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新日志

  • 软件测试名词解释

    2008-02-20 10:40:57

    软件缺陷----软件中含有符合下面5 条规则之一的问题称为软件缺陷

      ◆软件未达到产品说明书标明的功能。
      ◆软件出现产品说明书指明不会出现的错误。
      ◆软件功能超出产品说明书指明的范围。
      ◆软件未达到产品说明书未指出但应达到的目标。
      ◆
    软件测试人员或用户认为软件难以理解,不易使用,运行速度缓慢等问题。

      测试案例----测试用例的别名

      黑盒测试----指测试人员通过各种输入和观察软件的各种输出结果来发现软件的缺陷,而不关心程序具体如何实现的一种测试方法。

      静态测试----指测试不运行的部分,例如测试产品说明书,对此进行检查和审阅.

      静态白盒测试-----指在不执行的条件下有条理地仔细审查软件设计,体系结构和代码,从而找出软件缺陷的过程。有时称作结构分析

      动态测试----通过运行和使用软件进行测试。

      探索测试----通常用于没有产品说明书的测试,这需要把软件当作产品说明书来看待,分步骤逐项探索软件特性,记录软件执行情况,详细描述功能,综合利用静态和动态技术来进行测试。

      等价区间----指测试相同目标或者暴露相同软件缺陷的一组测试用例.

      测试设计----提炼测试方法,明确指出设计包含的特性和相关测试。如果要求完成测试还明确指出测试案例和测试程序,指定特性通过/失败的规则。

      软件QA----QA= Quality Assessment 质量评价。防止软件缺陷称为软件QA。

      TQM 或者TQC 原理----TQM(全面质量管理)或者TQC(全面质量控制)。其原理是,用集中的质量评判团队来负责质量是不实际的,因为工作的人不负责质量,所以他们不会设法实现质量评判目的。要想制造高质量产品,需要创立从管理开始自上而下的质量意识,使全体成员共同承担质量责任。

      SQC----软件质量控制(SQC)是测试团队很常用的名称。该名称来源于制造行业,其中QC 检验员对生产线上的产品进行采样、检测,如果测试失败,他有权停掉生产线或者整个工厂。测试团队很少有这种授权。

      Murphy 法则---永远不会有足够的时间把事情做好,但是总有时间返工。软件开发小组需要遵循一个过程,花费一些时间,变得有条理,一开始就设法作对。

  • 嵌入式软件测试策略

    2008-02-20 10:37:00

    在嵌入式领域目标系统的应用系统日趋复杂,而由于竞争要求产品快速上市,开发技术日新月异,同时硬件发展的日益稳定,而软件故障却日益突出,软件的重要性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嵌入式系统的测试势在必行。提到嵌入式软件测试,首先要简单介绍一些软件工程的一些观点,现在,被普遍接受的软件的定义是:软件(software)是计算机系统中与硬件(hardware)相互依存的另一部分,它包括程序(program)、相关数据(data)及其说明文档(document)。其中程序是按照事先设计的功能和性能要求执行的指令序列;数据是是程序能正常操纵信息的数据结构;文档是与程序开发维护和使用有关的各种图文资料。
      对于一般商用软件的测试,嵌入式软件测试有其自身的特点和测试困难。
    由于嵌入式系统的自身特点,如实时性(Real-timing),内存不丰富,I / O通道少,开发工具昂贵,并且与硬件紧密相关CPU种类繁多,等等。嵌入式软件的开发和测试也就与一般商用软件的开发和测试策略有了很大的不同,可以说嵌入式软件是最难测试的一种软件。
    嵌入式软件测试使用有效的测试策略是唯一的出路,它可以使开发的效率最大化,避免目标系统的瓶颈,使用在线仿真器节省昂贵的目标资源。自从出现高级语言,开发环境与最终运行环境通常都是存在差异的,嵌入式系统更是如此。开发环境被认为是主机平台,软件运行环境为目标平台。相应的测试为host-target测试或cross-testing。
    讨论嵌入式软件测试首先就会遇到一个问题:为什么不把所有测试都放在目标上进行呢?因为若所有测试都放在目标平台上有很多不利的因素:
    1)测试软件,可能会造成与开发者争夺时间的瓶颈,避免它只有提供更多的目标环境。
    2)目标环境可能还不可行。
    3)比起主机平台环境,目标环境通常是不精密的和不方便的。
    4)提供给开发者的目标环境和联合开发环境通常是很昂贵的。
    5)开发和测试工作可能会妨碍目标环境已存在持续的应用
       从经济上和开发效率上考虑,软件开发周期中尽可能大的比例在主机系统环境中进行, 其中包括测试。

    确定host-target测试环境后,开发测试人员又会遇到以下的问题:
    1)多少开发人员会卷入测试工作(单元测试,软件集成,系统测试)?
    2)多少软件应该测试,测试会花费多长时间?
    3)在主机环境和目标环境有哪些软件工具,价格怎样,适合怎样?
    4)多少目标环境可以提供给开发者,什么时候?
    5)主机和目标机之间的连接怎样?
    6)被测软件下载到目标机有多快?
    7)使用主机与目标环境之间有什么限制(如软件安全标准)?
    任何人或组织进行嵌入式软件的测试都应深入考虑以上问题,结合自身实际情况,选定合理测试策略和方案。
    对于嵌入式软件测试或叫交叉测试(cross-test),在测试的各个阶段有着通用的策略:

    1.单元测试:
        所有单元级测试都可以在主机环境上进行,除非少数情况,特别具体指定了单元测试直接在目标环境进行。最大化在主机环境进行软件测试的比例,通过尽可能小的目标单元访问所有目标指定的界面。
        在主机平台上运行测试速度比在目标平台上快的多,当在主机平台完成测试,可以在目标环境上重复作一简单的确认测试,确认测试结果在主机和目标机上没有被他们的不同影响。在目标环境上进行确认测试将确定一些未知的,未预料到的,未说明的主机与目标机的不同。例如,目标编译器可能有bug,但在主机编译器上没有。
    2.集成测试:
        软件集成也可在主机环境上完成,在主机平台上模拟目标环境运行,当然在目标环境上重复测试也是必须的,在此级别上的确认测试将确定一些环境上的问题,比如内存定位和分配上的一些错误。
        在主机环境上的集成测试的使用,依赖于目标系统的具体功能有多少。有些嵌入式系统与目标环境耦合的非常紧密,若在主机环境做集成是不切实际的。一个大型软件的开发可以分几个级别的集成。低级别的软件集成在主机平台上完成有很大优势,越往后的集成越依赖于目标环境。

    3.系统测试和确认测试
        所有的系统测试和确认测试必须在目标环境下执行。当然在主机上开发和执行系统测试,然后移植到目标环境重复执行是很方便的。对目标系统的依赖性会妨碍将主机环境上的系统测试移植到目标系统上,况且只有少数开发者会卷入系统测试,所以有时放弃在主机环境上执行系统测试可能更方便。
        确认测试最终的实施舞台必须在目标环境中,系统的确认必须在真实系统之下测试,而不能在主机环境下模拟。这关系到嵌入式软件的最终使用。
    包括恢复测试、安全测试、强度测试、性能测试,已超出了软件测试的范畴,本文暂不讨论。
    使用有效的cross-test测试策略可极大的提高嵌入式软件开发测试的水平和效率,当然正确的测试工具使用也是必不可少的:
       总结一下,应用以上测试工具进行.Cross-test时的策略:
    A) 使用测试工具的插装功能(主机环境)执行静态测试分析,并且为动态覆盖测试准备好一插装好的软件代码。
    B) 使用源码在主机环境执行功能测试,修正软件的错误和测试脚本中的错误。
    C) 使用插装后的软件代码执行覆盖率测试,添加测试用例或修正软件的错误,保证达到所要求的覆盖率目标。
    D) 在目标环境下重复(B),确认软件在目标环境中执行测试的正确性。
    E) 若测试需要达到极端的完整性,最好在目标系统上重复(C),确定软件的覆盖率没有改变。
        通常在主机环境执行多数的测试,只是在最终确定测试结果和最后的系统测试才移植到目标环境,这样可以避免发生访问目标系统资源上的瓶颈,也可以减少在昂贵资源如在线仿真器上的费用。另外,若目标系统的硬件由于某种原因而不能使用时,最后的确认测试可以推迟直到目标硬件可用,这为嵌入式软件的开发测试提供了弹性。设计软件的可移植性是成功进行cross-test的先决条件,它通常可以提高软件的质量,并且度软件的维护大有益处。以上所提到的测试工具,都可以通过各自的方式提供测试在主机与目标之间的移植,从而使嵌入式软件的测试得以方便的执行。
        使用有效的cross-test测试策略可极大的提高嵌入式软件开发测试的水平和效率,提高嵌入式软件的质量。
  • 软件测试的策略

    2008-02-20 10:30:30

    作者:陈绍英 来源:希赛网软件测试频道

    在大多数的性能测试工作中,我们可以看出很多内容都是互相关联的。这就给我们提供了一思路:性能测试的很多内容可以经过一定的组织统一来进行。统 一开展性能测试的巨大好处是可以由浅入深按照层次对系统进行测试,进而减少不必要的工作量,以实现节约测试成本的目的。为此,本文提出了“全面性能测试模 型”的概念。 “全面性能测试模型”提出的主要依据就是一种类型的性能测试可以在某些条件下转化成为另外一种类型的性能测试,而这些类型的测试实施也是很类似的。例如: 针对一个网站进行测试,模拟10到50个用户
    就是在进行常规性能测试,用户增加到1000乃至上万就变成了压力/负载测试。如果同时对系统进行大量的数据查询操作,就包含了强度测试。
    1.全面性能测试模型在“全面性能测试模型”中,把Web性能测试分为八个类别。
    下面首先介绍八个性能测试类别的主要内容。
    (1)预期指标的性能测试 系统在需求分析和设计阶段都会提出一些性能指标,这些指标是性能测试要完成的首要工作之一,本模型把预先确定的一些性能指标的测试称为预期指标的性能测 试。 这些指标主要是指诸如“系统可以支持并发用户1000”、“系统响应时间不得高于10秒”等在产品说明书等文档中中十分明确的内容,对这种预先承诺的性能 要求,测试小组应该“首当其冲”完成这类测试。
    (2)独立业务性能测试 独立业务主要是指一些核心业务模块,这些模块通常具有功能比较复杂、使用比较频繁、属于核心业务等特点。这类特殊的、功能比较独立的业务模块始终都是性能 测试重点。我们通常不但要测试这类模块的一些和性能相关的算法,还要测试这类模块对并发用户的响应情况。 核心业务模块在需求阶段就可以确定,在系统测试阶段开始单独测试其性能。如果是系统类软件或者特殊应用的软件,通常从单元测试阶段就开始进行测试,在后继 的集成测试、系统测试、验收测试中进一步进行测试,以保证核心业务模块的性能稳定。 用户并发测试是核心业务模块的重“并发”的主要内容是模拟一定数量的用户同时使用某一核心模块的“相同”或者“不同”的功能,并且持续一段时间。对“相 同”的功
    能进行并发测试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在同一时刻进行完全一样的操作,例如打开同一条数据记录进行查看;另外一类是在同一时刻使用完全一样的功能,例如同时提交数据进行保存。可以看出后者是包含前前者的,后者是前者的特例,这种并发测试都要持续一定的时间。
    从微观角度讲,同时使用某一核心模块“不同”的功能,也是一种组合业务性能测试,只不过这种组合的相关业务大分类是一致的。
    (3)组合业务性能测试 通常不会所有的用户只使用一个或者几个核心业务模块,每个功能模块都可能被使用到,所以Web性能测试既要模拟多用户的“相同”操作(这里的“相同”
    指很多用户使用同一功能),又要模拟多用户的“不同”操作(这里的“不同”指很多用户同时对一个或者多个模块的不同功能进行操作)对多个业务进行 组合性能测试。组合业务测试是最接近用户实际使用情况的测试,因而是性能测试的核心内容。我们通常按照用户的实际使用情况来模拟使用各个模板的人数比例。 由于组合业务测试是最反映用户使用系统情况
    的测试,因而组合测试往往和服务器(操作系统、Web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性能测试
    结合起来,在通过工具模拟用户行为的同时,还通过测试工具的监控功能采集服务器的计数器信息,进而全面分析系统的瓶颈,为改进系统提供有利的依据。用户并发测试是组合业
    务测试的核心内容。“组合”并发的突出特点是分成不同的用户组进行并发,每组的用户比例要根据实际情况来进行匹配。组合业务测试可以理解为包含了“核心业务模块并发”和“非核心业务模块并发”同时进行的并发用户测试。
    (4)疲劳强度性能测试 疲劳强度测试是在系统稳定运行下模拟较大的用户数量、并长时间运行系统的测试,通过综合分析执行指标和资源监控来确定系统处理最大业务量时的性能,
    主要目的是为了测试系统的稳定性。
    (5)大数据量性能测试 大数据量测试分为两种:一种是针对某些系统存储、传输、统计查询等业务进行大数据量的测试,主要是测试数据增多时的性能情况,这类一般都是针对某些特殊的 核心业务或者一些日常比较常用的组合业务的测试。 第二种是极限状态下的数据测试,主要是指系统数据量达到一定程度时,通过性能测试来评估系统的响应情况,测试的对象也是某些核心业务或者日常常用的组合业 务。例如系统的数据每年只备份转移一次,可分别选择一个季度、半年、一年作为参考,模拟输入各个时间段的预计数据量,然后测试系统的性能,进而预估系统的 性能走向。 由于大数据量仍然是为了测试系统的业务处理能力,
    因此大数据量性能测试可以独立进行,也可以和前面的独立、组合业务测试结合起来进行,主要由性能测试策略来决定。由于大数据量测试一般在投产环 境进行,因此本书把它单独独立出来,和疲劳强度测试放在一起,在整个性能测试的后期进行。大数据量测试可以理解为特定条件下的核心业务或者组合业务测试。
    (6)网络性能测试 网络性能测试主要是为了准确展示带宽、延迟、负载和端口的变化是如何影响用户的响应时间的。在实际的软件项目中,主要是测试用户数目与网络带宽的关系。
    网络性能测试一般有专门的工具,因此本书不研究网络测试,网络测试的任务通常由系统集成人员来完成。
    (7)服务器性能测试 服务器性能测试(操作系统、Web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分为初级和高级两种形式。“初级服务器性能测试”主要是指在业务系统工作或者进行前面其它
    种类性能测试的时候,监控服务器的一些计数器信息,通过这些数据对服务器进行综合性能分析,找出系统瓶颈,为调优或者提高性能提供依据。“高级服 务器性能测试”一般不由测试人员进行,由专门的系统管理员来进行,例如数据库服务器由专门的DBA来进行测试和调优。本书主要讨论在测试中常用到的“初级 服务器性能测试”,既通过工具对服务器资源进行监控的性能测试。
    (8)一些特殊测试 主要是指配置测试、内存泄漏测试一些特殊的Web性能测试。这类性能测试或者和前面的测试结合起来进行,或者在一些特殊情况下会独立进行,本书重点来讨论 前一种情况,因为后一种情况往往通过特有的工具、较大投入的进行,可以不作为性能测试的范畴来研究。
    主办:希赛网(www.csai.cn) 承办:希赛网软件测试频道(testing.csai.cn)
  • 网络带宽计算方法

    2008-02-20 10:27:34

    这里指的是带宽网速的单位计算方式方法及关系。
           在计算机网络、IDC机房中,其宽带速率的单位用bps(或b/s)表示;换算关系为:1Byte=8bit
      
      1B=8b        ---------- 1B/s=8b/s(或1Bps=8bps)
        1KB=1024B    ---------- 1KB/s=1024B/s
        1MB=1024KB   ---------- 1MB/s=1024KB/s

        在实际上网应用中,下载软件时常常看到诸如下载速度显示为128KB(KB/s),103KB/s等等宽带速率大小字样,因为ISP提供的线路带宽使用的 单位是比特,而一般下载软件显示的是字节(1字节=8比特),所以要通过换算,才能得实际值。然而我们可以按照换算公式换算一下:
       128KB/s=128×8(Kb/s)=1024Kb/s=1Mb/s即:128KB/s=1Mb/s
        理论上:2M(即2Mb/s)宽带理论速率是:256KB/s(即2048Kb/s),实际速率大约为80--200kB/s;(其原因是受用户计算机性能、网络设备质量、资源使用情况、网络高峰期、网站服务能力、线路衰耗,信号衰减等多因素的影响而造成的)。4M(即4Mb/s)的宽带理论速率是: 512KB/s,实际速率大约为200---440kB/s。
  • 一个相当不错的国外测试网站

    2008-02-02 10:27:06

    一个相当不错的国外测试网站,有空多学习,顺便练练English。

    http://www.sqaforum.com/ubbthreads.php

  • web_find、web_reg_find、web_global_verification的区别

    2008-01-17 17:36:26

    web_find 函数在 HTML 页中搜索指定的文本字符串
    web_reg_find 函数注册一个请求,以在下一个操作函数(如 web_url)检索到的网页上搜索一个文本字符串
    web_global_verification属于注册函数,注册一个在web页面中搜索文本字符串的请求,与web_reg_find只在下一个Action函数中执行搜索不同的是它在之后所有的Action类函数中执行搜索的。
  • CPU : CPU核心类型

    2008-01-17 13:36:31

        核心(Die)又称为内核,是CPU最重要的组成部分。CPU中心那块隆起的芯片就是核心,是由单晶硅以一定的生产工艺制造出来的,CPU所有的计算、接受/存储命令、处理数据都由核心执行。各种CPU核心都具有固定的逻辑结构,一级缓存、二级缓存、执行单元、指令级单元和总线接口等逻辑单元都会有科学的布局。

      为了便于CPU设计、生产、销售的管理,CPU制造商会对各种CPU核心给出相应的代号,这也就是所谓的CPU核心类型。

      不同的CPU(不同系列或同一系列)都会有不同的核心类型(例如Pentium 4的Northwood,Willamette以及K6-2的CXT和K6-2+的ST-50等等),甚至同一种核心都会有不同版本的类型(例如Northwood核心就分为B0和C1等版本),核心版本的变更是为了修正上一版存在的一些错误,并提升一定的性能,而这些变化普通消费者是很少去注意的。每一种核心类型都有其相应的制造工艺(例如0.25um、0.18um、0.13um以及0.09um等)、核心面积(这是决定CPU成本的关键因素,成本与核心面积基本上成正比)、核心电压、电流大小、晶体管数量、各级缓存的大小、主频范围、流水线架构和支持的指令集(这两点是决定CPU实际性能和工作效率的关键因素)、功耗和发热量的大小、封装方式(例如S.E.P、PGA、FC-PGA、FC-PGA2等等)、接口类型(例如Socket 370,Socket A,Socket 478,Socket T,Slot 1、Socket 940等等)、前端总线频率(FSB)等等。因此,核心类型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CPU的工作性能。

      一般说来,新的核心类型往往比老的核心类型具有更好的性能(例如同频的Northwood核心Pentium 4 1.8A GHz就要比Willamette核心的Pentium  4 1.8GHz性能要高),但这也不是绝对的,这种情况一般发生在新核心类型刚推出时,由于技术不完善或新的架构和制造工艺不成熟等原因,可能会导致新的核心类型的性能反而还不如老的核心类型的性能。例如,早期Willamette核心Socket 423接口的Pentium 4的实际性能不如Socket 370接口的Tualatin核心的Pentium III和赛扬,现在的低频Prescott核心Pentium 4的实际性能不如同频的Northwood核心Pentium 4等等,但随着技术的进步以及CPU制造商对新核心的不断改进和完善,新核心的中后期产品的性能必然会超越老核心产品。

      CPU核心的发展方向是更低的电压、更低的功耗、更先进的制造工艺、集成更多的晶体管、更小的核心面积(这会降低CPU的生产成本从而最终会降低CPU的销售价格)、更先进的流水线架构和更多的指令集、更高的前端总线频率、集成更多的功能(例如集成内存控制器等等)以及双核心和多核心(也就是1个CPU内部有2个或更多个核心)等。CPU核心的进步对普通消费者而言,最有意义的就是能以更低的价格买到性能更强的CPU。

      在CPU漫长的历史中伴随着纷繁复杂的CPU核心类型,以下分别就Intel CPU和AMD CPU的主流核心类型作一个简介。主流核心类型介绍(仅限于台式机CPU,不包括笔记本CPU和服务器/工作站CPU,而且不包括比较老的核心类型)。

       INTEL CPU的核心类型

        Northwood
      这是目前主流的Pentium 4和赛扬所采用的核心,其与Willamette核心最大的改进是采用了0.13um制造工艺,并都采用Socket 478接口,核心电压1.5V左右,二级缓存分别为128KB(赛扬)和512KB(Pentium 4),前端总线频率分别为400/533/800MHz(赛扬都只有400MHz),主频范围分别为2.0GHz到2.8GHz(赛扬),1.6GHz到2.6GHz(400MHz FSB Pentium 4),2.26GHz到3.06GHz(533MHz FSB Pentium 4)和2.4GHz到3.4GHz(800MHz FSB Pentium 4),并且3.06GHz Pentium 4和所有的800MHz Pentium 4都支持超线程技术(Hyper-Threading Technology),封装方式采用PPGA FC-PGA2和PPGA。按照Intel的规划,Northwood核心会很快被Prescott核心所取代。

        Prescott
      这是Intel最新的CPU核心,目前还只有Pentium 4而没有低端的赛扬采用,其与Northwood最大的区别是采用了0.09um制造工艺和更多的流水线结构,初期采用Socket 478接口,以后会全部转到LGA 775接口,核心电压1.25-1.525V,前端总线频率为533MHz(不支持超线程技术)和800MHz(支持超线程技术),主频分别为533MHz FSB的2.4GHz和2.8GHz以及800MHz FSB的2.8GHz、3.0GHz、3.2GHz和3.4GHz,其与Northwood相比,其L1 数据缓存从8KB增加到16KB,而L2缓存则从512KB增加到1MB,封装方式采用PPGA。按照Intel的规划,Prescott核心会很快取代Northwood核心并且很快就会推出Prescott核心533MHz FSB的赛扬。

    Smithfield
        这是Intel公司的第一款双核心处理器的核心类型,于2005年4月发布,基本上可以认为Smithfield核心是简单的将两个Prescott核心松散地耦合在一起的产物,这是基于独立缓存的松散型耦合方案,其优点是技术简单,缺点是性能不够理想。目前Pentium D 8XX系列以及Pentium EE 8XX系列采用此核心。Smithfield核心采用90nm制造工艺,全部采用Socket 775接口,核心电压1.3V左右,封装方式都采用PLGA,都支持硬件防病毒技术EDB和64位技术EM64T,并且除了Pentium D 8X5和Pentium D 820之外都支持节能省电技术EIST。前端总线频率是533MHz(Pentium D 8X5)和800MHz(Pentium D 8X0和Pentium EE 8XX),主频范围从2.66GHz到3.2GHz(Pentium D)、3.2GHz(Pentium EE)。Pentium EE和Pentium D的最大区别就是Pentium EE支持超线程技术而Pentium D则不支持。Smithfield核心的两个核心分别具有1MB的二级缓存,在CPU内部两个核心是互相隔绝的,其缓存数据的同步是依靠位于主板北桥芯片上的仲裁单元通过前端总线在两个核心之间传输来实现的,所以其数据延迟问题比较严重,性能并不尽如人意。按照Intel的规划,Smithfield核心将会很快被Presler核心取代。

    Cedar Mill
        这是Pentium 4 6X1系列和Celeron D 3X2/3X6系列采用的核心,从2005末开始出现。其与Prescott核心最大的区别是采用了65nm制造工艺,其它方面则变化不大,基本上可以认为是Prescott核心的65nm制程版本。Cedar Mill核心全部采用Socket 775接口,核心电压1.3V左右,封装方式采用PLGA。其中,Pentium 4全部都为800MHz FSB、2MB二级缓存,都支持超线程技术、硬件防病毒技术EDB、节能省电技术EIST以及64位技术EM64T;而Celeron D则是533MHz FSB、512KB二级缓存,支持硬件防病毒技术EDB和64位技术EM64T,不支持超线程技术以及节能省电技术EIST。Cedar Mill核心也是Intel处理器在NetBurst架构上的最后一款单核心处理器的核心类型,按照Intel的规划,Cedar Mill核心将逐渐被Core架构的Conroe核心所取代。

    Presler
        这是Pentium D 9XX和Pentium EE 9XX采用的核心,Intel于2005年末推出。基本上可以认为Presler核心是简单的将两个Cedar Mill核心松散地耦合在一起的产物,是基于独立缓存的松散型耦合方案,其优点是技术简单,缺点是性能不够理想。Presler核心采用65nm制造工艺,全部采用Socket 775接口,核心电压1.3V左右,封装方式都采用PLGA,都支持硬件防病毒技术EDB、节能省电技术EIST和64位技术EM64T,并且除了Pentium D 9X5之外都支持虚拟化技术Intel VT。前端总线频率是800MHz(Pentium D)和1066MHz(Pentium EE)。与Smithfield核心类似,Pentium EE和Pentium D的最大区别就是Pentium EE支持超线程技术而Pentium D则不支持,并且两个核心分别具有2MB的二级缓存。在CPU内部两个核心是互相隔绝的,其缓存数据的同步同样是依靠位于主板北桥芯片上的仲裁单元通过前端总线在两个核心之间传输来实现的,所以其数据延迟问题同样比较严重,性能同样并不尽如人意。Presler核心与Smithfield核心相比,除了采用65nm制程、每个核心的二级缓存增加到2MB和增加了对虚拟化技术的支持之外,在技术上几乎没有什么创新,基本上可以认为是Smithfield核心的65nm制程版本。Presler核心也是Intel处理器在NetBurst架构上的最后一款双核心处理器的核心类型,可以说是在NetBurst被抛弃之前的最后绝唱,以后Intel桌面处理器全部转移到Core架构。按照Intel的规划,Presler核心从2006年第三季度开始将逐渐被Core架构的Conroe核心所取代。

    Yonah
        目前采用Yonah核心CPU的有双核心的Core Duo和单核心的Core Solo,另外Celeron M也采用了此核心,Yonah是Intel于2006年初推出的。这是一种单/双核心处理器的核心类型,其在应用方面的特点是具有很大的灵活性,既可用于桌面平台,也可用于移动平台;既可用于双核心,也可用于单核心。Yonah核心来源于移动平台上大名鼎鼎的处理器Pentium M的优秀架构,具有流水线级数少、执行效率高、性能强大以及功耗低等等优点。Yonah核心采用65nm制造工艺,核心电压依版本不同在1.1V-1.3V左右,封装方式采用PPGA,接口类型是改良了的新版Socket 478接口(与以前台式机的Socket 478并不兼容)。在前端总线频率方面,目前Core Duo和Core Solo都是667MHz,而Yonah核心Celeron M是533MHz。在二级缓存方面,目前Core Duo和Core Solo都是2MB,而即Yonah核心Celeron M是1MB。Yonah核心都支持硬件防病毒技术EDB以及节能省电技术EIST,并且多数型号支持虚拟化技术Intel VT。但其最大的遗憾是不支持64位技术,仅仅只是32位的处理器。值得注意的是,对于双核心的Core Duo而言,其具有的2MB二级缓存在架构上不同于目前所有X86处理器,其它的所有X86处理器都是每个核心独立具有二级缓存,而Core Duo的Yonah核心则是采用了与IBM的多核心处理器类似的缓存方案----两个核心共享2MB的二级缓存!共享式的二级缓存配合Intel的“Smart cache”共享缓存技术,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缓存数据同步,大幅度降低了数据延迟,减少了对前端总线的占用。这才是严格意义上的真正的双核心处理器!Yonah核心是共享缓存的紧密型耦合方案,其优点是性能理想,缺点是技术比较复杂。不过,按照Intel的规划,以后Intel各个平台的处理器都将会全部转移到Core架构,Yonah核心其实也只是一个过渡的核心类型,从2006年第三季度开始,其在桌面平台上将会被Conroe核心取代,而在移动平台上则会被Merom核心所取代。

    Conroe
        这是更新的Intel桌面平台双核心处理器的核心类型,其名称来源于美国德克萨斯州的小城市“Conroe”。Conroe核心于2006年7月27日正式发布,是全新的Core(酷睿)微架构(Core Micro-Architecture)应用在桌面平台上的第一种CPU核心。目前采用此核心的有Core 2 Duo E6x00系列和Core 2 Extreme X6x00系列。与上代采用NetBurst微架构的Pentium D和Pentium EE相比,Conroe核心具有流水线级数少、执行效率高、性能强大以及功耗低等等优点。Conroe核心采用65nm制造工艺,核心电压为1.3V左右,封装方式采用PLGA,接口类型仍然是传统的Socket 775。在前端总线频率方面,目前Core 2 Duo和Core 2 Extreme都是1066MHz,而顶级的Core 2 Extreme将会升级到1333MHz;在一级缓存方面,每个核心都具有32KB的数据缓存和32KB的指令缓存,并且两个核心的一级数据缓存之间可以直接交换数据;在二级缓存方面,Conroe核心都是两个内核共享4MB。Conroe核心都支持硬件防病毒技术EDB、节能省电技术EIST和64位技术EM64T以及虚拟化技术Intel VT。与Yonah核心的缓存机制类似,Conroe核心的二级缓存仍然是两个核心共享,并通过改良了的Intel Advanced Smart Cache(英特尔高级智能高速缓存)共享缓存技术来实现缓存数据的同步。Conroe核心是目前最先进的桌面平台处理器核心,在高性能和低功耗上找到了一个很好的平衡点,全面压倒了目前的所有桌面平台双核心处理器,加之又拥有非常不错的超频能力,确实是目前最强劲的台式机CPU核心。

    Allendale
        这是与Conroe同时发布的Intel桌面平台双核心处理器的核心类型,其名称来源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南部的小城市“Allendale”。Allendale核心于2006年7月27日正式发布,仍然基于全新的Core(酷睿)微架构,目前采用此核心的有1066MHz FSB的Core 2 Duo E6x00系列,即将发布的还有800MHz FSB的Core 2 Duo E4x00系列。Allendale核心的二级缓存机制与Conroe核心相同,但共享式二级缓存被削减至2MB。Allendale核心仍然采用65nm制造工艺,核心电压为1.3V左右,封装方式采用PLGA,接口类型仍然是传统的Socket 775,并且仍然支持硬件防病毒技术EDB、节能省电技术EIST和64位技术EM64T以及虚拟化技术Intel VT。除了共享式二级缓存被削减到2MB以及二级缓存是8路64Byte而非Conroe核心的16路64Byte之外,Allendale核心与Conroe核心几乎完全一样,可以说就是Conroe核心的简化版。当然由于二级缓存上的差异,在频率相同的情况下Allendale核心性能会稍逊于Conroe核心。

    Merom
        这是与Conroe同时发布的Intel移动平台双核心处理器的核心类型,其名称来源于以色列境内约旦河旁边的一个湖泊“Merom”。Merom核心于2006年7月27日正式发布,仍然基于全新的Core(酷睿)微架构,这也是Intel全平台(台式机、笔记本和服务器)处理器首次采用相同的微架构设计,目前采用此核心的有667MHz FSB的Core 2 Duo T7x00系列和Core 2 Duo T5x00系列。与桌面版的Conroe核心类似,Merom核心仍然采用65nm制造工艺,核心电压为1.3V左右,封装方式采用PPGA,接口类型仍然是与Yonah核心Core Duo和Core Solo兼容的改良了的新版Socket 478接口(与以前台式机的Socket 478并不兼容)或Socket 479接口,仍然采用Socket 479插槽。Merom核心同样支持硬件防病毒技术EDB、节能省电技术EIST和64位技术EM64T以及虚拟化技术Intel VT。Merom核心的二级缓存机制也与Conroe核心相同,Core 2 Duo T7x00系列的共享式二级缓存为4MB,而Core 2 Duo T5x00系列的共享式二级缓存为2MB。Merom核心的主要技术特性与Conroe核心几乎完全相同,只是在Conroe核心的基础上利用多种手段加强了功耗控制,使其TDP功耗几乎只有Conroe核心的一半左右,以满足移动平台的节电需求。

        AMD CPU的核心类型

        Athlon XP的核心类型
      Athlon XP有4种不同的核心类型,但都有共同之处:都采用Socket A接口而且都采用PR标称值标注。

        Thorton
      采用0.13um制造工艺,核心电压1.65V左右,二级缓存为256KB,封装方式采用OPGA,前端总线频率为333MHz。可以看作是屏蔽了一半二级缓存的Barton。

        Barton
      采用0.13um制造工艺,核心电压1.65V左右,二级缓存为512KB,封装方式采用OPGA,前端总线频率为333MHz和400MHz。

        新Duron的核心类型
        AppleBred
      采用0.13um制造工艺,核心电压1.5V左右,二级缓存为64KB,封装方式采用OPGA,前端总线频率为266MHz。没有采用PR标称值标注而以实际频率标注,有1.4GHz、1.6GHz和1.8GHz三种。

         Athlon 64系列CPU的核心类型

    Clawhammer
      采用0.13um制造工艺,核心电压1.5V左右,二级缓存为1MB,封装方式采用mPGA,采用Hyper Transport总线,内置1个128bit的内存控制器。采用Socket 754、Socket 940和Socket 939接口。

    Newcastle
      其与Clawhammer的最主要区别就是二级缓存降为512KB(这也是AMD为了市场需要和加快推广64位CPU而采取的相对低价政策的结果),其它性能基本相同。

    Wincheste
        Wincheste是比较新的AMD Athlon 64CPU核心,是64位CPU,一般为939接口,0.09微米制造工艺。这种核心使用200MHz外频,支持1GHyperTransprot总线,512K二级缓存,性价比较好。Wincheste集成双通道内存控制器,支持双通道DDR内存,由于使用新的工艺,Wincheste的发热量比旧的Athlon小,性能也有所提升。

    Troy
        Troy是AMD第一个使用90nm制造工艺的Opteron核心。Troy核心是在Sledgehammer基础上增添了多项新技术而来的,通常为940针脚,拥有128K一级缓存和1MB (1,024 KB)二级缓存。同样使用200MHz外频,支持1GHyperTransprot总线,集成了内存控制器,支持双通道DDR400内存,并且可以支持ECC 内存。此外,Troy核心还提供了对SSE-3的支持,和Intel的Xeon相同,总的来说,Troy是一款不错的CPU核心。

    Venice
        Venice核心是在Wincheste核心的基础上演变而来,其技术参数和Wincheste基本相同:一样基于X86-64架构、整合双通道内存控制器、512KB L2缓存、90nm制造工艺、200MHz外频,支持1GHyperTransprot总线。Venice的变化主要有三方面:一是使用了Dual Stress Liner (简称DSL)技术,可以将半导体晶体管的响应速度提高24%,这样是CPU有更大的频率空间,更容易超频;二是提供了对SSE-3的支持,和Intel的CPU相同;三是进一步改良了内存控制器,一定程度上增加处理器的性能,更主要的是增加内存控制器对不同DIMM模块和不同配置的兼容性。此外Venice核心还使用了动态电压,不同的CPU可能会有不同的电压。

    SanDiego
        SanDiego核心与Venice一样是在Wincheste核心的基础上演变而来,其技术参数和Venice非常接近,Venice拥有的新技术、新功能,SanDiego核心一样拥有。不过AMD公司将SanDiego核心定位到顶级Athlon 64处理器之上,甚至用于服务器CPU。可以将SanDiego看作是Venice核心的高级版本,只不过缓存容量由512KB提升到了1MB。当然由于L2缓存增加,SanDiego核心的内核尺寸也有所增加,从Venice核心的84平方毫米增加到115平方毫米,当然价格也更高昂。

    Orleans
        这是2006年5月底发布的第一种Socket AM2接口单核心Athlon 64的核心类型,其名称来源于法国城市奥尔良(Orleans)。Manila核心定位于桌面中端处理器,采用90nm制造工艺,支持虚拟化技术AMD VT,仍然采用1000MHz的HyperTransport总线,二级缓存为512KB,最大亮点是支持双通道DDR2 667内存,这是其与只支持单通道DDR 400内存的Socket 754接口Athlon 64和只支持双通道DDR 400内存的Socket 939接口Athlon 64的最大区别。Orleans核心Athlon 64同样也分为TDP功耗62W的标准版(核心电压1.35V左右)和TDP功耗35W的超低功耗版(核心电压1.25V左右)。除了支持双通道DDR2内存以及支持虚拟化技术之外,Orleans核心Athlon 64相对于以前的Socket 754接口和Socket 940接口的Athlon 64并无架构上的改变,性能并无多少出彩之处。

    闪龙系列CPU的核心类型

    Paris
        Paris核心是Barton核心的继任者,主要用于AMD的闪龙,早期的754接口闪龙部分使用Paris核心。Paris采用90nm制造工艺,支持iSSE2指令集,一般为256K二级缓存,200MHz外频。Paris核心是32位CPU,来源于K8核心,因此也具备了内存控制单元。CPU内建内存控制器的主要优点在于内存控制器可以以CPU频率运行,比起传统上位于北桥的内存控制器有更小的延时。使用Paris核心的闪龙与Socket A接口闪龙CPU相比,性能得到明显提升。

    Palermo
        Palermo核心目前主要用于AMD的闪龙CPU,使用Socket 754接口、90nm制造工艺,1.4V左右电压,200MHz外频,128K或者256K二级缓存。Palermo核心源于K8的Wincheste核心,新的E6步进版本已经支持64位。除了拥有与AMD高端处理器相同的内部架构,还具备了EVP、Cool‘n’Quiet;和HyperTransport等AMD独有的技术,为广大用户带来更“冷静”、更高计算能力的优秀处理器。由于脱胎与ATHLON64处理器,所以Palermo同样具备了内存控制单元。CPU内建内存控制器的主要优点在于内存控制器可以以CPU频率运行,比起传统上位于北桥的内存控制器有更小的延时。

    Manila
        这是2006年5月底发布的第一种Socket AM2接口Sempron的核心类型,其名称来源于菲律宾首都马尼拉(Manila)。Manila核心定位于桌面低端处理器,采用90nm制造工艺,不支持虚拟化技术AMD VT,仍然采用800MHz的HyperTransport总线,二级缓存为256KB或128KB,最大亮点是支持双通道DDR2 667内存,这是其与只支持单通道DDR 400内存的Socket 754接口Sempron的最大区别。Manila核心Sempron分为TDP功耗62W的标准版(核心电压1.35V左右)和TDP功耗35W的超低功耗版(核心电压1.25V左右)。除了支持双通道DDR2之外,Manila核心Sempron相对于以前的Socket 754接口Sempron并无架构上的改变,性能并无多少出彩之处。

     

    Athlon 64 X2系列双核心CPU的核心类型 

    Manchester

        这是AMD于2005年4月发布的在桌面平台上的第一款双核心处理器的核心类型,是在Venice核心的基础上演变而来,基本上可以看作是两个Venice核心耦合在一起,只不过协作程度比较紧密罢了,这是基于独立缓存的紧密型耦合方案,其优点是技术简单,缺点是性能仍然不够理想。Manchester核心采用90nm制造工艺,整合双通道内存控制器,支持1000MHz的HyperTransprot总线,全部采用Socket 939接口。Manchester核心的两个内核都独立拥有512KB的二级缓存,但与Intel的Smithfield核心和Presler核心的缓存数据同步要依靠主板北桥芯片上的仲裁单元通过前端总线传输方式大为不同的是,Manchester核心中两个内核的协作程度相当紧密,其缓存数据同步是依靠CPU内置的SRI(System Request Interface,系统请求接口)控制,传输在CPU内部即可实现。这样一来,不但CPU资源占用很小,而且不必占用内存总线资源,数据延迟也比Intel的Smithfield核心和Presler核心大为减少,协作效率明显胜过这两种核心。不过,由于Manchester核心仍然是两个内核的缓存相互独立,从架构上来看也明显不如以Yonah核心为代表的Intel的共享缓存技术Smart Cache。当然,共享缓存技术需要重新设计整个CPU架构,其难度要比把两个核心简单地耦合在一起要困难得多。

    Toledo
        这是AMD于2005年4月在桌面平台上的新款高端双核心处理器的核心类型,它和Manchester核心非常相似,差别在于二级缓存不同。Toledo是在San Diego核心的基础上演变而来,基本上可以看作是两个San diego核心简单地耦合在一起,只不过协作程度比较紧密罢了,这是基于独立缓存的紧密型耦合方案,其优点是技术简单,缺点是性能仍然不够理想。Toledo核心采用90nm制造工艺,整合双通道内存控制器,支持1000MHz的HyperTransprot总线,全部采用Socket 939接口。Toledo核心的两个内核都独立拥有1MB的二级缓存,与Manchester核心相同的是,其缓存数据同步也是通过SRI在CPU内部传输的。Toledo核心与Manchester核心相比,除了每个内核的二级缓存增加到1MB之外,其它都完全相同,可以看作是Manchester核心的高级版。

    Windsor
        这是2006年5月底发布的第一种Socket AM2接口双核心Athlon 64 X2和Athlon 64 FX的核心类型,其名称来源于英国地名温莎(Windsor)。Windsor核心定位于桌面高端处理器,采用90nm制造工艺,支持虚拟化技术AMD VT,仍然采用1000MHz的HyperTransport总线,二级缓存方面Windsor核心的两个内核仍然采用独立式二级缓存,Athlon 64 X2每核心为512KB或1024KB,Athlon 64 FX每核心为1024KB。Windsor核心的最大亮点是支持双通道DDR2 800内存,这是其与只支持双通道DDR 400内存的Socket 939接口Athlon 64 X2和Athlon 64 FX的最大区别。Windsor核心Athlon 64 FX目前只有FX-62这一款产品,其TDP功耗高达125W;而Athlon 64 X2则分为TDP功耗89W的标准版(核心电压1.35V左右)、TDP功耗65W的低功耗版(核心电压1.25V左右)和TDP功耗35W的超低功耗版(核心电压1.05V左右)。Windsor核心的缓存数据同步仍然是依靠CPU内置的SRI(System request interface,系统请求接口)传输在CPU内部实现,除了支持双通道DDR2内存以及支持虚拟化技术之外,相对于以前的Socket 939接口Athlon 64 X2和双核心Athlon 64 FX并无架构上的改变,性能并无多少出彩之处,其性能仍然不敌Intel即将于2006年7月底发布的Conroe核心Core 2 Duo和Core 2 Extreme。而且AMD从降低成本以提高竞争力方面考虑,除了Athlon 64 FX之外,已经决定停产具有1024KBx2二级缓存的所有Athlon 64 X2,只保留具有512KBx2二级缓存的Athlon 64 X2。

  • CPU : 二级缓存容量

    2008-01-17 13:33:56

        CPU缓存(Cache Memoney)位于CPU与内存之间的临时存储器,它的容量比内存小但交换速度快。在缓存中的数据是内存中的一小部分,但这一小部分是短时间内CPU即将访问的,当CPU调用大量数据时,就可避开内存直接从缓存中调用,从而加快读取速度。由此可见,在CPU中加入缓存是一种高效的解决方案,这样整个内存储器(缓存+内存)就变成了既有缓存的高速度,又有内存的大容量的存储系统了。缓存对CPU的性能影响很大,主要是因为CPU的数据交换顺序和CPU与缓存间的带宽引起的。 

      缓存的工作原理是当CPU要读取一个数据时,首先从缓存中查找,如果找到就立即读取并送给CPU处理;如果没有找到,就用相对慢的速度从内存中读取并送给CPU处理,同时把这个数据所在的数据块调入缓存中,可以使得以后对整块数据的读取都从缓存中进行,不必再调用内存。

      正是这样的读取机制使CPU读取缓存的命中率非常高(大多数CPU可达90%左右),也就是说CPU下一次要读取的数据90%都在缓存中,只有大约10%需要从内存读取。这大大节省了CPU直接读取内存的时间,也使CPU读取数据时基本无需等待。总的来说,CPU读取数据的顺序是先缓存后内存。

      最早先的CPU缓存是个整体的,而且容量很低,英特尔公司从Pentium时代开始把缓存进行了分类。当时集成在CPU内核中的缓存已不足以满足CPU的需求,而制造工艺上的限制又不能大幅度提高缓存的容量。因此出现了集成在与CPU同一块电路板上或主板上的缓存,此时就把 CPU内核集成的缓存称为一级缓存,而外部的称为二级缓存。一级缓存中还分数据缓存(I-Cache)和指令缓存(D-Cache)。二者分别用来存放数据和执行这些数据的指令,而且两者可以同时被CPU访问,减少了争用Cache所造成的冲突,提高了处理器效能。英特尔公司在推出Pentium 4处理器时,还新增了一种一级追踪缓存,容量为12KB.

      随着CPU制造工艺的发展,二级缓存也能轻易的集成在CPU内核中,容量也在逐年提升。现在再用集成在CPU内部与否来定义一、二级缓存,已不确切。而且随着二级缓存被集成入CPU内核中,以往二级缓存与CPU大差距分频的情况也被改变,此时其以相同于主频的速度工作,可以为CPU提供更高的传输速度。

      二级缓存是CPU性能表现的关键之一,在CPU核心不变化的情况下,增加二级缓存容量能使性能大幅度提高。而同一核心的CPU高低端之分往往也是在二级缓存上有差异,由此可见二级缓存对于CPU的重要性。

      CPU在缓存中找到有用的数据被称为命中,当缓存中没有CPU所需的数据时(这时称为未命中),CPU才访问内存。从理论上讲,在一颗拥有二级缓存的CPU中,读取一级缓存的命中率为80%。也就是说CPU一级缓存中找到的有用数据占数据总量的80%,剩下的20%从二级缓存中读取。由于不能准确预测将要执行的数据,读取二级缓存的命中率也在80%左右(从二级缓存读到有用的数据占总数据的16%)。那么还有的数据就不得不从内存调用,但这已经是一个相当小的比例了。目前的较高端的CPU中,还会带有三级缓存,它是为读取二级缓存后未命中的数据设计的—种缓存,在拥有三级缓存的CPU中,只有约5%的数据需要从内存中调用,这进一步提高了CPU的效率。

      为了保证CPU访问时有较高的命中率,缓存中的内容应该按一定的算法替换。一种较常用的算法是“最近最少使用算法”(LRU算法),它是将最近一段时间内最少被访问过的行淘汰出局。因此需要为每行设置一个计数器,LRU算法是把命中行的计数器清零,其他各行计数器加1。当需要替换时淘汰行计数器计数值最大的数据行出局。这是一种高效、科学的算法,其计数器清零过程可以把一些频繁调用后再不需要的数据淘汰出缓存,提高缓存的利用率。

      CPU产品中,一级缓存的容量基本在4KB到18KB之间,二级缓存的容量则分为128KB、256KB、512KB、1MB等。一级缓存容量各产品之间相差不大,而二级缓存容量则是提高CPU性能的关键。二级缓存容量的提升是由CPU制造工艺所决定的,容量增大必然导致CPU内部晶体管数的增加,要在有限的CPU面积上集成更大的缓存,对制造工艺的要求也就越高。

        双核心CPU的二级缓存比较特殊,和以前的单核心CPU相比,最重要的就是两个内核的缓存所保存的数据要保持一致,否则就会出现错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不同的CPU使用了不同的办法:

    Intel双核心处理器的二级缓存
        目前Intel的双核心CPU主要有Pentium D、Pentium EE、Core Duo三种,其中Pentium D、Pentium EE的二级缓存方式完全相同。Pentium D和Pentium EE的二级缓存都是CPU内部两个内核具有互相独立的二级缓存,其中,8xx系列的Smithfield核心CPU为每核心1MB,而9xx系列的Presler核心CPU为每核心2MB。这种CPU内部的两个内核之间的缓存数据同步是依靠位于主板北桥芯片上的仲裁单元通过前端总线在两个核心之间传输来实现的,所以其数据延迟问题比较严重,性能并不尽如人意。
        Core Duo使用的核心为Yonah,它的二级缓存则是两个核心共享2MB的二级缓存,共享式的二级缓存配合Intel的“Smart cache”共享缓存技术,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缓存数据同步,大幅度降低了数据延迟,减少了对前端总线的占用,性能表现不错,是目前双核心处理器上最先进的二级缓存架构。今后Intel的双核心处理器的二级缓存都会采用这种两个内核共享二级缓存的“Smart cache”共享缓存技术。

    AMD双核心处理器的二级缓存
        Athlon 64 X2 CPU的核心主要有Manchester和Toledo两种,他们的二级缓存都是CPU内部两个内核具有互相独立的二级缓存,其中,Manchester核心为每核心512KB,而Toledo核心为每核心1MB。处理器内部的两个内核之间的缓存数据同步是依靠CPU内置的System Request Interface(系统请求接口,SRI)控制,传输在CPU内部即可实现。这样一来,不但CPU资源占用很小,而且不必占用内存总线资源,数据延迟也比Intel的Smithfield核心和Presler核心大为减少,协作效率明显胜过这两种核心。不过,由于这种方式仍然是两个内核的缓存相互独立,从架构上来看也明显不如以Yonah核心为代表的Intel的共享缓存技术Smart Cache。

  • CPU : 什么是CPU主频

    2008-01-17 13:32:56

        在电子技术中,脉冲信号是一个按一定电压幅度,一定时间间隔连续发出的脉冲信号。脉冲信号之间的时间间隔称为周期;而将在单位时间(如1秒)内所产生的脉冲个数称为频率。频率是描述周期性循环信号(包括脉冲信号)在单位时间内所出现的脉冲数量多少的计量名称;频率的标准计量单位是Hz(赫)。电脑中的系统时钟就是一个典型的频率相当精确和稳定的脉冲信号发生器。频率在数学表达式中用“f”表示,其相应的单位有:Hz(赫)、kHz(千赫)、MHz(兆赫)、GHz(吉赫)。其中1GHz=1000MHz,1MHz=1000kHz,1kHz=1000Hz。计算脉冲信号周期的时间单位及相应的换算关系是:s(秒)、ms(毫秒)、μs(微秒)、ns(纳秒),其中:1s=1000ms,1 ms=1000μs,1μs=1000ns。

      CPU的主频,即CPU内核工作的时钟频率(CPU Clock Speed)。通常所说的某某CPU是多少兆赫的,而这个多少兆赫就是“CPU的主频”。很多人认为CPU的主频就是其运行速度,其实不然。CPU的主频表示在CPU内数字脉冲信号震荡的速度,与CPU实际的运算能力并没有直接关系。主频和实际的运算速度存在一定的关系,但目前还没有一个确定的公式能够定量两者的数值关系,因为CPU的运算速度还要看CPU的流水线的各方面的性能指标(缓存、指令集,CPU的位数等等)。由于主频并不直接代表运算速度,所以在一定情况下,很可能会出现主频较高的CPU实际运算速度较低的现象。比如AMD公司的AthlonXP系列CPU大多都能已较低的主频,达到英特尔公司的Pentium 4系列CPU较高主频的CPU性能,所以AthlonXP系列CPU才以PR值的方式来命名。因此主频仅是CPU性能表现的一个方面,而不代表CPU的整体性能。

      CPU的主频不代表CPU的速度,但提高主频对于提高CPU运算速度却是至关重要的。举个例子来说,假设某个CPU在一个时钟周期内执行一条运算指令,那么当CPU运行在100MHz主频时,将比它运行在50MHz主频时速度快一倍。因为100MHz的时钟周期比50MHz的时钟周期占用时间减少了一半,也就是工作在100MHz主频的CPU执行一条运算指令所需时间仅为10ns比工作在50MHz主频时的20ns缩短了一半,自然运算速度也就快了一倍。只不过电脑的整体运行速度不仅取决于CPU运算速度,还与其它各分系统的运行情况有关,只有在提高主频的同时,各分系统运行速度和各分系统之间的数据传输速度都能得到提高后,电脑整体的运行速度才能真正得到提高。

      提高CPU工作主频主要受到生产工艺的限制。由于CPU是在半导体硅片上制造的,在硅片上的元件之间需要导线进行联接,由于在高频状态下要求导线越细越短越好,这样才能减小导线分布电容等杂散干扰以保证CPU运算正确。因此制造工艺的限制,是CPU主频发展的最大障碍之一。

  • CPU : 什么是超频,怎么给CPU超频

    2008-01-17 13:22:53

        电脑的超频就是通过人为的方式将CPU、显卡等硬件的工作频率提高,让它们在高于其额定的频率状态下稳定工作。以Intel P4C 2.4GHz的CPU为例,它的额定工作频率是2.4GHz,如果将工作频率提高到2.6GHz,系统仍然可以稳定运行,那这次超频就成功了。

      CPU超频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CPU的工作频率,也就是CPU的主频。而CPU的主频又是外频和倍频的乘积。例如一块CPU的外频为100MHz,倍频为8.5,可以计算得到它的主频=外频×倍频=100MHz×8.5 = 850MHz。

      提升CPU的主频可以通过改变CPU的倍频或者外频来实现。但如果使用的是Intel CPU,你尽可以忽略倍频,因为IntelCPU使用了特殊的制造工艺来阻止修改倍频。AMD的CPU可以修改倍频,但修改倍频对CPU性能的提升不如外频好。

      而外频的速度通常与前端总线、内存的速度紧密关联。因此当你提升了CPU外频之后,CPU、系统和内存的性能也同时提升了。

    CPU超频主要有两种方式:
      
       一个是硬件设置,一个是软件设置。其中硬件设置比较常用,它又分为跳线设置和BIOS设置两种。

      1.跳线设置超频
      早期的主板多数采用了跳线或DIP开关设定的方式来进行超频。在这些跳线和DIP开关的附近,主板上往往印有一些表格,记载的就是跳线和DIP开关组合定义的功能。在关机状态下,你就可以按照表格中的频率进行设定。重新开机后,如果电脑正常启动并可稳定运行就说明我们的超频成功了。
      比如一款配合赛扬1.7GHz使用的Intel 845D芯片组主板,它就采用了跳线超频的方式。在电感线圈的下面,我们可以看到跳线的说明表格,当跳线设定为1-2的方式时外频为100MHz,而改成2-3的方式时,外频就提升到了133MHz。而赛扬1.7GHz的默认外频就是100MHz,我们只要将外频提升为133MHz,原有的赛扬1.7GHz就会超频到2.2GHz上工作,是不是很简单呢:)。

    另一块配合AMD CPU使用的VIA KT266芯片组主板,采用了DIP开关设定的方式来设定CPU的倍频。多数AMD的倍频都没有锁定,所以可以通过修改倍频来进行超频。这是一个五组的DIP开关,通过各序号开关的不同通断状态可以组合形成十几种模式。在DIP开关的右上方印有说明表,说明了DIP开关在不同的组合方式下所带来不同频率的改变。

    例如我们对一块AMD 1800+进行超频,首先要知道,Athlon XP 1800+的主频等于133MHz外频×11.5倍频。我们只要将倍频提高到12.5,CPU主频就成为133MHz×12.5≈1.6GHz,相当于Athlon XP 2000+了。如果我们将倍频提高到13.5时,CPU主频成为1.8GHz,也就将Athlon XP 1800+超频成为了Athlon XP2200+,简单的操作换来了性能很大的提升,很有趣吧。

    2.BIOS设置超频
      现在主流主板基本上都放弃了跳线设定和DIP开关的设定方式更改CPU倍频或外频,而是使用更方便的BIOS设置。

      例如升技(Abit)的SoftMenu III和磐正(EPOX)的PowerBIOS等都属于BIOS超频的方式,在CPU参数设定中就可以进行CPU的倍频、外频的设定。如果遇到超频后电脑无法正常启动的状况,只要关机并按住INS或HOME键,重新开机,电脑会自动恢复为CPU默认的工作状态,所以还是在BIOS中超频比较好。

      这里就以升技NF7主板和Athlon XP 1800+ CPU的组合方案来实现这次超频实战。目前市场上BIOS的品牌主要有两种,一种是PHOENIX-Award BIOS,另一种是AMI BIOS,这里以Award BIOS为例。

      首先启动电脑,按DEL键进入主板的BIOS设定界面。从BIOS中选择Soft Menu III Setup,这便是升技主板的SoftMenu超频功能。

    进入该功能后,我们可以看到系统自动识别CPU为1800+。我们要在此处回车,将默认识别的型号改为User Define(手动设定)模式。设定为手动模式之后,原有灰色不可选的CPU外频和倍频现在就变成了可选的状态。

    如果你需要使用提升外频来超频的话,就在External Clock:133MHz这里回车。这里有很多外频可供调节,你可以把它调到150MHz或更高的频率选项上。由于升高外频会使系统总线频率提高,影响其它设备工作的稳定性,因此一定要采用锁定PCI频率的办法。

    Multiplier Factor一项便是调节CPU倍频的地方,回车后进入选项区,可以根据CPU的实际情况来选择倍频,例如12.5、13.5或更高的倍频。

    菜鸟:如果CPU超频后系统无法正常启动或工作不稳定,我听说可以通过提高CPU的核心电压来解决,有这个道理吗?

    阿萌:对啊。因为CPU超频后,功耗也就随之提高。如果供应电流还保持不变,有些CPU就会因功耗不足而导致无法正常稳定的工作。而提升了电压之后,CPU就获得了更多的动力,使超频变得更容易成功和稳定。

      在BIOS中可以设置和调节CPU的核心电压(如图7)。正常的情况下可以选择Default(默认)状态。如果CPU超频后系统不稳定,就可以给CPU核心加电压。但是加电压的副作用很大,首先CPU发热量会增大,其次电压加得过高很容易烧毁CPU,所以加电压时一定要慎重,一般以0.025V、0.05V或者0.1V步进向上加就可以了。

    3.用软件实现超频
      顾名思义,就是通过软件来超频。这种超频更简单,它的特点是设定的频率在关机或重新启动电脑后会复原,菜鸟如果不敢一次实现硬件设置超频,可以先用软件超频试验一下超频效果。最常见的超频软件包括SoftFSB和各主板厂商自己开发的软件。它们原理都大同小异,都是通过控制时钟发生器的频率来达到超频的目的。

      SoftFSB是一款比较通用的软件,它可以支持几十种时钟发生器。只要按主板上采用的时钟发生器型号进行选择后,点击GET FSB获得时钟发生器的控制权,之后就可以通过频率拉杆来进行超频的设定了,选定之后按下保存就可以让CPU按新设定的频率开始工作了。不过软件超频的缺点就是当你设定的频率让CPU无法承受的时候,在你点击保存的那一刹那导致死机或系统崩溃。

    CPU超频秘技:
      1.CPU超频和CPU本身的“体质”有关
      很多朋友们说他们的CPU加压超频以后还是不稳定,这就是“体质”问题。对于同一个型号的CPU在不同周期生产的可超性不同,这些可以从处理器编号上体现出来。

      2.倍频低的CPU好超
      大家知道提高CPU外频比提高CPU倍频性能提升快,如果是不锁倍频的CPU,高手们会采用提高外频降低倍频的方法来达到更好的效果,由此得出低倍频的CPU具备先天的优势。比如超频健将AMD Athlon XP1700+/1800+以及Intel Celeron 2.0GHz等。

      3.制作工艺越先进越好超
      制作工艺越先进的CPU,在超频时越能达到更高的频率。比如Intel新推出就赢得广泛关注的Intel Celeron D处理器,采用90纳米的制造工艺,Prescott核心。已经有网友将一快2.53GHz的Celeron D超到了4.4GHz。

      4.温度对超频有决定性影响
      大家知道超频以后CPU的温度会大幅度的提高,配备一个好的散热系统是必须的。这里不光指CPU风扇,还有机箱风扇等。另外,在CPU核心上涂抹薄薄一层硅脂也很重要,可以帮助CPU良好散热。

      5.主板是超频的利器
      一块可以良好支持超频的主板一般具有以下优点:(1)支持高外频。(2)拥有良好供电系统。如采用三相供电的主板或有CPU单路单项供电的主板。(3)有特殊保护的主板。如在CPU风扇停转时可以立即切断电源,部分主板把它称为“烧不死技术”。(4)BIOS中带有特殊超频设置的主板。(5) 做工优良,最好有6层PCB板。

  • 使用GHOST备份系统 高速恢复

    2008-01-09 11:45:44

    Ghost可以在短短的20分钟内再现一个全新的操作系统,更省时更省心。Ghost工作的基本方法不同于其他的备份软件,它是将硬盘

     
    的一个分区或整个硬盘作为一个对象来操作,可以完整复制对象(包括对象的硬盘分区信息、操作系统的引导区信息等等),并打包压缩成为一个映像文件(IMAGE),在需要的时候,又可以把该映像文件恢复到对应的分区或对应的硬盘中。它的功能包括两个硬盘之间的对拷、两个硬盘的分区对拷、两台电脑之间的硬盘对拷、制作硬盘的映像文件等,我们用得比较多的是分区备份功能,它能够将硬盘的一个分区压缩备份成映像文件,然后存储在另一个分区硬盘或大容量软盘中,万一原来的分区发生问题,就可以将所备件的映像文件拷回去,让或分区恢复正常。基于此,我们就可以利用Ghost来备份系统和完全恢复系统。

    安装系统不求人 无光无软也能行

    使用Ghost备份主分区

    安装系统不求人 无光无软也能行

    纯DOS模式下,并且不加载任何应用程序,执行Ghost.exe文件,在显示出Ghost主画面后,选择Local→Partition→To Image",屏幕显示出硬盘选择画面和分区选择画面,请根据需要选择所需要备份的硬盘即源盘(假如只有一块硬盘按回车键即可)和分区名,接着屏幕显示出存储映像文件的画面,你可以选择相应的目标盘和文件名,默认扩展名为GHO,而且属性为隐含。接下来你可以在压缩映像文件的对话框中选择No(不压缩)、Fast(低压缩比,速度较快)、High(高压缩比,速度较慢)三者之一,应该根据自己的机器配置来决定,在最后确认的对话框中选择"Yes"后,映像文件就开始生成了。

    安装系统不求人 无光无软也能行

    主分区的恢复

    安装系统不求人 无光无软也能行

    制作了上述的映像文件,你就可以放心大胆地试用各种各样的软件,修改系统各种参数,万一系统挂了,也能迅速把它恢复成原始状态。可仍旧按照上述方法进入Ghost主界面,选择Local→Partition→From Image,在出现的画面中选择源盘(即存储映像文件的分区如D:、E:等)和映像文件,在接下来的对话框中选择目标盘(C:),此处一定要注意选择正确,因为一旦确定错误,所有的资料将被全部覆盖,最后选"Yes",恢复工作就开始了。

    其他操作系统安装简易方法:

    http://soft.ccw.com.cn/apply/office/htm2007/20070404_249154_x.shtml

  • [转]五子棋算法探讨

    2008-01-03 14:23:43


    一:数据结构
      先来看看数据结构,我们需要哪些变量?
      首先得为整个棋盘建立一张表格用以记录棋子信息,我们使用一个15*15的二维数组 Table[15][15] (15*15是五子棋棋盘的大小),数组的每一个元素对应棋盘上的一个交叉点,用‘0’表示空位、‘1’代表己方的子、‘2’代表对方的子;这张表也是今后分析的基础。
      在此之后还要为电脑和玩家双方各建立一张棋型表Computer[15][15][4]和Player[15][15][4],用来存放棋型数据,就是刚才所说的重要程度,比如用‘20’代表“冲四”的点,用‘15’代表“活三”的点,那么在计算重要性时,就可以根据20>15得出前者比后者重要,下子时电脑便会自动选择“冲四”的点。那为什么棋型表要使用三维数组呢?因为棋盘上的每一个点都可以与横、竖、左斜、右斜四个方向的棋子构成不同的棋型,所以一个点总共有4个记录;这样做的另一个好处是可以轻易判断出复合棋型,例如:如果同一点上有2个‘15’就是双三、有一个‘15’和一个‘20’就是四三。
      怎么样!3个数组构成了程序的基本数据骨架,今后只要再加入一些辅助变量便可以应付自如了。应该不会太难吧?OK!有了这么多有用的数据,我们就可以深入到程序的流程中去了。

    二:程序流程
      我们主要讨论五子棋的核心算法,即:人工智能部分,而其他像图形显示、键盘鼠标控制等,因较为简单,所以就不作过多介绍了。
      首先,请仔细阅读图1:


      我们看到本程序由六个基本功能模块构成,各模块的详细分析如下:
      (1)初始化:首先,建立盘面数组Table[15][15]、对战双方的棋型表Computer[15][15][4]和Player[15][15][4]并将它们清零以备使用;然后初始化显示器、键盘、鼠等输入输出设备并在屏幕上画出棋盘。
      (2)主循环控制模块:控制下棋顺序,当轮到某方下子时,负责将程序转到相应的模块中去,主要担当一个调度者的角色。
      (3)玩家下子:当轮到玩家下时,您通过键盘或鼠标在棋盘上落子,程序会根据该点的位置,在Table[15][15]数组的相应地方记录‘2’,以表明该子是玩家下的。
      (4)盘面分析填写棋型表:本程序核心模块之一,人工智能算法的根本依据!其具体实现方法如下:您在下五子棋时,一定会先根据棋盘上的情况,找出当前最重要的一些点位,如“活三”、“冲四”等;然后再在其中选择落子点。但是,电脑不会像人一样分析问题,要让它知道哪是“活三”、哪是“冲四”,就得在棋盘上逐点计算,一步一步的教它。
      先来分析己方的棋型,我们从棋盘左上角出发,向右逐行搜索,当遇到一个空白点时,以它为中心向左挨个查找,如果遇到己方的子则记录然后继续,如果遇到对方的子、空白点或边界就停止查找。左边完成后再向右进行同样的操作;最后把左右两边的记录合并起来,得到的数据就是该点横向上的棋型,然后把棋型的编号填入到Computer[x][y][n]中就行了(x、y代表坐标,n=0、1、2、3分别代表横、竖、左斜、右斜四个方向)。而其他三个方向的棋型也可用同样的方法得到,当搜索完整张棋盘后,己方棋型表也就填写完毕了。然后再用同样的方法填写对方棋型表。
      注意:所有棋型的编号都要事先定义好,越重要的号数越大!
      OK! 怎么样?有点累了吧?不过千万别泄气!因为好戏还在后头。
      Let‘s go!
      (5)电脑下子:有了上面填写的两张棋型表,现在要作的就是让电脑知道在哪一点下子了。其中最简单的计算方法,就是遍历棋型表Computer[15][15][4]和Player[15][15][4]找出其中数值最大的一点,在该点下子即可。但这种算法的弱点非常明显,只顾眼前利益,不能顾全大局,这就和许多五子棋初学者一样犯了“目光短浅”的毛病。
      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引入‘今后几步预测法’,具体方法是这样的: 首先, 让电脑分析一个可能的点,如果在这儿下子将会形成对手不得不防守的棋型(例如:‘冲四’、‘活三’);那么下一步对手就会照您的思路下子来防守您,如此一来便完成了第一步的预测。这时再调用模块4对预测后的棋进行盘面分析,如果出现了‘四三’、‘双三’或‘双四’等制胜点,那么己方就可以获胜了(当然对黑棋而言‘双三’、‘双四’是禁手,另当别论);否则照同样的方法向下分析,就可预测出第二步、第三步……
      等一等,要是盘面上没有对手必须防的棋型,哪该怎么办呢?进攻不成的话就得考虑防守了,将自己和对手调换一下位置,然后用上面的方法来预测对手的棋,这样既可以防住对手巧妙的攻击,又能侍机发动反击,何乐而不为呢!
      但是必须告诉大家的是:预测法的运算量相当之大,据我的经验,用Pentium-100预测3步的走法平均需要15秒以上时间,所以建议预测量在5步以内。可别小瞧了这5步,有时它甚至会走出让您拍手叫绝的妙着呢!
      (6)胜负判断:务须多言,某方形成五子连即获胜;若黑棋走出‘双三’、‘双四’或长连即以禁手判负。
  • 精简的系统服务

    2007-12-21 10:13:38

     .. (开机14进程,占内存低,单机最适合)

    1.如果你是单机用户(adsl用户,不使用局域网)
    2.如果你不用外设(摄像头,U盘,移动硬盘,手柄除外)
    3.已经开启theme,支持系统主题.
    4.内存占用在60-80左右,安装杀软不超过120M
    5.使用前记得备份原有系统服务,可用超级兔子或优化大师实现.
    6.适用于XP/2003
    7.局域网版本仅仅只多一个server进程..

    以下为为关闭的服务
    ---------------------
    sc config Alerter start= DISABLED
    sc config ALG start= DISABLED
    sc config AppMgmt start= DEMAND
    sc config aspnet_state start= DEMAND
    sc config BITS start= DISABLED
    sc config Browser start= DISABLED
    sc config CiSvc start= DISABLED
    sc config ClipSrv start= DISABLED
    sc config COMSysApp start= DEMAND
    sc config CryptSvc start= DEMAND
    sc config DcomLaunch start= AUTO
    sc config Dhcp start= AUTO
    sc config dmadmin start= DEMAND
    sc config dmserver start= AUTO
    sc config Dnscache start= AUTO
    sc config ERSvc start= DISABLED
    sc config Eventlog start= AUTO
    sc config EventSystem start= DEMAND
    sc config FastUserSwitchingCompatibility start= DEMAND
    sc config helpsvc start= DEMAND
    sc config HidServ start= DISABLED
    sc config HTTPFilter start= DEMAND
    sc config ImapiService start= DISABLED
    sc config lanmanserver start= DISABLED
    sc config lanmanworkstation start= AUTO
    sc config LmHosts start= DISABLED
    sc config Messenger start= DISABLED
    sc config mnmsrvc start= DISABLED
    sc config MSDTC start= DISABLED
    sc config MSIServer start= DEMAND
    sc config NetDDE start= DISABLED
    sc config NetDDEdsdm start= DISABLED
    sc config Netlogon start= DISABLED
    sc config Netman start= DEMAND
    sc config Nla start= DISABLED
    sc config NtLmSsp start= DISABLED
    sc config NtmsSvc start= DEMAND
    sc config NVSvc start= DEMAND
    sc config ose start= DEMAND
    sc config PlugPlay start= AUTO
    sc config PolicyAgent start= DEMAND
    sc config ProtectedStorage start= AUTO
    sc config RasAuto start= DEMAND
    sc config RasMan start= DEMAND
    sc config RDSessMgr start= DISABLED
    sc config RemoteAccess start= DISABLED
    sc config RemoteRegistry start= DISABLED
    sc config RpcLocator start= DISABLED
    sc config RpcSs start= AUTO
    sc config RSVP start= DEMAND
    sc config SamSs start= AUTO
    sc config SCardSvr start= DISABLED
    sc config Schedule start= DISABLED
    sc config seclogon start= AUTO
    sc config SENS start= AUTO
    sc config SharedAccess start= DEMAND
    sc config ShellHWDetection start= AUTO
    sc config Spooler start= DEMAND
    sc config srservice start= DISABLED
    sc config SSDPSRV start= DISABLED
    sc config stisvc start= AUTO
    sc config SwPrv start= DISABLED
    sc config SysmonLog start= DISABLED
    sc config TapiSrv start= DEMAND
    sc config TermService start= DISABLED
    sc config Themes start= AUTO
    sc config TlntSvr start= DISABLED
    sc config TrkWks start= DISABLED
    sc config UMWdf start= DEMAND
    sc config upnphost start= DEMAND
    sc config UPS start= DISABLED
    sc config VSS start= DISABLED
    sc config W32Time start= DISABLED
    sc config WebClient start= DISABLED
    sc config winmgmt start= AUTO
    sc config WmdmPmSN start= DISABLED
    sc config Wmi start= DEMAND
    sc config WmiApSrv start= DISABLED
    sc config wscsvc start= DISABLED
    sc config wuauserv start= DISABLED
    sc config WZCSVC start= DISABLED
    sc config xmlprov start= DEMAND
  • 优化开机速度 服务进程说明

    2007-12-21 10:10:40

    点击开始菜单    点击运行   输入services.msc
    Alerter 建议:禁用 (报告而已 不需要吧)
    Application Layer Gateway Service 建议:禁用 (自带防火墙 喜欢用就别关)
    Application Management 建议:手动
    Automatic Updates 建议:手动/禁用 (更新升级需要)
    Background Intelligent Transfer Service 建议:手动 (更新升级需要)
    ClipBook 建议:禁用 (剪贴板谁去看 而且还是局域网的)
    COM+ Event System 建议:手动
    COM+ System Application 建议:手动
    Computer Browser 建议:禁用 (浏览局域网计算机用)
    Cryptographic Services 建议:自动 (更新升级需要)
    DCOM Server Process Launcher 建议:自动
    DHCP Client 建议:自动(用路由的同胞打开把)
    Distributed Link Tracking Client 建议:禁用(局域网连接什么什么 总之没用)
    Distributed Transaction Coordinator 建议:手动
    DNS Client 建议:禁用 (不要以为有用)
    Error Reporting Service 建议:禁用 (错误报告)
    Event Log 建议:禁用 (记录而已)
    Fast User Switching Compatibility 建议:已停用 (你有多个帐号吗,一个人就关掉)
    Fax Service 建议:禁用 (传真机需要)
    Help and Support 建议:禁用 (帮助你看吗)
    HTTP SSL 建议:手动
    Human Interface Device Access 建议:禁用 (相信大家没这么高档的智能产品吧)
    IMAPI CD-Burning COM Servic 建议:禁用 (自带的刻录,你没有刻录软件吗)
    Indexing Service 建议:禁用 (你用微软文件搜索吗)
    IPSEC Services 建议:禁用
    Logical Disk Manager 建议:手动
    Logical Disk Manager Administrative Service 建议:手动
    Messenger 建议:禁用 (信使服务 注意 这不是MSN)
    MS Software Shadow Copy Provider 建议:禁用 (绝对没用)
    Net Logon 建议:禁用
    NetMeeting Remote Desktop Sharing 建议:禁用
    Network Connections 建议:手动
    Network DDE 建议:禁用
    Network DDE DSDM 建议:禁用
    Network Location Awareness (NLA) 建议:禁用
    Network Provisioning Service 建议:禁用
    NT LM Security Support Provider 建议:禁用
    Performance Logs and Alerts 建议:禁用
    Plug and Play 建议:自动

    Portable Media Serial Number Service 建议:禁用
    Print Spooler 建议:已停用 (打印机、传真机 需要)
    Protected Storage 建议:自动
    QoS RSVP 建议:手动
    Remote Access Auto Connection Manager 建议:手动
    Remote Access Connection Manager 建议:手动
    Remote Desktop Help Session Manager 建议:禁用
    Remote Procedure Call (RPC) 建议:自动
    Remote Procedure Call (RPC) Locator 建议:禁用
    Remote Registry 建议:禁用
    Removable Storage 建议:手动
    Routing and Remote Access 建议:禁用
    Secondary Logon 建议:禁用
    Security Accounts Manager 建议:自动
    Security Center 建议:禁用
    Server 建议:禁用
    Shell Hardware Detection 建议:禁用 (光盘等 自动运行的)
    Smart Card 建议:禁用
    Smart Card Helper 建议:禁用
    SSDP Discovery Service 建议:禁用
    System Event Notification 建议:手动 (更新升级 需要)
    System Restore Service 建议:禁用 (系统还原没用)
    Task Scheduler 建议:已停用 (任务计划没用)
    TCP/IP NetBIOS Helper 建议:禁用 (漏洞关掉)
    Telephony 建议:手动 (拨号上网用)
    Telnet 建议:已停用
    Terminal Services 建议:已停用 (我们用它干吗)
    Themes 建议:自动/已停用 (主题服务 需要)
    Uninterruptible Power Supply 建议:禁用 (UPS电源,你有吗)
    Universal Plug and Play Device Host 建议:禁用 (有人反映关闭这个将导致U盘不显
    示盘符,但是可以正常使用,大家自己选择吧)
    Volume Shadow Copy 建议:禁用
    WebClient 建议:禁用
    Windows Audio 建议:自动
    Windows Firewall/Internet Connection Sharing (ICS) 建议:已停用(自带防火墙)
    Windows Image Acquisition (WIA) 建议:手动 (扫描仪、数码相机、摄像头...等外设需要)
    Windows Installer 建议:手动(关闭后.MSI的无法安装)
    Windows Management Instrumentation (WMI) 建议:手动
    Windows Management Instrumentation Driver Extensions 建议:手动
    Windows Time 建议:禁用 (更新时间你用吗)
    Windows User Mode Driver Framework 建议:自动
    Wireless Zero Configuration 建议:禁用 (无线上网的)
    WMI Performance Adapter 建议:禁用
    Workstation 建议:自动

  • 正常开机的系统进程

    2007-12-21 10:07:58

    正常开机的进程通常有: 
    (1)system Idle Process 
    进程文件: [system process] or [system process] 
    进程名称: Windows内存处理系统进程 
    描 述: Windows页面内存管理进程,拥有0级优先。 
    介 绍:该进程作为单线程运行在每个处理器上,并在系统不处理其他线程的时候分派处理器的时间。它的cpu占用率越大表示可供分配的CPU资源越多,数字越小则表示CPU资源紧张。 

    (2)alg.exe 
    进程文件: alg or alg.exe 
    进程名称: 应用层网关服务 
    描 述: 这是一个应用层网关服务用于网络共享。 
    介 绍:一个网关通信插件的管理器,为 “Internet连接共享服务”和 “Internet连接防火墙服务”提供第三方协议插件的支持。 

    (3)csrss.exe 
    进程文件: csrss or csrss.exe 
    进程名称: Client/Server Runtime Server Subsystem 
    描 述: 客户端服务子系统,用以控制Windows图形相关子系统。 
    介 绍: 这个是用户模式Win32子系统的一部分。csrss代表客户/服务器运行子系统而且是一个基本的子系统必须一直运行。csrss用于维持Windows的控制,创建或者删除线程和一些16位的虚拟MS-DOS环境。 

    (4)ddhelp.exe 
    进程文件: ddhelp or ddhelp.exe 
    进程名称: DirectDraw Helper 
    描 述: DirectDraw Helper是DirectX这个用于图形服务的一个组成部分。 
    简 介:Directx 帮助程序 

    (5)dllhost.exe 
    进程文件: dllhost or dllhost.exe 
    进程名称: DCOM DLL Host进程 
    描 述: DCOM DLL Host进程支持基于COM对象支持DLL以运行Windows程序。 
    介 绍:com代理,系统附加的dll组件越多,则dllhost占用的cpu资源和内存资源就越多,而8月的“冲击波杀手”大概让大家对它比较熟悉吧。 

    (6)explorer.exe 
    进程文件: explorer or explorer.exe 
    进程名称: 程序管理 
    描 述: Windows Program Manager或者Windows Explorer用于控制Windows图形Shell,包括开始菜单、任务栏,桌面和文件管理。 
    介 绍:这是一个用户的shell,在我们看起来就像任务条,桌面等等。或者说它就是资源管理器,不相信你在运行里执行它看看。它对windows系统的稳定性还是比较重要的,而红码也就是找它的麻烦,在c和d根下创建explorer.exe。 

    (7)inetinfo.exe 
    进程文件: inetinfo or inetinfo.exe 
    进程名称: IIS Admin Service Helper 
    描 述: InetInfo是Microsoft Internet Infomation Services (IIS)的一部分,用于Debug调试除错。 
    介 绍:IIS服务进程,蓝码正是利用的inetinfo.exe的缓冲区溢出漏洞。 

    (8)internat.exe 
    进程文件: internat or internat.exe 
    进程名称: Input Locales 
    描 述: 这个输入控制图标用于更改类似国家设置、键盘类型和日期格式。internat.exe在启动的时候开始运行。它加载由用户指定的不同的输入点。输入点是从注册表的这个位置HKEY_USERS\.DEFAULT\Keyboard Layout\Preload 加载内容的。internat.exe 加载“EN”图标进入系统的图标区,允许使用者可以很容易的转换不同的输入点。当进程停掉的时候,图标就会消失,但是输入点仍然可以通过控制面板来改变。 
    介 绍:它主要是用来控制输入法的,当你的任务栏没有“EN”图标,而系统有internat.exe进程,不妨结束掉该进程,在运行里执行internat命令即可。 

    (9)kernel32.dll 
    进程文件: kernel32 or kernel32.dll 
    进程名称: Windows壳进程 
    描 述: Windows壳进程用于管理多线程、内存和资源。 
    介 绍:更多内容浏览非法操作与Kernel32解读 
    (10)lsass.exe 
    进程文件: lsass or lsass.exe 
    进程名称: 本地安全权限服务 
    描 述: 这个本地安全权限服务控制Windows安全机制。管理 IP 安全策略以及启动 ISAKMP/Oakley (IKE) 和 IP 安全驱动程序等。 
    介 绍:这是一个本地的安全授权服务,并且它会为使用winlogon服务的授权用户生成一个进程。这个进程是通过使用授权的包,例如默认的msgina.dll来执行的。如果授权是成功的,lsass就会产生用户的进入令牌,令牌别使用启动初始的shell。其他的由用户初始化的进程会继承这个令牌的。而windows活动目录远程堆栈溢出漏洞,正是利用LDAP 3搜索请求功能对用户提交请求缺少正确缓冲区边界检查,构建超过1000个"AND"的请求,并发送给服务器,导致触发堆栈溢出,使Lsass.exe服务崩溃,系统在30秒内重新启动。 

    (11)mdm.exe 
    进程文件: mdm or mdm.exe 
    进程名称: Machine Debug Manager 
    描 述: Debug除错管理用于调试应用程序和Microsoft Office中的Microsoft scrīpt Editor脚本编辑器。 
    介 绍:Mdm.exe的主要工作是针对应用软件进行排错(Debug),说到这里,扯点题外话,如果你在系统见到fff开头的0字节文件,它们就是mdm.exe在排错过程中产生一些暂存文件,这些文件在操作系统进行关机时没有自动被清除,所以这些fff开头的怪文件里是一些后缀名为CHK的文件都是没有用的垃圾文件,可匀我馍境 换岫韵低巢 涣加跋臁6?X系统,只要系统中有Mdm.exe存在,就有可能产生以fff开头的怪文件。可以按下面的方法让系统停止运行Mdm.exe来彻底删除以fff开头的怪文件:首先按“Ctrl+Alt+Del”组合键,在弹出的“关闭程序”窗口中选中“Mdm”,按“结束任务”按钮来停止Mdm.exe在后台的运行,接着把Mdm.exe(在C:\Windows\System目录下)改名为Mdm.bak。运行msconfig程序,在启动页中取消对“Machine Debug Manager”的选择。这样可以不让Mdm.exe自启动,然后点击“确定”按钮,结束msconfig程序,并重新启动电脑。另外,如果你使用IE 5.X以上版本浏览器,建议禁用脚本调用(点击“工具→Internet选项→高级→禁用脚本调用”),这样就可以避免以fff开头的怪文件再次产生。 

    (12)mmtask.tsk 
    进程文件: mmtask or mmtask.tsk 
    进程名称: 多媒体支持进程 
    描 述: 这个Windows多媒体后台程序控制多媒体服务,例如MIDI。 
    介 绍:这是一个任务调度服务,负责用户事先决定在某一时间运行的任务的运行。 

    (13)mprexe.exe 
    进程文件: mprexe or mprexe.exe 
    进程名称: Windows路由进程 
    描 述: Windows路由进程包括向适当的网络部分发出网络请求。 
    介 绍:这是Windows的32位网络界面服务进程文件,网络客户端部件启动的核心。印象中“A-311木马(Trojan.A-311.104)”也会在内存中建立mprexe.exe进程,可以通过资源管理结束进程。 

    (14)msgsrv32.exe 
    进程文件: msgsrv32 or msgsrv32.exe 
    进程名称: Windows信使服务 
    描 述: Windows信使服务调用Windows驱动和程序管理在启动。 
    介 绍:msgsrv32.exe 一个管理信息窗口的应用程序,win9x下如果声卡或者显卡驱动程序配置不正确,会导致死机或者提示msgsrv32.exe 出错。 

    (15)mstask.exe 
    进程文件: mstask or mstask.exe 
    进程名称: Windows计划任务 
    描 述: Windows计划任务用于设定继承在什么时间或者什么日期备份或者运行。 
    介 绍:计划任务,它通过注册表自启动。因此,通过计划任务程序实现自启动的程序在系统信息中看不到它的文件名,一旦把它从注册表中删除或禁用,那么通过计划任务启动的程序全部不能自动运行。win9X下系统启动就会开启计划任务,可以通过双击计划任务图标-高级-终止计划任务来停止它自启动。另外,攻击者在攻击过程中,也经常用到计划任务,包括上传文件、提升权限、种植后门、清扫脚印等。 

    (16)regsvc.exe 
    进程文件: regsvc or regsvc.exe 
    进程名称: 远程注册表服务 
    描 述: 远程注册表服务用于访问在远程计算机的注册表。 

    (17)rpcss.exe 
    进程文件: rpcss or rpcss.exe 
    进程名称: RPC Portmapper 
    描 述: Windows 的RPC端口映射进程处理RPC调用(远程模块调用)然后把它们映射给指定的服务提供者。 
    介 绍:98它不是在装载解释器时或引导时启动,如果使用中有问题,可以直接在在注册表HKEY_LOCAL_MACHINE\SOFTWARE\Microsoft\Windows\CurrentVersion\Run 
    HKEY_LOCAL_MACHINE\SOFTWARE\Microsoft\Windows\CurrentVersion\RunServices添加"字符串值",定向到"C:\WINDOWS\SYSTEM\RPCSS"即可。 

    (18)services.exe 
    进程文件: services or services.exe 
    进程名称: Windows Service Controller 
    描 述: 管理Windows服务。 
    介 绍:大多数的系统核心模式进程是作为系统进程在运行。打开管理工具中的服务,可以看到有很多服务都是在调用%systemroot%\system32\service.exe 

    (19)smss.exe 
    进程文件: smss or smss.exe 
    进程名称: Session Manager Subsystem 
    描 述: 该进程为会话管理子系统用以初始化系统变量,MS-DOS驱动名称类似LPT1以及COM,调用Win32壳子系统和运行在Windows登陆过程。 
    简 介:这是一个会话管理子系统,负责启动用户会话。这个进程是通过系统进程初始化的并且对许多活动的,包括已经正在运行的Winlogon,Win32(Csrss.exe)线程和设定的系统变量作出反映。在它启动这些进程后,它等待Winlogon或者Csrss结束。如果这些过程时正常的,系统就关掉了。如果发生了什么不可预料的事情,smss.exe就会让系统停止响应(就是挂起)。 

    (20)snmp.exe 
    进程文件: snmp or snmp.exe 
    进程名称: Microsoft SNMP Agent 
    描 述: Windows简单的网络协议代理(SNMP)用于监听和发送请求到适当的网络部分。 
    简 介:负责接收SNMP请求报文,根据要求发送响应报文并处理与WinsockAPI的接口。 

    (21)spool32.exe 
    进程文件: spool32 or spool32.exe 
    进程名称: Printer Spooler 
    描 述: Windows打印任务控制程序,用以打印机就绪。 

    (22)spoolsv.exe 
    进程文件: spoolsv or spoolsv.exe 
    进程名称: Printer Spooler Service 
    描 述: Windows打印任务控制程序,用以打印机就绪。 
    介 绍:缓冲(spooler)服务是管理缓冲池中的打印和传真作业。 

    (23)stisvc.exe 
    进程文件: stisvc or stisvc.exe 
    进程名称: Still Image Service 
    描 述: Still Image Service用于控制扫描仪和数码相机连接在Windows。 

    (24)svchost.exe 
    进程文件: svchost or svchost.exe 
    进程名称: Service Host Process 
    描 述: Service Host Process是一个标准的动态连接库主机处理服务. 
    介 绍:Svchost.exe文件对那些从动态连接库中运行的服务来说是一个普通的主机进程名。Svhost.exe文件定位在系统的%systemroot%\system32文件夹下。在启动的时候,Svchost.exe检查注册表中的位置来构建需要加载的服务列表。这就会使多个Svchost.exe在同一时间运行。每个Svchost.exe的回话期间都包含一组服务,以至于单独的服务必须依靠Svchost.exe怎样和在那里启动。这样就更加容易控制和查找错误。windows 2k一般有2个svchost进程,一个是RPCSS(Remote Procedure Call)服务进程,另外一个则是由很多服务共享的一个svchost.exe。而在windows XP中,则一般有4个以上的svchost.exe服务进程,windows 2003 server中则更多。 

    (25)taskmon.exe 
    进程文件: taskmon or taskmon.exe 
    进程名称: Windows Task Optimizer 
    描 述: windows任务优化器监视你使用某个程序的频率,并且通过加载那些经常使用的程序来整理优化硬盘。 
    介 绍:任务管理器,它的功能是监视程序的执行情况并随时报告。能够监测所有在任务栏中以窗口方式运行的程序,可打开和结束程序,还可直接调出关闭系统对话框。 

    (26)tcpsvcs.exe 
    进程文件: tcpsvcs or tcpsvcs.exe 
    进程名称: TCP/IP Services 
    描 述: TCP/IP Services Application支持透过TCP/IP连接局域网和Internet。 

    (27)winlogon.exe 
    进程文件: winlogon or winlogon.exe 
    进程名称: Windows Logon Process 
    描 述: Windows NT用户登陆程序。这个进程是管理用户登录和退出的。而且winlogon在用户按下CTRL+ALT+DEL时就激活了,显示安全对话框。 

    (28)winmgmt.exe 
    进程文件: winmgmt or winmgmt.exe 
    进程名称: Windows Management Service 
    描 述: Windows Management Service透过Windows Management Instrumentation data WMI)技术处理来自应用客户端的请求。 
    简 介:winmgmt是win2000客户端管理的核心组件。当客户端应用程序连接或当管理程序需要他本身的服务时这个进程初始化。WinMgmt.exe(CIM对象管理器)和知识库(Repository)是WMI两个主要构成部分,其中知识库是对象定义的数据库,它是存储所有可管理静态数据的中心数据库,对象管理器负责处理知识库中对象的收集和操作并从WMI提供程序收集信息。WinMgmt.exe在Windows 2k/NT上作为一个服务运行,而在Windows 95/98上作为一个独立的exe程序运行。Windows 2k系统在某些计算机上出现的WMI错误可以通过安装Windows 2k SP2来修正。 

    (29)system 
    进程文件: system or system 
    进程名称: Windows System Process 
    描 述: Microsoft Windows系统进程。 
    介 绍:在任务管理器中会看到这项进程,属于正常系统进程。 

    在Windows2k/XP中,以下进程是必须加载的: 
    smss.exe、csrss.exe、winlogon.exe、services.exe、lsass.exe、svchost.exe(可以同时存在多个)、spoolsv.exe、explorer.exe、System Idle Process; 
    在Windows 9x中,以下进程是必须加载的: 
    msgsrv32.exe、mprexe.exe、mmtask.tsk、kenrel32.dll。
  • 集合点使用之查看集合信息

    2007-12-20 16:56:47

     

    在场景运行期间和运行之后,您可以在“集合信息”对话框中查看集合的状态。该对话框提供下列信息:

    当前状态:在分配到集合中的 Vuser 总数中,到达集合点的 Vuser 数。

    时间:释放到的集合点的 Vuser 的时间。

    原因:释放到的集合点的 Vuser 的原因。可能的原因有“超时”或“到达”。

    要查看集合信息,请执行下列操作:

    选择要查看其信息的集合。集合的状态会显示在“状态信息”部分中。

    了解“集合信息”对话框

  • 集合点使用之了解“集合信息”对话框

    2007-12-20 16:56:07

     

    您可以通过“集合信息”对话框查看并修改场景中每一个集合点的属性。

    集合:显示场景中集合点的名称。

      • 启用集合/禁用集合:用来启用或禁用选定的集合点参与场景。

    脚本:将列出与集合点关联的 Vuser 脚本。

    Vuser:将列出与集合点关联的 Vuser。

      • 启用 Vuser/禁用 Vuser:用来启用或禁用 Vuser 参与集合。

    策略:将打开“策略”对话框,使您可以设置每次从集合中释放的 Vuser 数,以及从集合中释放 Vuser 前,Controller 等待的时间。

      • 超时:用来输入超时值(以秒为单位)。在每个 Vuser 到达集合点之后,LoadRunner 都会等待下一个 Vuser 到达,等待的最长时间为指定的超时间隔。如果下一个 Vuser 没能在超时间隔内到达,Controller 就会从集合中释放所有的 Vuser。每当有新的 Vuser 到达时,计时器就会重置为零。默认的超时间隔是三十秒。您可以为每个集合点设置一个超时。

    状态信息

      • 当前状态:显示分配到集合中的 Vuser 总数中,到达集合点的 Vuser 数。
      • 时间:显示集合的释放时间。
      • 原因:显示从集合点中释放 Vuser 的原因。可能的原因有“超时”或“到达”。
      • 释放:释放当前正在选定集合点等待的所有 Vuser。如果您希望在并非所有 Vuser 都到达集合时,继续运行场景,请单击此按钮。
      • 重置:将删除当前显示的信息来重置状态信息。

    禁用和启用集合点

    在集合点禁用和启用 Vuser

    查看集合信息.

  • 集合点使用之禁用和启动集合点

    2007-12-20 16:12:35

    您可以临时禁用集合,并将其从场景中排除。通过禁用和启用集合,可以改变服务器的负载级别。

    使用“集合信息”对话框中的“禁用集合/启用集合”按钮,可以更改集合的状态。

    要禁用集合,请执行下列操作:

    1. 在“集合”框中,选择要禁用的集合。
    2. 单击“禁用集合”按钮  。该按钮将变为“启用集合”,且该集合被禁用。

    要启用集合,请执行下列操作:

    1. 在“集合”框中,选择要启用的已禁用集合。
    2. 单击“启用集合”按钮  。该按钮将变为“禁用集合”,且该集合被启用。

    了解“集合信息”对话框

  • 集合点使用之设置集合策略

    2007-12-20 16:08:47

    设置集合策略可以确定 Vuser 如何处理集合点。您可以为每个集合设置下列策略属性:

    释放策略:用来设置集合中能够一次释放的 Vuser 数。

    超时:在集合释放 Vuser 之前,Controller 等待的时间。

    要设置集合的策略属性,请执行下列操作:

    1. 选择“场景”>“集合”。将打开“集合信息”对话框。
    2. 从“集合”框中选择集合,然后单击“策略”按钮。将打开“策略”对话框。



    3. 在“策略”部分中,可以选择下列三个选项之一:
      • 当所有 Vuser 中的 X% 到达集合点时释放:仅当指定百分比的 Vuser 到达集合点时,才释放 Vuser。
      • 注意:此选项会干扰场景的计划。如果选择此选项,场景将不按计划运行。

      • 当所有正在运行的 Vuser 中的 X% 到达集合点时释放:仅当场景中指定百分比的正在运行的 Vuser 到达集合点时,才释放 Vuser。
      • 当 X 个 Vuser 到达集合点时释放:仅当指定数量的 Vuser 到达集合点时,才释放 Vuser。
    4. 在“Vuser 之间的超时值”框中输入一个超时值。每个 Vuser 到达集合点之后,LoadRunner 都会等待下一个 Vuser 到达,等待的最长时间为您设置的超时间隔。如果下一个 Vuser 没能在超时间隔内到达,Controller 就会从集合中释放所有的 Vuser。
    5. 每当有新的 Vuser 到达时,计时器就会重置为零。默认的超时间隔是三十秒。

    6. 单击“确定”保存设置并关闭“策略”对话框。

    了解“集合信息”对话框

  • 集合点使用之设置集合属性

    2007-12-20 16:02:49

    您可以在“集合信息”对话框(“场景”>“集合”)中设置下列集合属性:

    另外,该对话框还将显示集合点的一般信息:哪个脚本与集合关联,以及释放历史。



    有关在场景执行期间使用“释放”命令操纵 Vuser 的信息,请参阅“运行场景”

    了解“集合信息”对话框

1245/7<1234567>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