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测试的敏捷点

发表于:2012-8-21 10:35

字体: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我要投稿

 作者:lyfi2003    来源:51Testing软件测试博客

  你的定位

  测试早早已然不是为了发现产品的bug而存在了。

  它应当是保证快速发布版本的手段,而发布的标准正是测试检验的结果是否达成市场预期。例如,互联网产品BUG容忍度高,可以带一些非功能性BUG,这时也可以先发布;但一个网关设备,要求不能有任何宕机问题。

  做什么事情

  测试先行,在需求阶段中,将需求细化成测试点;

  在设计阶段,一起进行设计与架构,重点就可测试性进行评估与设计。可测试性是隐性的客户需求,至关重要,关乎接下来测试的难易程度与开发DEBUG效率。

  在编码阶段,同步细化测试点,参与开发代码评审,review,完成测试代码,检视需求点

  在集成阶段,用例提交(手工,自动化),开发同步参与用例的评审。检视自己代码是否有需求遗漏

  系统测试中,重点是发散性测试,场景级测试,以及用户级测试。

  Google模式好么?

  本来开发测试不分家,这样20:1,甚至比0的情况都是可以的。

  为什么这样说呢?可以说,未来的开发人员即测试人员,测试人员即开发人员。不会编码的测试人员不是好的测试人员,同样不会测试的开发人员不是好的开发人员。制造跟发现BUG永远是一对兄弟,开发不能等着测试发现问题,而是在开始就想到如何避免出现问题。测试不能等开发把东西做好了才测,应该一开始就分析如何保证在设计一开始就避免引入BUG。

  这么一来,理论上,顶级的开发人员就不需要多少测试人员,因为BUG会很少,测试起来也容易,版本发布当然快。

  好的测试人员能顶住很多重复工作,利用自动化,利用编码能力,利用强有力的预防手段,防止大量无用功。

  你的模式

  我依稀记得前不久,WPS测试团队提出并实践的从互联网上爬取DOC文档来自动验证wps的稳定性的解决方案。

  我想,这是一个多大的创新,于此,我又相信wps的稳定性在未来会超出微软的办公套件了。

  你需要我上面说的模式吗?不一定。

  视情况而定。测试与开发的比例说明不了任何问题,能够说明问题的只有是否按市场预期完成整个项目活动,成本是否控制在合理水平,每个人是否得到自己想得到的东西,例如技术水平提高,管理能力。

  但一旦能力上去了,一定要往这个方向走。

  需要敏捷么?

  敏捷不算啥,更为直接的可以算是“持续交付”,达到这点其实非常easy:

  1、以自动化为核心,一切工作皆自动化。

  2、团队有共同的目标,遵循:先测试,后开发;保持主线clean;重构,测试,交付;

  如果大家都是这样的理想主义,必然可以成功。

  至于真的需要这么“敏捷”吗?看情况,你喜欢精英型团队,它是非常好的模式,如果是传统型,一定不适合你。

  最后,无论测试成什么样,最终还是要看市场需求,借用一句话:“台风来了,是猪也能飞起来的”。

  一旦找到合适的测试模式,它可能就是你的“敏捷”模式。

版权声明:本文出自 lyfi2003 的51Testing软件测试博客:http://www.51testing.com/?312752

原创作品,转载时请务必以超链接形式标明本文原始出处、作者信息和本声明,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2023软件测试行业现状调查报告》独家发布~

关注51Testing

联系我们

快捷面板 站点地图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关于我们 站长统计 发展历程

法律顾问:上海兰迪律师事务所 项棋律师
版权所有 上海博为峰软件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Copyright©51testing.com 2003-2024
投诉及意见反馈:webmaster@51testing.com; 业务联系:service@51testing.com 021-64471599-8017

沪ICP备05003035号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217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