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经理如何做好需求管理和分析?(上)

发表于:2022-9-22 10:28

字体: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我要投稿

 作者:刘大大    来源:知乎

分享:
  一、需求的关系
  如上图,分为用户需求、产品需求、马斯洛需求和产品功能。
  以用户想要一匹更快的马举例:
  用户需求:用户想要一匹更快的马,这是用户需求,其实我一直觉得这个词有点误导,应该叫用户需要才合适,所谓的用户需求,只不过是用户自己提供的解决方案。
  马斯洛需求: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是对人类需求的高度概括。我们还以用户想要一匹马举例,用户想要一匹马,你问他为什么想要一匹马,用户可能说我想更快的到达某地,你再接着问为什么想更快的到达某地?他可能回答:"我想去约会",这个时候他的需求是什么?是爱的需求,是情感和归属,只要我们愿意往下深究,每个需求都能归类到马斯洛需求中去,之所以福特只问到用户想更快的达到某地,是因为他觉得问到这个程度上已经有商机了,那就是他可以造汽车赚钱了。
  产品需求:用户想要更快的到达某地,只是福特定义的产品需求,如果你接着问你为什么想更快的到达某地,他说“我想去约会”,如果你是一位婚介所的产品经理,你的产品需求就是是“他缺少个对象”,你也可以以此来挣他的钱,每个需求都可以分析到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里面去,分析到那个层次看你想在那个层次赚用户的钱。
  产品功能:福特想解决用户快速达到某地的需求,于是给了用户一辆汽车。汽车是当时技术条件下能满足用户需求的最佳解决方案。如果放到现在,你可以给他一辆高铁,甚至一架飞机。这种马、汽车、高铁、飞机就是我们所说的产品功能。如果你是满足他找女朋友的需求,你可以开一个婚姻介绍所,婚姻介绍所就是你的产品功能。所谓的产品功能就是你满足用户需求的一种可行性解决方案,很多人说创造需求,其实不是在创造需求,创造的只是一种解决方案。照明的需求从古至今都有,古代用火把,近代有蜡烛,油灯,现在用电灯,你能说电灯是创造需求?
  各要素之间联系:用户需求和产品功能都是解决方案,从用户需求到产品需求是需求分析的过程,从产品需求到马斯洛需求层次是可选阶段,只是为了这个理论的完备,越往上面越是解决方案,越往下面越是背后的目的。
  二、需求管理
  2.1需求的来源
  ·需求来源和收集
  都说要建立需求池,建立需求池的前提是你要有需求,那需求的来源有哪些呢?这里说的需求是用户需求!
  1、需求来源于内部
  就是产品经理自己yy的需求。
  其实对于互联网行业来说,需求是一个非常低门槛的东西,因为每个人都会有需求,对于一个产品经理来说,最爽的事情就是你所负责产品的目标用户就是你自己,也就是说需求第一大获取来源是你自己,比如扎克伯格做facebook的时候,自己就是一名大学生,所以他非常容易的联想到要去给学校里的女生打分,并且把漂亮的女生给选出来,这就是非常典型的例子。如果你是产品本身的目标用户,你的需求会非常靠谱,同时能够提出一些非常棒的点子,做起产品来也会非常得心用手。
  当然大多数时候,我们自己并不是产品的典型用户,即使我们属于目标用户群,但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很大,我们顶多只能代表一类人,这个时候我们想更深层次的了解目标用户需求,就需要去和用户聊天,为了节约成本,可以从身边的朋友和同学开始,逐渐逐渐趋扩大这个范围。比如现在很多高级白领去看开心麻花,其实开心麻花的票很贵,一张票2000多左右,为什么这些文化层次很高的人不去欣赏歌剧等高雅的东西,而欣赏开心麻花这种没有内涵,大家看后哈哈一乐的东西?我通过聊天,发现一个白领这样跟我说:“大家平时上班都这么累,办公室勾心斗角,谁想去看那些苦大仇深的东西,就想看个开心麻花,哈哈一笑,给自己放松一下”,通过聊天你可以发现一线城市生活的白领,压力都很大,这样你就获得了白领人群的一个需求,这也是为什么现在电影市场对喜剧有这么大需求的原因。
  另外一个获取用户需求的方法就是观察。当你挤地铁的时候,当你上班的时候,当你看电影的时候,任何的时候,观察到一些细节东西,都可以给你带来好处,不断的积累着这方面的经验和知识,能够帮助你判断出大众的需求,对需求的把握,就是对于人性的把握,对人性的把握并不是你看一些书就能获得的,需要你在生活中不断的去实践,去总结,要想对生活有敏锐的观察,就需要产品经理时时刻刻保持一颗好奇心,然后不断的问自己为什么,不断的观察,不断的问自己问什么,就可以培养这样的习惯,以后你遇到工作中一些小细节的时候,就能够轻松解决。这里举个例子,之前在移动互联网手持设备设计上,有一个导航设计比较流行,那就是抽屉式导航,抽屉式导航刚出来的时候,很多内容型产品,包括新闻、社交软件,它们都会把抽屉式导航应用进去,如果你善于观察,就会发现用户在公交和地铁上,由于空间比较拥挤,他无法两只手都空出来操作手机,这个时候他为了能够扶住手把,只能单只手来操作手机,现在一些大屏幕手机是很难点到抽屉式导航左上角那个导航icon的,这个时候如果用户想切换内容就会非常不方便,如果你是一个善于观察生活的产品经理,在此时此刻就应该观察到这一点,然后在设计产品的时候,就要考虑你的产品在此场景下是否适应。如果不适应的话,你该如何去改进它,不断的这样思考,你就能够锻炼出这样的能力,以后你的反应和敏捷都会非常快,遇到问题的时候,你就能够比别人先感知到问题的所在,这样你也会比别人更成功。
  · 需求来源于外部
  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很多需求来源于产品经理自己或者观察到的一些需求,还有一种需求来源外部,这里的外部不仅包括你的产品目标用户,还包含你的同事、领导、家人、朋友,同学等等,他们其实都是你的用户,他们会对产品提出各种各样的意见和反馈,这个时候你需要用需求池把需求管理起来,有的用户反馈的需求你不一定认同,这个时候你需要去进行需求分析。
  对于收到的用户需求,我们可以使用单项需求卡片来记录,单项需求卡片记录的内容,方便我们通过场景分析法来分析用户的需求,关于场景分析法,将在接下来的需求分析中进行阐述。
  功能性需求是说有具体的完成内容的需求。
  例如:比如客户登录、邮箱网站的收发收发邮件、论坛网站的发帖留言等。
  非功能性需求是指软件产品为满足用户业务需求而必须具有且除功能需求以外的特性,包括系统的性能、可靠性、可维护性、可扩充性和对技术和对业务的适应性等。
  例如:性能要求:要求系统能满足100个人同时使用,页面反应时间不能超过6秒;
  可靠性:系统能7×24小时连续运行,年非计划宕机时间不能高于8小时。要求能快速的部署,特别是在系统出现故障时,能够快速的切换到备用机。
  以上这个单项需求卡片,包含了对需求场景和提出需求原因的描述,量化了需求考核标准,还关联了与此相关的人事物,如果需求采集人员确实有认真思考并按要求填写了需求卡片中的所有内容,基本上就可以自发地筛选掉很大一部分仅仅是“拍脑门”想出来的需求,能够大大减轻产品经理的工作量,而且通过这种方式上交需求,往往会促使提出需求的人思考更多更全面,也可以让产品经理/需求分析师更直观地了解需求的前因后果。当然,卡片中要求填写的内容,往往也可以作为面对面沟通需求时的问题,比如和用户沟通时,针对某个他提出的需求,就可以引导他回答卡片中的一些问题,由产品经理完成卡片。
  2.2建立需求池
  ·需求的分类
  我一般习惯将需求分为以下六类,基本能涵盖所有需求。
  功能类:阅读App添加查字典功能...
  运营类:在首页添加广告banner...
  内容类:修改标签名字...
  交互类:在网络异常时增加toast反馈...
  视觉类:正文字体行间距过小...
  BUG类:点击购买页面的加入购物车按钮商品并未加入购物车...
  ·建立/维护需求池
  需求池是对现有需求的一个汇总和统计,它的主要作用在于帮助需求评估和管理。需求池中的需求,由产品经理/需求分析师按照单项需求卡片中的记录一条条记录入需求池中。需求池不需要像单项需求卡片那样描述得非常详细,需求池中的需求,其实是经过产品经理阅读需求卡片后,“翻译”成可以被开发人员直接理解的需求,这个必须由产品经理亲自来把控,以免造成误读。
需求池
  需求池的规范不一而足,但是建立的初衷是帮助产品经理和开发人员以及所有相关的团队成员来确认产品工作任务的。因此,需求池中除了一部分来自于单项需求卡片的内容外,还需要由开发人员来评估开发量,需要和相关成员开需求评审会来确定需求后续状态,从而判断该需求是否进入开发队列中,预计何时完成。
  ·需求跟进
  需求池中的需求如果在需求评审会上被拒绝或暂缓,需要在备注中说明情况,也必须通过邮件的方式告知提出需求的人(我认为这是一种尊重,这样才会有人愿意不断配合你提需求),切忌石沉大海一般毫无反馈;如果需求已经进入开发队列,产品经理则需要不断跟进需求的状态直到开发完成,通过需求卡片中规定的验收标准验收产品,这里也同样切忌只管头不管尾,产品上线后要持续对新的改动进行观察,随时做好版本回退的准备。
  总而言之,需求跟进流程确保每个需求都能有一个结果,这是产品经理最大的职责。
  本文内容不用于商业目的,如涉及知识产权问题,请权利人联系51Testing小编(021-64471599-8017),我们将立即处理
《2023软件测试行业现状调查报告》独家发布~

关注51Testing

联系我们

快捷面板 站点地图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关于我们 站长统计 发展历程

法律顾问:上海兰迪律师事务所 项棋律师
版权所有 上海博为峰软件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Copyright©51testing.com 2003-2024
投诉及意见反馈:webmaster@51testing.com; 业务联系:service@51testing.com 021-64471599-8017

沪ICP备05003035号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217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