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管理 - 软件质量我做主(三) - 目标要定义清楚

发表于:2013-7-31 11:01

字体: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我要投稿

 作者:bowiehobby    来源:51Testing软件测试网采编

  一谈到质量目标,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交付后N个月内的代码缺陷率<n bug/KLOC”。大家都知道交付后的缺陷越多客户越不满意,所以都希望通过制定这个目标来反应项目的最终品质。这个想法本身是没有问题的,相应的数据(统一度量标准后)越低的项目也应该反应该项目的最终品质。

  但是,这里有几个问题需要更深入的思考一下:

  问题1:假设一个项目的n=0.05,另一个项目的n=0.1 。那么,从数据上看,更小的那个项目应该品质更高,但是很有可能觉得品质好的项目会接受到更多的客户投诉。

  毕竟,缺陷除了用数量来衡量,还需要用严重程度来衡量的,对于客户来说,他们是不管你的n等于多少的,他关注的是验收时的使用体验。当n=0.05的项目出现了1-2个重大缺陷严重影响了客户的验收使用,那么客户会对此项目留下非常差的印象;而n=0.1的项目如果都是一些很小的缺陷基本不影响客户正常验收使用,那么客户也是可以接受的。

  所以,如果我们要制定交付后的品质目标,那么这么描述应该会比较明确一些“交付后N个月的免责维护期内,在没有1级和2级缺陷的前提下,代码的缺陷率小于等于n BUG/KLOC”。(假设我们对缺陷已经分级,1级为严重缺陷,2级为重大缺陷,3级为一般缺陷,4级为轻微缺陷)

  这样的描述,明确的界定了缺陷数据采集的时间段、缺陷数据采集的类型以及最终的目标。同类项目会有更多的可比性。

  问题2:现在从事软件行业的人都知道缺陷的单位是“BUG/KLOC”,中文表达就是“每千行代码的缺陷数”。缺陷的数量有可比性,但是这千行代码确不是那么容易可比的。

  场景A:同一种语言,复用和不复用,代码的规模是有很大差异的。难道复用了1000行代码,自己编写了1000行代码,整个的规模要算2000行吗? 这和自己编写2000行代码的项目规模是一样的吗?

  场景B:同一种语言,重构和不重构,也会存在很大的区别。一个项目有2000行代码,里面有1000行是复制粘贴的代码,其规模是2000行还是1000 行呢?

  场景C:不同的语言,在避免场景A和B的情况下,其规模是不具有可比性的。为了完成同一个功能,高级语言和低级语言的行数有量级的差异,不同语言实现起来也有较大的差异。这些项目的缺陷率该如何横向对比呢?

  场景D:同一个项目包含多语言实现,那么总体的规模行数该如何描述呢?(现有的Web项目中此场景很常见)

  看起来很简单的KLOC在场景A-D中都对我们产生了极大的挑战。我们希望目标数据能衡量项目交付后的品质,但是规模单位没有明确定义时,其数据基本上是没有太大意义的。

  要解决这个问题,可以使用两种方法来完成:

  方法一:在有良好度量制度和文化的公司,可以针对以上场景,挑选足够数量的项目和人员,通过代码行和工时的统计分析,得到不同语言间的规模比例关系,形成基线,供其它项目使用。但是这种公司目前看起来极少极少,所以大部分公司还是采用方法二比较合适。

  方法二:方法一的研究在国外已经进行了几十年,有专门的大学和专门的团队持续跟踪研究,并且也发布其研究结果。他们将不同语言换算成一个标准代码行,称为 SLOC,来统一衡量不同语言的项目规模。他们的数据也许没有方法一中那么精确,但至少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个统一的方法来实现度量单位的统一,对于中小型软件企业还是很少实用的。此方法可以解决场景C和场景D,下面我列出一些常用的语言的换算表供大家参考:

  例:现计算出JSP代码1000行,JAVA代码500行,换算成SLOC=1000*1.36+500*1.52=2120。

  场景A需要配置管理工具协助完成,场景B需要重复代码检查工具协助完成。(工具相关内容,我会单独编写一个系列,敬请大家关注。)

  综上所述,我们对原来KLOC的定义需要修改为“SKLOC”,同时要规定全部为自行编写/修改的代码且不存在复制粘贴的代码。这样即可统一规模的度量,使不同语言的项目具有横向可比性。当然,自己有能力的企业,还是可以尝试方法一来计算出自己的代码比例关系,这样会更准确一些。

相关文章

质量管理-软件质量我做主(二)-有目标才有方向(续)

《2023软件测试行业现状调查报告》独家发布~

关注51Testing

联系我们

快捷面板 站点地图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关于我们 站长统计 发展历程

法律顾问:上海兰迪律师事务所 项棋律师
版权所有 上海博为峰软件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Copyright©51testing.com 2003-2024
投诉及意见反馈:webmaster@51testing.com; 业务联系:service@51testing.com 021-64471599-8017

沪ICP备05003035号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217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