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管理的学习心得

发表于:2009-6-12 14:04

字体: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我要投稿

 作者:kuailederen    来源:51Testing博客

  自己学习质量管理有半年的时间了,以前虽然也接触过,但从未把自己看成质量管理人员来看待,其实说自己是质量管理人员很不恰当,自己更想从事的是软件过程改进人员。

  学习质量管理和过程改进并不难,难的是需要坚持,孤立的坚持,最糟糕的是,你的想法没人认可,英雄无用武之地。但有一点我坚信,我只要准备好,那个机会始终会到来。

  走上这条道路,目的单纯的很。自己在以往的测试过程中,发现绝大多数项目管理混乱,管理者也不知道该从何处下手,有力没处用。

  所以项目的成功与否,完全靠大家的发挥,项目组抗风险的能力很低很低。一方面高层埋怨项目组的无作为,一方面项目组出力不讨好。所以我想,一个人测试能力在高,那么他最大的作用也就是多发现几个缺陷,如果我们加强了项目的质量管理,寻找到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进行过程改进,那么这个作用将是巨大的,他完全能保证项目的成功。鲁迅弃医从文,不就是医身不如医心吗?我不敢与他老人家相比,但确实感觉质量管理和过程改进在国内是一个不该被忽视的领域。

  1.   目前国内从事质量管理和过程改进的人,大多是学习国外成熟的质量模型,然后进过改进,制定一条符合自己的质量过程。这是一条捷径,但不是一条可持续发展的路子。穿别人的衣服和鞋子,总有不舒服的地方。即使完全合身,你自己也觉得别扭,不如穿自己的来的自然。所以我觉得学习别人的理论,根据理论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要远比直接学习别人的方法好的多。

  2.   国内游很多过程改进的咨询公司,可以说鱼目混杂,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他们都是拿别人的东西,来给你做咨询,至于做的好与不好,那要看这套东西是否适合你了。你去买衣服,如果没有这个号码的,你就买不到,或者根本不合身。我理解很多公司过cmmi并不是从质量角度思考,更多的从利益方面思考。cmmi过级可以提高企业的知名度,竞争力,关键是国家税收政策,可以给与cmmi过级企业给与很多优惠。这就是为什么很多cmmi过级公司,其质量实质没有发生变化的原因。

  3.   我们非常缺少质量人才,这与市场需要有关系。大家去面试,面试官问,会写用例吗?答:会。ok,明天报道,月薪3000;  再问,会用什么工具?答:会功能自动化或者性能测试。ok,明天报道,月薪5000; 又问,会什么编程语言呢? 答:会java,能够开发自动化测试工具和脚本。 ok,明天报道,月薪8000。 或问:以前从事过管理吗? 答:从事过质量管理和过程改进。面试官面色不悦,说回去等通知吧。其实心里说,回去等死吧,我难道会招个指手画脚的人吗?

  上面说的虽然有点搞,但确实是一个普遍的实情。不能得到实惠,很少有人乐于从事,个别人走上这条路子,也是公司需要半路转行过来的。

  4.   我们学习质量管理和过程改进,方法不对头。变现为把一门很有艺术很有理论基础的学问,编程一门学习文档模板的过程,把质量过关看成是制定模板,强行推行模板和评审。这是受所谓咨询公司和专家的毒害。我无意质疑他们的能力,但确实路子错误。我们中国很山寨,但这个不能山寨,确实不能山寨,模板改来改去,还是没有自己的东西,你如何知道他符合公司的要求,如何来提高自己呢? 即使符合,要知道你的每一篇模板,都是要付费给专利所有者的。  什么?你是从论坛免费下载的?,呵,那最初的那个人从那弄的呢?

  下面说下,我在学习质量管理和过程改进的心得。 可以说,我不懂cmmi和ISO9001,最所知道他们是怎么回事;也没去深挖mccall和其他一些质量模型,最多知道他们提出了那些质量度量;我半年来,只做了一件事,专心看软件工程。我看的是《软件工程实践者的研究方法》(不是广告,这是美国人写的,可惜中国人写不出来)。里面只讲理论,让你轻易地明白软件过程的每个环节是怎么回事,然后你就有如梦方醒的感觉。别说是自己能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了,就连老总也不放在眼里了(玩笑话,我们要谦虚)。所谓,朝闻道,夕可死,不过如是而已。

  我是如何看到自己在这方面能力的提高的呢? 在这期间,我去参加了两次外企面试,全是海归面的。我发现他们和我们本土的项目经理有几点区别:1.他们穿着讲究,谈吐优雅,这不是说人品就好。2.他们全用标准的普通话面试,不夹杂任何英文单词,即使有,也会帮你解释。3.他们基本不会问编程和工具,不像其他公司的,面试官会拿自己的优势来面试你(我面的是管理职位)。4.面试完后,他们会直接告诉你,你有哪些优点那些不足。其他的问的基本都是理论方面的东西,我当然回答的非常好,所以自信这半年时间没有白费。

  再次强调,我说的只是个人两次面试的感觉,不代表全部。

  最近,在策划一种质量管理工具,是集需求管理,版本管理,用例管理,缺陷管理,数据统计,报告分析于一体的。 重点在于,软件过程各个环节的依赖关系,各个部门的角色和权限。这样,我们就能依赖这个工具,很容易的进行质量管理。

  举个例子:

  这样一个流程:需求管理中记录来一个需求的最初来源-----这个需求得到有关人员的确认-----需求分析人员把他从技术角度解读----这个需求被技术人员详细的写进设计文档----测试人员根据以上生成测试需求----测试需求被分解成多个测试点----测试点生成测试用例树----测试人员完成用例设计(用例覆盖)----执行测试----缺陷管理----提取缺陷统计来分析测试过程----生成报告

  说的比较简单,做起来要麻烦的多。

  现在框架我基本想清楚了,希望有专业人士一起讨论,帮我拟补很多缺陷和不成熟的想法,人多想法多吗,我也需要有人一起探讨。有愿意的人,站内短消息给我。我们不求把这个工具整出来,只当成自己学习的过程吧。因为我算过,这个工具至少需要200W的研发资金才可以。

  或者以后可以呢?

本文出自kuailederen的51Testing软件测试博客:http://www.51testing.com/?117068

版权声明:原创作品,转载请保留链接,标明本文原始出处、作者信息和本声明,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2023软件测试行业现状调查报告》独家发布~

关注51Testing

联系我们

快捷面板 站点地图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关于我们 站长统计 发展历程

法律顾问:上海兰迪律师事务所 项棋律师
版权所有 上海博为峰软件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Copyright©51testing.com 2003-2024
投诉及意见反馈:webmaster@51testing.com; 业务联系:service@51testing.com 021-64471599-8017

沪ICP备05003035号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217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