 发展历程

法律顾问:上海兰迪律师事务所 项棋律师
版权所有 上海博为峰软件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Copyright©51testing.com 2003-2024
投诉及意见反馈:webmaster@51testing.com; 业务联系:service@51testing.com 021-64471599-8017

沪ICP备05003035号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217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