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支付寻宝路线图:第三支付平台或受益

发表于:2010-3-19 09:36

字体: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我要投稿

 作者:未知    来源:新浪科技

  移动支付改变了生活,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股市。

  受中国移动(0941.HK)高调入股浦发银行及中国银联宣布新一代手机支付业务将进入大规模试点阶段的消息刺激,3月17日手机支付相关概念股全线上涨,包括康强电子(002119.SZ)、长电科技(600584.SH)和东信和平(002017.SZ)等近10只股票全部涨停,并带动整个电子信息板块成为当日两市领涨力量;18日,领头羊康强电子和长电科技继续涨停。

  作为第一个物联网和移动互联网融合并有望成熟的商业模式,手机支付有望在运营商中国移动推动之下呈现爆发之势,卖方机构申万甚至将今年称之为手机支付的爆发元年。

  手机支付元年

  3月11日,浦发银行公告称中国移动子公司广东移动以每股18.03元/股参股,这一举动被市场普遍理解为解决了条块分割的政策瓶颈。

  事实上,央行和银监会对金融业务的准入限制非常严格,而国资委也规定央企不得投资非主营业务。在申万分析师王轶看来,“此举得到中央政府的首肯,也彰显出国家层面上对手机支付的支持力度”。

  目前包括中国移动在内的三大运营商只有1000元以下的小额支付的权限,而和浦发结盟的最大收益莫过于获得大额支付权限。

  一位长期关注中国移动的分析师向记者透露,今年第一季度中国移动RF-SIM卡采购量达到近100万张;而从相关供货商仍旧处于备货状态看,预计今年全年出货量将达到500万张。

  而另外两家运营商中国电信已经开始在上海试点手机支付“翼支付”,中国联通也将在年内试商用。

  更为重要的是,在今年“两会”期间传出的消息称,央行有望在年内开始发放第三方支付牌照。

  在这一背景之下,早在2003年曾经和中国移动合作致力于发展手机支付的银联被迫加快了推进力度,推出了通过一个集成了RFID和加密芯片的SD卡插入手机实现支付的“手付通”方案。

  而银联此次超预期的提速推广手机支付无疑标志着其和移动从合作走向竞争,但银联的努力似乎并不为外界看好。

  一方面,和中国移动相比,银联较小的资本金规模使得SD卡成本和250万存量POS的升级难以独立完成;另一方面,2007年RFID模式的手机支付在日本获得成功更加坚定了移动运营商绕过银联独自推进业务的想法。

  从国际市场来看,目前全球移动支付业务开展最好的两个国家是日本和韩国。据日信证券电子行业研究员李志中介绍,日本移动支付业务发展中最大特点在于移动运营商利用自身在产业链中的优势地位,通过整合终端厂商和设备提供商的资源,联合银行提供移动银行业务。相比之下,韩国的手机支付则以商业银行为主导,目前韩国所有的零售银行都能提供移动银行业务,而移动运营商也都提供信用卡和预付费智能卡相结合的手机。

  来自申万的预测显示,预计中国手机支付用户有望在2010年和2011年分别达到800万人和2000万人,手机支付井喷在即。

  产业链条四大环节

  应当承认,在手机支付成为中国移动2010年重点发展战略的同时,为其手机支付产业链条上的各个环节提供对应服务的上市公司将迎来巨大发展机遇,包括平台、终端等提供商和相关专业服务商。

  依然以中国移动为例,在整个手机支付产业链条中主要包括四大环节,分别是RF-SIM芯片设计制造、RF-SIM模块封装、RF-SIM卡片制造和手机支付业务运营。

  根据东方证券的统计,目前从事RF-SIM芯片设计的国民科技(原“中兴集成电路”)是上市公司中兴通讯(000063.SZ)的子公司。一度被市场热炒的长电科技则从事RF-SIM芯片的系统封装业务,目前公司积累了大量的客户订单,并拥有与之相配套的大规模生产能力。

  目前,为中国移动提供RF-SIM卡的主要供应商是东信和平,这家公司获得了中国移动首批RF-SIM卡约70%份额的订单;隶属于央企的大唐电信(600198.SH)子公司大唐微电子也在进行测试,有望成为RF-SIM卡的潜在供应商;来自江苏丹阳的恒宝股份(002104.SZ)的PSAM卡在去年11月入围中国移动招标,该产品将用于手机支付终端负责数据安全,除此以外这家早已成为联通和电信产品供应商的公司去年11月份通过收购壳公司获得了中国移动产品招标资质。

21/212>
《2023软件测试行业现状调查报告》独家发布~

关注51Testing

联系我们

快捷面板 站点地图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关于我们 站长统计 发展历程

法律顾问:上海兰迪律师事务所 项棋律师
版权所有 上海博为峰软件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Copyright©51testing.com 2003-2024
投诉及意见反馈:webmaster@51testing.com; 业务联系:service@51testing.com 021-64471599-8017

沪ICP备05003035号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217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