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新日志

  • 为什么路由器第一次Ping指令发出后收到的连通感叹号是4个而不是5个

    2012-08-30 23:16:23

    问题是看那本书看到的,这答案是在百度搜索出来的,吼~

    出处:http://hi.baidu.com/network_chen/blog/item/826093cbff114f81c8176805.html

    讀《思科九年》看到的。呵呵。

    答案:因為ARP。

    路由PING的时候默认送5个ICMP包出去,但是接收到只有4個。

    因為第一次PING,mac地址表里没有对方这地址,所以做ARP广播找这个地址。

    找到了存到MAC表里,这时应该第一个ICMP因為延遲,没通(因为没有MAC地址)

    后面再发的时候,MAC表里已经找到对方的MAC地址了。所以后面四个都是通的。

    如果再PING的话.5个就都可以通了。

  • SVC的Easy Tier功能介绍

    2012-01-13 12:41:49

    SVC产品从6.1版本开始,增加了Easy Tier 分层存储技术。Easy Tier是一种针对SSD固态盘的性能优化技术,它先统计出频繁访问的热点数据所在的数据块(Extents),然后将这些数据块(Extents)从传统磁盘的Mdisk移动到SSD固态盘的Mdisk,从而有效地优化和提高访问速度和性能。

        SVC 的 Easy Tier 具有以下一些特点:

        1. Easy Tier 是 SVC 6.1版本的原生(Native)功能,不需要额外费用,只要将软件版本升级到6.1版本,SVC就具备了Easy Tier功能;

        2. 完整的 Easy Tier 功能包括两种模式:统计评估模式(measuring或evaluation)和 迁移优化模式(migration或Auto Data Placement):

        a.没有SSD固态盘也可以使用统计评估模式,通常用于评估现有环境配置,以决定需要添加的SSD固态盘数量,以及哪些卷(volume)更有益于使用迁移优化模式;

        b.应用迁移优化模式必须要有SSD固态盘,并且同一个存储池(Storage Pool)中,需要配置两种级别(Tier)的Mdisk,即传统磁盘组成的Mdisk和SSD固态盘组成的Mdisk。

        3. 目前,由于2145-CF8升级到SVC 6.1后暂时不支持内置的SSD固态盘,因此,如果2145-CF8使用Easy Tier功能只能使用外置存储的SSD固态盘;

        4. SVC使用Easy Tier的迁移颗粒度由extent的大小决定,默认值为256MB,最小支持16MB,最大支持8GB。

  • FlashCopy VS Metro Mirror VS Global Mirror

    2012-01-13 12:15:22

    FlashCopy可以在你需要的任何时间迅速完成拷贝,它提供逻辑卷的快速时间点(Point-in-Time)快照,产生一份源数据卷在某一时刻的一模一样的镜像,并且目标数据卷立即可用。

        FlashCopy SE的全称是FlashCopy space efficient.跟标准的DS8000 FlashCopy不同,FlashCopy SE不需要占据FlashCopy源卷那么大的物理空间。也就是说FlashCopy的目标卷是space efficient volume(一个虚拟卷,并没有占据实际的物理空间)。现在,当你需要FlashCopy功能时,你可以有更多的选择,FlashCopy 标准版(配置的物理容量必须两倍于客户的逻辑容量),FlashCopy SE近似FlashCopy 标准版功能,节省更多的物理空间。在FlashCopy SE中,改变量会被存储到repository卷,针对于每一个extent pool你只可以定义一个repository卷。这个extent pool中的FlashCopy SE 目标卷将会共享这一个repository卷。

        一般的来说,FlashCopy SE方案最好适用于改变量不大的FlashCopy(源与目标卷)关系中。例如: 那些FlashCopy target卷只需要存在一个相对较短的时间。

        DS8000 提供三种典型的数据灾难复制方案。Metro Mirror,Global Mirror, Metro Global Mirror等。

        Metro Mirror 是同步数据复制方案,始终保持本地数据和异地数据是一致的。每一次IO都需要在异地的DS8000 上先完成,本地的IO才能完成。这种数据复制功能对本地DS8000的IO性能有影响,根据距离的增加影响会越来越大。理论上,最大支持300 公里的Metro Mirror方案。

        Global Mirror 是异步复制方案,本地数据和异地数据不是实时同步的,本地IO的完成跟异地IO没有关系。一般的情况下,异地数据总是和本地数据有着一定的差别(异地的数据没有本地的数据新,差着时间点)。基本上,Global Mirror 对本地DS8000 的IO 性能没有影响。理论上,Global Mirror 不受距离限制。

        Metro Global Mirror 是一个三点数据灾备方案,典型的是,同城做一个Metro Mirror的方案,然后在异地配置一个Global Mirror的方案。小范围内的灾难,在同城进行恢复(恢复速度快,数据几乎没有丢失),如果是大范围的灾难,在异地进行恢复(恢复速度慢,丢失一部分的数据)。这是一个完全的数据灾难方案,适用于多种灾难情况,而且能根据具体的情况,三点数据灾难方案可以做相应的调整。
  • NFS文件系统介绍

    2011-01-24 15:25:03

    12.3.1 NFS文件系统介绍

    我们称NFS文件系统为网络文件系统,因为它允许客户端通过网络连接来挂接其他系统的磁盘卷。在这里,提供共享磁盘的主机为服务器,挂接服务器磁盘的主机是客户机。客户机可以像对待本地文件系统一样在服务器的共享磁盘上进行诸如修改、删除和创建文件。它很像Windows中的共享文件夹,也有读者觉得NFSSamba比较相似,因为它们都支持系统间透明文件系统的共享。但是,由于NFS有专门的Solaris内核的支持,因而它有更高的数据吞吐能力。

    NFS文件系统是一个基于远程过程调用(RPC)的分布式文件系统结构。NFS利用了远程调用(RPC)技术,该技术使得系统可以很方便地实现对服务器系统过程的远程执行请求。目前,RPC已经得到很多操作系统的支持,包括SolarisLinux,以及Microsoft WindowsRPC的目的就是对通过网络进行过程的具体连接细节和方法进行抽象。这样,客户端和服务器就无须配备专门的网络代码,就可以进行网络文件的共享了。

    Solaris 2.5以前的版本中,运行的是NFS2。由于它的数据传输采用了不太可靠的UDP协议,所以效果较差。而NFS 3是基于TCP协议的,数据传输比UDP协议更可靠。并且,NFS 3允许NFS服务通过缓存来加快磁盘的读写速度。此外,Solaris 2.6以后还提供了一种新型的NFS支持,这就是WebNFS。作为传统Internet文件共享技术(如FTP)的一种替代技术,WebNFS允许文件系统通过Internet实现共享。另据实验表明,SunWebNFS比传统的Web服务器具有更大的带宽,这意味着WebNFS很有可能在将来取代超文本传输协议(HTTP)而成为Web数据传输的标准。

    Solaris 10中,默认安装NFS 4,它比起NFS 3主要有以下改进:

     在NFS V4协议中,文件加锁的实现和以前的NFS协议有很大的不同。为文件加锁的RPC操作从分离的协议移到了核心协议之中,而rpc.lockdrpc.statdrpc.mountdNFS V4中将不再被使用,但它们仍然存在于Solaris 10系统之中,以便支持NFS 3

    NFS 4.0版的Solaris实现与Kerberos V5完全集成,又称做SEAM,可以提供验证、完整性和保密性。

     使用NFS版本4后,文件将不再在前台文件系统中进行高速缓存。后台文件系统将提供所有文件访问权。并且,由于前台文件系统中没有高速缓存任何文件,因此特定于CacheFS的安装选项(该选项影响前台文件系统)将被忽略。特定于CacheFS的安装选项不适用于后台文件系统。

    12.3.2 NFS服务器的设置

    要想使NFS服务器能够工作,只需要做两个方面的工作,首先是设定共享的目录,其次是启动NFS服务器。

    1.设定、检查和取消共享的目录

    设定共享的目录

    使用share可以实现文件系统和目录的共享。例如,如果我们希望将host1上的/var/mail目录共享给host2,则在host1上可以使用下列命令:

    host1#share -F nfs -o rw=host2 /var/mail

    在该例中,“-F nfs”代表“NFS的文件系统”。如果我们还想将该目录共享给host3host4,可以使用下面的命令:

    host1#share -F nfs -o rw=host2host3host4 /var/mail

    rw”是“读写”的意思,如果我们只共享一个CD-ROM,则只须共享它的只读权限:

    host1#share -F nfs -o ro /cdrom

    NFS还有一个真正的特点,就是在将自己的目录共享给客户机时,还能挂接上客户机共享的目录。比如,host1将自己的/var.mail目录共享给了host2host3host4,如果此时host2也有共享目录/usr/local/且允许host1挂接,那么host1就可以将/usr/local/挂接到本地。

    再举一个share命令的例子,将host1的目录/exprot/home/games共享:

    host1# share -F nfs -o ro=@192.168.0.0/16:host2 ,root=host3 /export/home/games

    结果表明:192.168.0.0这个B类网的机器和host2主机有读的权限;host3主机的root用户可以对共享资源有超级用户访问权限。但需要说明的是,即使host3主机的root用户可以对共享资源有超级用户访问权限,对共享目录/exprot/home/games也是只读,因为服务器本地权限大于任何share的权限。

    Share命令是NFS服务器上的一个重要的命令,该命令还有以下参数。

    # share:显示所有可以安装的资源,不管它是否已经被安装。

    # share [ -F filesystem ] [ -o options ] [-d description ] pathname-to-resource:指定共享文件。

    -F file system type:指定被共享的文件系统类型。

    -o options:指定客户对资源访问的类型。

    -d description:共享资源的简单描述。当你share命令不带任何参数运行,它就会被显示。

    pathname-to-resource:在服务器上共享的资源名字。

    -o:指定了允许客户访问共享资源的用户权限。具体如下。

    rw:表示用户可读/写,是默认值。

    rw=client1client2指定客户端用户可以有读/写权限。可以有很多用户,用冒号分隔。

    ro:表示只读。

    ro=client1client2 指定用户client1client2只读。client1可以是用户名,也可以是IP地址,或者一个网段。例如:ro=@192.168.0.0/16

    root=clientclient2 指定client1client2上的root用户对共享资源有超级用户的权限。但是,它们的优先级小于nfs服务器的本地权限。

    在终端上运行share命令可以立即生效,但系统重新启动后就会消失。如果将share命令写到/etc/dfs/dfstab配置文件中文件中的话,就可以在启动NFS服务的时候自动加载。写在dfstab配置文件中的格式上面介绍的终端命令行输入是一样的。此外,还可以使用下面两个命令手工加载和卸载。

    # shareall:共享所有列在/etc/dfs/dfstab中的共享资源。

    # unshareall:取消所有列在/etc/dfs/dfstab中的共享资源。

    检查共享目录的设置

    # dfshares

    用以查看服务器的共享资源。

    例如:

    host1#share –F nfs –o rw=host2 /var/mail

    host1# dfshares

    RESOURCE SERVER ACCESS TRANSPORT

    Host1:/var/mail host1 - -

    详细解释如下:

    resource:可被远程调用的资源的主机和路径名。

    Server:指定资源的系统名称。

    Access:服务器指定的权限,默认是rw,显示为“-”

    Transport:指定共享资源的端口。

    # dfmounts命令

    显示服务器上查看共享资源被利用的状况。

    host1# dfmounts

    RESOURCE SERVER PATHNAME CLIENTS

    - host1 /var/mail host2, host3, host4

    详细解释如下:

    resource:共享资料名称。

    server pathname:共享资料目录。

    Client:连接的客户端。

    取消目录的共享

    # unshare [ -F nfs ] path-to-resource

    -F nfs:指定系统类型,默认。

    path-to-resource:指定共享路径。

    例如:

    # unshare /export/home/games

    取消/export/home/games目录共享了。

    2.启动和关闭NFS服务器

    启动关闭系统默认版本NFS服务器。

    启动:# svcadm enable network/nfs/server

    关闭:# svcadm disable network/nfs/server

    启动和关闭以前版本的NFS服务器。

    /etc/default/nfs配置文件中可以更改默认启动NFS服务器的版本。主要是更改以下两个参数:

    NFS_SERVER_VERSMAX=value

    NFS_SERVER_VERSMIN=value

    如将使用NFS版本3,就将value值改为3。然后再使用svcadm启动服务器。

    12.3.3 NFS客户端的设置

    要使NFS客户端正常工作,首先须查看客户端的NFS服务是否启动,然后查看NFS服务器的共享目录情况,如果共享目录正常,就可以mount服务器的目录到本地。

    1.查看客户端的NFS服务

    查看客户端的NFS服务,使用下面命令:

    #svcs |grep nfs

    如果要启动系统默认版本NFS客户端服务:

    # svcadm enable network/nfs/server

    关闭服务使用:

    # svcadm disable network/nfs/server

    如果要启动非系统默认版本的NFS客户端服务,也需要更改/etc/default/nfs配置文件,主要是下面两个参数:

    NFS_CLIENT_VERSMAX=value

    NFS_CLIENT_VERSMIN=value

    例如,如果使用NFS版本3,就将value值改为3。然后在使用svcadm启动客户端服务。

    2.检测nfs服务器的共享目录

    检查nfs服务器的共享目录就使用下面的命令:

    # showmount [ -ade ] <hostname>

    -a:显示已经已经使用的目录和来自哪个nfs服务器。

    -d:显示已经被远程安装的目录。

    -e:显示可以被安装的目录。一般用-e来查看远程主机的共享目录。

    3.将共享目录mount到本地

    # mount [ -F nfs ] [ -o options ] path-to-resource path-to-local-mount-point

    -F nfs:指定共享文件系统,默认的。没必要指定。

    -o options:指定选项,如权限。默认rw,可读/写。也可以ro-只读。

    path-to-rescource:指定nfs服务器的主机名和共享资源路径。

    path-to-local-mount-point:指定共享资源在本地的mount点。

    例如:

    host2# mkdir /games

    host2# mount host1:/export/home/games /games

    共享远程主机host1/export/home/games目录,默认可读写,挂接在本地的/games目录上。

    取消共享

    # umount [-F nfs] remote-path-to-resource path-to-local-mount-point

    -F nfs:默认的文件系统。

    remote-path-to-resource:远程主机和共享目录路径,主机和共享目录路径用冒号分隔。

    path-to-local-mount-point:本地主机挂点。

    例如:

    host2# umount host1:/export/home/games /games

    取消远程主机host1上的/exprot/home/games这个目录的在本地/games上的共享。

    12.3.4 NFS的性能管理

    NFS的性能由下列多种因素决定:

     服务器的CPU的速度和个数;

     服务器的物理内存和虚拟内存大小;

     服务器的磁盘速度;

     服务器的系统负载大小;

     网络带宽;

     同时提供服务的客户机的数量;

     域名查询速度。

    无论在客户机还是服务器上,我们都可以通过运行nfsstat命令来持续收集性能的统计数据。下面的命令是在服务器端运行的,我们可以看到成功调用和失败调用的数值。

    #nfsstat-s

    server nfs:

    calls badcalls

    575637355 3433

    使用nfsstat-z命令,可以使上面统计的数据归零。

    12.3.5 NFS配置文件介绍

    Solaris 10中,有一些NFS的配置文件,对我们理解和调试出更有效的NFS服务有很大的帮助。下面简单介绍一些比较常用的文件,如表12-5所示。

    12-5 NFS配置文件

    文件名

    功 能

    /etc/default/nfs

    列出有关lockdnfsd进程的设置信息

    /etc/default/nfslogd

    列出nfslogd进程配置信息

    /etc/dfs/dfstab

    列出本地资源被共享的信息

    /etc/dfs/fstypes

    列出远程文件系统的类型

    /etc/rmtab

    列出被远程客户机mount上的目录

    /etc/dfs/sharetab

    列出本地和远程主机被共享的资源

    12.3.6 NFS文件系统自动挂接

    用户使用NFS服务时,使用完远程资源后经常会忘记卸载(umount),这就造成了网络资源的浪费。如果服务器发生了崩溃,还会在客户机上留下一些挂起的进程。自动挂接器(automounter)可以帮助我们解决这个问题,它安装在NFS服务的客户机上,当用户访问远程文件系统时才自动挂接该NFS文件系统,并在文件连续5分钟不使用的情况下自动卸载该NFS文件系统。

    这样看起来自动挂接器就像NFS服务的一种延伸,不过在Solaris系统中,它有一个专门的服务名称叫“autofs”

    在介绍autofs服务之前,我们必须先了解“自动挂接器映像”。

    1.自动挂接器映像

    什么是自动挂接器映像?其实就是本地文件系统目录与远程文件系统目录的对应关系。比如,在本地键入“/staff”目录,系统就会自动将它与远程主机上的“/export/home”目录对应起来。这是个一一对应的关系。如何建立这个对应关系,以及如何管理它,我们下面将会详细进行介绍。

    间接映像

    间接映像是自动挂接器最常用的一种映像。间接映像文件通常保存在/etc目录下,它的存在形式通常是auto_directory。其中,“directory”是间接映像所负责挂接目录的前缀(不带斜线)。比如,负责挂接远程系统/home目录的间接映像名通常为auto_home。这个auto_home文件就位于客户机的/etc目录下,它的内容是:

    host2# /etc/auto_home – home directory map for automounter

    user1 host1:/export/home/user1

    user2 host1:/export/home/user2

    user3 host3:/export/home/user3

    间接映像可以确定/home目录是自动控制的。比如本例中,user1user2user3分别对应的本地目录是home/user1home/user2home/user3。前两项要求自动挂接器分别从服务器host1上挂接/export/home/user1目录和/export/home/user2目录。最后一项则说明/user3目录应该到host3上去挂接。

    直接映像

    直接映像文件也是在/etc目录下。与间接映像不同的是,它的名称是固定的,叫auto_direct文件名。下面以一个/etc/auto_direct文件内容为例。

    host2# /etc/auto_direct -Direct Automount map

    /opt/user1 host1:/export/home/user1

    /usr/user2 host1:/export/home/user2

    /user3 host3:/export/home/user3

    当用户访问客户机本地目录/opt/user1/usr/user2时,所对应的目录分别是host1主机上的/export/home/user1/export/home/user2。当用户访问客户机本地目录/user3时,对应的是host3主机上的/export/home/user3目录。

    主控映像

    主控映像就是当autofs服务启动后,通过主控映像控制文件来决定到哪里去找直接映像和间接映像。无论是直接映像还是间接映像,都是通过主控映像文件与autofs服务建立联系的。主控映像文件在/etc目录下,名为auto_master。下面是一个主控文件的内容:

    #Master map for automounter

    /home auto_home

    /- auto_direct

    其中,/home为间接映像的目录名。/-表示为直接映像。

    设置完这些控制文件后,我们再启动autofs服务,就可以实现NFS的自动挂接了。

    2.自动挂接器的启动与停止

    启动autofs服务:

    # svcadm enable system/filesystem/autofs

    关闭autofs服务:

    # svcadm disable system/filesystem/autofs

  • SCREEN命令 转贴

    2010-12-31 12:52:22

    使用telnet或SSH远程登录linux时,如果连接非正常中断,重新连接时,系统将开一个新的session,无法恢复原来的 session.screen命令可以解决这个问题。Screen工具是一个终端多路转接器,在本质上,这意味着你能够使用一个单一的终端窗口运行多终端的应用。

    screen命令介绍


    1. $:screen    创建一个screen
    2. $:screen -ls 显示所有的screen会话
    3. $:screen -d  脱离当前screen ,返回正常shell
    4. $:screen -r 6361(作者注:huihuaID,用session -ls可以得到) 进入指定screen
     
    linux screen 命令详解

      功能说明:多重视窗管理程序。

      语  法:screen [-AmRvx -ls -wipe][-d <作业名称>][-h <行数>][-r <作业名称>][-s ][-S <作业名称>]

      补充说明:screen为多重视窗管理程序。此处所谓的视窗,是指一个全屏幕的文字模式画面。通常只有在使用telnet登入主机或是使用老式的终端机时,才有可能用到screen程序。

      参  数:
      -A  将所有的视窗都调整为目前终端机的大小。
      -d<作业名称>  将指定的screen作业离线。
      -h<行数>  指定视窗的缓冲区行数。
      -m  即使目前已在作业中的screen作业,仍强制建立新的screen作业。
      -r<作业名称>  恢复离线的screen作业。
      -R  先试图恢复离线的作业。若找不到离线的作业,即建立新的screen作业。
      -s  指定建立新视窗时,所要执行的shell。
      -S<作业名称>  指定screen作业的名称。
      -v  显示版本信息。
      -x  恢复之前离线的screen作业。
      -ls或--list  显示目前所有的screen作业。
      -wipe  检查目前所有的screen作业,并删除已经无法使用的screen作业。


    本文来自CSDN博客,转载请标明出处:http://blog.csdn.net/bat603/archive/2009/02/25/3936834.aspx

  • solaris 10配置ip

    2010-11-10 10:52:36

    ping命令加上-a或-s即可查看主机IP地址:
    #ping -a hostname
    or
    #ping -s hostname

    环境说明:

    Solaris 10 x86
    两块网卡
    网卡1:
    IP:192.168.19.218
    NETMASK:255.255.0.0

    网卡2:
    IP:192.168.0.218
    NETMASK:255.255.255.0

    网关:
    192.168.18.1

    配置IP过程


     

    1、确定网卡接口名

    一下红色的两行为网卡接口名

    # kstat -c net | grep net

    name: e1000g0 class: net
    name: e1000g1 class: net

    name: ip6stat class: net
    name: ipdrop class: net
    name: ipsec_stat class: net
    name: ipstat class: net
    name: ah_stat class: net
    name: esp_stat class: net
    name: lo0 class: net
    name: strstat class: net
    name: tcpstat class: net

    启动接口

    # ifconfig e1000g0 plumb
    # ifconfig e1000g1 plumb

    设置IP

    # ifconfig e1000g0 192.168.19.218 netmask 255.255.0.0 up
    # ifconfig e1000g1 192.168.0.218 netmask 255.255.255.0 up

    设置默认网关

    # route add default 192.168.18.1 add net default: gateway 192.168.18.1

    检查ip配置

    # ifconfig -a
    lo0: flags=2001000849<UP,LOOPBACK,RUNNING,MULTICAST,IPv4,VIRTUAL> mtu 8232 index 1
    inet 127.0.0.1 netmask ff000000
    e1000g0: flags=1000843<UP,BROADCAST,RUNNING,MULTICAST,IPv4> mtu 1500 index 2
    inet 192.168.19.218 netmask ffff0000 broadcast 192.168.255.255
    ether 0:c:29:46:38:c7
    e1000g1: flags=1000843<UP,BROADCAST,RUNNING,MULTICAST,IPv4> mtu 1500 index 3
    inet 0.0.0.0 netmask ff000000 broadcast 0.255.255.255
    ether 0:c:29:46:38:d1

    要使以上配置永久生效,按如下步骤修改各个文件

    修改/etc/hosts文件

    这个文件中指定ip地址与别名的对应关系,如果以后要修改ip地址,修改这个文件的ip就可以

    # cat /etc/hosts
    127.0.0.1 localhost
    192.168.19.218 oratest
    192.168.0.218 oratest_priv

    编辑网络接口文件

    修改接口文件,如果不存在就直接创建,这个文件确定网络接口、别名、ip三者的对应关系。
    有几个网卡,就有几个hostname.<接口名> 文件
    这个文件只有一行内容,对应于/etc/hosts文件中ip地址后的别名

    # cat /etc/hostname.e1000g0
    oratest

    # cat /etc/hostname.e1000g1
    oratest-priv

    修改默认网关的配置

    # cat /etc/defaultrouter
    192.168.18.1

    修改子网掩码配置

    # cat /etc/netmasks
    192.168.19.0 255.255.0.0
    192.168.0.0 255.255.255.0

     

     

  • telnet solaris

    2010-11-09 15:24:30

    svcadm disable telnet
    svcadm refresh svc:/network/ssh
  • 三个分段的.tar.gz文件,合并并解压

    2010-10-18 14:55:50

    gzcat hxrt5.0MP1_hpux_5.0MP1.dvd1.tar.gza[a-c]|tar xvf -
  • 主机与ISCSI设备之间三种连接方式

    2010-10-13 16:47:26

    存储设备和主机都通过以太网线连接到以太网络交换机上,通过IP网络来实现SCSI协议的传输。主机与ISCSI设备之间有三种连接方式:

      第一种:以太网卡+软件方式。

      主机端采用标准的以太网卡,安装Initiator软件,通过Initiator软件将以太网卡虚拟为ISCSI卡,实现主机和iSCSI设备之间的SCSI协议和TCP/IP协议传输功能。这种方式由于采用标准网卡,无需额外配置适配器,因此硬件成本最低。缺点是进行ISCSI包文和TCP/IP包文转换要点主机端的一部分资源。

      第二种:硬件TOE网卡实现方式。

      在这种方式中,主机采用TOE(TCP/IP Offloading Engine)网卡来连接网络,TCP/IP协议栈功能由TOE卡完成,而iSCSI层的功能仍旧由主机来完成。由于TOE卡也采用TCP/IP协议,相当于一块高性能的以太网卡,所以第二种方式也可以看做是第一种连接方式的特殊情况。

      第三种是iSCSI HBA卡实现方式。

      使用iSCSI存储适配器来完成服务器中的iSCSI层和TCP/IP协议栈功能。这种方式使得服务器CPU无需考虑iSCSI以及网络配置,对服务器而言,iSCSI存储器适配器是一个HBA设备,与服务器采用何种操作系统无关。该方式性能最好,但是价格也最为昂贵。

      后两种方式都需要在主机上安装专门的硬件板卡,而目前TOE网卡和iSCSI HBA的市场价格都比较贵。如果网络中主机数量比较多,那么网络总资金投入不见得会比FC+以太的双网结构低很多,网络的带宽和性能却相比双网结构差了很多

  • 要启程

    2010-07-31 00:06:56


    辞职了,不知何时能不为斗米折腰?不会泥足深陷吧。

    开学还早着呢,做些什么?

    降低欲望,才能心情飞扬。人没欲望不可能,只能尽量知足常乐。

    越接近真相,总也越丑陋。

    坚持跳绳,一定会有收获。

    闹闹有时好像很准。

    打算旅游了。LIVE OUTSIDE MYSELF.

    相信自己,自信,勇敢,坚强,这些确实与性格无关,要努力接近。



  • zt: 怎么看自己电脑是多少位的操作系统

    2009-05-26 10:53:47

    这里的64位技术是相对于32位而言的,这个位数指的是CPU GPRs(General-Purpose Registers,通用寄存器)的数据宽度为64位,64位指令集就是运行64位数据的指令,也就是说处理器一次可以运行64bit数据。64bit处理器并非现在才有的,在高端的RISC(Reduced Instruction Set Computing,精简指令集计算机)很早就有64bit处理器了 
    64bit计算主要有两大优点:可以进行更大范围的整数运算;可以支持更大的内存。不能因为数字上的变化,而简单的认为64bit处理器的性能是32bit处理器性能的两倍。实际上在32bit应用下,32bit处理器的性能甚至会更强,即使是64bit处理器,目前情况下也是在32bit应用下性能更强。所以要认清64bit处理器的优势,但不可迷信64bit 

    8位处理器、16位处理器、32位处理器和64位处理器,其计数都是8的倍数。它表示一个时钟周期里,处理器处理的二进制代码数。“0”和“1”就是二进制代码,线路上有电信号,则计做1,没有电信号则为0。8位机有8条线路,每个时钟周期有8个电信号,组成一个字节。所以,随8位处理器上升至64位处理器,每个时钟周期传送1个字节到8个字节,关联到时钟速度提高到若干个千兆赫之后,处理器处理信息的能力越来越大。 

    在开始>运行中输入“winver”,如果你的系统是64位的,同样会明确标示出“x64 Edition”。 

    在开始>运行中输入“cmd”,然后在命令提示符窗口中输入“systeminfo”,如果你的系统是64位的,会在“OS 名称: Microsoft
    Windows XP Professional”一行后明确标示出“x64 Edition”,否则你的系统就是32位的。 

    打开我的电脑属性,没有“物理地址扩展”的是32位,有“物理地址扩展”的是64位。
  • lr agent 启动

    2009-05-18 11:42:18

    开机自动启动可以:
    C:\Progra~1\Mercury\LoadRunner\LAUNCH_SERVICE\bin\magentservice.exe -install
  • apache & tomcat

    2009-03-01 00:35:19


    http://www.enet.com.cn/article/2007/0929/A20070929848927.shtml 

    配置服务器:

      1、配置Tomcat

      查找目录下的conf/workers.properties文件,并对比下方文本内容,如有不同以下方内容为准修改。

      workers.tomcat_home=d:\Tomcat #让mod_jk模块知道Tomcat的位置

      workers.java_home=d:\Java\jre1.5.0_06 #让mod_jk模块知道jre的位置

      ps=\

      worker.list=ajp13 #模块版本

      worker.ajp13.port=8009 #工作端口,若没占用则不用修改

      worker.ajp13.host=localhost #本机,若上面的Apache主机不为localhost,作相应修改

      worker.ajp13.type=ajp13 #类型

      worker.ajp13.lbfactor=1 #代理数,不用修改

      如果文件不存在则创建。并填充上述内容。

      2、配置Apache

      打开d:\Apache\Apache2\conf下的httpd.conf,在最后加入下面这段代码并保存。

      #设置Apache与Tomcat之间的连接,让Apache遇到jsp文件时,在后台将其交由Tomcat去处理

      LoadModule jk_module modules/mod_jk_2.0.55.so

      #此处mod_jk的文件为你下载的文件

      JkWorkersFile "d:/Tomcat/conf/workers.properties"

      #指定tomcat监听配置文件地址

      JkLogFile "d:/Tomcat/logs/mod_jk2.log"

      #指定日志存放位置

      JkLogLevel info

      #设置虚拟主机

      ServerAdmin localhost

      DocumentRoot d:/test1

      #您的站点项目所在路径,应与tomcat中的目录设置相同

      ServerName localhost

      DirectoryIndex index.html index.htm index.jsp

      ErrorLog logs/shsc-error_log.txt

      CustomLog logs/shsc-access_log.txt common

      JkMount /servlet/* ajp13

      #让Apache支持对servlet传送,用以Tomcat解析

      JkMount /*.jsp ajp13

      #让Apache支持对jsp传送,用以Tomcat解析

      JkMount /*.do ajp13

      #让Apache支持对.do传送,用以Tomcat解析

      #开头的行为注释,可以删除。此处的配置我是以设置虚拟目录,重新指定了serverName,DocumentRoot路径的方式配置站 点,实际上,Apache的配置可以非常灵活,你也可以不采用虚拟目录的方式,而直接去修改站点的默认配置,使用任意文本编辑工具,搜索如 ServerName,DocumentRoot,ServerAdmin等相关项,然后将该项的配置根据你的实际情况进行修改即可。我建议大家可以多多 尝试不同的配置,这是一种很有乐趣的体验。

      所有的修改完成这后,再次执行d:\Apache\Apache2\bin\Apache.exe -t 如果看到"Syntax OK",说明你所有配置无误,双击窗口的托盘中的图标,然后点击Start运行。

      在地址栏中分别输入http://localhost/,与http://localhost:8080/若结果相同,Apache与Tomcat整合成功。

  • apache tomcat配置

    2009-03-01 00:30:52


    apache安装目录为APACHE_HOME
    tomcat安装目录为TOMCAT_HOME (要设到环境变量中)
    jdk安装目录为JAVA_HOME(要设到环境变量中)
    1.安装apache:(假定安装目录为APACHE_HOME,根据你实际安装自行替换)
    废话不多说,安装后修改APACHE_HOME/CONF/httpd.conf 以下6个地方:
    1) Port 8080 或者80 随你
    2) ServerName localhost
    3) DocumentRoot "e:/www" (为了发布方便,不如自己建个目录作为文档根)
    4) 把原来的<Directory "APACHE_HOME/htdocs">改为
    <Directory "e:/www">
    5) 添加index.jsp为缺省的主索引文件
    <IfModule mod_dir.c>
    DirectoryIndex index.html index.jsp
    </IfModule>
    6) 这是最关键一步,在httpd.conf最后加上
    #tomcat支持
    include TOMCAT_HOME/conf/mod_jk.conf-auto
    只需要这一句就够了,别听那些白痴的话,加上什么tomcat-apache.conf,那没用.
    把mod_jk.dll拷贝进APACHE_HOME/module目录
    这会先不管apache了,来设置tomcat3.2
    步骤:
    把tomcat解压缩,将它真正的目录jarakar-tomcat拷贝到你要的目录名TOMCAT_HOME
    修改TOMCAT_HOME下的conf目录中的server.xml
    1) 如果你不想看TOMCAT启动信息,这么做:
    <Logger name="tc_log"
    path="logs/tomcat.log"
    verbosityLevel = "INFORMATION"
    />
    增加一个PATH="logs/tomcat.log" 就可以了
    2) 让tomcat改到8081上,一般来说www服务在80或者8080上:
    <!-- Normal HTTP -->
    <Connector className="org.apache.tomcat.service.PoolTcpConnector">
    <Parameter name="handler"
    value="org.apache.tomcat.service.http.HttpConnectionHandler"/>
    <Parameter name="port" value="8081"/>
    </Connector>
    3)增加APJ13协议支持
    <!-- Apache AJP13 support. This is also used to shut down tomcat. -->
    <Connector className="org.apache.tomcat.service.PoolTcpConnector">
    <Parameter name="handler" value="org.apache.tomcat.service.connector.Ajp13
    ConnectionHandler"/>
    <Parameter name="port" value="8009"/>
    </Connector>
    就放在原来的APJ12连接器后面就可以了
    4)配合APACHE修改文档根目录
    <!-- 文档根目录 -->
    <Context path="/" docBase="e:/www" >
    </Context>
    5)为了用例子测试,还得改一下EXAMPLES的CONTEXT:
    <Context path="/examples"
    docBase="TOMCAT_HOME/webapps/examples" crossContext="false" >
    </Context>
    要使用MOD_JK还得改一下同一目录下的WORKERS.PROPERTIES文件:
    1) workers.tomcat_home=TOMCAT_HOME
    2) workers.java_home=JAVA_HOME
    3) ps= 我爱windows 赫赫
    现在ok了,开始启动!
    别慌,还有启动顺序问题,注意啊,先启动tomcat让它自己修改一下配置,第一次一定
    要先tomcat,以后除非修改tomcat的设置,都可以先启动apache了。
    ok 来启动tomcat:运行TOMCAT_HOME/bin下面的startup.bat
    看到:Startting tomcat. Check logs/tomcat.log for error messages.那就对了
    再来检查tomcat的情况
    先随便在e:www里面放个index.jsp文件,内容是
    JAVA天堂


    <%="啊哈!jsp第一次运行!"%>
    用浏览器打开http://localhost:8081
    如果看到上面的话出现,那么根文档就成功了,再来用例子测试一下,用浏览器打开:
    http://localhost:8081/examples/jsp
    运行猜数字游戏,如果正确了,说明咱们的examples上下文也关联正确。这就简单了。
    剩下就是运行apache了
    运行apache,看到这么一行:
    Apache/1.3.14 (win32) with mod_jk running...那就对了
    再来测试它们的组合,用浏览器打开http://localhost:8080(我假设你用8080端口,如
    果是80端口,那就用http://localhost
    还是看到那句“啊哈!jsp第一次运行!”
    这就说明apache和tomcat连上了!

  • Apache与Tomcat的区别

    2009-03-01 00:23:13


    APACHE是一个web服务器环境程序 启用他可以作为web服务器使用 不过只支持静态网页 如(asp,php,cgi,jsp)等动态网页的就不行
    如 果要在APACHE环境下运行jsp 的话就需要一个解释器来执行jsp网页  而这个jsp解释器就是TOMCAT,  为什么还要JDK呢?因为jsp需要连接数据库的话 就要jdk来提供连接数据库的驱程,所以要运行jsp的web服务器平台就需要APACHE+TOMCAT+JDK

    整合的好处是:
    如果客户端请求的是静态页面,则只需要Apache服务器响应请求
    如果客户端请求动态页面,则是Tomcat服务器响应请求
    因为jsp是服务器端解释代码的,这样整合就可以减少Tomcat的服务开销



  • 利用 mount 指令解決 Read-only file system 問題

    2009-01-21 17:20:41

    mount -o remount,rw /
  • 服务器远程桌面连接连接数过多,强行登陆方法!

    2008-08-20 14:59:55

    服务器远程桌面连接连接数过多,强行登陆方法!
    在 开始菜单 运行里输入:mstsc /console /v:218.6.8.232 

    把IP换成你的IP即可。
  • Alpha&Beta测试

    2008-01-21 11:15:36

    Alpha testing (),是由一个用户在开发环境下进行的测试,也可以是公司内部的用户在模拟实际操作环境下进行的受控测试,Alpha测试不能由程序员或测试员完成。
    Beta testing(β测试),测试是软件的多个用户在一个或多个用户的实际使用环境下进行的测试。开发者通常不在测试现场,Beta测试不能由程序员或测试员完成。
  • 如何安装并测试MySQL(ZT)

    2007-08-19 10:50:14

      PHP+MySQL+Linux目前已逐渐成为小型web服务器的一种经典组合。在Windows环境下构筑和调试MySQL数据库是许多网站开发者的一种首选。本人在Windows98环境下初学MySQL,现将学习过程与经验总结出来供大家参考。

      1、下载mysql-3.23.35-win.zip并解压;

      2、运行setup.exe;选择d:mysql,"tyical install"

      3、启动mysql,有如下方法:

      方法一:使用winmysqladmin

      1)、进入d::mysqlbin目录,运行winmysqladmin.exe,在屏幕右下角的任务栏内会有一个带红色的图符

      2)、鼠标左键点击该图符,选择“show me”,出现“WinMySQLAdmin”操作界面;首次运行时会中间会出现一个对话框要求输入并设置你的用户名和口令

      3)、选择“My.INI setup”

      4)、在“mysqld file”中选择“mysqld-opt”(win9x)或“mysqld-nt”(winNT)

      5)、选择“Pick-up or Edit my.ini values”可以在右边窗口内对你的my.ini文件进行编辑

      6)、选择“Save Modification”保存你的my.ini文件

      7)、如果你想快速使用winmysqladmin(开机时自动运行),选择“Create ShortCut on Start Menu”

      8)、测试:

      进入DOS界面;

      在d:mysqlbin目录下运行mysql,进入mysql交互操作界面

      输入show databases并回车,屏幕显示出当前已有的两个数据库mysql和test

      方法二:不使用winmysqladmin

      1)、在DOS窗口下,进入d:/mysql/bin目录

      2)、win9X下)运行:

      mysqld

      在NT下运行:

      mysqld-nt --standalone

      3)、此后,mysql在后台运行

      4)、测试mysql:(在d:/mysql/bin目录下)

      a)、mysqlshow 正常时显示已有的两个数据库mysql和test

      b)、mysqlshow -u root mysql 正常时显示数据库mysql里的五个表:columns_priv,db,host,tables_priv,user

      c)、mysqladmin version status proc 显示版本号、状态、进程信息等

      d)、mysql test 进入mysql操作界面,当前数据库为test

      5)、mysql关闭方法: mysqladmin -u root shutdown

      4、至此,MySQL已成功安装,接着可以熟悉MySQL的常用命令并创建自己的数据库了。

  • 一般测试过程--测试用例(Test Cases)(ZT)

    2007-08-19 10:46:14

    1、如何创建Test Cases

    Test Cases基本要素:
            1 简明的标题(说明测试的目的)
            2 用例的优先级,测试所需时间
            3 初始化条件,如何构造测试环境
            4 执行测试的详细步骤
            5 期望Test Cases执行后的正确结果

    关于测试用例的优先级别的设定:
            pri1 - 基本的功能
            pri2 - 错误的条件,界限用例(最大值,最小值...)
            pri3 - 极端的条件,边缘用例

    编写Test Cases的注意事项:
            一个好的Test Cases的重要性不亚于一段好的代码,在写Case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需要有一个具有自我解释功能的标题,将测试的目的说清楚。(例如:按下“ALT+F+C”关闭“XXXX”主窗体。)
            2 足够详细准确的内容,即使是一个对所要测试的内容根本不了解的新手,也能准确的按照所写的Test Cases完成测试。
            3 拒绝重复的测试用例
            4 不要有模糊的,个性化和想当然的Test Cases(例如:用各种方法打开对话框“XXXX”)
            5 尽量提供一些于Test Cases相关的参考

    当你在写完cases的时候最好带着一下几个问题检查一下你的case:
            1 你的test case的标题是否体现了该用例详细而精确的目的性
            2 你的test case对于一个新手来说是否能让他们精确的执行
            3 你的test case是否有重复
            4 你的test case中的步骤是否清晰,让人一看就能很明白的执行
            5 你定义的执行结果是否能让人很清楚的意识到他跑完这个case后是成功还是失败

    2、运行Test Cases
            根据Test Cases的优先级和不同的测试阶段运行测试用例,运行时要注意Case的优先级(有必要时可以对其进行修改)和测试方式(手动测试还是自动化测试等),并最终记录测试结果。

    3、记录测试结果
            记录在不同测试阶段(Test Pass 1, Regression 1, Test Pass 2…UI Freeze.. Regression 2….Final Test Pass.)运行Test Cases的结果,一般分四种结果Blocked(记录bug号和原因)、Failed(记录bug号和原因)、Not Run(记录原因)、Pass。

    4、何时再修改并创建新的Test Cases
            1 测试目标一些特性的改变
            2 Test Cases的优先级发生改变
            3 代码改变
            4 发现新的Bug但用例库中没有与之相关的Test Case
            5 发现新的Bug但用例库中已经存在与之相关的Test Case

211/212>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