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敏捷IT 信息化发展实践

发表于:2014-6-03 09:29

字体: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我要投稿

 作者:傅依林    来源:机房360

#
it
#
华为
  1 前言
  企业生存在一个变化的世界中,始终在不断地进行自我调整以适应市场变化的挑战, 企业需要敏捷。敏捷反映的是企业驾驭变化的能力,如果一个企业善于从变化中赢得竞争优势,它就能够适应未来不可预知、持续变化的商务环境并最终赢得竞争。信息化则是“敏捷企业”的基础,信息化可以实现企业快速业务转型,包括传统商业模式转型、行销模式转型、内部运营模式转型等;根据Gartner的研究,信息化在企业的价值定位通常可以分成“功能级、使能级、贡献级、独特价值级、创新转型级”5 个层次。遗憾的是,绝大多数企业还处在最低的两个层次,只有少数的企业处在最高的两个层级,通过信息化来驱动创新和重新定义市场。在最高的层级里,企业把信息化定位为最高的业务发展的使能器,而不仅仅是工具,信息化使企业更加卓越。
  2 应用信息化技术,创造卓越运营
  2.1 企业外部环境变化挑战传统信息化手段
  企业的外部环境日益复杂,数字化、互联网化、移动化等新技术快速地改变着企业所处的生态环境。用户越来越多的使用智能终端,企业的信息传播渠道开始向APP 蔓延;企业的用户管理和市场营销开始向SNS转变;订单开始转向电子化和跨企业转移,企业财经和供应链要适应联动架构;合作企业间的沟通越来越频繁,企业通信系统开始互通。用户环境和合作企业环境的迅速变化,对企业信息化提出了更高要求。
  2.2 企业内部环境变化,要求信息化“广、大、快、慧、变”
  企业的内部环境,也面临着巨大的变革。随着企业的扩张,信息从全球各地产生,信息的地域分布更加广泛。伴随业务能力的提升,生产信息、市场信息、用户信息、财经信息等等信息量指数级上升,企业的数据
  从早期的G 比特级别,已经开始向P 比特、E 比特迈进。企业生产数字化、自动化的程度快速提升,从市场需求到产品到回款的周期显著缩短,要求信息的产生、搜集、传输、存储、加工、发布全生命周期缩短到天为单位。企业越来越多地需要通过全局数据分析,辅助进行决策,比如通过季节性销售数据变化来调整产品型号和产量、通过全球经济分析来预判资源储备量、通过产品质量分析来优化生产流程等等,大数据分析辅助决策将是很热门的发展方向,因此要求企业的信息更加智慧。企业运营的过程,始终伴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竞争的变化、政策的变化、技术的变化,企业要适应快速的变化,很重要的是信息的工厂——信息化灵活可发展。总结来说,就是“广、大、快、慧、变”,信息化符合这五点趋势,对于领先的企业来说,就是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了。
  2.3 敏捷IT 基础架构,支撑信息化高效发展
  “ 广、大、快、慧、变” 的要求,也可以在信息化的“端管云”技术架构中得到体现。信息产生的源头在端,物联网的推进,使得智能化的终端越来越广泛地部署,并且处理能力越来越快,信息从简单数据向复杂工控和多媒体发展。信息的传输在管,物联网的泛在终端要求网络能够泛在延伸,要求网络能够大数据实时地实现信息的转运,网络的结构、定位、功能随着企业业务和组织的变化也需要灵活调整,比如增加AC 功能、增加接入控制、增加安全能力、调整QOS 策略等等。这样的网络,需要敏捷的能力,SDN 的发展能够部分解决这些问题。信息的存储、加工、发布在云,云数据中心面临P 比特、E 比特级的数据处理,面临实时的数据搜索和挖掘,需要动态地进行大数据分析处理,需要更快地为用户提供响应和服务,需要灵活适应业务应用的发展和变化。
  电子时代的企业内外部环境都处在快速变化中,最卓越的企业,需要最懂用户需求、创造最好的产品和服务、用最贴近用户的方法去宣传和销售,所有这些,都需要强大的信息化支撑,通过先进技术的应用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和活力。
  华为仍然在持续实施面向未来的业务和ICT 架构,一体化支持企业集约化和移动互联网化。
  3 重构端管云架构——构建自感知、自安全、自适应的敏捷网络
  3.1 传统网络之困
  互联网爆炸式增长,除了规模和发展速度远超之前所有曾出现的数据网络,业务的快速创新也令人眼花缭乱。近年来,随着各种实时业务如视频语音、云数据中心和移动业务的快速发展,人们突然发现,传统网络已经无法满足需要:
  缺失的体验保证:到目前为止,绝大多数IP 网络都是基于无连接的,只有基于大带宽的粗放带宽保障措施,质量保证和监控基本处于放弃状态。
  低效的业务部署:由于网络和业务割裂,目前大部分网络的配置是通过命令行或者网管、由管理员手工配置的,本身是一个静态的网络。当遇到需要网络及时做出调整的动态业时,就显得非常低效,甚至无法实施。
  缓慢的业务适应:网络无法满足业务的需要,需要持续数年的特性和架构调整、引入新设备,才能满足新业务的需求。例如:云数据中心的虚拟机和虚拟网络运营业务,传统二层的VLAN 机制无法满足扩展性,对交换机设备提出了新承载协议的要求,此时物理网络设备更加无法及时适应,靠软件实现的虚拟Switch、通过VXLAN 或NVGRE 的Overlay 的方式,才绕过了物理交换机的限制。
21/212>
《2023软件测试行业现状调查报告》独家发布~

关注51Testing

联系我们

快捷面板 站点地图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关于我们 站长统计 发展历程

法律顾问:上海兰迪律师事务所 项棋律师
版权所有 上海博为峰软件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Copyright©51testing.com 2003-2024
投诉及意见反馈:webmaster@51testing.com; 业务联系:service@51testing.com 021-64471599-8017

沪ICP备05003035号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217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