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新日志

  • [ZT]论网络测试在信息化建设中的作用

    2011-09-30 14:29:57

    网络测试在信息化建设中起到了不可获取的作用。然后网络测试所面临的挑战也越来越多。不断发展的信息技术,无论从广度上,还是深度上都对网络测试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今的网络测试,越来越多的时候,被测的对象不仅仅是单独的计算机网络或是网络设备,而是作为整个信息系统的一部分。不仅要测试网络平台自身的功能,性能等指标,更要把它放在整个系统的环境下进行考量,考察其与信息系统其他部分之间的关联与交互。

    1 网络测试在信息化建设中的作用
      随着人类社会迈入信息化时代,随着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深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工作对信息系统的依赖也越来越深。越来越多的关键数据储存在信息系统中,越来越多的核心业务通过信息系统来实现,越来越多的信息交换与数据传输也通过信息系统来实现。因此,对整个信息系统的功能正确性,执行效率,运行稳定性,可靠性,安全性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在这样的发展背景下,网络测试作为保障整个信息系统正常稳定运行的重要手段,起到了日益重要的作用。
      首先,计算机网络作为整个信息系统的运行基础与底层平台,其的运行是否正确,可靠,安全,稳定。对于信息系统与信息应用来说是至关重要。一旦网络系统出现故障,那么届时所有的上层应用都将受到影响,甚至面临系统瘫痪的危险。而网络测试能够有效的发现网络系统的自身故障与潜在隐患,降低网络运行的风险,提高网络系统的可靠性与稳定性。
      其次,网络测试是整个信息系统的系统级测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际的信息化应用过程中,经常会面临这样的问题。最终用户反应应用系统的执行速度很慢,或者某个功能实现不正常。然而系统实施方与维护方经过多方查证,却根本不知道系统慢在何处,无法给最终用户以满意的答复。
      因为最终用户接触的一般只是整个信息系统的上层应用与具体界面,反馈的只是问题的表象。即便是系统最底层出现的问题,到了最终用户那里,也往往是通过上层应用系统的界面表现出来。此时,经常会给人一种错觉,这是一个应用系统的问题。然后,事实可能恰恰相反,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很有可能是在底层系统,网络平台乃至物理传输层。不经过对整个信息系统的完整的系统级的测试,包括从最底层的物理传输层即网络布线测试,到网络平台测试,再到系统主机测试,最后到上层应用系统的测试这样一个逐层测试,就无法对问题进行定位。由此可见,网络测试在整个系统级测试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2 网络测试技术的发展趋势
      网络测试技术自从网络通信产品的诞生起就成为整个网络技术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到目前为止,其技术的主体已经相当成熟。网络测试大体上可以分为:网络设备功能测试、网络设备性能测试、网络协议一致性测试、网络流量监测、网络协议分析与故障定位、端到端QoS传输性能测试、网络安全性测试、网络管理测试、网络应用层测试等。然而,随着这些年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测试技术出现了很多有别于传统的新的发展趋势。
      第一、网络测试的重点从以往的单纯关注网络产品逐步向更加关注网络的整体性能所转变。
      传统意义上的网络测试,往往意味着对网络设备的测试。很多时候,在广大用户和网络管理人员心中存在这样一种误区,认为网络设备通过了测试,等同于整个网络也通过了测试,网络设备性能达到了要求,等于整个网络的性能也达到了要求。实际上,无数个案例告诉我们这样的想法是片面的。在测试中,我们会经常发现这样的现象,1+1并不等于2。就如著名的木桶理论所指出的那样,一条网络链路的传输性能是由其上面最薄弱的一环所决定的,而不幸的是网络设备自身的性能往往是网络链路上最坚固的一环,单纯对网络设备进行测试并不能反映整个网络链路的真实性能。一条网络策略配置错误,一个网络端口接触不良,网络受到病毒的影响,网络拓扑设置不当,网络中存在大量的广播包,网络出口带宽收到限制,这些都会导致网络的传输速率受到影响,导致你投资数十万乃至数百万的高昂网络设备“英雄无用武之地”。因此,对网络整体性能的测试与评估,才是网络测试的最终目的。而且从用户的角度来说,他并不关心具体每台网络设备的传输速率是多少,他关心的是“我访问服务器的速度是多少?”“我上网的速度是多少?”这些都是网络整体性能的反映,而不是单台网络设备的反映。
      第二、网络测试的对象从以往的侧重网络层逐步向侧重网络应用测试转变。
      传统的网络测试工作,大多是使用测试设备按照RFC2544等规范的要求,测试丢包率是多少,延迟多大等等这些指标而已。可是我们不妨换位思考一下这个问题: 测试的最终目的是为什么? 用户的最终需求是什么?答案其实很简单: 就是要确保网络平台能够承载各种各样的应用。我们设想一下如下的场景,当你告诉你的用户某种条件下,测试结果为丢包3%时,他常常会一脸茫然。这样的测试结果对他来说没有任何实际意义。用户实际关注的问题往往是:“这样的网络能否满足我的业务需求?在这样的网络带宽条件下,我能否开展视频会议业务?能有多少个用户同时上线,访问我的Web网站?”诸如此类的问题。 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凭借以往单纯的网络层测试方法,你如何回答用户的问题?你如何给出用户关心的数据?解答用户的问题,满足用户的测试需求。只能通过网络应用层测试来实现。在实际测试中,往往可以很轻松的举出很多例子,来证明一个三层性能测试结果好的网络设备,一个丢包率和延时极低的设备,极有可能是在实际上层应用中被用户投诉最多的设备。因为网络设备的传输性能对运行在其之上的应用系统性能的影响是非线性的。所以对网络应用层的测试才是网络测试的真正意义所在。如今的网络应用层测试,包括视频业务测试、话音业务测试、门户网站访问测试、邮件业务测试、文件与数据传输测试等,这些都越来越成为今后网络测试与用户关注的重点。
      第三、网络的安全性测试日益得到重视。
      近年来,通过网络入侵系统或者传播病毒的事件愈演愈烈,造成的损失不计其数。网络安全日益得到大家的重视。网络安全测试应该不仅仅只考虑对网络安全设备(例如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防病毒软件)的测试,更应该侧重以下几点:1)对网络整体安全策略的测试,例如:系统密码的安全策略,数据传输是否加密等;2)对网络整个拓扑结构的测试,安全设备是否部署在了需要的关键位置上等;3)对应用层系统的安全测试,主要包括在操作系统层面,对主机进行漏洞扫描测试,对Web系统进行安全扫描测试等;4)需要指出的是,对网络安全设备进行性能测试,也是至关重要的。测试数据显示,防火墙等网络安全设备由于其自身的功能特点的限制,其对数据包的处理能力,往往不如交换设备。因此,在面临黑客攻击时,其对正确数据包的处理能力,就成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性能指标。如果一台防火墙,可以阻挡几乎所有的黑客攻击,此时我们就可以认为它是一台合格的防火墙吗?答案是不能。如果它在过滤攻击包的同时,也丢弃了大量的正常数据包,那么网络传输与正常业务都将大受影响。因此,衡量网络安全设备是否合格应该要看两个方面,一个是通常的是否能抵御攻击,另一个是在抵御攻击时,对正常数据包能否正常处理。
      从目前网络的发展趋势来看,人们对安全性的日益重视是件好事,但是这也提出了新的课题,即如何在网络的性能与安全性之间找到平衡点。因为,安全性的提高,必定是以牺牲一部分性能为代价的。这个牺牲的程度是否可行?是否过度影响了系统的正常性能?是否满足用户的要求?网络测试将为用户的这些问题提供客观的数据与参考依据。

    3 网络测试的注意点
      除了以上的三个发展趋势之外,在进行网络测试时还需要特别注意以下两点:
      第一、测试结果数据只有在结合了具体的测试方法、测试模型与测试环境的情况下才有意义,单纯的测试数据是没有意义的。
      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有的厂商会宣称自己的设备是700Mbps的转发速率,有的则会说达到了900Mbps,然而在实际使用中,很有可能无法达到这样的性能。这是为什么呢?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厂商是在理想的测试模型下得到的测试数据,它对于实际应用没有可比意义。例如在上面的测试中,采用1518字节的数据包进行测试,和采用64字节的数据包进行测试,得到的测试结果将大不相同。就好比在一个邮局里,要求分拣员一天要完成一吨的邮件分拣量,如果今天来的都是300公斤的邮包,那么这个邮件分拣员会很容易的完成今天分拣任务。但是,如果今天来的都是重量1克的邮件包,分拣员则会很辛苦,说不定今天就会完不成任务。对于上面的转发速率测试来说,如果被测设备测试的都是中型数据包,那么转发测试结果会很好,大部分设备都会达到“线速”。但如果测试的是小包,对于交换机路由器等设备来说,压力会很大,同样的设备测试结果也可能会很不好。
      测试时间在网络测试中是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测试时间的不同,可能会导致大相径庭的结果。有的设备在测试时,1分钟的测试时间还非常好,但超过了这个时间,设备就开始了丢包,这是因为有的交换设备是靠缓存来存储数据包,但超过一分钟以后,缓存就满了,所以出现了丢包情况。因此测试时间也是测试结果必须关注的一个重要参数。不同的测试时间下,得到的测试结果很有可能是完全不同的。
      第二、一定要准确评估测试采用的测试模型与测试拓扑,是否能够满足测试需求。
      例如,对于性能测试来说,小型的接入路由器和骨干路由器在简单流量下,性能值可能会非常相似,但如果通过极限压力测试,则结果可能会大相径庭。因此,我们在设计测试模型的时候,如果只设计发送一般的网络流量,而不是极限流量,那么就无法得到准确的结果。又比如,对两块通过背板连接在一起的芯片进行测试。如果设计这样一个测试,让所有的流量只通过其中的一个芯片进行转发,这会是一个合格的测试模型吗?我们认为这是一个不好的测试设计,因为背板并不会有任何的流量压力,我们无从考察背板的实际性能。好的测试模型应该是让测试流量要穿过所有的芯片,并也可穿过背板,从而可考验背板能力。
      因此来说,一个测试模型是否合适,是关系测试是否成功,是否能达到预期目标的最主要因素。

  • IPv6测试项目

    2011-05-17 16:07:35

    IPv6测试项目主要包括有IPv6功能比较(Functionality),符合性(Comformance),互通性(Interoperability)及性能(Performance)等大四类。

    1、功能测试
    IPv6功能比较包括IPv6 services,IPv6 transition/translation 及 IPv6 routing/Multicasting等项目。

    2、符合性测试
    符合性测试是验证待测物是否有符合IETF RFC(Requests For Comments)标准中所定义的规范,项目包括ICMPv6,IPv6 core,IPv6 stateless address auto configuration,IPv6 neighbour discovery protocol, IPv6 path MTU discovery等数据平面测试及RIPng(Routing Information Protocol next generation)控制平面测试。

    3、互通性测试
    互通性测试是验证各个待测物之间是否能够正确进行信息交换,测试项目有RIPng,OSPFv3(Open Shortest Path First version 3),BGP-4+(Border Gateway Protocol version 4 plus)及ISISv6(Intermediate System to Intermediate System version 6)等协议。

    4、性能测试
    在性能测试方面,我们则同时进行IPv4及IPv6的 forwarding performance, transition performance及 routing performance测试,并比较IPv4及IPv6在性能上的差异。

  •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

    2011-04-17 10:09:26

    1计算机网络

    利用通信线路将分散在不同地方,具有独立功能的计算机连接起来,并按照一定的通信规则实现这些计算机之间资源与数据的共享,这样的一个计算机集合便称为计算机网络.

     

    2、网络层次标准

    现在的网络都采用分层的方式进行工作,当前,通用的网络层次标准有OSITCP/IP两种。OSI是理论上的标准,TCP/IP是工业上的事实标准。

    由于不同的局域网有不同的网络协议,不同的传输介质也各有其电气性能,为了使不同的网络能够互连,必须建立统一的网络互连协议。为此,ISO(国际标准化组织)提出了网络互连协议的基本框架,称为开放系统互连(OSI)参考模型。它将整个网络的功能划分成七个层次。

    TCP/IP
    协议(传输控制协议/互联网协议)的缩写。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DARPA为了实现异种网络之间的互连与互通,大力资助互联网技术的开发,于1977年到1979年间推出目前形式的TCP/IP体系结构和协议。它将网络分为4个层次,TCP/IP协议使用范围极广,是目前异种网络通信使用的唯一协议体系,适用于连接多种机型,既可用于局域网,又可用于广域网,许多厂商的计算机操作系统和网络操作系统产品都采用或含有TCP/IP协议。TCP/IP协议已成为目前事实上的国际标准和工业标准。

     

    2.1 OSI参考模型和TCP/IP具体层次

    网络是分层的,每一层分别负责不同的通信功能。应用层,表示层,会话层,传输层被归为高层,而网络层,数据链路层,物理层被归为底层。高层负责主机之间的数据传输,底层负责网络数据传输。

     

    OSI参考模型

    主要功能

    常见协议

    应用层

    提供应用程序间通讯

    HTTPFTP

    表示层

    处理数据格式,数据加密等

    NBSSL,LPP

    会话层

    建立,维护,管理会话

    RPC,LDAP

    传输层

    建立主机端到端的连接

    TCP,UDP

    网络层

    寻址和路由选择

    IP,ICMP

    数据链路层

    提供介质访问和链路管理等

    PPP

    物理层

    比特流传输

     

     

     

     

     

     



    OSI
    参考模型 主要功能 常见协议
    应用层 ------ 提供应用程序间通讯; HTTP
    FTP
    表示层 ------ 处理数据格式,数据加密等;
    NBSSL,LPP
    会话层 ------ 建立,维护,管理会话;
    RPC,LDAP
    传输层 ------ 建立主机端到端的连接:
    TCP,UDP
    网络层 ------ 寻址和路由选择;
    IP,ICMP
    数据链路层 ------ 提供介质访问和链路管理等;
    PPP
    物理层 ------ 比特流传输;

     

    TCP/IP网络层次

    主要功能

    常见协议

    应用层

    提供应用程序接口

    HTTPFTP

    传输层

    建立端到端的连接

    TCPUDP

    互联网层

    寻址和路由选择

    IPICMP

    网络接口层

    二进制数据流传输和物理介质访问

    PPP



    TCP/IP
    网络层次 主要功能 常见协议
    应用层 ----- 提供应用程序接口; HTTPFTP
    传输层 ----- 建立端到端的连接; TCP
    UDP
    互联网层 ----- 寻址和路由选择; IP
    ICMP
    网络接口层 ----- 二进制数据流传输和物理介质访问;
    PPP

    2.2 OSI
    TCP/IP的层次对应关系

     

    OSI

    TCP/IP

    应用层+表示层+会话层

    应用层

    传输层

    传输层

    网络层

    互联网层

    数据链路层+物理层

    网络接口层

     

     



    OSI TCP/IP


    查看(1092) 评论(0) 收藏 分享 管理

  • IPv6&IPv4

    2011-04-17 09:15:10

    一、概述

    互联网上的每个接口必须有一个唯一的Internet地址(也称为IP地址)。IPTCP/IP

    协议族中的网络层的协议,是TCP/IP协议族的核心协议。目前IP协议的版本号有IPv4IPv6。从长远来看,IPv4IPv6技术在网络中将长期共存(Co-existence)。未来的IP网络将是IPv4网络与IPv6网络的集成(Integration)网络。

     

    二、IPv4

    2.1IPv4报头的格式

    版本(version

    该字段规定了IP协议的版本,其值为4。长度为4位。

    Internet报文长度(IHL

    该字段表示有效载荷之前的4字节块的数量。该字段长度为4位。因为IPv4报头的最小长度为20字节,所以其值最小为5

    服务类型(Type of Service

    该字段指定路由器在传送过程中如何处理数据包。也可以说它表示这个数据包在由IPv4网络中的路由器转发时所期待的服务。这个字段长度为8位。该字段也可以解释为区分业务编码点(DSCP)。

    总长度(Total Length

    该字段表示IP数据包的总长度(单位为字节),包括报头和有效载荷。这个字段的长度为16位。

    标识(Identification

    该字段和后面提到的标志以及分段偏移量字段都是和分段有关的字段。标识字段由IPv4数据包的源节点来选择,如果IPv4数据包被拆分了,则所有的片段都保留标识字段的值,以使目标节点可以对片段进行重组。该字段长度为16位。

    标志位(Flags

    该字段长度为3位,当前只定义了2位,一个用来表示是否可以对IPv4数据包进行拆分,另一个表示在当前的片断之后是否还有片断。

    片段偏移量(Fragment Offset

    该字段表示相对于原始IPv4有效载荷起始位置的相对位置。这个字段的长度为13位。

    生存时间(Time to Live

    该字段指出了一个IPv4数据包在被丢弃前,可以经过的链路的最大数量。该字段值每经过一个路由器减1,当为0时,数据包将被丢弃。长度为8位。

    协议(Protocol)

    该字段用于标识有效载荷中的上层协议。长度为8位。

    报头校验和(Header Checksum

    表示IP报头的校验和,用于错误检查。该字段仅用于IP报头的校验和,有效载荷不包括在校验和计算中。数据包沿途的每个中间路由器都重新计算和验证该字段。该字段长度为16位。

    源地址(Source Address

    发送方的IP地址,长度为32位。

    目的地址(Destination Address

    接收方的IP地址,长度为32位。

    选项(Options

    该字段为一个可选项。

     

    2.2IPv4地址分类介绍

    IPv4地址长为32bit,可分为五类不同的互联网地址格式:

       

    这些32位的地址通常写成写成四个十进制的数,下表显示五类不同IP地址的起止范围:

     

    类型

    范围

    A

    0.0.0.0 127.255.255.255

    B

    128.0.0.0 191.255.255.255

    C

    192.0.0.0 223.255.255.255

    D

    224.0.0.0 239.255.255.255

    E

    240.0.0.0 247.255.255.255

     

     

    三、IPv6

    3.1IPv6报头的格式

    版本(Version

    该字段规定了IP协议的版本,其值为6。长度为4位。

    通信流类别(Traffic Class

    该字段功能和IPv4中的服务类型功能类似,表示IPv6数据包的类或优先级,长度为8位。

    流标签(Flow Label

    IPv4相比,该字段是新增的。它用来标识这个数据包属于源节点和目标节点之间的一个特定数据包序列,它需要由中间IPv6路由器进行特殊处理。该字段长度为20位。

    有效载荷长度(Payload Length

    该字段表示IPv6数据包有效载荷的长度。有效载荷是指紧跟IPv6报头的数据包的其他部分(即扩展报头和上层协议数据单元)。该字段长度为16位。那么该字段只能表示最大长度为65535字节的有效载荷。如果有效载荷的长度超过这个值,该字段会置0,而有效载荷的长度用逐跳选项扩展报头中的超大有效载荷选项来表示。

    下一个报头(Next Header

    该字段定义了紧跟在IPv6报头后面的第一个扩展报头(如果存在)的类型,或者上层协议数据单元中的协议类型。该字段长度为8位。

    跳限制(Hop Limit

    该字段类似于IPv4中的Time to Live字段。它定义了IP数据包所能经过的最大跳数。每经过一个路由器,该数值减去1,当该字段的值为0时,数据包将被丢弃。该字段长度为8位。

         源地址(Source Address

    表示发送方的地址,长度为128位。

    目的地址(Destination Address

    表示接收方的地址,长度为128位。

    Note】:IPv6根本上改变了选项字段,在IPv6中选项由扩展报头处理,因此去掉了选项字段,简化了报头,减少了发送路径上中间路由器的处理消耗。

     

    3.2IPv6地址分类介绍

    IPv6地址长为128bit,有三种不同类型,包括单播、组播和任播(Anycast)。

    3.2.1、单播地址

    IPv6的单播地址与IPv4的概念是类似的,但与IPv4单播地址不同的是,IPv6单播地址又分为链路本地地址(Link-local address),站点本地地址(Site-local address,可聚合全球单播地址(Aggregatable global unicast address)等几种单播地址。

    ◆可聚合全球单播地址

    可聚合全球单播地址类似于IPv4 Internet上用于通信的单播地址,也就是 IPv6公网地址,其地址结构图如下所示:

     

    可聚合全球单播地址前缀的最高3位固定为001

    每个可聚合全球单播IPv6地址有3个部分。

    ①提供商分配的前缀:提供商分配给组织机构的前缀最少是/48前缀。/48前缀表示网络前缀的高48位。而且,分配给组织机构的前缀是提供商前缀的一部分。

    Site Topology:利用提供商分配给组织机构的一个/48位前缀,组织机构可以利用所收到的前缀的49~64位(共16位)来将网络分成最多65535个子网。

    ③接口IDIPv6地址的低64位表示了接口ID

     

    ◆链路本地地址

    此类型属于IPv6中的应用范围受限制的地址类型,只能在连接到同一本地链路的节点之间使用。当一个节点启动IPv6协议栈时,节点的每个接口会自动配置一个本地链路地址。这种机制使得两个连接到同一链路的IPv6节点不需要做任何配置就可以通信。

    其地址结构图如下所示:

     

    链路本地地址有一个固定的前缀FE80::/64和接口ID组成。

    获取IPv6接口ID的最常用的方法,是使用EUI-64地址。EUI-64IEEE定义的一种基于64比特的扩展唯一标示符。EUI-64格式是IEEE指定的公共24比特制造商标识和制造商为产品指定的40比特值的组合。如下图所示:

     

    EUI-64通过链路层地址(以太网中就是MAC地址)生成接口ID,为64位,而MAC地址是48位,因此需要在MAC地址中的中间位置插入十六进制数FFFE(11111111 11111110)。为了确保这个从MAC地址得到的接口标识符是唯一的,还要将U/L位(从高位开始的第七位)设置位1。最后得到的这组数就作为EUI-64格式的接口ID。转换过程如下图所示:

     

    ◆站点本地地址

    此类型也属于一种应用范围受限的地址,它仅仅能在一个站点内使用,与IPv4中的私有地址比较类似。

    其地址结构图如下所示:

     

    站点本地地址的前48位总是固定的,其中前10位固定为1111111011,紧跟在后面的是连续38

  • 软件测试相关的术语

    2011-04-17 08:30:07

    软件测试(Software Testing):软件测试是为了发现错误而执行程序的过程。或者说,软件测试是根据软件开发各阶段的规格说明和程序的内部结构而精心设计一批测试用例(即输入数据及其预期的输出结果),并利用这些测试用例去运行程序,以发现程序错误的过程。

     

    错误(Error):程序员在编写代码时会出错,把这种错误称之为BUG。随着开发过程的进行,错误会不断的放大。例如,需求错误在设计期间会放大,在编写代码时还会进一步放大。

     

    缺陷(Default):缺陷是错误的结果,更精确的说是错误的表现。而表现的方式有很多种,例如:叙述性文字、数据流框图、层次结构图、源代码等。缺陷可以分为过程缺陷和遗露缺陷。如果把某些信息输入到了不正确的表现方式中,就称为过错缺陷;如果没有输入正确信息,就是遗漏缺陷。在这两种缺陷中遗漏缺陷更难检测和解决,但通过评审常常可以找出遗漏缺陷。

     

    失效(Failure):在缺陷运行时,常常会发生失效的情况。一种是过错缺陷对应的失效,一种是遗漏缺陷对应的失效。在这两种失效类型中,遗漏失效是最难处理的,主要依赖有效的评审,发现遗漏缺陷来避免失效的产生。

     

    测试(Test):测试是一项采用测试用例执行软件的活动,在这项活动中某个系统或组成的部分将在特定的条件下运行,然后要观察并记录结果,以便对系统或组成部分进行评价。测试活动有两个目标,即找出失效和显示软件执行正确。测试可能会由一个或多个测试用例组成。

     

    测试用例(Test Case):测试用例是为特定目的而设计的一组测试输入、执行条件和预期的结果。测试用例是执行的最小实体。

     

    回规测试(Regression Testing):回规测试的目的是为了测试由于修正缺陷而更新的应用程序,以确保彻底修正了上一个版本的缺陷,并且没有引入新的软件缺陷。回规测试可以采用手工测试或自动化测试来执行原来所报告的缺陷步骤和方法,检验软件缺陷是否被修正。回规测试又可分为:完全回规测试和部分回规测试。完全回规测试是对所有修正的缺陷进行验证。但由于测试时间紧张,需要验证的缺陷数量巨大,可以进行部分回规测试。因此,在大多数时候,我们可以把测试用例按照测试优先级进行部分回规测试。

     

    静态测试(Static Testing):是指不利用计算机运行被测试程序,而是通过其他手段达到测试目的的方法。通常采用的方法主要有代码检查和走查、桌面检查和同行评审。

     

    动态测试(Dynamic Testing):是指由计算机真正运行的被测试的程序。通过输入测试用例,并对实际输出结果和预期输出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找出被测试的程序中的疏漏,然后进行错误定位和纠错处理,最终达到测试的目的。通常采用的方法有黑盒测试、白盒测试和灰盒测试。

     

    黑盒测试(Block-Box Testing):是一种从用户观点出发的测试,又称为功能测试、数据驱动测试或基于规格说明的测试。把被测试程序当作一个黑盒,忽略程序内部结构的特性,测试者在只需要该程序内部输入与输出之间的关系或程序功能的情况下,依靠能够反映这一关系或程序功能需求规格的说明书,来确定测试用例和推断测试结果的正确性。

     

    白盒测试(White-Box Testing):是基于程序的内部结构的测试,又称为结构测试、逻辑驱动测试或基于程序的测试。把被测试程序当作一个白盒,对程序细节的严密校验,针对特定条件和循环设计测试用例,对软件的逻辑路径进行测试,在程序的不同点校验程序的状态,来判定其实际情况是否和预期的状态相一致。

     

    灰盒测试(Gray-Box Testing):介于白盒测试和黑盒测试之间,是现代测试的一种理念。指在白盒测试中交叉使用黑盒测试的方法;在黑盒测试中交叉使用白盒测试的方法。

     

    单元测试(Unit Testing):是针对每个单元的测试,是软件测试的最小单位,它确保每个模块能正常工作。单元测试多数使用白盒测试,用于发现内部错误。

     

    集成测试(Integration Testing):是对已测试过的模块进行组装,进行集成测试的目的主要在于校验与软件设计相关的程序结构问题。集成测试多数使用灰盒测试,用于校验所开发的软件能否满足所有功能和性能需求。

     

    系统测试(System Testing):是检验被测软件与系统的其它部分的协调性,如能否适应硬件环境、数据库环境等。系统测试多数使用黑盒测试,其测试的范围比较广泛,除功能测试外,还包括容量测试、强度测试、易用性测试、安全性测试、存储测试、兼容性测试、安装测试、可靠性测试、可恢复性测试、文档测试等等。

     

    α测试(Alpha Testing):是由一个用户在开发环境下进行的测试,也可以是公司内部的用户在模拟实际操作环境下进行的测试。这是在受控制的环境下进行的测试。α测试的目的是评价软件产品的FURPS(即功能、可使用性、可靠性、性能和支持)。尤其注重产品的界面和特色。α测试人员是除开产品开发人员之外首先见到产品的人,他们提出的功能和修改意见是特别有价值的。

     

    β测试(Beta Testing):是由软件的多个用户在一个或多个用户的实际使用环境下进行的测试。与α测试不同的是,开发者通常不在测试现场。因而,β测试是在开发者无法控制的环境下进行的软件现场应用。在β测试中,由用户记下遇到的所有问题,包括真实的以及主观认定的,定期向开发者报告,开发者在综合用户的报告之后,做出修改,最后将软件产品交付给全体用户使用。β测试主要衡量产品的FURPS。着重于产品的支持性,包括文档、客户培训和支持产品生产能力。

  • E1\T1\DS0

    2009-04-08 00:32:49

    30/32路PCM传输系统(E1)
    建议 G.732
    帧结构 帧长:125s(256bits)-1个抽样周期
    32个时隙
    每时隙8bit(3.9s=125÷32)
    每比特时长0.488s=125÷256
    TS0:帧同步、告警
    TS16:控制信令
    TS1~TS15和TS17~TS31传送话音或数据
    数字复用系列 一次群(E1) 2048kb/s 30路   二次群(E2=4E1) 8.448Mb/s 120路 三次群(E3=4E2) 34.368Mb/s 480路   四次群(E4=4E3) 139.262Mb/s 1920路


    24路PCM传输系统(T1)
    建议 G.733 帧结构
    帧长:125s(193bits)-1个抽样周期
    24个时隙
    每时隙8bit(5.18s=(125×8)÷193)
    每比特时长0.6477s(=125÷193)
    TS0~TS23传话音或数据
    最后1比特:帧同步(帧定位比特)
    1比特控制信令:从每个时隙周期性地借用
    数字复用系列   一次群(DS1) 1.544Mb/s 24路 二次群(DS2=4DS1) 6.312Mb/s 96路 三次群(DS3=7DS2) 44.736Mb/s(美) 672路 (DS3=5DS2) 32.064Mb/s(日) 480路 四次群(DS4=6DS3) 274.176Mb/s(美) 4032路   (DS4=3DS3) 97.728Mb/s(日) 1440路

    DS0
    Digital Signal 0,a transmission rate of 64 Kbps 一个标准数字PCM话路

    T0,DS0表示56或者64kbps一个时隙;T1,DS1 表示包含24路PCM数字话,总速率为1.544Mbps ;T3,DS3 表示包含28个T1信道,速率为44.736Mbps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