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道酬勤。。。

发布新日志

  • SQL-查询语句

    2007-07-03 21:26:33

    1、如何查询第xxx行数据?
    1)假设id是主键: 
    select * 
    from (select top xxx * from yourtable) aa 
    where
    not exists(select 1
                from (select top xxx-1 * from yourtable) bb
                where aa.id=bb.id) 

    “select 1 from table where id=condition”:
    判断是否有符合条件的数据。“Select 1”要比“Select *”速度快。结果集倒是没有什么实际的意义。

    2)如果使用游标也是可以的:
    fetch absolute [number] from [cursor_name] 
    行数为绝对行数

  • SQL-索引

    2007-07-01 23:43:27

    索引好比图书的目录。在关系数据库中,查找指定数据时,在索引中查找,同时索引中包含了数据的物理位置,这样就可以很快地找到指定数据的物理存储位置。
    创建索引:create index

    1、惟一索引:常常对主键列创建,以保证可以唯一地标识记录。create unique index
    如:create unique index id_index
        on employee(id)
    惟一索引可以确保索引列不包含重复的值.可以用多个列,可以确保索引列中每个值的组合都是唯一的。
    create unique index idxempid on emp(姓,名)

    2、群集索引又叫聚集索引:不仅创建索引,而且改变表中记录的存储地址,使物理存储顺序和表中记录的顺序相符。
    一个表只能创建一个群集索引。
    create NONCLUSTERED INDEX idximpID ON EMP(empID)

    3、非聚集索引:不影响表中的数据存储顺序,检索效率比聚集索引低,对数据新增/修改/删除的影响很少
    create CLUSTERED INDEX idxempID on emp(empID)

    4、复合索引:如果在两上以上的列上创建一个索引,则称为复合索引。
    create index indxfullname on addressbook(firstname,lastname)

    5、系统自建的索引:在使用T_sql语句创建表的时候使用PRIMARY KEY或UNIQUE约束时,会在表上自动创建一个惟一索引。
    除非表中已经存在聚集索引,或指定了非聚集索引,否则将会创建一个惟一的聚集索引,以实施primary key约束;对于unique约束,默认情况下将创建唯一的非聚集索引。

    create table ABc
    ( empID int primary key,
      firstname varchar(50)UNIQUE,
      lastname  varchar(50)UNIQUE,
    )
    这样的结果就出来了三个索引,但只有一个聚集索引。

  • SQL-列约束

    2007-07-01 23:40:17

    1、候选键和主键约束
    如:create table employee
        (name char(20),
         birthday date,
         id int,
         primary key(id)
         unique(name))
    unique用来指定候选键,表明name的值不能重复。一个表中可以有多个候选键。候选键可以是多个列的组合.
    但是只能有一个主键,用primary key进行定义。主键不能为空。主键可以是多个列的组合.

    2、外部键约束:foreign key和references定义外部键约束。外键可以为空.
    如: create table employee
        (name char(20),
         birthday date,
         id int,
         dno int
         references department(dnumber),
         primary key(id)
         unique(name)
         )
    或放在最后:
    create table employee
        (name char(20),
         birthday date,
         id int,
         dno int,
         primary key(id)
         unique(name)
         foreign key(dno) references department(dnumber)
         )

    3、null 与 not null约束:

    4、校验约束:check创建校验约束,使用任何运算符来确定条件。
    如:create table employee
        (name char(20),
         sex  char(10),
         birthday date,
         salary numeric(10,2)
         check(salary>1000.00)
         )

    5、默认值(default)
    create table employee
        (name char(20),
         sex  char(10)
         default '男',
         birthday date    
         )

  • sql中having的用法

    2007-06-30 20:30:37

    当同时含有where子句、group by 子句 、having子句及聚集函数时,执行顺序如下:
    执行where子句查找符合条件的数据;
    使用group by 子句对数据进行分组;
    对group by 子句形成的组运行聚集函数计算每一组的值;
    最后用having 子句去掉不符合条件的组。
    select dno,count(*)
       from employee
       group by dno
       having count(*)>3
    需要注意:having 子句中的每一个元素也必须出现在select列表中。有些数据库例外,如oracle.

     


    having子句和where子句都可以用来设定限制条件以使查询结果满足一定的条件限制。
    having子句限制的是组,而不是行。where子句中不能使用聚集函数,而having子句中可以。

    select dno,sum(salary)
       from employee
       group by dno
       having sum(salary)>10000

  • 安装和配置J2SE平台

    2007-06-17 21:49:55


    J2SE称为java 标准平台.J2SE提供了标准的SDK开发平台(以前称作JDK开发平台)。可登录到sun公司的网站http://java.sun.com免费下载最新版的SDK.
    安装SDK的同时,计算机就安装上了能运行java程序的运行环境jre,jre由java虚拟机、java核心类以及一些支持文件组成。
    若将SDK安装到d:\j2se\jdk1.6.0_01目录下,则
    1.配置系统环境变量:
    在系统环境变量列表框中,对path变量进行编辑:path=d:\j2se\jdk1.6.0_01\bin;
    2:设置系统环境变量classpath的值:
    java应用程序运行时所需要的java类库包含在jre\lib目录下的压缩文件re.jar中。
    编辑classpath变量:classpath=d:\j2se\jdk1.6.0_01\jre\lib\rt.jar;.;
    ".;"是指可以加载应用程序当前目录及其子目录中的类。
  • java学习之变量的隐藏

    2007-06-14 21:40:00

    成员变量在整个类中都有效。成员变量又分为实例变量和类变量,类变量也称为static变量。

    如果局部变量的名字与成员变量的名字相同,则成员变量被隐藏,即这个成员变量在这个方法中暂时失效。如:

    class tom

    { int x=98,y;

      void f()

      { int x=3;

        y=x;//y得到的是3,不是98。

      }

    }

    如果想在方法中使用被隐藏的成员变量,必须使用关键字this.

  • 性能测试相关概念[转]

    2007-05-30 16:48:24

    吞吐量/处理能力

    处理能力又叫吞吐量,指的是单位时间内处理的客户端请求数量。通常情况下,吞吐量用请求数/ Or 页面数/秒来衡量。从业务角度看,吞吐量也可以用访问人数/Or页面访问量/天来衡量。

    负载

    负载分为客户端负载和服务器端负载客户端负载的通俗解释就是有多少个用户在同时使用软件服务器端负载的通俗解释就是有多少个请求同时到达了服务器端,要求服务器进行处理。例如,某个网站当前有10000个人在线访问,从他们的客户端层面看过去,这个负载就是客户端负载,为10000。若某个网站当前有10000个人在线访问,某一时刻,从他们的客户端同时发出了1000个页面的请求到服务器,从服务器端层面看过去,这个负载就是服务器端负载,为1000

    响应时间

    响应时间是可以判断一个被测应用系统是否存在性能瓶颈的最直观的要素。例如,在执行完性能测试后,发现某个交易的“平均响应时间”为8秒,超过了预先确定下来的性能指标“该交易的性能指标为平均响应时间要小于等于3秒”。此时,就可以认为被测应用系统存在性能瓶颈了,要利用一定的手段去探查被测应用系统中哪个地方引起了系统的处理效率低以及低的原因了。响应时间一般包括最大响应时间和平均响应时间,响应时间包括网络上的传输时间,WEB服务器上处理时间、APP服务器上的处理时间、DB服务器上的处理时间,响应时间不包括浏览器上的内容显示时间。

    同时在线用户

    对于一个网站来讲,当一个用户登录到该网站的首页后,开始在该网站上进行各种操作,包括浏览网页、检索内容、提交表单等,这个过程中的用户称为在线用户。若同一时间点或同一个时间段内,有很多这样的用户在访问该网站,这些用户统称为该网站的同时在线用户。同时在线用户的另一层理解是,将应用系统整体看作是一个黑盒子,从用户的客户端层面看向系统,总共有多少个人在使用它。当进行性能测试时,如果你使用的是同时在线用户,则可以称之为同时在线负载。

    超级并发用户

    对于一个网站来讲,可能存在WEB服务器、应用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三个层次,而用户所使用的浏览器是在最外面的客户端层面。如果某个时间点或时间段内,共有1000个用户同时在线,他们进行着各种各样的操作,而某个时间点上可能存在10个左右的用户同时进行了一个或多个操作,导致WEB服务器同时接收到了10个左右的交易请求,我们称这个10个左右的用户为超级并发用户。当进行性能测试时,如果你使用的是超级并发用户,则可以称之为超级并发负载。

    性能测试脚本

    脚本是用负载模拟工具开发出来的。脚本是一些代码的组合体,它用代码来实现用户对应用系统的操作。例如,你在一个网站上访问首页、输入用户名和密码后点击登录按钮进行登录,这是用户对应用系统的两步操作内容,在脚本中则包含了实现这两个操作步骤的代码。如果你要模拟10000个用户的负载,这10000个用户中50%进行首页的访问、20%进行注册、20%进行查询、10%进行某个页面的浏览,则你需要制作5个脚本,分别是首页访问脚本、注册脚本、查询脚本、页面浏览脚本。

    事务

    事务是脚本的一个特性,每个事务都包含开始事务和结束事务。事务用来衡量脚本中一行代码或多行代码的执行所耗费的时间。你可以将开始事务放置在脚本中某行代码的前面,将结束事务放置在该行代码的后面,在该脚本的虚拟用户运行时,这个事务将衡量该行代码的执行花费了多长时间。

    交易

    交易分为业务层面和技术层面两种定义。业务层面交易是指完成一次完整的业务操作,例如进行一次取款、查询操作。技术层面的交易是指进行一次应用程序至应用程序、或者应用程序至数据库的系统操作。一般的一笔业务交易由多笔技术交易组成,根据业务交易的复杂度和系统应用架构的不同,其比例大致为12-110

    TPSHPS

    TPS (Transactions Per Second)是估算应用系统性能的重要依据。其意义是应用系统每秒钟处理完成的交易数量,尤其是交易类系统。一般的,评价系统性能均以每秒钟完成的技术交易的数量来衡量。系统整体处理能力取决于处理能力最低模块的TPS值。依据经验,应用系统的处理能力一般要求在10-100左右。不同应用系统的TPS有着十分大的差别,一般需要通过性能测试进行准确估算。当系统没有达到性能瓶颈时,TPS随着负载的增加呈近似线性增长,当接近性能瓶颈时出现拐点;如果系统健壮性较好,在到达性能瓶颈后,TPS基本保持水平,不会再随着负载的增加而有显著增长;而如果系统存在比较严重的性能问题,当到达性能瓶颈后,TPS会出现明显的下降趋势。HPS(Hits per Second)每秒点击次数,是指在一秒钟的时间内用户对Web页面的链接、提交按钮等点击总和它一般和TPS成正比关系,是B/S系统中非常重要的性能指标之一。

    TPS可以有多种衡量单位,在进行性能测试的业务模型分析时使用,例如:
    1)在税务系统中,可以用“系统每个月要处理10万用户的业务操作”,这里的TPS用企业数/月来衡量;(2)在税务系统中,也可以用“系统在第七天的8个小时内要处理4万用户的业务操作”,这里的TPS用企业数/天来衡量;(3)在税务系统中,也可以用“系统在第七天的10点到11点之间要处理1.2万用户的3种缴税交易操作,即3.6万次缴税交易操作”,这里的TPS用交易数/小时来衡量;(4)在税务系统中,也可以用“系统在第七天的10点到11点之间要处理1.2万用户的3种缴税交易操作,即3.6万次缴税交易操作,每次缴税交易要从客户端向服务器发送平均10HTTP请求,即36万次HTTP请求操作”,这里的TPS用请求数/小时来衡量。
    HPS
    是用来衡量很多用户使用客户端进行操作,向服务器发送请求的效率。我们认为HPS表现的是最终用户的整体行为,是衡量在线负载程度的一个指标。而TPS表现的是服务器端的程序行为,是衡量服务器处理能力高低的一个主要指标。
    例如:HPS=“点击次数/秒”;TPS=“处理事务数/秒”,HPSTPS没有绝对的关系

    性能测试实现的准确性

    在进行了正确的性能测试分析后,获得了正确的性能测试需求,从而使用性能测试工具开发相应的性能测试脚本、开发相应的性能测试场景、在性能测试脚本中利用性能测试数据、在性能测试脚本中设置相应的思考时间、在性能测试场景中设置运行的参数等,以期能利用自动化的性能测试工具模拟现实中大量用户同时访问被测系统的情形。即,如果性能测试工具操作不当,将会导致无法准确的实现“模拟实际情况”的目标。例如,某些性能测试工程师在使用性能测试工具时不懂得利用“检查点”这个功能,从而无法发现在性能测试执行过程中大量虚拟用户甚至没有登陆到系统中的严重问题,仍然认为性能测试执行效果良好,被测系统性能没有问题。

    Web服务器和APP服务器

    通俗的讲,Web服务器传送(serves)页面使浏览器可以浏览,然而应用程序服务器提供的是客户端应用程序可以调用(call)的方法(methods)。确切一点,你可以说:Web服务器专门处理HTTP请求(request),但是应用程序服务器是通过很多协议来为应用程序提供(serves)商业逻辑(business logic)Web服务器(Web Server)Web服务器可以解析(handles)HTTP协议。当Web服务器接收到一个HTTP请求(request),会返回一个HTTP响应(response),例如送回一个HTML页面。为了处理一个请求(request)Web服务器可以响应(response)一个静态页面或图片,进行页面跳转(redirect),或者把动态响应(dynamic response)的产生委托(delegate)给一些其它的程序例如CGI脚本,JSP(JavaServer Pages)脚本,servletsASP(Active Server Pages)脚本,服务器端(server-side)Javascrīpt,或者一些其它的服务器端(server-side)技术。无论它们(译者注:脚本)的目的如何,这些服务器端(server-side)的程序通常产生一个HTML的响应(response)来让浏览器可以浏览。要知道,Web服务器的代理模型(delegation model)非常简单。当一个请求(request)被送到Web服务器里来时,它只单纯的把请求(request)传递给可以很好的处理请求(request)的程序(译者注:服务器端脚本)Web服务器仅仅提供一个可以执行服务器端(server-side)程序和返回(程序所产生的)响应(response)的环境,而不会超出职能范围。服务器端(server-side)程序通常具有事务处理(transaction processing),数据库连接(database connectivity)和消息(messaging)等功能。虽然Web服务器不支持事务处理或数据库连接池,但它可以配置(employ)各种策略(strategies)来实现容错性(fault tolerance)和可扩展性(scalability),例如负载平衡(load balancing),缓冲(caching)。集群特征(clusteringfeatures)经常被误认为仅仅是应用程序服务器专有的特征。 

    应用程序服务器(The Application Server)根据我们的定义,作为应用程序服务器,它通过各种协议,可以包括HTTP,把商业逻辑暴露给(expose)客户端应用程序。Web服务器主要是处理向浏览器发送HTML以供浏览,而应用程序服务器提供访问商业逻辑的途径以供客户端应用程序使用。应用程序使用此商业逻辑就象你调用对象的一个方法(或过程语言中的一个函数)一样。应用程序服务器的客户端(包含有图形用户界面(GUI))可能会运行在一台PC、一个Web服务器或者甚至是其它的应用程序服务器上。在应用程序服务器与其客户端之间来回穿梭(traveling)的信息不仅仅局限于简单的显示标记。相反,这种信息就是程序逻辑(program logic)。 正是由于这种逻辑取得了(takes)数据和方法调用(calls)的形式而不是静态HTML,所以客户端才可以随心所欲的使用这种被暴露的商业逻辑。在大多数情形下,应用程序服务器是通过组件(component)的应用程序接口(API)把商业逻辑暴露(expose)(给客户端应用程序)的,例如基于J2EE(Java 2 Platform, Enterprise Edition)应用程序服务器的EJB(Enterprise JavaBean)组件模型。此外,应用程序服务器可以管理自己的资源,例如看大门的工作(gate-keeping duties)包括安全(security),事务处理(transaction processing),资源池(resource pooling), 和消息(messaging)。就象Web服务器一样,应用程序服务器配置了多种可扩展(scalability)和容错(fault tolerance)技术。 例如,设想一个在线商店(网站)提供实时定价(real-time pricing)和有效性(availability)信息。这个站点(site)很可能会提供一个表单(form)让你来选择产品。当你提交查询(query)后,网站会进行查找(lookup)并把结果内嵌在HTML页面中返回。网站可以有很多种方式来实现这种功能。我要介绍一个不使用应用程序服务器的情景和一个使用应用程序服务器的情景。观察一下这两中情景的不同会有助于你了解应用程序服务器的功能。

    情景1:不带应用程序服务器的Web服务器在此种情景下,一个Web服务器独立提供在线商店的功能。Web服务器获得你的请求(request),然后发送给服务器端(server-side)可以处理请求(request)的程序。此程序从数据库或文本文件(flat file,译者注:flat file是指没有特殊格式的非二进制的文件,如propertiesXML文件等)中查找定价信息。一旦找到,服务器端(server-side)程序把结果信息表示成(formulate)HTML形式,最后Web服务器把会它发送到你的Web浏览器。简而言之,Web服务器只是简单的通过响应(response)HTML页面来处理HTTP请求(request) 

    情景2:带应用程序服务器的Web服务器情景2和情景1相同的是Web服务器还是把响应(response)的产生委托(delegates)给脚本(译者注:服务器端(server-side)程序)。然而,你可以把查找定价的商业逻辑(business logic)放到应用程序服务器上。由于这种变化,此脚本只是简单的调用应用程序服务器的查找服务(lookup service),而不是已经知道如何查找数据然后表示为(formulate)一个响应(response)。 这时当该脚本程序产生HTML响应(response)时就可以使用该服务的返回结果了。在此情景中,应用程序服务器提供(serves)了用于查询产品的定价信息的商业逻辑。(服务器的)这种功能(functionality)没有指出有关显示和客户端如何使用此信息的细节,相反客户端和应用程序服务器只是来回传送数据。当有客户端调用应用程序服务器的查找服务(lookup service)时,此服务只是简单的查找并返回结果给客户端。通过从响应产生(response-generating)HTML的代码中分离出来,在应用程序之中该定价(查找)逻辑的可重用性更强了。其他的客户端,例如收款机,也可以调用同样的服务(service)来作为一个店员给客户结帐。相反,在情景1中的定价查找服务是不可重用的因为信息内嵌在HTML页中了。总而言之,在情景2的模型中,在Web服务器通过回应HTML页面来处理HTTP请求(request),而应用程序服务器则是通过处理定价和有效性(availability)请求(request)来提供应用程序逻辑的。 

    警告(Caveats) 现在,XML Web Services已经使应用程序服务器和Web服务器的界线混淆了。通过传送一个XML有效载荷(payload)给服务器,Web服务器现在可以处理数据和响应(response)的能力与以前的应用程序服务器同样多了。另外,现在大多数应用程序服务器也包含了Web服务器,这就意味着可以把Web服务器当作是应用程序服务器的一个子集(subset)。虽然应用程序服务器包含了Web服务器的功能,但是开发者很少把应用程序服务器部署(deploy)成这种功能(capacity)(译者注:这种功能是指既有应用程序服务器的功能又有Web服务器的功能)。相反,如果需要,他们通常会把Web服务器独立配置,和应用程序服务器一前一后。这种功能的分离有助于提高性能(简单的Web请求(request)就不会影响应用程序服务器了),分开配置(专门的Web服务器,集群(clustering)等等),而且给最佳产品的选取留有余地。

    性能瓶颈

    性能瓶颈实际上就是一个软件的性能缺陷,最通俗的理解“性能瓶颈”。

    1)硬件上的性能瓶颈主要指的是CPURAM方面的问题。例如,在进行软件需求分析、概要设计时,确定了在数据库服务器上需要6CPU12G内存,但是在测试时,发现CPU的持续利用率超过95%,这时可以认为在硬件上出现了性能瓶颈。

    2)应用软件上的性能瓶颈一般指的是应用服务器、WEB服务器等应用软件,还包括数据库系统。例如,在WEBLogic平台上配置了JDBC连接池的参数,最大连接数为50,最小连接数为5,增加量为10。在测试时发现,当负载增加时,现有的连接数不足,系统会动态生成10个新的连接数,这样导致了交易处理的响应时间大大的增加。这时可以认为在应用软件上出现了性能瓶颈。

    3)应用程序上的性能瓶颈,一般指的是开发人员新开发出来的应用程序。例如,用Java或者C开发出来的部署在应用服务器上用于用户交易请求处理的应用程序。例如,某个开发员开发了一个缴费处理程序,在测试时发现,这个缴费处理程序在处理用户发过来的并发缴费请求时,只能串行处理,无法并行处理,导致缴费交易的处理响应时间非常长,这时可以认为在应用程序上出现了性能瓶颈。

    4)操作系统上的性能瓶颈,一般指的是WindowsUnixLinux这些操作系统。例如,在windows系统中,虚拟内存设置的不合理,都指定为C驱提供虚拟内存,在测试时发现当出现物理内存不足时,虚拟内存的交换效果非常不理想,导致交易的响应时间大大增加。这时可以认为在操作系统上出现了性能瓶颈。

    5)网络设备上的性能瓶颈,一般指的是防火墙、动态负载均衡器、交换机等设备。例如,在动态负载均衡器上设置了动态分发负载的机制,当发现某个应用服务器上的硬件资源已经到达极限时,动态负载均衡器将后续的交易请求发送到其它负载较轻的应用服务器上。在测试时发现,动态负载均衡机制没有起到相应的作用,这时可以认为在网络设备上出现了性能瓶颈。

     

我的栏目

数据统计

  • 访问量: 3778
  • 日志数: 8
  • 建立时间: 2006-12-29
  • 更新时间: 2007-07-03

RSS订阅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