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环效应 引发的误区

上一篇 / 下一篇  2012-08-21 13:40:23


  ★什么是“光环效应”
  考虑到某些同学比较健忘,还考虑到某些同学没有看过上次的帖子,俺再啰嗦一下“光环效应”的解释。
  “光环效应”也叫“光晕效应”或“晕轮效应”,是指对某人的某个显著的局部特征的看法被盲目扩大化,变成对此人整体的看法。维基百科的解释在“这里”。
  上述这个定义是针对“人”而言的,不妨称之为狭义的光环效应。假如把上述定义中的“某人”替换成“某事物”,这种效应依然存在,俺暂且称之为广义的光环效应。
  另外,很多同学误以为光环效应中所说的“显著特征”就是指优点。其实捏,某些显著的缺点也会引起光环效应。后面的介绍中,俺会把优点引发的光环效应称为“正面光环效应”,反之则称为“负面光环效应”。

  ★负面影响举例
  为了先给大伙儿一个较深刻印象,俺先来举几个例子。
  ◇偶像崇拜
  所谓的“偶像崇拜”,古今中外,屡见不鲜。随便举几个例子:比如当今的追星族(貌似各国都有)、比如文革时期的红卫兵崇拜XXX、比如德国的民众崇拜希特勒、......上述这些(崇拜偶像的)人都是受到了“光环效应”的影响,而导致了这种狂热的行为。

  ◇技术口水战
  在IT领域有很多光环效应的例子(尤其是广义的光环效应),先来说说口水战这事儿。
  俺最深恶痛绝口水战首推“编程语言口水战”(所以俺凡是写编程语言的帖子,都很小心,生怕被口水淹死)。这类口水战常见诸于各大BBS,且往往旷日持久。参与其中的狂热斗士,大都属于某个编程语言的fans。当他/她开始学习这门编程语言的时候,由于被该语言相关的某个显著特点(比如语法、库、应用)所吸引,继而为之倾倒;然后光环效应开始在头脑中发酵,导致该fans对这门语言的缺点视而不见;然后这些fans但凡听到有人批评此语言的缺点就火冒三丈、暴跳如雷;然后口水战就轰轰烈烈地开打了......
  其实IT行业的口水战,绝不仅仅限于编程语言。比如操作系统领域有“Windows vs Linux vs Mac”、编辑器领域有“Emacs vs VI”、POSIX桌面环境有“KDE vs Gnome”、RIA开发有“Flex vs Silverlight”、......上述这个清单,俺还可以继续列出一大堆(貌似口水战在每一个IT领域都会出现)。虽说这些口水战所属的领域差别巨大,但导致其产生的心理学根源是类似的(后面会说)。

  ◇技术银弹
  关于啥是“银弹”,俺当初在点评《人月神话》的时候,有专门提到,请看“这里”。
  IT行业(尤其是软件业)经常充斥着各式各样的“银弹”,号称包治百病。比如软件行业曾经鼓吹过的银弹有如下:“面向对象、组件技术、设计模式、 CMM、UML、敏捷开发、RAD、SOA、......”。当然,很多忽悠银弹的家伙,是出于商业目的,这与本贴的主题无关。但是忽悠出来的银弹还是有很多人相信,这就很有意思了。那些被忽悠的人,之所以对银弹的效果深信不疑,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归因为光环效应。

  ◇某些民族偏见
  前面几个例子都和正面光环效应有关,俺再来举一个负面的例子。在说这个例子之前先声明:俺不是哈日族,而且也不认同日本的文化。
  比如国内的很多人,对于日本人的看法都过于片面,陷入了负面光环效应的误区。这些人但凡提到和日本有关的东西,立马一脸的不屑,开口就是一顿贬谪之词。不把日本人骂得狗血喷头,誓不罢休。为啥会这样捏?俺斗胆揣测一番。
  大部分国人对日本(包括民族、文化等方面)的了解,都始于抗日战争相关的材料(比如小时候看的抗战题材电影、某些小学教材上的内容、等等)。由于这些资料都是刻意强化日本人丑陋的一面,接触久了,难免会引发负面的光环效应,把日本在二战中的缺点盲目扩大到其它的方方面面,进而全面贬低/否定和日本相关的一切东西。

  ★它是如何起作用的?
  前面举了这许多例子,足见光环效应的影响范围之广。俺结合自个儿的理解,分析一下这玩意儿的作用为啥这么强烈。事先声明:俺不是心理学专业的。所以下面的分析总结大伙儿姑且听之,可别跟俺较真哦 :-)
  ◇一致性原则
  在《影响力》这本书中(在之前的帖子,俺大肆鼓吹过此书,建议没看过的同学一定要看看),介绍了一致性原则。通俗地说,就是:人的潜意识里有保持各种东东(包括观点、看法、立场......)一致性的倾向。具体表现在:当你正面评价某对象(包括人或事物)时,你在潜意识里会排斥该对象的负面评价;反之亦然。
  比如当你很喜欢自己的情人(或配偶)时,你在潜意识里面就会排斥掉对方的缺点和不足。这种排斥的行为是下意识(可能是“本我”)进行的,甚至你自己(也就是“自我”)都没有察觉到。

  ◇和“首因效应”相结合
  所谓的“首因效应”,通俗地说就是第一印象或先入为主。在你对某人(某事物)进行认知的过程中,第一印象会很深刻。如果这个第一印象所接收到的正好又是对方某个鲜明的特征,那“首因效应”和“光环效应”就会叠加起来,效果会更加明显。
  比如通常所说的“一见钟情”,往往是结合了首因效应和正面光环效应。

  ◇选择性“失察”和选择性“失忆”
  当某个对象的光环效应开始显现之后,有些人就会出现"选择性失察"或"选择性失忆"。这里所说的“失察”,就是对某些东西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比如前面提到的追星族,只观察到偶像的优点,而看不到偶像的缺点(也就是选择性失察);即使偶像发生重大的丑闻/绯闻,很多追星族也会出现选择性失忆,对这些丑闻 /绯闻,淡忘得特别快。
  选择性“失察”和选择性“失忆”的起因,可能是由“一致性原理”引起;而选择性“失察”和选择性“失忆”的结果,又强化了认知的一致性。两者形成正反馈,互相强化,使得认知的“光晕”越变越大。

  ★如何避免它的负面影响
  看到这里,有些同学肯定在琢磨:要咋样防止光环效应的负面影响捏?下面来说说俺的几个方法(是否管用,因人而异)。
  ◇避免过早下结论
  当你初次接触某个对象时,切勿轻易下结论。草率下结论容易触发潜意识里面的“一致性原理”,进而影响你做出客观的判断。
  另外,初次接触某个对象时,前面提到的“首因效应”很有可能会干扰你的判断。这也是避免匆忙下结论的原因之一。

  ◇优缺点都有所了解,再下结论
  刚才说到不要过早下结论,那要等到啥时候才能定论捏?俺的习惯是:至少要收集某个东东的优点和缺点、正面和反面的信息之后,才会考虑去下结论。当你光了解某个对象的优点或者光知道其缺点,那做出的结论往往有失偏颇,不够客观。

  ◇适当考虑反面的特质
  当你非常喜欢/热衷某个东东(可能是某个或某事物)时,不妨反问一下自己,这个东东难道没有什么缺点吗?反之,如果你非常反感/厌恶某东东时,也可以刻意反问自己,这个东东难道没啥优点吗?
  通过这样的反思,或许有助于你发觉原先认知的误区。

TAG:

 

评分:0

我来说两句

日历

« 2024-03-22  
     12
3456789
10111213141516
17181920212223
24252627282930
31      

数据统计

  • 访问量: 342480
  • 日志数: 46
  • 图片数: 2
  • 文件数: 4
  • 书签数: 1
  • 建立时间: 2012-08-01
  • 更新时间: 2019-02-20

RSS订阅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