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测试专业人士,从旁观者的角度看待软件测试职业发展,也许能够帮大家看到自己疏忽的一面

MBA教育走样了吗

上一篇 / 下一篇  2007-06-04 17:55:45 / 个人分类:转载及评论

瀚森化工工业树脂事业部  中国区总经理耿人健

 

近日重读明茨伯格的 “Managers NOT MBAs《要管理者,不要MBA》”,发现我的一些想法原来在MBA近百年的历史中已经有不同的商学院在尝试了。时下有的管理学院MBA教育非常理论化,这与MBA教育的初衷相去甚远,因为MBA教育不是要培养学者,而是要培养实践者的。

 

MBA也是一种“产品”

    MBA可以看成市场中的“产品”,优质的产品是怎么加工出来的?你可能说很简单,把原材料买来,机器一转就做成产品了。的确,做产品不难,但怎么能做百年老店,怎么能产出优质产品来呢?问题似乎复杂了许多。

   先从原材料采购说起。英文有一个缩略语叫“GIGO”,全称是Garbage in garbage out,即“输入的是垃圾的话,输出的也必定是垃圾”。言外之意是,要做好产品,原材料的采购至关重要。MBA考生,对于管理学院或者商学院来讲就是一些潜在的待加工原材料。他们的水平参差不齐,读MBA的目的也各不相同。学院应建立相应的遴选机制进行筛选,事实上,自1997年以来中国国内采用MBA联考制度,试图通过考试来选拔,而这种对于考试的过分依赖就会有问题。

   首先,它有应试教育的弊端:不利于一些有丰富实践经验而且工作繁忙、没有充足时间备考复习的考生入学;而有充分时间备考并能考出高分的往往是那些没有管理经验,只是一心想通过拿硕士学位改变现状的人。MBA教育本质上要选拔的是那些有一定管理经验并且被实践已经检验有做合格管理者倾向的学员,不仅仅是有3年工作经验就可以。细细想来,毕业3年工作经历能证明你什么呢?难道说在这个工作岗位上干了3年就能说明你适合做这个工作吗?倘若你连自己擅长做什么都不知道,怎么知道自己适合做管理者呢?在你还没有累积足够的管理经验并立志做一名合格的管理者之前就去读MBA,对于很多实例你不会有深刻的理解,传授的知识和技能就不能很好地消化吸收。

另一方面, 如果这种不合格的人多了,势必会影响MBA的教学质量。因为MBA教学是互动的、相互学习的过程,既有学生教授的学习,更有学生之间深入交流。恰如Mintzberg所说:“最有力的学习来自于对于人们自然体会的经验的反思。事实上,由于每个实践中的管理者都拥有大量的这种经验,一个坐满了这类管理者的教室构成了一个最值得注意的学习环境。”

 

不可过分依赖案例教学

再看产品的加工过程。目前在商学院中广泛采取的教学方式叫"案例教学"。国内MBA教育的案例教学主要存在两大问题:其一,由于国内企业高价值的管理案例太少,情境教育的案例更少,这使得案例"进口"成为普遍趋势,翻译的国外案例或者年代久远的案例就使得教学内容针对性和实用性大打折扣。当然,国内市场化运作的公司本身历史就短,而成功的企业实践又确实需要实践的检验和历经经济周期或者行业周期的波折,有的甚至是一波三折而后成功。我们知道,管理必须根植于社会经济环境,脱离了现实的经济和活生生的企业的土壤,难免有"浮萍"之疑。

  MBA案例教学更大的问题不仅是针对国内的管理学院的,国外的商学院也同样存在这个问题,笔者姑且把它称作"伪实践"的问题。看看案例教学的全过程就明白了:小组或个人对一个案例事件中的问题进行剖析,唇枪舌剑,好不热闹。但即使争到面红耳赤,也不过是"纸上谈兵"。尽管你制定了战略,说企业应该这么做来解决问题,别人也可能反对你说应该那么做来解决问题。听上去都有道理,但是不管驳斥者还是被驳斥者都有一个基本的问题,就是他们不占有该企业资源,更不对该企业的资源和投资负责,如果不是"纸上谈兵",那也只能说是"伪实践"。想想你帮别人推荐花30万买一只股票和你自己从口袋摸出30万来买这只股票,恐怕手抖动的方向和程度都不一样吧。事实上,管理者最终是一种真枪实战,不是纸上谈兵。否则干脆做学者好了,如果那样你读的倒应该是管理学硕士,非MBA!正如Mintzberg所言:"他们既没有采取行动的责任,也没有采取行动的机会,只提出建议而不用承受它的结果,他们无法为自己发现在实践中什么有用和什么没用。"责任缺失才是案例教育中最大的问题,跟国有企业主人公缺位是同样的道理。

国内一些教师因背景所限,无法吃透在西方市场经济环境里产生的管理精华,只能从理论到理论,缺乏与实际情况的联系和印证。改变这种情况最理想的状态是让师资队伍中具备理论高度且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育者来担当,不过这个要求的确高了些!针对现阶段的MBA教育状况,我倒是有个建议,既然MBA教育是一门鲜活的、实践的学问,能否进行如下的改革尝试:在每门课程中拿出2-5课时请该领域的企业界权威人士来主讲。当然这些企业界人士要有足够的代表性,应该是该领域的权威,而这些人士则可参照MBA面试专家组的形式先在校友中进行遴选。这种办法至少增加了一个以实践为导向的教育的比重,应该鼓励。 

 

警惕商学院产出“欧典地板”

产品加工完了之后,自然就是产品的营销过程了。MBA培养完之后不是摆在花瓶里,而是要放到一个个活生生的企业单位里进行实践。实践得好,自然就有了口碑,有了口碑自然能吸引更好的原材料,加之以丰富实践经验的师资力量的到位,就能走向良性循环。然而目前国内商学院的营销过程中问题颇多。有的商学院拥有庞大而完备的"评比团队",自称是市场化运作,拼命地参加各类评比和排名,这些""的行为如果没有""的实践进行呼应,最终将变为"Illusion(虚幻)"。这种虚幻或者泡沫一旦为市场识破而被摒弃将是致命性的。"欧典"地板就是企业里名不符实的明证,我们也要警惕商学院里产出"欧典"地板。

要办好商学院,我认为就应该"虚实结合",不仅要树立品牌,建立好品牌,更要在教学上体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着重"落到实处"MBA教育对于接受教育的个人来讲,类似于风险资本(VC)对创业企业的作用,是"锦上添花",绝不是"雪中送炭"。宣传上切忌把MBA神化,记住它准确的中文翻译叫"工商管理硕士",仅仅是诸多硕士学位的一种,是一种文凭而已。

   总之,优质的产品=质量合格的原材料+先进的设备、流程和加工工艺+质量检验和质量保证体系+合理的市场推广和名牌建设。MBA教育实际上是一个"价值链"上的一系列增值活动,要适应市场的需求,要精挑细选,不能速成,更不能靠MBA"致富",把"规模经济"当作唯一的目标。有人说了一句颇为形象的话:"MBA学费涨得像这两年的房价。"

近几年,在MBA这条产业链上,衍生出了太多的副产品:全日制、在职班、经贸委班、EMBA班、地方班、研修班、课程班等等,名目繁多。一些本身实力不佳的国内商学院,还四处设立教学点,遍及一线和二线城市,如此这般怎么可能保证质量呢?不要多挖不出水或少出水的井,而要量力而行,少挖井,集中精力深挖井,多出水,这也是百年老店成功的秘诀。

  MBA质量高低最终来源于实践的检验,也就是产品在客户端的应用。MBA教育不是万能的,不管管理学院还是商学院,毕竟首要的是学院,而非企业。那种认为商学院能给MBA毕业文凭加盖"已实践"印章的想法,也许是最大的偏见,因此绝对不能指望MBA教育替代实践。

(本文发表于《上海经理人》2006年第6期“商学院”栏目,该杂志现更名为《上海经理人志》,文章作者为本人的MBA同学,感谢作者提供文章与大家分享)


TAG: 转载及评论

 

评分:0

我来说两句

我的栏目

日历

« 2024-04-24  
 123456
78910111213
14151617181920
21222324252627
282930    

数据统计

  • 访问量: 16068
  • 日志数: 19
  • 图片数: 6
  • 建立时间: 2006-11-30
  • 更新时间: 2011-06-29

RSS订阅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