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

发布新日志

  • 精神内守

    2009-02-01 21:32:01

       此句原文见于《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亦是养神的一条重要原则。所谓“精神内守”,主要是指人对自己的意识思维活动及心理状态进行自我锻炼、自我控制、自我调节,使之与机体、环境保持协调平衡而不紊乱的能力。“内”针对外而言, “守”是坚守、保持的意思。 “精神内守”,强调了内环境——精神的安定对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
       有道德修养的人,必须时时、事事做到控制自己的精神,冷静、客观地处理各种事物。对于任何重大变故和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种复杂问题,都要保持稳定的心理状态和达观的处世态度,顺应事物的自身规律去解决问题。
       拿破仑说过“坚毅而清醒,一切随之俱来”

    最重要的品质就是冷静的头脑

  • 思维

    2008-11-25 19:40:03

      思维是人的心理过程中最复杂的心理现象之一,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及其内在规律的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指的是能决定事物的主要特征的、某一类事物共同的不可缺少的根本特性。事物的内在规律,主要是指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和必然联系。据我们现在科学研究所发现(或公认)的,无论是自然现象还是社会现象,以及几乎世界的一切事物的存在,都是“有序”的。这种有序性就是事物内在的规律性。思维,就是人类专门去揭示事物的这种内在的本质属性和规律性的心理活动。这是思维与其他心理活动根本不同的地方。
      由于思维的非直观和复杂性,目前为止,科学尚未彻底揭示思维的本质及其内在规律。
      
      思维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和规律,具有其独特的明显特征,这就是思维的间接性、思维的概括性以及思维必须要借助于语言来实现其特性。
      思维的间接性,表现在思维必须要借助于一定的中间媒介物和相应的知识经验来达到对事物的本质属性和规律的了解与把握。如医生能通过病人的舌头、体温、脉搏、血压、脸色等,便可了解病人身体内部脏器的活动状态。思维的间接性,使人的认知能力突破了时空的限制,从具体的一事一物的认知的局限性中摆脱出来,因此人类的认知能力远远超过动物的认知能力,即拥有智慧。人可以依据某一媒介物,便可上知亘古,下知未来。人类既可掌握那些没有直接经历感知过的或根本不可能经历感知到的事物,而且还可预见和推知事物发展的过程和结果。例如,我们看不到光的运动,但通过思维却可把握其30万公里/秒的速度;再如可以了解上亿年前的自然环境等。
      思维的概括性,表现在思维对事物的本质的反映总是作全面的整体的反映。即思维总是把某个事物或某类事物的所有的共同的本质特征全部抽取出来加以综合地反映。思维的概括性不但表现在它反映事物的所有的本质属性以及反映某一类事物的共同的本质特性,还表现在它反映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规律上。一切科学的概念、定理、规律、法则,都是思维概括的结果,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概括的反映。
      思维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总是借助语言进行的。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由基本词汇、语法构造形成。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因此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人们应用语言进行思想交流的形式为言语。言语是个体对语言的一种具体应用,因此,言语是一种个体现象。个体的言语一般有三种形式:口头、书面、内部言语。人的思维就是通过内部言语的形式进行的。这种内部言语,一般认为是一种简约化了的无声的言语。思维的进行不可能凭空进行,必须借助一定的物质基础,这种物质基础就是无声的言语。因此,语言是进行思维的基础,也是思维的表现形式。思维的过程通过语言进行,思维的结果通过语言(口头或书面)表现出来。语言是思维的外衣,没有语言就没有思维。
      
      评:以上是心理学界对思维的公认的定义。但在我看来,思维只是人们对事物的本质、规律的刻意求知的努力,和基于对事物之间的联系的认知和推断的总结和利用。所以不一定深刻,不一定深入,不一定合理,不一定完整,有时仅仅是一种想象和臆断。 参考资料: 思 维 思维是认识的最高层次--高级认识过程。思维借助于记忆储备中的感觉、知觉所得到的材料为基础的。思维所考虑的是对象和现象的内部联系和规律性,而这些内部联系和规律性是简单直观所不能达到的,但它们很重要,因为它们是对象、现象和它们的相互关系的本质。 人的心理活动多种多样,它们之间的关系也非常复杂。处于清醒状态的每个人对它都十分熟悉,比如,听到“树”的沙沙声;看到光亮、颜色;尝到滋味;闻到气味;摸到物体的硬软或冷热等都是感觉。在这些感觉的基础上,就能辨认出这是刮风、阳光,那是花朵、大理石等等,这就是知觉。在离开了刺激物的作用之后,原来听过的话语,看过的某些图形、物象仍“话犹在耳”、“历历在目”,这就是记忆。 人不仅能通过记忆把经历过的事物回想起来,而且还能想出自己从未经验过的事物,如形成小说里所描写的人物形象和场面,这就是想象。凭借人所特有的语言,通过分析、综合、判断事物的本质及其发生、发展的规律,例如医生根据病人的体温、脉膊、舌苔、血液或排泄物的化验结果,推断出他某一内部器官发生病变的这个思索过程,就是思维。 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都是属于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活动,就是为了弄清客观事物的性质和规律而产生的心理活动,这种心理活动在心理学了统称认识过程。 注意力与观察 注意 是心理过程的开端,并且总是伴随着各种心理过程的。当人在注意着什么东西的时候,他就是在感知什么。当人在回忆和思维的时候,他必须指向和集中于要回忆和思考的事物。 人在生活中为了认识他周围的世界,在不断的进行观察。所以观察是人的生活习惯。观察分有意与无意。在生活中,当人有意识地在进行观察时,还要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如边看边想。因此观察离不开思维,有人称它为“思维的知觉。” 再强调一遍,看电影电视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引起观众注意和观察的过程。所以要研究人的心理过程是怎样开始的。我们的故事片,无论是纯属宣传,或者是表达什么哲理思想,都着眼于“深沉”,就连介绍钱塘江潮的纪录短片的解说词也要说上两句:“他们一面观潮,一面似乎在思索着什么。”所以一开场就先来一段深沉的内心独白。好莱坞电影儿可懂心理学了,因为懂得了心理学好赚钱。好莱坞电影儿的开场前三分钟总是要来一段绝活。为什么,先抓住观众的注意力再说,然后给他们脑袋里打上两三个问号。让他们欲罢不能。 注意力只起着维持某种心理活动的指向和使这种活动不断身入的作用。所以表现形式的重要功能就是让观众对其内容的注意。电影电视创作如果不讲究表现形式,就无从引起观众对内容的注意。 注意不仅表现在认识过程中,而且还表现在其他的心理过程方面。例如在情感体验中,如果没有注意,情感就无从表现,没有注意对象,空间应该表示愉快,还是畏惧,也就无从确定了。注意也和个性特征分不开的,因为注意是属于主体方面的,一个人的兴趣、能力、气质和性格都刻划着一个人所表现的注意的特点。 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两个基本特征。 电影电视创作者所要做的是有意识地左右观众的注意力指向性,并且维持他的注意力,抑制无关的活动。这样,注意的对象就能够得到鲜明和清晰的反映。这对三分钟的电视广告尤其有用。文学只让读者注意它要读者注意的事物,读者没有选择,因此无需过滤。而电影电视则完全是另外一回事。 注意力 注意本身不是一种独立的心理过程,它是伴随着心理过程而存在的心理现象,它是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心理过程的一种共同特性。注意是心理过程的开端,并且总是伴随着各种心理过程的。任何心理过程的开端,总是表现为我们的注意指向物这一心理过程所反映的事物。但是,注意并不反映这个事物,因为当人在注意着什么的时候,他就是感知什么,当人在回忆和思惟的时候,他必须指向和集中于所要回忆和思考的事物。在心理过程开始之后,注意并不消失,它伴随着心理过程顺利地进行。但是,注意并不是心理过程本身,而是伴随着各种心理过程的一种心理特性,因为它只起着维持某种心理活动的指向和使这种活动不断地深入的作用。 注意的特点: 一、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指向性和集中笥是注意的两个基本特征。 1. 指向性:认识活动的选择性,对认识活动的对象进行有意的和无意的选择,并且还表现在对这些事物比较长久的保持。 2. 集中性:不仅指心理活动离开无关的事物,而且也抑制无关活动。这样,注意的对象就能得到鲜明和清晰的反映。 人在同一时间内不能感知一切对象,只能感知其中少数对象。在思考问题时,我们也只能同时想到少数几个问题,而不能想到所有的问题。注意的对象既可以是外部的,也可以是内部的。由于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这些少数对象就被清晰地认识出来,而同时作用的其他对象,就没有意识到或意识得比较模糊。所以人注意到某些对象时,他同时便离开了其它对象,集中注意的对象是注意的中心,其余对象有的处于“注意的边缘”,多数处于注意范围之外。 注意对人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使人及时地集中自己的心理活动,明晰了反映客观事物;使人能够适应环境。 二、注意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它具有一系列的功能。 1.选择功能 选择有意义的、符合需要的和与当前活动任务一致的各种刺激,避开或抑制其它无意义的、附加的、干扰当前活动的各种刺激。注意把有关信息线索区分出来,使心理活动具有一定的指向性。如果没有这种选择功能,生活将变成一片混乱。 2.保持功能 信息输入后,必须经过注意才能得到保持;如果不加注意,就很快消失。注意对象的映象或内容保持在意识之中,一直到完成行为动作,完成认识活动,达到目的为止。即注意跟踪一个信息。 三、选择性注意的模式 人面临着大量的信息,但个体的神经系统在同一时间内对信息进行加工的能力是极有限的,需要过滤器加以调节,使中枢神经系统不到处负担重。一般地说,具有新异性和强烈的刺激,具有生物学意义的刺激容易通过过滤而被注意。人所期待的信息也容易通过过滤而引起注意。事实上,没有集中注意而设想被关闭的通道所传递的信息并没有完全被阴断,而只是被衷减,其中重要的信息仍可以得到高级的加工反映到意识中。这就是说,人可以 注意两个通道的刺激,这样就对布鲁德本特的单通道模式做出了修正。 四、注意的生理机制和外部表现 注意从其发生来说是有机体的一种定向反射。每当新异刺激出现时,人便产生一种相应的运动,将感受器朝向新异刺激的方向,以便更好地感知这一刺激,巴甫洛夫把这种反射称为“定向反射”。定向反射活动时,除了朝着剌激的方向转动眼睛和头部以个,还有植物性反应和脑电波反应。 人在注意某些事物时,大脑皮层的相应区域即产生一个优势兴奋中心,大脑皮层对当前刺激进行分析和综合的核心,这里具有适度的兴奋性,旧折暂时神经联系容易恢复,新的暂时神经联系容易形成和分化,因而能够充分揭露出注意对象的意义和作用,对客观事物产生清晰而完善的反映。 根据高级神经活动的相互诱导规律,当大脑皮层一定区域产生一个优势兴奋中心时,由于负诱导,大脑皮层的邻近区域处于不同程度的抑制状态,使落在这些抑制区域的刺激,不能引起应有的兴奋,因而得一到清晰的反映。负诱导愈强,注意就愈集中。因此,当人的注意集中于一事物时,对于其它事物就会“视而不见”或“听而不闻”。 优势兴奋中心是一种动力过程,可以从这一部位转移到另一部位。优势兴奋中心的转移是注意转移的生理机制。 五、注意和大脑皮层的活动有关 人由于有了第二信号系统,所以能按自己的或别人的提醒,坚持注意或转移注意的方向,使注意带有意识的特点。 由此可见,注意既与大脑皮层的活动有关,也与皮层下结构的活动有关,但是它们各自作用不同。注意是中枢神经系统多种水平的整合活动。 六、人在集中注意于某个对象时,常常伴随有特定的生理变化和外部表现。注意时最显著的外部表现,有下列几种: 1.适应性运动。 人在注意时,有关的感觉器官朝向刺激物,例如,听一个声音时,把耳朵转向声音的方向;人在注意看一个物体时,把视线集中在该物体上,盯着眼睛看; 当沉浸于思考或想象时,眼睛常常是“呆视着”,好象看着远方一样,周围的对象就被感知得模糊起来而不分散注意了。 2. 无关运动的停止。 当人集中注意时,常常表现为静止状态。 3. 呼吸运动的变化。 人在注意时,呼吸变得轻微而缓慢,呼与吸的时间比例也改变了,一般吸得更短促,呼得愈加延长了。在紧张注意时,甚至会出现呼吸暂时停止的情况。 但注意的外部表现有时可和内部状态不相一致,如貌似注意一件事而实际上心理活动却指向和集中于另一件事上。
  • 约拿情结(Jonah Complex)

    2008-11-17 21:45:14

     “约拿”是圣经里面的一个人物。他本身是一个虔诚的基督徒,并且一直渴望能够得到神的差遣。神终于给了他一个光荣的任务,去宣布赦免一座本来要被罪行毁灭的城市--尼尼微城。约拿却抗拒这个任务,他逃跑了,不断躲避着他信仰的神。神的力量到处寻找他,唤醒他,惩戒他,甚至让一条大鱼吞了他。最后,他几经反复和犹疑,终于悔改,完成了他的使命--宣布尼尼微城的人获得赦免。“约拿”是指代那些渴望成长又因为某些内在阻碍而害怕成长的人。对于约拿来说,他不愿意成就神的旨意是因为仇恨。这座他要布赦免的尼尼微城是毁灭他家族的死敌。

          上帝要约拿到尼尼微城去传话,这本是一种崇高的使命和很高的荣誉,也是约拿平素所向往的。但一旦理想成为现实,又感到一种畏惧,感到自己不行,想回避即将到来的成功,想推却突然降临的荣誉。这种成功面前的畏惧心理,心理学家们称之为" 约拿情结" 。

          约拿情结的基本特征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个表现在对自己,一个表现在对他人。对自己," 约拿情结" 的特点是,逃避成长、执迷不悟、拒绝承当伟大的使命;对他人,约拿情结" 的特点是,如果别人表现出优秀之处,他会嫉妒,如果别人受到了祝福,他会心里难受,如果别人倒了霉,他会幸灾乐祸。

          简单地说,就是对成长的恐惧。它来源于心理动力学理论上的一个假设:“人不仅害怕失败,也害怕成功。它反映了一种“对自身伟大之处的恐惧”,是一种情绪状态,并导致我们不敢去做自己能做得很好的事,甚至逃避发掘自己的潜力。在日常生活中,约拿情结可能表现为缺少上进心,或称“伪愚”。

          马斯洛给他的研究生上课的时候,曾向他们提出如下的问题:" 你们班上谁希望写出美国最伟大的小说?" " 谁渴望成为一个圣人?" " 谁将成为伟大的领导者?" 等等。据马斯洛记录,他的学生们在这种情况下,大家通常的反应都是咯咯地笑、红着脸、不安地蠕动。马斯洛又问:" 你们正在悄悄计划写一本什么伟大的心理学著作吗?" 他们通常红着脸、结结巴巴地搪塞过去。马斯洛还问:" 你难道不打算成为心理学家吗?" 有人回答说," 当然想啦。" 马斯洛说:" 你是想成为一位沉默寡言、谨小慎微的心理学家吗?那有什么好处?那并不是一条通向自我实现的理想途径。"

          人类中普遍存在某种约拿情结,即:不是追求高级需求,追求卓越、崇高的自我实现,而是相反,逃避高级需求,逃避卓越、崇高的人类品行。人们视天真纯情为幼稚可笑,视诚实为轻信,视坦率为无知,视慷慨为缺乏判断力,视工作中的热情为懦弱,视同情心为廉价和盲目。

          约拿情结" 的问题还在于,自己怕出名,如果别人出了名,他又会嫉妒,心里巴不得别人倒霉。这种情结阻碍生命成长和自我实现,马斯洛给它取名为约拿情结。

          仇恨是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最常发现的阻碍成长的内在原因。我们常常可以观察到这种情况,一个聪明的青年人,他在学校里成绩很好,但在高考前夜突然生病了,以至于失去了考试的机会。后来他工作了,能力很强,颇得赏识。但是在他马上就要得到一次关键的升迁的时候,他又辞职了......尽管这些事情的发生看似偶然,但深入接触他的内心世界时我们会发现,他的内心埋藏着对父母未曾宣泄的怨恨。为了潜意识里报复父母的愿望,他下意识地毁掉了自己的前途。其潜在的愿望可以表述如下:" 你们休想得到一个成功的儿子,我就是要让你们失望和痛苦!"

          作为女性,对于成长和成功的恐惧背后的无意识信念常常是" 如果我成为一个特别优秀的人,则将找不到一个合适的男人来配我,我将孤独一生。" 对于有着这样信念的女性来讲," 实现自己" 也就意味着" 失去爱" 。爱的需求和实现自我的需求同样如此重要,以致于任一压抑都会带来个性中的神经症倾向。

          这些内在冲突有时候可以被我们意识到,但大多数时候,它被潜抑在无意识里。

          人们不仅躲避自己的低谷,也躲避自己的高峰。不仅畏惧自己最低的可能性,也畏惧自己最高的可能性。“ 约拿情结” 发展到极致,就是“ 自毁情结” ,即面对荣誉,成功,幸福等美好的事物时,总是浮现“我不配”,“我受不了“的念头,最终把倒手的机会放弃了。

          我们大多数人内心都深藏着“约拿情结” 心理学家们分析,这是因为在我们小时候,由于本身条件的限制和不成熟,心中容易产生“我不行”,“我办不到”等消极的念头,如果周围环境没有提供足够的安全感和机会供自己成长的话,这些念头会一直伴随着我们。尤其是当成功机会降临的时候,这些心理表现得尤为明显。因为要抓住成功的机会,就意味着要付出相当的努力,面对许多无法预料的变化,并承担可能导致失败的风险。

          毫无疑问,“约拿情结”是我们平衡自己内心心理压力的一种表现。我们每个人其实都有成功的机会,但是在面临机会的时候,只有少数人敢于打破平衡,认识并克服了自己的“约拿情结”,勇于承担责任和压力,最终抓住并获得了成功的机会。这也就是为什么只有总是少数人成功,而大多数人却平庸一世的重要原因。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