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MMI最佳实践之同行评审提升软件品质

发表于:2008-11-02 14:36

字体: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我要投稿

 作者:张瑾    来源:希赛网

分享:

  进行同行评审

  首先要明确同行评审的对象是工作产品,而不是该工作产品的作者。很多时候同行评审会就像批斗会那样给作者带来很大的压力,因此需要在公司范围内要营造一种良好的气氛。

  同行评审会的焦点是本次评审的准则,也就是对所有与会人员提交上来评审准备表汇总后的内容。

  同行评审会是针对问题进行讨论的,而不是业务或技术的培训会,更不是头脑风暴会,这是提高同行评审效率的关键。

  评审会的主持人要注意控制会议的内容,使其始终围绕评审的准则开展讨论。并记录评审会所需要收集的度量数据,以便对本次评审的效果和效率进行客观的衡量。

  在评审过程中,作者对准则上的问题进行逐一解答,并且将所发现的问题或缺陷进行记录。

  最后同行评审会产生最终的结果,一般分为:通过、有条件通过和不通过三种情况。这个评审的结果是依据本次评审所采用的方法来确定的。达不到之前定义的本次评审的准出条款,那么本次评审就不能通过。如果绝大部分符合本次评审的准出条款,但又发现工作产品存在一定的缺陷,经过与会人员的讨论和确认,这些缺陷是可以被修复的,并且影响不大,那么本次评审可以有条件通过。但是这种情况下,主持人需要指派相应人员对发现的缺陷进行跟进,确保作者在会后对其进行修改,而且修改的结果符合要求。

  分析同行评审的数据

  为了对同行评审的效果和效率进行客观的评价,主持人依据提前定义的同行评审度量指标对评审会上的数据进行收集,并将度量的基础数据提交专人进行统计和分析。这个步骤是标准同行评审必不可少的环节。这也是今后如何提高同行评审效果和效率的依据。在定义度量指标时需要切记,不能将这些数据与工作产品作者的个人绩效进行挂钩,否则同行评审就变成其个人的批斗会。

  至此一个标准的、正式的同行评审流程就结束了。可以看到要想将评审做好、做到位是不容易的。要想进一步提高同行评审的效果和效率,只按照以上步骤执行还不够。接下来为大家讲解一些同行评审的技巧。

  同行评审的一般技巧

  1、 同行评审不是批斗会,与会人员共同制定的评审准则应该在开会前给作者看看。这样做的原因有两个方面,第一:让作者放下负担参加评审,使本次评审彻底摆脱批斗会的可能。第二:作者可以提前准备解决方案,使评审更有针对性,进一步提高评审的效果和效率。

  2、 在组织范围内应该建立一个例如TD那样的缺陷管理平台。同行评审发现所的问题和软件测试人员测试发现的Bug同属于软件的缺陷,因此同行评审发现的缺陷也需要纳入该平台进行管理。

  3、 为了使同行评审更加有效,应该让不同角色的相关人员都参与进来。参与评审的人员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越有经验越好。要挑选有丰富工作经验的人,而不是有充足时间的人。

  4、 同行评审的工作量很大,特别是准备阶段的工作量占了很大的比例。而准备阶段的工作量往往会被项目管理人员忽略,这就造成与会人员没有时间理解待评审的工作产品,这也是同行评审被形式化的主要原因。因此,我们才强调同行评审是要被计划的。

  5、 针对不同的工作产品,评审准则在公司范围内可以预先定义一些通用的内容,这样可以降低评审准备阶段的工作量。

  6、 同行评审要想作出效果,必须先争取高层的支持和理解。

  如何进一步提高同行评审的效果

  很多项目都会遇到同样的问题,评审流程很正规,评审准则等也事先进行了讨论和评审,与会人员也花了足够的时间理解待评审的工作产品。但在项目结束后经过质量的回溯,就会发现有些产品缺陷其实应该在评审会上就被发现,也就是说评审的效果还不最佳的。如果遇到这种情况,还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进一步提高。

  首先,防止落入检查表的误区。同行评审的准则其实就是检查表中所要检查的内容。当人们使用检查表的时候,往往注意力就只集中于该表上所罗列的检查项,而这些检查项也往往集中与工作产品本身,而忽略了其他各种边界的情况。如果是升级某个系统,就要考虑新系统与原有系统之间的接口是否匹配;如果是新开发的项目,也要考虑客户原有数据如何导入的问题。总之可以将软件测试中边界值的理论从微观的函数或方法的级别扩展到更大的范畴。

  同行评审的准则是汇总了与会人员填写评审准备表中的内容,因此,在评审准备表的模板中可以事先增加一些关于各种边界信息,提醒不同角色的与会人员,从不同角度对各种边界进行思考。

42/4<1234>
《2023软件测试行业现状调查报告》独家发布~

精彩评论

  • teaca
    2011-3-24 14:35:29

    读后觉得很有用,谢谢

关注51Testing

联系我们

快捷面板 站点地图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关于我们 站长统计 发展历程

法律顾问:上海兰迪律师事务所 项棋律师
版权所有 上海博为峰软件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Copyright©51testing.com 2003-2024
投诉及意见反馈:webmaster@51testing.com; 业务联系:service@51testing.com 021-64471599-8017

沪ICP备05003035号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217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