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新日志

  • 读成都四方同行写的一篇测试管理后感

    2009-11-10 19:55:43

    成都四方公司测试同行写的博客,里面有一篇非常有深度的文章,关于测试管理方面http://blog.csdn.net/nilxin/archive/2009/11/06/4777446.aspx

    读后颇多感想,也想谈谈。

    本人也是测试业界人士,热衷测试工作,但看了楼主的文章后,也许是太强大了,所以觉得自己很“渺小”.
    楼主的精神是将PMP 9大知识域的管理思想和方法融入到测试管理中去,时至今日,最新改版的测试管理计划内容很强悍很完备。
    实际上,测试计划的制订,不同的公司会有不同的做法。当然,过程、制度的成熟度不同的公司自然做法不一样。就以本人为例来谈下。
    首先,功能测试计划和性能测试计划是分开做的,不会合在一起。主要原因是:
    1、测试人手少,功能测试的人同时也做性能测试的人,所以功能测试用例与性能测试用例的设计不可能同时展开。必然先专注功能用例的设计。
    2、软件需求变更频繁,本人所在公司还没有成熟先进的需求管理手段,获取需求的途径一般是利用界面原型去引导用户提,或是拿一套同类产品给用户用,哪些地方照着做,哪些地方需要改,前期获取的需求有可能进入到开发阶段还会变,变得厉害的有可能会引起系统设计上大变动。所以,在系统测试前期,我们不敢做太多的工作,就怕日后变成杨白劳。而通过实践发现,性能测试用例最好是在功能测试进行到中期的时候展开,因为这个时候的需求基本上稳定下来,而性能测试的执行,最好是在功能测试进行到后期的时候展开,这个时候比较严重的功能性缺陷基本得到修复。
    其次是内容。对比我写的测试计划和楼主的测试计划,其实核心内容相差不大,只是在组织上,格式上有所不同,楼主制订的诸多表格感觉很复杂,呵呵。
    内容中有两个部分,我很欣赏,因为是自身所欠缺的:项目剪裁和需求方面的管理(包括需求分解管理和变更管理)。先说项目剪裁,有的项目要做的事情未必会在每个项目都做,有了一个过程清单,可以标明哪些是要做的,哪些是不做的(本人才疏学浅,理解程度这般,不够深入还请指教);其次是需求方面的管理,我不太理解需求分解管理,但我懂得需求变更管理非常重要。需求变,测试需求自然也跟着变,测试需求的更新是否及时和全面,取决于需求变更管理的手段,不知道楼主所提的 需求跟踪矩阵是什么原理?
  • 关于测试场景的两个时间概念thinktime和pacing

    2009-11-10 13:19:59

    这两个概念,是用loadrunner做性能测试时需要考虑的时间指标,含义分别是:

    thinktime:用户思考时间,模拟真实用户在操作过程中的等待时间。

    pacing:两次迭代之间的间隔时间。

    近日在某测试论坛看到有人探讨这两个时间指标的设置,自己也颇有感想,摘录如下:

    thinktime 和pacing值的含义并不难理解,设置这两个值的目的,是为了让测试场景更逼真地模拟用户真实操作,难的是 如何确定它们的值。个人觉得,需要请教有丰富的用户行为研究经验的人才可以。但在实际情况中,需求人员的精力大多在调研功能需求方面,对这样的问题,他们很多时候是不会去了解和考虑的。不过曾经听说象微软,google这样的大公司,是专门设有用户体验研究部门,专门研究用户行为,这样的机构会有大量有说服力的数据。

    有的项目实例分析,用的是假设的字眼,比如假设用户浏览网页用1秒,从而设置thinktime=1。但我认为,不应该把thinktime和pacing的值定为一个固定值,这样没有代表性,有的用户看得慢些,有的用户看得快些,有的用户急性子,有的用户慢性子,成千上万的用户都有着千差万别的操作习惯。我的实际做法是,把thinktime和pacing值均设置为一个范围,在脚本执行一次的过程中,用户停顿的时间在一个范围内,比如1-10秒(最小值针对动作快反应快的人,最大值针对动作最反应慢的人)。

    而pacing值,如何设置,就不是一两句可以说清楚了。这个值直接影响对服务器施加压力的大小,pacing值越长,相对来说压力就越小,它相当于一个虚拟用户执行完某项业务操作后休息停顿的时间,期间该虚拟用户对服务器不构成压力。在一些网站项目实例中,可能要求被测系统能够支撑每分钟几千个用户请求,那就先计算每分钟虚拟用户能完成多少次迭代,发送多少次请求,从而衡量出所需的虚拟用户数。

    Runtime—setting中设置的迭代次数,只在 Run until complete 运行模式下起作用。如果是real-life schedule模式,是由Loadrunner根据你设置的duration时间,结合每次迭代部分的耗时,来决定迭代次数。

  • 此测试非彼测试

    2009-09-16 22:36:35

        一直习惯于在软件公司做内部测试,这个“内部测试”的定义是:测试团队属于软件开发组织的一个分支,一个子团队,服务于软件质量,整个开发组织的目标是为客户提供满意的软件。在这样的组织中,测试组角色与开发组角色是个矛盾体:测试人员对开发人员的工作产品进行检验,随即把检验结果反馈给开发人员,开发人员再次修复程序,又提交给测试人员……,如此反复,双方就象个足球队的甲队和乙队。测试团队既独立但又受制于开发团队。 独立,是因为它有自己的一套流程和方法,可以根据测试成熟度来选择介入的阶段,实施质量保证活动;受制,是因为测试活动会受到开发活动的极大影响 ,比如软件系统需求分析活动,如果做得不好,那就会直接影响测试需求的确定和测试用例的设计;开发人员修复软件缺陷的质量,也会影响测试的进度;测试活动的规范度也受项目整体进度影响,项目进度吃紧的时候,测试可能无法做到规范和充分。

             记得4年前,我刚入这个行业的时候,就听说过技术层面更高,更具权威性的测试机构——独立的软件评测中心,曾几何时,自己将这种地方当成自己追求的职业理想。但随着岁月的推移,这个梦逐渐模糊起来,进步的脚步慢了,不满足于现状但却安于现状,是个矛盾。自己也无数次暗地想过,就在软件部做测试到老吗?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吗?老的时候还跳得动槽吗?还能有机会拿更高的薪水吗?谁对未来都没有未卜先知的能力。

             讶异于命运的逆转,区区一个月的时间,我的境遇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之前的烦忧全然不存在,新的挑战降临我,这已经是我职业生涯中第N次变动了,有时候真不明白自己为什么总是被选中的那个人,最终只能用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来,劳其筋骨……来安慰自己。但是纠结在所难免。如今,冷静思忖,竟然发现,上天给了个机会让我去实现曾经的梦想,但通向理想地的路途上,必然是挑战与艰辛重重,就看自己是否有勇气和底气去承载面临的一切。又想起一句至理名言:不要抱怨自己没有好的机遇,其实机会是留给准备好的人。当你准备好的时候,机会总会不期而遇!

            其实,梦想也是一座围城,当你没有机会冲进去的时候,你会发了狂的寻找一个洞,甚至一条缝也不放过;但当机会来临,一扇门向你敞开了,你会突然感到害怕,担心自己没有准备好去迎接梦想。   

           上天总是特别体察到我的内心想法,这次也不例外,连我曾经的梦想都被它记住了,god is young man !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