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项目实战笔记

上一篇 / 下一篇  2013-05-31 08:52:19 / 个人分类:日常工作问题

高效会议的组织方法:


  关于开会大家应该都不陌生,而且应该有不少人被过度频繁的会议“伤过”,甚至”谈会色变“ 。当一个组织的人员较多,结构复杂时这个问题会更加突出。如果开发人员/测试人员参加会议过多,会导致工作打断严重,直接影响到团队工作效率。如果管理人员参加会议过多,就会导致管理人员离开所负责的管辖范围时间较长,不能及时响应事情,从而导致团队整体管理效率变低,典型表现是很多事情没有及时处理、开始积压。

  当然会议是需要的,主要是我们要总结出一套高效的方法。下面分享一些总结,有兴趣的同事可以一起探讨。

  第一,确认会议类型及目的。我认为在我们公司的研发体系里以会议目的划分,会议大体可以分为以下6种:

  1、团队建设:激励团队,培养员工的团队意识,让每个参与人员了解共同的目标,树立全局观念,无形中能够帮助团队减少协调成本。例如:版本项目周会。

  2、报告绩效:向上级管理层汇告版本当前绩效情况,并且根据需要可以获得适当的资源支持,例如:RDM的项目分析会。

  3、平级沟通:针对问题通过会议讨论形成解决方法或是达成处理协议。例如:开发和测试周会,跨部门合作会议。

  4、信息传达:将信息传达出来,让相关人得到信息并理解信息,以方便进行下一阶段的工作。例如:新流程培训会议,经验分享会议。

  5、创意开发:针对某一个问题的解决方案或是某个方向的创新主题进行讨论。

  6、评审会议:技术方案/需求文档评审,疑难问题讨论等。

  确定好会议类型及目标之后才能选定出需要讨论哪些内容,汇报哪些信息,以何种方式组织。这里举两个示例:

  示例一:一个项目组对RDM做绩效汇报(项目分析会)。我们首先确定会议目标为:

  a、向RDM提供版本总体计划情况,当前进展,当前存在风险及计划应对措施,趋势预测等。

  b、申请关键资源支持,因为RDM听过完整汇报时,对版本有了比较系统的判断,此时如果确实需要资源协助,比较容易得到批准。

   确定目标后,我们就可以发现开发和测试在这里是被作为一个团队看待的,因此在这个会议过程中开发和测试的意见应该是一致的,并且汇报的内容不能重复,但 可以各有侧重。因此会议前开发和测试应该进行明确的汇报分工,各自总结完后,内部讨论得出一致结论。基于这样定位而组织的项目分析会,就会非常高效,并且 能够在短时间内将版本整体情况展现出来,同时也促进了开发和测试内部一次完整性总结。而如果没有这些前期工作,项目分析会过程中,开发和测试意见就可能非 常不符,甚至进行争吵,更严重的是发生互相责怪,推卸责任的情况。

  第二,开有准备的会议。有准备的会议需具备以下三个特点:

  1、有清晰的会议历程及会议预期

  例如:大多数开发和测试的例行沟通会议,是以明确问题及达成协议为主,而不是解决具体的某个问题,如果过于深入会导致时间浪费,更严重的是随意决策。

  2、选择合适的人参与

  会议召开前需确定好哪些人要必须要出席,哪些人得到讨论结果告知即可。将会议控制在必要范围里的好处在于,避免会议浪费其他人员时间,同时保证会议的发言质量。

  3、选择合适的时机

  合适的时机是指要评估与会人员的时间繁忙程度、解决问题的条件是否成熟,这个时间开会的效果如何?例如:项目进度非常紧张的情况下,项目组每周举行耗时很长的个人知识及读书经验分享是不合事宜的。

  第三,议而有决,决而有行,行而有果。从 结果导向来看,会议都是基于某种目标而召开的,因此达成预定目标是非常重要的,会议过程中,组织者要进行有效的时间控制,出现跑题情况时要及时引导纠正, 防止参会人员天马星空或过于深入细节,浪费大量时间。这个过程可以简称为议而有决。决而有行是指,会议讨论出的决策要形成任务分解,并落实责任人。行而有 果是指,已经分解的任务要进行跟踪,产出效果。第三点总结起来比较简单,但是往往是我们最难以落实的地方,所以经常会出现诸如“这个问题,我们好像上次讨 论过”的这类情况。

  其他一些小技巧罗列如下:

  1、大会之前通常要有小会,从而达成高效

  2、会议开始前先讲解会议历程及预期

  3、会议上以明确问题、达成协议为主,不深入问题讨论

  4、会议上的决策直接指派落实责任人

  5、会议记录要在24小时内发出,最晚48小时之内

  6、对于例行会议,可以收集参会人员的会议质量反馈,进行持续改进

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是项目经理必备的硬功夫之一。风险管理贯穿于整个项目生命周期。根据风险的状态划分,可以将风险分为两个阶段:风险发生前,风险发生后。在不同的阶段里,需要我们使用不同的技能。

  一、风险发生前

  (一)关注风险效用函数

  由于风险决策者的个人偏好、价值观和背景不同,不同的决策者对于同一风险事件会做出不同的决策,这种现象被称为风险态度,传统的效用的理论被广泛应用于分析决策的风险态度。根据效用理论,风险态度分为三种:

  1、厌恶型:对风险极其敏感,要求在前期消除所有不确定性,会带来一定的成本浪费,中后期的版本风险将会递减或持平。

  2、爱好型:喜欢挑战困难,自信满满,对风险神经大条,识别不出风险,通常版本风险在中后期会出现持续递增。

  3、中性:随着项目的进展,问题的暴露对风险的态度随之加以变化,典型表现为前期对风险不关注,版本进展到中后期对版本风险投入更多关注。

  因为风险管理是由人来执行的,执行人本身的偏好,将很大程度上影响到风险识别的敏感度及风险的应对方法。项目经理可以在以下两方面中使用风险效用函数:

  1、了解公司对风险持有的通用态度及对本项目持有的特有态度,并且明确风险上报的标准

  2、根据自己的风险偏好,结合项目的特点,寻找合适的管理搭档或组建管理团队(通常这件事应该由上级领导决定,但是我们可以反向影响领导的决策。这是作为优秀的项目经理都应该具备的能力)

  (二)识别风险

  风险管理中强调的一个观念:无法识别的风险是无法预防的。因此识别风险是风险管理的一个核心。识别风险需要做好以下两点:

  1、整体性的全局分析,识别出关键风险

   就像将军通过沙盘推演把握战事一样,项目经理需要对项目做整体性的沙盘计划,部署优势兵力在关键风险处,降低版本失败概率。以结果导向的角度来看项目, 通常组织或客户对项目的期望是“cheaper,faster,better”。根据这三点,我们得出项目的制约三角形:



  加上项目团队是由人组成的,全局性分析风险可以从以下五方面进行:

  从范围角度:当前项目是存在清晰的需求,需求是否复杂,市场定位是否明确等。

  从成本角度:项目的预算是多少,风险储备金是多少,是否充裕?

  从时间角度:工期要求是不是限定的,是不是签署了相关合同,进度和计划的可跟进性等

  从质量角度:当前的技术方案是否存在风险,预研是否充分,人员的经验是否充足等

  从人力角度:人力组成是否充分,关键人力是否得到保证,是否存在不可替代的人员等

  2、保证信息的透明性,发挥群体力量

  除了敏感的信息外,项目经理应该尽量保证项目相关信息的透明性。信息透明可以从两方面来描述:

  1)项目经理要将自己对版本的整体性分析、风险分析、趋势预测等信息告知团队,并获得共识

  2)建立相对独立团队间的沟通机制(例如:开发团队、测试团队、规划团队)

  信息透明化的好处在于,能够培养团队成员的风险意识、团队归属感,从而能够对管理人员的风险识别起到正向的纠正及补漏作用,而且能够让整个项目上下同欲,达成统一认识,对风险的应对方法减少抵触情绪。

  风险识别应该贯穿于项目的整个过程。识别出的风险可以登记在风险登记册或风险管理表上。

  (三)定期评估风险状态

  风险状态通常包括这三点:风险发生的概率,风险发生的影响,风险的优先级。紧急不重要的工作因为时间的限制,通常优先级会被夸大。因此如果没有 定期评估风险的机制,项目经理容易被当前紧急事情所驱动,难以集中精力处理重要的事情。定期评估风险的意义便在于跟踪风险变化的趋势,帮助版本经理集中精 力处理高优先级的工作,从而保证项目的成功率。这里可以参考使用概率影响矩阵。

  二、风险发生后

  (一)资源协调,解决问题

  风险发生代表风险已经转化为版本的实际问题,需要我们立刻进行解决。由于风险的存在及其不确定性的特点,通常在版本 计划中版本经理会预留应急储备。应急储备可以用资金,+时间来进行衡量。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评估应急储备是否能够消化该问题,如果不能消化,则需要采用 变更进度计划,申请资源支持,或者加班赶工的方式来挽救项目。一个计划管理和风险管理意识不强的项目经理所负责的项目,通常会有”进度前松后紧,质量前面 是太平盛世,后面是水深火热“的现象。

  (二)持续做经验总结

  聪明的人会从自己的经历中学习,智慧的人会从别人的经历中学习,没有反思,没有总结,就没有成长。风险管理是一项尤其依赖于个人能力及经验的过程组。只有我们不断反思、总结和别人交流,才能快速积累起这方面的经验。


时间估算:
 项目绩效的重要衡量指标之一便是时间,这里总结下亲身经历的三步曲。

  第一个阶段:项目经理简单估算+倒推+部门预备机动人员

  优点:估算速度非常快(很多时候,项目计划都是从上级给的发布时间倒推出里程碑)

  缺点:计划非常不准,项目成功率不高。主要原因是:

  1)项目经理个人思维限制考虑事情不可能百分之百周全,尤其遇到新的项目经理,项目成功的几率更是直线下降。

  2)部门的人员总是要干活的,当项目发生风险时,原计划的机动人员总是不够用,或是不能停下手头的事投入项目中,如果遇到多个项目同时需要机动人员支援时,整体部门基本要全线加班,集体奋斗了。

  3)项目组成员参与度不够,如果工作加班,有一定怨言

  总体来说:还好每当这时候项目经理都能身先士卒加班,这时候部门的同事都是难兄难弟,总是很辛苦,但是项目结果总是不理想,不能按期交付。

  第二个阶段:公司级形成估算团队做专家估算

  为了改进估算,同时保证各部门绩效的公平性,公司针对A部门的项目会找其他的部门的专家参与估算,估算使用3点发计算出版本时间点,如果某个专家估算的不 准,则要求重新估算或当面讨论,最终取得一致后将成为项目发布的绩效点.

  优点:相对公平,有一定信服力

  缺点:

  1)容易出现扯皮现象,项目估算时间很长,并且外部估算的时间计划难以转化为内部计划,工作量浪费很大。

  2)专家质量与主动参与度难以保证,尤其是参加多次估算后,专家容易倦怠

  3)公司不关注人员分配,不考虑具体项目的最长路径,计算时间公式为:工作量/人力=项目时间

  4)项目组成员参与度不够,如果工作加班,有一定怨言

  总体来说:公司级的估算是CMMI引进到公司的,起到了很大作用,但是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公司级的RDM组织和部门的对立,能力强的项目经理能够做很多线下活动,从而得到自己的绩效时间期望。

  第三个阶段:部门自下向上估算+专家指导

  其实第二个阶段和第三个阶段在一定程度上是有重叠的,第二阶段中,有一些先知先觉的项目经理,在公司开始进行估算前,首先进行了内部自下向上的估算,这样自己知道了自己的底限,如果有关键路径消除不掉,则要在总工作量加大,以达成自己的预期。

  第三阶段主要的特点是项目估算以部门及项目为主导,当出现关键路径后,部门或公司专家帮助消除,如果消除不了,以项目估算为准做绩效点。

  优点:

  1)能够保证信服力

  2)鼓励项目经理一开始把版本事情考虑周全,如果项目计划可行性非常高

  3)全体项目人员参与的估算,更加准确,并且成员愿意为自己估算的时间负责

  4)RDM和部门关系形成互助关系

  5)估算结束后,直接产出可执行的项目计划

  缺点:

  1)估算周期稍长,通常需求基线后1-2周能给出

  总体来说:这种方法是我个人最推崇的方法,能够有效提高员工的参与度及估算的准确度,同时维持组织的互助性,对版本成功非常有帮助。


TAG:

 

评分:0

我来说两句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