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在说的敏捷到底是什么—软件测试进阶之路(15)

发表于:2018-10-24 10:50

字体: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我要投稿

 作者:何飞    来源:51Testing软件测试网原创

  问答(39) 为什么一定要引入敏捷呢?
  【背景】
  昨天因为很多同学想知道什么是敏捷,所以简单说了说,今天有些同学就在问,为什么一定要用敏捷,瀑布不能用吗?我觉得在面对敏捷的时候,能对为什么要用它而产生疑问的同学很不错,至少他们不会盲目跟风,人云亦云。
  【你问】
  我们为什么一定要引入敏捷呢?
  【我答】
  我先从亲身经历说起,我之前所在的公司,做的是企业级的网络会议系统,也就是一种SaaS(Software as a Service)服务。从面向的客户群体来说,长期以来都没有对新功能的交付速度有很高的要求,一直都是要求服务稳定为主。
  但突然有一天,老大说,我们要准备转敏捷了,随后很短的时间内,敏捷培训、项目转型等等就蜂拥而至,当时的确有些让我们措手不及,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很多人其实都是有些不理解的,当然,也包括那时候的我在内。
  不过在跳出当时所处的那个环境之后,再回头去看,其实也明白了一些东西,现在写出来,有着不同经验的人,应该都能从中看到一些自己想了解的东西吧。
  引入敏捷的初衷:
  早些年,我们的产品的确占有很大的份额优势,大概占整个欧美在线会议市场的 60% 吧。后来几年,原来一些专攻轻量级在线会议系统的公司中,开始出现几家做的比较优秀的,也是因为很多中小型公司的在线会议需求逐渐涌现,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应该就是 Ctrix 公司,整个团队也就四五十人,功能更新速度非常迅速,对于用户反馈的响应时间也是非常的短,所以我们的在线会议市场的份额就被不断地蚕食。
  而我们当时的主版本从开始研发,到全球上线部署,从 Release...BTS...SP1.. SP7... SP12... GA...   最快也需要六个月到一年的时间,等我们若干个大功能上线了,别人新鲜热辣的功能都早已上线半年多了。更别说现在这种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产品更新速度了,六个月到一年的时间,有时候,一款产品从生到死也不过这么长吧。
  虽说我们以产品的质量和服务的稳定为重中之重,不过看看别人家的质量,也没有差到哪去,服务也挺稳定的,虽然没达到四个9,也有三个9。而且别人家的团队小而精,人力成本相对小很多,产出比就远远把我们甩开了好几个街区。
  所以,市场决定了我们必须不断地改进现有功能和快速上线更新,这样才能在保持现有市场份额的同时,继续提高市场占有率。而不是一味地吃着质量第一,稳定第一的老本,而选择性地忽略掉以速度制胜这一关键性的因素。
  引入敏捷的期望:
  1、加快产品新功能的上线速度,能够跟上操作系统和浏览器越来越快的迭代速度,能够快速及时地响应客户的反馈,解决客户问题,从而增加产品的竞争力,提高市场占有率;
  2、大大减少了产品需求和最终实现之间的偏差率,降低后期返工所增加的成本和减少项目延期的风险。在此之前,就出现过耗费了几百个人日  做出来的新功能,PM 说跟他预期的出入太大,必须在下个大版本里推翻重来,甚至于会一而再,再而三的重来;
  3、提升团队自组织、自管理的能力和技术水平,让各个团队始终都处于一种相对工作量饱和,并且积极向上的工作状态;
  4、加强产品经理、工程师经理、开发、测试和运维团队、技术支持团队的合作和沟通,提升从设计、开发、测试到上线的流程效率,缩短了新功能上线的周期;
  5、通过敏捷提高各个团队的人力资源使用效率,减少因为任务分配不均导致的资源闲置状况;
  6、提升用户满意度也是期望之一,随着生活节奏的加速,用户对于问题的提出到解决,所能等待的时间也在逐步缩短,但同时又不喜欢频繁的无规律的收到升级通知,这对于版本发布的速度和节奏就有了更高的要求;
  最后还想强调一点,敏捷研发模式的引入一定是基于现有流程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的,不能为了敏捷而敏捷,要就具体问题分析,如果只有引入敏捷才能解决,那再引入,否则,最佳办法还是就事论事,就问题解决问题。

相关阅读:
版权声明:51Testing软件测试网获电子工业出版社和作者授权连载本书部分章节。
任何个人或单位未获得明确的书面许可,不得对本文内容复制、转载或进行镜像,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32/3<123>
《2023软件测试行业现状调查报告》独家发布~

关注51Testing

联系我们

快捷面板 站点地图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关于我们 站长统计 发展历程

法律顾问:上海兰迪律师事务所 项棋律师
版权所有 上海博为峰软件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Copyright©51testing.com 2003-2024
投诉及意见反馈:webmaster@51testing.com; 业务联系:service@51testing.com 021-64471599-8017

沪ICP备05003035号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217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