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应用相继撤离Apple Watch:是危机,还是进化?

发表于:2018-4-09 09:30

字体: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我要投稿

 作者:长歌    来源:腾讯科技


  美国网络杂志Slate近日撰文称,虽然近期有很多热门应用相继撤离Apple Watch,但却未必表明这个智能手表平台日渐陨落,因为这些开发者可能正在思考能够为用户带来更优质体验的模式。
  以下为原文内容:
  使用Apple Watch的Instagram用户本周可能注意到一项意想不到的变化。iOS系统上的最新版Instagram应用不仅修复了漏洞,改进了功能,还悄悄从Apple Watch上撤下了自己的应用。
  科技博客9to5Mac认为,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可能是因为苹果要求所有的Apple Watch应用都必须使用WatchOS 2 SDK或更新的版本。Instagram的Apple Watch应用采用WatchKit 1.0,而该公司必须进行一些大幅升级才能符合苹果的最新规定,所以他们需要权衡为此投入大量的时间和资源究竟是否值得。
  现在,虽然没有了Apple Watch,但Instagram用户仍然可以在这款智能手表上接收通知,只不过需要事先打开智能手机应用才能获得这项服务。
  Instagram并非个例,像它一样撤离Apple Watch平台的应用越来越多。迄今为止,亚马逊谷歌、Slack和Twitter都已经撤下了Apple Watch应用。在人们发现谷歌去年5月撤下Apple Watch地图应用后,这家搜索巨头发言人表示,他们今后还会再次支持这个平台。
  其他应用则语焉不详。亚马逊和TripAdvisor解释称,他们的应用之所以从Apple Watch平台上消失,是因为这目前看来并非合适的解决方案。
  “Instagram之死是一个强烈的信号,表明这家社交网络并不认为Apple Watch是一个有用的独立应用平台。”科技博客The Verge写道。这一股缓慢而稳定的撤离潮似乎对Apple Watch的前景不利。但实际情况却未必如此。
  Apple Watch是当今最流行的智能手表。这款产品上一季度的销量甚至超过了整个瑞士手表行业,确立了它的主流消费产品的地位,而不再是一款小众可穿戴设备。虽然苹果并没有在财报中单独披露Apple Watch的销量,但外界预计截至去年9月的销量达到3300万块,截至今年2月初则超过4000万块。
  尽管受到消费者的欢迎,但开发者仍在探索在这款智能手表上部署应用的最佳方式。为了适应这款智能手表的屏幕,他们对应用进行瘦身,还简化了操作过程,但后来却发现这或许并非最佳模式。对移动应用来说,智能手表是一种全新的形态,需要采用不同的使用方式——通常只有在需要的时候才会使用,而不会像智能手机一样用来打发时间。
  Apple Watch作为一个通知中心显然取得了成功,佩戴者可以通过它查看手机上的通知,然后再决定是否需要直接操作手机。加入GPS追踪功能后,它还成为了一款成功的健身追踪设备,让佩戴者可以了解心率、距离等详细健身指标,甚至还能与健身房的器械整合。而得益于日程提醒和待办事项等功能,它还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然而,对于Twitter和Instagram这些复杂的社交媒体应用来说,直接使用智能手机似乎更加方便。
  对于那些最近放弃了Apple Watch的应用来说,这一点似乎成为共识。但情况并非总是如此。未来的智能手表应用可能会充分利用增强现实和语音助手等扩展功能,而不再借助小屏幕来导航或阅读信息。
  此外,对于亚马逊这样的购物应用来说,可穿戴应用似乎并不适合完成网购这样的任务。某些应用或使用场景的确不适合这个平台——需要花费几年的时间才能搞清楚具体是哪些情况。但即便是当开发者纷纷从Apple Watch上撤下应用时,用户仍然对因此失去的便利性感到惋惜。
  “能够在不必使用手机的情况下,在手腕上搜索各个地点,查看我保存的列表,然后获得导航指令,确实是一种很好的体验。”一名用户去年10月在TripAdvisor的支持论坛上写道,“请告诉我你们正在开发新应用。可穿戴是大势所趋。”
  众多大牌应用相继撤离Apple Watch并不表示这款智能手表作为一个平台正在沦落:而是表明这个平台正在进化。很多应用都是该平台最早的支持者之一:他们有可能不准备重新设计或迭代现有的版本,而是希望从头开发新的用户体验。
  即使彻底放弃Apple Watch应用也没关系。并不是每一款应用都要支持所有的平台,但有些应用的确成功了:健身追踪、睡眠监控、相机遥控,以及心率和活动监测。Apple Watch上的应用不是为了打发时间,而是为了给你带来便利,提高你的效率,减少你看手机的时间。
  应用开发者必须判断哪种模式对用户和用户体验最有好处。有的人从Apple Watch上撤下应用之后可能会重新思考今后的模式,但对其他人来说,这个平台或许的确不适合他们。



上文内容不用于商业目的,如涉及知识产权问题,请权利人联系博为峰小编(021-64471599-8017),我们将立即处理。
《2023软件测试行业现状调查报告》独家发布~

关注51Testing

联系我们

快捷面板 站点地图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关于我们 站长统计 发展历程

法律顾问:上海兰迪律师事务所 项棋律师
版权所有 上海博为峰软件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Copyright©51testing.com 2003-2024
投诉及意见反馈:webmaster@51testing.com; 业务联系:service@51testing.com 021-64471599-8017

沪ICP备05003035号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217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