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性能测试服务化的一些看法

发表于:2013-7-26 11:24

字体: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我要投稿

 作者:田鸠    来源:51Testing软件测试网采编

  云计算的概念已经在尘世上喧嚣了许久,各种云概念产品、平台层出不穷。一千个人的眼里就会有一千朵云彩。不过经过几年的发展,云计算也已经在不知不觉中改变我们的IT消费习惯和研发模式。

  曾几何时,优盘、移动硬盘还是IT男的出行标配,现在再去IT男的背包里看看估计也很难找到这些设备了。取而代之的是Dropbox、Box.com、阿里云盘等云存储方案。这些方案不仅提供了更加便捷的存储、读取功能,更提供了诸如文件版本管理、文件分享等增值服务。除了云存储,在其他应用领域也有许多成功的云计算案例。比如对微软Office构成威胁的Google Docs云办公解决方案,人见人爱的Evernote、Netflix等等。这些都是云计算时代非常优秀的产品。

  对于开发者而言,研发模式也在发生巨大的变化。ISV们不再像以前一样,用一张光盘获取微软、Adobe这些大型软件公司的SDK,然后与网隔绝的在自己的Visual Studio或者Borland IDE中开发软件。现在他们更多的在云平台上进行开发,充分利用云计算公司已有的基础架构的计算能力、平台提供的软件架构、测试部署和运维服务。Google最早提供了GAE(Google Application Engine)来帮助开发者在Google环境中迅速开发上线云应用,目前国内大型互联网企业也在走类似的道路,比如新浪的SAE,淘宝网在做的TAE等等。

  在平台的下面,还有一层基础架构服务,这一层也是可以当作云计算资源来提供服务。当独立软件开发商有自己完全独立的技术架构,他所需要的只是一些CPU计算能力、网络带宽、存储能力。这个时候基于机器虚拟化技术的基础架构服务就会非常适合。在这一方面,做得最成功当属Amazon的EC2(Elastic Compute Cloud)。当然国内的互联网巨头们也不会坐失这块业务,阿里云的云主机服务、云数据库服务走的也是这条道路。特别是当ISV如果高度依赖云计算服务商提供的数据接口时,使用云计算服务商提供的基础环境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实上面说了三种云计算的应用场景,就是NIST(美国商务部国家标准和技术研究所)提出的最广为接受的三种云计算服务模式:SaaS(软件即服务)、PaaS(平台即服务)和IaaS(基础架构即服务)。闲话扯了这么多,下面说一下我对性能测试服务化的一些看法。性能测试这样一个传统专业技术领域能不能搭上云计算的客船,会遇到什么样的问题呢?

  首先从模式定位上来说,性能测试服务化应该是一条SaaS的道路。性能测服务面向的用户是性能测试工程师,在性能测试过程中,他们会用到一系列工具。总体上可分为:压测工具、监控工具和分析工具。LoadRunner是性能测试工具领域的集大成者,从规范性能测试领域的概念标准,到工具中提供的测试方法、分析方法都非常专业。估计每个性能测试工程师都有一段玩LR破解版的经历。性能测试工具的开源领域也是白花齐放,JMeter、Grinder、http_load、tsung、webload etc. 这么多工具其实都是解决同样的问题,但是不同工具使用的脚本语言、测试概念都不尽相同。因此对于任何没有经验的测试人员,想要上手性能测试是非常困难的。

  同时性能测试过程中一些工作其实是可以对用户透明的:比如施压机的管理、被测系统的搭建、被测系统的监控。针对不同的业务场景,用户真正关心的应该是我有没有对被测系统施加了足够、合理的压力(这个通常和脚本和数据有关),然后基于系统的性能数据、监控数据和剖析数据进行性能分析和瓶颈定位。在实际项目中,性能测试人员往往花费大量的时间在调试被测系统、确定施压机是不是有问题、跑到被测机上运行一些命令来获取监控数据。

  所以性能测试服务化又不是简单的把传统性能测试工具的功能照样搬到互联网上。性能测试服务化需要充分利用已有的云计算资源,把非测试的功能剥离、透明化,让用户可以关注在性能测试的核心业务上——压测和分析。性能测试云服务需要和云计算机器管理打通以提供可伸缩的被测机和施压机管理功能;和云计算部署流程打通,提供环境维护功能;和云监控系统打通,整合和展示系统监控数据以便分析。

21/212>
《2023软件测试行业现状调查报告》独家发布~

关注51Testing

联系我们

快捷面板 站点地图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关于我们 站长统计 发展历程

法律顾问:上海兰迪律师事务所 项棋律师
版权所有 上海博为峰软件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Copyright©51testing.com 2003-2024
投诉及意见反馈:webmaster@51testing.com; 业务联系:service@51testing.com 021-64471599-8017

沪ICP备05003035号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217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