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已从高科技领域变成大众消费品

发表于:2008-12-11 15:52

字体: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我要投稿

 作者:IT时代周刊    来源:IT时代周刊

  软件企业所面临的国际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首先,我们到了一个软件无所不在的时代。10年间,软件已经从过去高科技学术的领域变成一个大众消费品,而且软件的量和更新的速度也在发生不断的变化。

  其次,由于软件的不断更新,所有公司都面对着来自速度、成本和创新等各个方面的竞争压力,这种压力导致了在全球范围内的资源重组,也导致了那些认为本应只有在发达国家才有的产业,现已在全球展开。

  第三,近年来,人才发生了很大变化,越来越多的软件工程师来自于发展中国家。比如,IBM公司的很多员工就来自中国和印度。

  最后还有一个变化,就是软件在走向消费品的时候,消费的国家也发生着变化。因此,可以说,正是因为时代的转变,导致了整个软件和服务产业也必须面对一个新的时代,无论从整个产业的格局、分工、人力资源,还是竞争能力等,都需要有一个重新的定义。

  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一直在谈创新。在这里,我先从创新的误区谈起。

  软件发展的过程当中,10多年来不断谈创新,可事实却是我们自己真正创造出来的东西——即能够让世界瞩目的创新成果并不太多,但我们为了这两个字,奋斗的时间却不短。

  我通过自己的经验体会到,创新本应是一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但由于许多企业走入了误区,创新到最后反而成了导致自己失败的“病毒”,在一个企业最弱的时候,在最需要学习生存的时候,因为追求创新反而使自己的竞争能力下降了。

  因此,创新带来的是收获还是失误,这是需要大家正确认识的事情。首先,一个企业管理者不能觉得不谈创新就没“面子”,不要将创新只停留在口号上,而应将其落在创造市场价值上来;其次,不能单纯地理解创新就是有先进的技术,却忽略了商业上所讲的“系统价值”,要知道,技术本身所体现出的商业价值只是这个“系统价值”中的一部分;第三,我们中国企业总爱说“自主创新”,事实上当今时代的重要特征,是通过合作创新、开放创新、联合创新来回避风险。因此,我们认为的自主创新,如果到最后仅仅付出的是代价而得不到回报,那么对我们所有正在成长的企业而言,这就意味着风险。

  而就技术创新而言,因为技术折旧周期不断在缩短,全世界无论多强大的公司现在都已承受不起越来越高昂的研发经费。这点对我们而言恰恰是个机会,中国企业如果能利用自身优势以同样的创新能力进行高效率、低成本的创新,那么,就能更快、更好地融入到世界中去。

  目前,创新正如经济一样,逐渐走向全球化,而这个过程当中有两个显著特点:一就是开放性,二就是协作性。

  所谓开放性,就是你自己拥有技术,当你做得很大的时候,你完全可以将自己的研究成果与大家一起更好地整合;所谓协作性,就是指做任何事情,你最好通过合作来实现自己的目标,而不是仅仅通过创新来完成整个环节。国际化体现的是你与全世界的对手进行竞争。就协作性这个问题,我想多谈一下。

  中国企业所面临的国际化问题,在我看来,既不是技术,也不是语言,而首先是一个品牌的问题,其次就是品牌后面的信誉问题。

  我认为,国际化本身不是一个通用的行为,每个企业对国际化都有自己的定义。我们现在面对的挑战,第一个是中国市场已成为国际化市场的一部分,国际大公司在中国市场能得到确认。但同时,如果你做得到,即使你不能够“走出去”,在中国也可以被人家认可为你是一个国际化的公司。

  第二个面对的挑战就是走出国门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挑战并不仅来自语言,更多的是文化的融合。经验告诉我,只有了解并理解了人家的文化,找到与自身文化的契合点之后,才能真正地去做品牌并赢得信誉。

  最后,我再强调一下,中国要想成为一个软件强国,我们需要耐心,需要挑战,需要不断完善自己。因此,我想说的是,中国企业不光要务实,更要扎实,在国际这样一个热闹的舞台上,要认真演好最普通的角色,这样你才有机会从普通变伟大,用你的耐心成就卓越,用你的细节实现远大理想。

  刘积仁--1955年8月生于辽宁丹东。1980年东北大学电子系计算机软件专业毕业,1982年获得硕士学位,后留校任教。1987年成为中国第一个计算机应用专业博士,1988年被破格提拔为教授,现为博士生导师、全国政协委员,并兼任东北大学副校长,计算机软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东北大学软件集团董事长兼总裁及亚太经合组织工商理事会中国代表。

《2023软件测试行业现状调查报告》独家发布~

关注51Testing

联系我们

快捷面板 站点地图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关于我们 站长统计 发展历程

法律顾问:上海兰迪律师事务所 项棋律师
版权所有 上海博为峰软件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Copyright©51testing.com 2003-2024
投诉及意见反馈:webmaster@51testing.com; 业务联系:service@51testing.com 021-64471599-8017

沪ICP备05003035号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217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