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说敏捷方法

发表于:2010-6-25 11:56

字体: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我要投稿

 作者:KerryZhu(CSDNBlog)    来源:51Testing软件测试网采编

#
敏捷
分享:

  敏捷(agile)方法现在非常Hot,特别是Scrum,在国内各个技术大会上都能见到其身影,许多公司也在考虑引入敏捷方法。 敏捷方法,的确给软件研发带来一阵清新的空气,但一定要客观地看待它。正如人们常说,软件工程中没有银弹,没有适合一切企业或开发模式的方法。上次在北京开会,有一个重量级专家就特别强调,团队是主要的,方法是次要的,他所在的团队很强,用什么办法都可以成功。如果团队差,寄希望于方法来解决问题,几乎是不会获得成功。只有好的团队,采用适当的方法,才会获得更大的成功。让我们回到主题,如何看待敏捷方法呢?我下面尽量简单地用通俗易懂的话来解释,所以说得不对的地方,敏捷方法的粉丝也不要激动,因为本文的标题就是“戏说敏捷方法”,会故意夸张、有所片面,请不要太在意。当然,也是有一定的道理,值得大家思考。

  * 敏捷方法并不是一种新的方法,而是快速原型方法的一种延伸,将原来适用于需求分析和设计的方法延伸到整个研发过程。

  * 敏捷方法并不是一种新的方法,而是原来迭代方法(螺旋模型、增量模型、RUP)的变种,只是迭代周期更短。

  * 敏捷方式是高科技人为自己偷懒而找的借口,这样可以少写文档,或不写文档。

  * 敏捷方式是高科技人为自由而寻找的一条乡间小路,这样可以减少公司对自己的约束。

  * 敏捷方法是年轻的一代为了获得更多的工作乐趣,将更多的游戏引入到研发之中。

  * 没有互联网,就没有敏捷方法生存的土壤。新的土壤需要新的种子——敏捷方法。

  * 互联网的许多应用需求不确定、变化迅速,互联网的不少应用又是免费的,对质量的要求不是很高。这一切适合快速迭代,呼唤着一种更灵活的开发方法,那就是敏捷方法。

  * 敏捷方法并没有太大的创新,而只是一种改变。这种改变在某些领域是改善,这种改变在某些领域则是倒退。

  * 敏捷方法则是将规范的、大规模的软件开发再拉回到最初的“软件小作坊”,是一种新的倒退。

  * 小作坊的特征就是团队小、天天可以见面、大家比较熟悉,主要靠口头交流,采用工具也比较原始(白板、贴纸条等),挺像敏捷方法的实践。

  * 小团队以人治为主,法治为辅。大团队以法治为主,人治为辅。敏捷方法适合小团队,主要停留在人治的阶段,但说得好听点则是“以人为本”。

  * 敏捷方法还是一种倒退,对角色定义越来越不够明确,测试人员和开发人员的界限越来越模糊,而成熟的工业,角色细分,责任明确。

  * 敏捷方法违反传统的质量观点“第一次就将事情做对”,而是打着拥抱变化的旗帜,想怎么做就怎么做,然后再不断修改、重构。

  * 代码重构实际上就是偿还自己欠下的技术债务。

  * 敏捷方法是对工程学原理的叛逆。Matin Flower认为:“在敏捷开发过程中,人是第一位的,过程是第二位的。”而成熟的工程方法强调先过程,后个人,个人工作要服从于全局,受流程限制。

  * 如果说传统的软件工程方法假设“人之初,性本恶”,则敏捷方法的管理假设就是“人之初,性本善”。

  * 也有人说,传统的软件工程方法是“中药”,见效慢,但效果持久,治本、重在预防;而敏捷方法是“西药”,见效快,但只治标、不治本,长期有害。

  * 敏捷开发模式需要经验丰富、配合良好而又异常稳定的项目组、积极而富有成效的沟通、良好的管理手段和流程、有效的工具与平台,只有满足这些条件敏捷开发模式才能带来收益。如果有了这些条件,用其它方法也能成功。

  * 有了良好的框架,上面的展现就比较容易,敏捷方法才能敏捷起来。

《2023软件测试行业现状调查报告》独家发布~

精彩评论

  • wanghongxiang
    2011-7-09 21:47:53

    说的好!!我们在使用敏捷之初大家明显的觉得交付速度快了,质量也没有下降,同时也减少了不必要的浪费。但是在一些人离职之后,剩下的人迅速傻眼了。
    团队不再经验丰富、配合良好,也不能进行积极而富有成效的沟通,甚至连原来使用的非常好的敏捷工具和敏捷过程仿佛也一瞬间不再适用。开发质量开始下降,团队中不满的情绪水涨船高,大家都开始抱怨是敏捷惹的祸。正如楼主所说,团队是主要的,方法是次要的!

  • msw_cn
    2010-9-13 10:58:50

    也有人说,传统的软件工程方法是“中药”,见效慢,但效果持久,治本、重在预防;而敏捷方法是“西药”,见效快,但只治标、不治本,长期有害。

    这句说反了。

关注51Testing

联系我们

快捷面板 站点地图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关于我们 站长统计 发展历程

法律顾问:上海兰迪律师事务所 项棋律师
版权所有 上海博为峰软件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Copyright©51testing.com 2003-2024
投诉及意见反馈:webmaster@51testing.com; 业务联系:service@51testing.com 021-64471599-8017

沪ICP备05003035号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217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