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眼中的QA、敏捷测试、探索式测试及测试的开放性

发表于:2012-7-31 11:10

字体: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我要投稿

 作者:贾国清    来源:51Testing软件测试网采编

  编者按:测试、QA一直是大家关注的话题,只要有软件开发,就离不开QA和软件测试。本次特别邀请到一淘网测试架构师 @公直_黄利 ,诺基亚敏捷及精益教练 @徐毅-Kaveri 和百度高级测试工程师杨进,请他们谈下各自对QA和测试的理解,内容涉及如何衡量软件测试的有效性,探索式测试,敏捷测试,开源对测试的影响,测试的开放性以及测试框架推荐等。

  请先做下自我介绍。

  徐毅:我叫徐毅,现在在诺基亚北京担任敏捷及精益教练的工作。我是从05年在杭州诺基亚网络的时候开始转做专职测试的,同期也加入公司刚成立的测试自动化小组,这对我的理念有很大的影响,基本上我认为所有的测试都应该自动化。06年初加入当时的第一个Scrum试点项目,体会了一把敏捷测试,当时还根据我们的经验总结出了一套轻量化的测试流程。后来我们在公司内推广使用robotframework这个工具,作为培训师指导大家学会使用这个工具来进行测试自动化。后来还担任了一段时间的测试自动化教练的工作。

  公直:阿里巴巴一淘网测试架构师。

  杨进:百度高级测试工程师,06年加入百度,之前有过4年的测试开发工作,加入百度以来,主要从事自动化开发、测试方法改进以及系统测试相关的工作。

  最近主要在从事哪方面的工作?

  徐毅:最近主要是在敏捷及精益教练这个方面做得比较多,辅助组织和个人进行敏捷转型,由于有很强的测试背景,所以同时也做敏捷测试相关的工作。

  公直:最近半年一直在做代码质量的相关工作。在一淘业务线测试团队支持之下,与测试、产品架构师、PE等合作,从系统层面出发,优化目前的测试策略和方法,提升系统的可测试性和可部署性。

  杨进:近1年主要focus在系统测试和效果监控等系统层面的工作,目前是线下百度和大搜索效果监控的负责人,线下百度是一个基础的系统测试平台,对外提供预上线、故障预演、数据测试等系统层面的服务,而效果监控目标是快速发现产品严重影响用户体验的效果问题,它和线下百度相互相成,共同提升百度对外服务的质量。

  国内外一直有很多人把测试与质量保证混为一谈,其实测试属于质量控制(QC),而QA还有更多内容,请谈谈您对QA和测试的理解。

  徐毅:其实不管是保证还是控制,都很难达到名副其实的效果。测试做得再充分、再彻底、再快速,也无法把质量给控制起来,最多只能够更频繁地展现出质量的现状。关于QA么,我曾经在微博上发起过一个讨论,还是比较热闹的,大家可以去看看,What is the value of Quality Manager。至于“质量保证”这个词,大家可以想一想,如果我跟你拍胸脯说某件事情包在我身上,我保证办到,但实际情况是,回过头去我得催着一拨人做这个做那个才能保证你的事情办妥,你觉得这是你理解中的“保证”吗? 更重要的问题在于,“质量是什么”。如今,我们可以说质量的外延发生了变化,已经涵盖了许多方面;也可以说,质量已经不再重要,用户体验才是最重要的。温伯格在他的《质量 软件 管理》书中说到“quality is value to some person”,对于不同的人来说,同一件东西的价值可以是不同的。

  公直:其实一直以来个人不太喜欢把测试工程师称呼为QA,QA一般是指质量保证,范畴更大一些,在一淘,像过程改进工程师、配置管理工程师都在做质量控制的事情。单纯地靠测试工程师本身也是没有办法控制质量的,因为对决定软件质量的还是开发工程师。这个在博客中的《Google如何测试》系列文章中提及,对于质量来说,预防问题比发现问题本身更重要。质量更多是开发人员的问题,而不是测试人员的。通过把测试工作融入到开发过程中,我们能降低那些富产Bug的人的出错机会,不仅可以避免了大量最终用户的使用问题,而且还可以极大地降低测试人员报无效Bug的数量。测试的未来在于发现设计和编程人员解决问题方法上的局限、思路中的狭隘和技能方面的不足,这是我对测试的理解,也认为是以后测试发展的一个方向。

  杨进:我理解测试关注的更多是被测对象上线前的质量,而QA关注的是宏观意义上的质量,包括开发环节的质量控制(如何提高代码本身质量)、测试环节、上线环节以及运维环节(如线上出现问题后如何快速止损),甚至还包括用那种开发模式能更有效的提升项目开发质量和效率,因而是一个更宽泛的领域。

  如何衡量软件测试的有效性?

  徐毅:衡量一个东西的有效性,对我来说就看比较有无之间的区别,也就是说比较“有软件测试”和“无软件测试”在“效果”上面的差异,那就是有效性啦,也即是有效的程度。那么,你所期望的“效果”又是什么呢?

  公直:从90年代末开始,测试进入所谓的“Prevention oriented period ”(参见wiki)阶段,强调2点,第一个缺陷预防,第二就是软件度量。就是这个问题本身(如何衡量软件测试的有效性),如何度量你做的测试有什么收益,如何判断你的测试活动的有效性,无论是学术界还是工业界,好像也还没有什么比较好的方法,特别是在国内目前的现状(人治,部门经理或者项目经理决定太多东西),度量系统(例如sonar)计算出的测试ROI本身可能也不一定准确,人的因素变化太多。我就简单说下我们这边判断测试有效性做法好了,基本上还是还是从结果来看,上线失败次数、线上故障、线上Bug几个维度来评估测试的有效性。

  杨进:要想全面评判测试的有效性是比较困难的,目前比较通用的手段是在产品发布以后,利用用户报告bug的数量和趋势来判断测试的有效性,然后这种判断方法需要上线后才能进行因而显得价值有限,上线前也有一些可参考的手段,比如UT完成后的代码覆盖率,测试用例完后的评审,测试报告的评审等。我自己比较喜欢手段是代码覆盖率,因为代码覆盖率是一个利用客观标准进行判定的方法。此外基于测试需求覆盖率也是一个好方法。

31/3123>
《2023软件测试行业现状调查报告》独家发布~

关注51Testing

联系我们

快捷面板 站点地图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关于我们 站长统计 发展历程

法律顾问:上海兰迪律师事务所 项棋律师
版权所有 上海博为峰软件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Copyright©51testing.com 2003-2024
投诉及意见反馈:webmaster@51testing.com; 业务联系:service@51testing.com 021-64471599-8017

沪ICP备05003035号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217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