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系统测试的思考

上一篇 / 下一篇  2011-11-20 16:17:28

网络产品的系统测试也做了几年,主要都是黑盒测试。黑盒的系统测试更关注于从应用场景出发,从测试数据,SUT(System Under Testing)的配置,DUT(Device Under Testing)的操作三个方面,运行系统测试方法进行测试。对从目前的实践看,目前我们所采用的系统测试策略在项目中取得了很大的成效,我归纳了一下,主要得益于如下几点:

(1)稳定性叠加的测试策略。目前的系统测试,关于两个层面的稳定性内容。一个是SUT,整个被测系统间设备的交互;一个是DUT,被测设备开启的各功能间的交互。对SUT层面,我们是通过功能的部署达到交互的效果。这里头有一个很重要的技术问题需要解决,即设备的定位,功能,性能都存在较大差异,如何进行部署?我们采用的方法主要有2个:一个是应用场景的叠加;一个是根据ISO/RM参考模型,DUT间对等层功能的叠加。通过这2种策略,能很好解决这个问题。那DUT内部功能的叠加如何进行?这个主要是通过设备的功能需求规格,我们将需要开启叠加的功能,根据ISO/RM模型,逐个进行叠加。这2个层面的设计,在实践中,是统一一起进行考虑。

(2)系统稳定性测试方法的应用。目前的实践中,我们归纳总结出的方法主要有容量测试,压力测试,负面测试,功能交互和攻击测试。在具体测试应用中,一个好的测试例,综合应用了上述的多种方法。

目前我们的系统测试主要是关注于被测设备的稳定性。在项目测试实践中,系统的稳定性测试策略主要包括2块内容。一个是内测阶段,我们更关注于SUT/DUT的稳定性增长测试。在项目内测准入/准出阶段,我们更关注于SUT/DUT的稳定性验收测试。

上述的测试实践,确实能为项目带来很好的稳定性bug绩效产出,也最大程度降低了系统测试对测试执行人员技能的依赖。一个测试执行人员掌握上述(2)中的方法和经过初步的执行培训,即使对被测对象了解不深,也可以获得一定的稳定性测试执行产出。

不过,上述的方法还是存在很多的问题。主要是测试质量和测试效率的问题。分析如下:

(1)测试质量。在稳定性增长测试阶段,上述的方法,从目前的评估看,只能达到中级的稳定性测试质量。从项目度量数据的统计看,还是存在一定的测试遗漏。另外测试执行质量对执行人员的依赖比较大,资深测试执行人员的绩效产品明显高于初级和中级测试执行人员;

(2)测试效率。主要还是手工操作,虽然有脚本,不过顶多只是做到半自动化。复杂用例的执行周期太长。

上述的2个主要问题,是制约系统测试发展的最主要技术问题。这里提出一个想法,看是否能解决上述问题。采用模型-类测试方法,我姑且称为MCT(Modal-Class Testing)。首先研究被测对象,建立被测对象模型MUT(Modal Under Testing),MUT也采用类的概念进行设计,主要的属性为MUT的静态属性和动态属性,动作为状态变迁,定时器,状态机等。测试模型,建立各种测试类,测试类中封装了该类型的通用测试方法。将方法施加于被测对象上,即进行系统测试。

上述想法,应该需要一个自动化的框架进行支撑。


TAG: 系统测试

 

评分:0

我来说两句

日历

« 2024-04-24  
 123456
78910111213
14151617181920
21222324252627
282930    

我的存档

数据统计

  • 访问量: 788
  • 日志数: 1
  • 建立时间: 2011-11-20
  • 更新时间: 2011-11-20

RSS订阅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