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新日志

  • 彼得定律

    2008-08-19 10:58:00

    彼得原理是美国学者劳伦斯彼得在对组织中人员晋升的相关现象研究后得出的一个结论;在各种组织中,由于习惯于对在某个等级上称职的人员进行晋升提拔,因而雇员总是趋向于晋升到其不称职的地位。

        彼得原理有时也被称为向上爬原理。这种现象在现实生活中无处不在:一名称职的教授被提升为大学校长后无法胜任;一个优秀的运动员被提升为主管体育的官员,而无所作为。对一个组织而言,一旦组织中的相当部分人员被推到了其不称职的级别,就会造成组织的人浮于事,效率低下,导致平庸者出人头地,发展停滞。因此,这就要求改变单纯的根据贡献决定晋升的企业员工晋升机制,不能因某个人在某一个岗位级别上干得很出色,就推断此人一定能够胜任更高一级的职务。

        要建立科学、合理的人员选聘机制,客观评价每一位职工的能力和水平,将职工安排到其可以胜任的岗位。不要把岗位晋升当成对职工的主要奖励方式,应建立更有效的奖励机制,更多地以加薪、休假等方式作为奖励手段。有时将一名职工晋升到一个其无法很好发挥才能的岗位,不仅不是对职工的奖励,反而使职工无法很好发挥才能,也给企业带来损失。对个人而言,虽然我们每个人都期待着不停地升职,但不要将往上爬作为自己的唯一动力。与其在一个无法完全胜任的岗位勉力支撑、无所适从,还不如找一个自己能游刃有余的岗位好好发挥自己的专长。
  • 帕金森定律

    2008-08-19 10:57:05

    1958年,英国历史学家、政治学家诺斯科特·帕金森(C.Northcote Parkinson)出版了《帕金森定律》(Parkinson's Law)一书。帕金森经过多年调查研究,发现一个人做一件事所耗费的时间差别如此之大:他可以在10分钟内看完一份报纸,也可以看半天;一个忙人20分钟可以寄出一叠明信片,但一个无所事事的老太太为了给远方的外甥女寄张明信片,可以足足花一整天:找明信片一个钟头,寻眼镜一个钟头,查地址半个钟头,写问候的话一个钟头零一刻钟……特别是在工作中,工作会自动地膨胀,占满一个人所有可用的时间,如果时间充裕,他就会放慢工作节奏或是增添其他项目以便用掉所有的时间。 
     
      最忙的人最能找出时间。

      英国历史学家诺思科特·帕金森以这句谚语作试验,分析为何大型组织会变得大而无当、毫无生气。帕金森拟出了一个定律:事情增加是为了填满完成工作所剩的多余时间。这定律解释了为什么一个机构的组织常会超过实际需要,以及个人效率降低的原因,即他们给了一个计划太多的时间。

      在一小段草稿里,帕金森描述一位老太太花上一整天的时间寄一张明信片给她的侄女:花一个小时找那张明信片,一个小时找眼镜,半小时查地址,一个半小时写明信片,20分钟则是用来想到下一条街去寄信时是不是要带把伞。一个人只需要3分钟时间就能干完的事情,却让另一个人花了一整天来犹豫不决、担心、操劳,而且疲累不堪。帕金森的结论是:一份工作所需要的资源与工作本身并没有太大的关系,一件事情被膨胀出来的重要性和复杂性,与完成这件事怕花的时间成正比。你以为给自己很多很多的时间完成一件事就可以改善工作的品质,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时间太多反而使你懒散、缺乏原动力、效率低,可能还会大幅度降低效力。有一次我听到一位儿童心理学家报告一位学生平均成绩无法维持在C的个案:这个孩子原来只修最少学分的,她的父母亲很惊讶地听到心理学家竟建议这个学生多修一些课,而不是少修一些。结果出乎学生本人和家长的意料,学生所有课程的成绩不降反升。事实上,这个学生要做的就是如何提高学习效率、打起精神。

      不称职官员的三条出路.在《帕金森定律》一书中,帕金森教授对于机构人员膨胀的原因及后果作了非常精彩的阐述:
            
    一个不称职的官员,可能有三条出路:
            
    一是申请退职,把位子让给能干的人;
            
    二是让一位能干的人来协助自己工作;
            
    三是聘用两个水平比自己更低的人当助手。
      这第一条路是万万走不得的,因为那样会丧失许多权利;第二条路也不能走,因为那个能干的人会成为自己的对手;看来只有第三条路可以走了。于是,两个平庸的助手分担了他的工作,减轻了他的负担。由于助手的平庸,不会对他的权利构成威胁,所以这名官员从此也就可以高枕无忧了。两个助手既然无能,他们只能上行下效,再为自己找两个更加无能的助手。如此类推,就形成了一个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相互扯皮、效率低下的领导体系。
      那么,帕金森定律发生作用的条件有哪些呢?
      首先,必须要有一个团体,这个团体必须有其内部运作的活动方式,其中管理占据一定的位置。这样的团体很多,大的来讲,各种行政部门;小的来讲,只有一个老板和一个雇员的小公司。
      其次,寻找助手的领导者本身不具有权力的垄断性,对他而言,权力可能会因为做错某事或者其它的原因而轻易丧失。
      第三,这位领导者对他的工作来说是不称职的,如果称职就不必寻找助手。
      这三个条件缺一不可,缺少任何一项,就意味着帕金森定律会失灵。
      可见,只有在一个权力非垄断的二流领导管理的团体中,帕金森定律才起作用。那么,在一个没有管理职能的团体——比如兴趣小组之类,不存在帕金森定律描述的可怕顽症;一个拥有绝对权力的人,他不害怕别人攫取权力,也不会去找比他还平庸的人做助手;一个能够承担自己工作的人,也没有必要找一个助手。
  • WEB2.0

    2008-08-19 10:47:58

    Web2.0并不是一个具体的事物,而是一个阶段,是促成这个阶段的各种技术和相关的产品服务的一个称呼。所以,我们无法说,Web2.0是什么,但是可以说,那些是Web2.0

    Web2.0
    条目下列出了这些条件:
    Example Source Code *CSS
    和语义相关的XHTML标记
    *AJAX
    技术
    *SyndicationofdatainRSS/ATOM
    *AggregationofRSS/ATOMdata
    *
    简洁而有意义的URLs
    *
    支持发布为weblog
    *RESTian(preferred)
    或者XMLWebserviceAPIs
    *
    一些社会性网络元素
    Web2.0
    必须具备的要素有:
    Example Source Code [www.52css.com] *
    网站应该能够让用户把数据在网站系统内外倒腾。
    *
    用户在网站系统内拥有自己的数据
    *
    完全基于Web,所有的功能都能透过浏览器完成。
    (以上内容引用自英文版维基百科)

    基于RSS/ATOM/RDF/FOAFXML数据的同步、聚合和迁移

    数据不再和页面和网站混粘在一起,它独立了,它跟着用户走。这是Web2.0的很重要特征。这也是为什么BlogWeb2.0的代表的原因。在网志上,常主角的是相互独立的一则则的网志。

    独立,然后有物理表现。现在,就能让他们活跃起来。透过对XML数据的处理,这些内容能被自由的组合,被各种应用程序,不论是Web程序还是桌面程序等呈现和处理。当然,最重要的是背后的人。

    社会性因素

    内容跟着人走,内容又能够被用户自由的组合,也就是说,用户能够自由的借助内容媒介,创建起一个个的社群,发生各种社会性的(网络)行为。此外还有标签以及建立在开放标签系统之上的Folksonomy

    第三个公认的因素是开放API

    这个技术性稍强些,得另花时间研习,可以先看看例子:amazonflickrgooglemap等。

    该如何创建Web2.0的产品呢?

    重要的是要抓住这么几点,一个是微内容(这里有定义),一个是用户个体。
    除了这两个最基本的之外,还可以考虑社群内的分享以及提供API

    微内容:英文是microcontent。用户所生产的任何数据都算是微内容,比如一则网志,评论,图片,收藏的书签,喜好的音乐列表、想要做的事情,想要去的地方、新的朋友等等。这些微内容,充斥着我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它的数量、重要性,还有我们对它的依赖,并不亚于那些道貌岸然、西装革履的正统文章、论文、书籍。

    对微内容的重新发现和利用,是互联网所开创的平等、民主、自由风气的自然衍生,也是互联网相关技术消减信息管理成本之后的一个成果。

    我们每天都生产众多的微内容,也消费着同样多的微内容。对于Web2.0来说,如何帮助用户管理、维护、存储、分享、转移微内容,就成了关键。

    用户个体。对于Web1.0的典型产品/服务来说,用户没有具体的面貌、个性,它只是一个模糊的群体的代名词而已。但是对于Web2.0的产品和服务来说,用户是个实实在在的人。Web2.0所服务的,是具体的人,而不是一个如同幽灵般的概念。并且,这个人的具体性,会因为服务本身而不断地充实起来。

    如何为这个具体的个体服务,是Web2.0设计的起点。

    可以被称作Web2.0的产品/服务将是这样:

    服务于用户个体的微内容的收集、创建、发布、管理、分享、合作、维护等的平台。

    其他的呢?恐怕就设计到好些人提到的,微内容的XML表现;微内容的聚合;微内容的迁移;社会性关系的维护;界面的易用性等等。以及是否就是开源、参与、个人价值、草根、合作等等?

    Web2.0
    是许多方面起头并进又相互牵连的一个新的阶段的到来。因此,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看法。那么,对于Web开发人员来说,Web2.0意味着什么呢?

    他们说Web2.0阶段,Web是一个平台,或者说,Web正在变得可编程,可以执行的Web应用。野心家们设想这个它的终极目标是WebOSWeb1.0时候,Web只是一个针对人的阅读的发布平台,Web由一个个的超文本链接而成。现在的趋势发生了变化,Web不仅仅是Html文档的天下,它成了交互的场所。

    具体来讲,他们说Web成为一个开发环境,借助Web服务提供的编程接口,网站成了软件构件。这些,就是WebService的目标吧,信息孤岛通过这些WebService的对话,能够被自由构建成适合不同应用的建筑来。

    一些例子:del.icio.usflickra9amazonyahoogooglemsn等提供的编程接口衍生出的各种应用。

    为什么要开放APIs,这涉及到集市中的商业方面的技术策略。当然,还有更深层的原因,那是什么呢?

    这种交互不仅体现在不同的网站服务之间,同时还体现在用户和Web之间在浏览器上的交互。这也是为什么在美味书签的收藏中Web2.0AJAX如此相关的一个原因。在Web页面上使用桌面程序有的那些便利,真的是很享受的事情。这恐怕也是Web可编程的一个方面,Web页面不再是标记和内容混合那样的简单,它就是一个可以编程的地方(是这样理解吧?)有人反对说,AJAX的使用对搜索引擎不友好,只有Web1.0的站长才关心这个事情吧,在Web2.0时候,站长应该关心的是用户参与的便利、用户的自由度,至于搜索,有RSS/ATOM/RDF等,更本用不着操心,Google不是已经顺应这个趋势,让大家主动提交了么?

    可编程的第三个方面,是否在于Web应用和桌面应用之间的无缝连接趋势的出现?类似这里说的从工具上,是由互联网浏览器向各类浏览器、rss阅读器等内容发展编程的一个重要目的是对数据的操作,因此,对于网站来说,除了WebService接口之外,最近为简便方式就是将内容以RSS/RDF/ATOM格式,或者有意义的XHTML格式输出,同时实现内容和表现的分离。

    Web2.0
    是个历史学的概念,而非是个技术性的概念,它是对Web发展历史断代的成果。对这个概念的梳理,能帮助我更好的把握互联网正在发生的技术与文化。

  • SOP

    2008-08-19 10:46:28

    所谓SOP, Standard Operation Procedure三个单词中首字母的大写 ,即标准作业程序,就是将某一事件的标准操作步骤和要求以统一的格式描述出来,用来指导和规范日常的工作.SOP的精髓,就是将细节进行量化,用更通俗的话来说,SOP就是对某一程序中的关键控制点进行细化和量化.

       
    用更通俗的话来说,SOP就是对某一程序中的关键控制点进行细化和量化.从对SOP的上述基本界定来看,SOP具有以下一些内在的特征:

        SOP
    是一种程序.SOP是对一个过程的描述,不是一个结果的描述.同时,SOP又不是制度,也不是表单,是流程下面某个程序中关控制点如何来规范的程序.

        SOP
    是一种作业程序.SOP首是一种操作层面的程序,是实实在在的,具体可操作的,不是理念层次上的东西.如果结合ISO9000体系的标准,SOP是属于三阶文件,即作业性文件.

        SOP
    是一种标准的作业程序.所谓标准,在这里有最优化的概念,即不是随便写出来的操作程序都可以称做SOP,而一定是经过不断实践总结出来的在当前条件下可以实现的最优化的操作程序设计.说得更通俗一些,所谓的标准,就是尽可能地将相关操作步骤进行细化,量化和优化,细化,量化和优化的度就是在正常条件下大家都能理解又不会产生歧义.
        SOP
    标准化作业程序SOP不是单个的,是一个体系.虽然我们可以单独地定义每一个SOP,但真正从企业管理来看,SOP不可能只是单个的,必然是一个整体和体系,也是企业不可或缺的.余世维在他的讲座中也特别提到:一个公司要有两本书,一本书是红皮书,是公司的策略,即作战指导纲领;另一本书是蓝皮书,SOP,标准作业程序,而且这个标准作业程序一定是要做到细化和量化.

        SOP
    的由来

      在十八世纪或作坊手工业时代,制做一件成品往往工序很少,或分工很粗,甚至从头至尾是一个人完成的,其人员的培训是以学徒形式通过长时间学习与实践来实现的.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产品日益复杂,分工日益明细,品质成本急剧增高,各工序的管理日益困难.如果只是依靠口头传授操作方法,已无法控制制程品质.采用学徒形式培训已不能适应规模化的生产要求.因此,必须以作业指导书形式统一各工序的操作步骤及方法.

      SOP的作用

      1. 将企业积累下来的技术﹑经验,记录在标准文件中,以免因技术人员的流动而使技术流失;
      2. 使操作人员经过短期培训,快速掌握较为先进合理的操作技术;
      3. 根据作业标准,易于追查不良品产生之原因;
      4. 树立良好的生产形象,取得客户信赖与满意。   
      5. 是贯彻ISO精神核心(说,写,做一致)之具体体现,实现生产管理规范化、生产流程条理化、标准化、形象化、简单化。
      6.是企业最基本﹑最有效的管理工具和技术数据。

      2.为什么企业要做SOP

    企业做SOP的目的和意义,从企业的根本目的来看,无非是为了提高管理运营能力,使企业获得更大的效益。从稍微细化的角度,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进行简单的分析。

      1)为了提高企业的运行效率

      由于企业的日常工作有两个基本的特征,一是许多岗位的人员经常会发生变动,二是一些日常的工作的基本作业程序相对比较稳定。不同的人,由于不同的成长经历、性格、学识和经验,可能做事情的方式和步骤各不相同。即使做事的方式和步骤有相同,但做每件事的标准和度仍会有一些差异,比方说,我们经常会在一些窗口行业看到微笑服务,他们的经理人员和上级也会对员工有这样的要求,但到底什么是微笑,可能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理解。而对于客户来说,他希望得到的是确确实实的微笑,且从每一位员工那里得到的感受也应该是大体上相同的。因此,我们就可以通过SOP的方式将微笑进行量化,比方说露出8颗牙齿就是微笑。这样就将细节进行量化和规范了。

      同时,由于SOP本身也是在实践操作中不断进行总结、优化和完善的产物,在这一过程中积累了许多人的共同智慧,因此相对比较优化,能提高做事情的效率。通过每个SOP对相应工作的效率的提高,企业通过整体SOP体系必然会提高整体的运行效率。

      2)为了提高企业的运行效果

      由于SOP是对每个作业程序的控制点操作的优化,这样每位员工都可以按照SOP的相关规定来做事,就不会出现大的失误。即使出现失误也可以很快地通过SOP加以检查发现问题,并加以改进。同时,有了SOP,保证了我们日常工作的连续性和相关知识的积累,也无形中为企业节约了一些管理投入成本。特别是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竞争全球化的知识经济时代,更是如此。从每一个企业的经营效果来看,关键的竞争优势在于成本最低或差异化。对于同等条件的竞争企业来看,差异化往往不是在硬件,而是在软件。软件的差异化又往往不是在大的战略方面,而是在具体的细节。细节的差异化不体现在理解上,而体现在能否将这些细节进行量化,也即细节决定成败。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看,SOP对于提高企业的运行效果也是有非常好的促进作用。

      如何做SOP

      做SOP的方式可能基本不同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方式,会有一定的区别。从国瑞公司的实际情况来看,我们大体上可以按以下几个步骤来进行:

      1) 先做流程和程序。按照公司对SOP的分类,各相关职能部门应首先将相应的主流程图做出来,然后根据主流程图做出相应的子流程图,并依据每一子流程做出相应的程序。在每一程序中,确定有哪些控制点,哪些控制点应当需要做SOP,哪些控制点不需要做SOP,哪些控制点是可以合起来做一个SOP的,包括每一个分类,都应当考虑清楚,并制定出来。

      2)  确定每一个需要做SOP的工作的执行步骤。对于在程序中确定需要做SOP的控制点,应先将相应的执行步骤列出来。执行步骤的划分应有统一的标准,如按时间的先后顺序来划分。如果对执行步骤没有把握,要及时和更专业的人员去交流和沟通,先把这些障碍扫除掉。

      3)  套用公司模板,制定SOP。在这些问题都搞清楚的前提下,可以着手编写SOP了。按照公司的模板在编写SOP时,不要改动模板上的设置;对于一些SOP,可能除了一些文字描述外,还可以增加一些图片或其他图例,目的就是能将步骤中某些细节进行形象化和量化。

      4)  用心去做,才能把SOP好。由于编写SOP本身是一个比较繁杂的工作,往往很容易让人产生枯燥感觉,但SOP这项工作对于公司来说又非常重要,公司在这方面也准备进行必要的投放,特别是从时间用23年的时间来保证,因此我们必然用心去做,否则不会取得真正好的效果,甚至走到形式主义的负面去了。正象一位劳模所说,认真做事只能把事情做对,用心做事才能把事情做好,并用这句话和大家共勉。


    还有一个团队的名字叫sop,全称Science-Oriented Psychology,是一个心理学的研究团队。

    下面是sop团队的介绍:

    SOP
    是一个致力于心理学的专业社区。通过提供一个多维平台(SOP BBSSOP WorldSOP Blog,SOP QQ),在此之上,广泛讨论所有与心理学有关的话题。我们希望:无论您是一个心理学研究者,或是一个心理咨询师,或仅仅是一个心理学爱好者;无论您是一个入门者,还是一个资深的从业人士,或者仅仅是一个试图认识自身、谋求心灵成长的朋友,都能在SOP找到自己的地方来寻求帮助,互相交流、互助共赢、增进了解,从而最终推动中国心理学事业的发展。我们相信这个目标不仅仅是我们SOP Group,也是所有喜欢心理学的、每一个人的心愿。。。。

  • SaaS

    2008-08-19 10:45:26

    SaaSSoftware-as-a-service(软件即服务)的简称,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软件的成熟,而在21世纪开始兴起的一种完全创新的软件应用模式。它与“on-demand software”(按需软件)the application service provider(ASP,应用服务提供商)hosted software(托管软件)所具有相似的含义。它是一种通过Internet提供软件的模式,厂商将应用软件统一部署在自己的服务器上,客户可以根据自己实际需求,通过互联网向厂商定购所需的应用软件服务,按定购的服务多少和时间长短向厂商支付费用,并通过互联网获得厂商提供的服务。用户不用再购买软件,而改用向提供商租用基于Web的软件,来管理企业经营活动,且无需对软件进行维护,服务提供商会全权管理和维护软件,软件厂商在向客户提供互联网应用的同时,也提供软件的离线操作和本地数据存储,让用户随时随地都可以使用其定购的软件和服务。对于许多小型企业来说,SaaS是采用先进技术的最好途径,它消除了企业购买、构建和维护基础设施和应用程序的需要。

    在这种模式下,客户不再象传统模式那样花费大量投资用于硬件、软件、人员,而只需要支出一定的租赁服务费用,通过互联网便可以享受到相应的硬件、软件和维护服务,享有软件使用权和不断升级,这是网络应用最具效益的营运模式。


    Piece2
    SaaS的特征

    SaaS
    服务模式与传统的销售软件永久许可证的方式有很大的不同,她是未来管理软件的发展趋势,相比较传统服务方式而言SaaS具有很多独特的特征:

    SaaS
    不仅减少了或取消了传统的软件授权费用,而且厂商将应用软件部署在统一的服务器上,免除了最终用户的服务器硬件、网络安全设备和软件升级维护的支出,客户不需要除了个人电脑和互联网连接之外的其它IT投资就可以通过互联网获得所需要软件和服务。此外,大量的新技术,如Web Service,提供了更简单、更灵活、更实用的SaaS

    另外,SaaS供应商通常是按照客户所租用的软件模块来进行收费的,因此用户可以根据需求按需订购软件应用服务,而且SaaS的供应商会负责系统的部署、升级和维护。而传统管理软件通常是买家需要一次支付一笔可观的费用才能正式启动。

    SaaS
    将会有很大的发展。Think战略调研机构的最新调查结果显示,有三分之一的人有打算要在2006年使用SaaS。既然得到了这么多人的接受,SaaS已成为软件产业的一个重要力量。只要SaaS的品质和可信度能继续得到证实,它的魅力就不会消退。

    SaaS
    不仅适用于中小型企业,所有规模的企业都会从SaaS中获利。新一代的SaaS能够使用户在小范围的实施中测试应用程序的可靠性和适用性。

    SaaS
    不仅适用于CRM,而且正在慢慢的用于处理几乎每个管理软件的需求。

    Piece3
    SaaS模式与传统购买传统软件永久许可模式的区别

    ERP
    这样的企业应用软件,软件的部署和实施比软件本身的功能、性能更为重要,万一部署失败,那所有的投入几乎全部白费,这样的风险是每个企业用户都希望避免的。通常的ERPCRM项目的部署周期至少需要一两年甚至更久的时间,而SaaS模式的软件项目部署最多也不会超过90天,而且用户无需在软件许可证和硬件方面进行投资。传统软件在使用方式上受空间和地点的限制,必须在固定的设备上使用,而SaaS模式的软件项目可以在任何可接入 Internet的地方与时间使用。相对于传统软件而言SaaS模式在软件的升级、服务、数据安全传输等各个方面都有很大的优势。


    SaaS
    模式与传统软件许可模式的区别




    Piece4
    SaaS模式的发展趋势

    SaaS
    模式正在成为应用软件市场令人兴奋的发展趋势。IDC的研究报告表明,在2004年,以SaaS方式发布的软件已经达到42亿美元的销售额。在未来5年内,该数字将以26%的年度复合增长率持续增长,到2008年整个市场规模将达到72亿美元。


    在欧美等IT业发达地区,用户已经开始对SaaS模式给予了高度的认同,并已经取得良好发展。AMR Research公司在200511月发表的一份针对美国地区用户的调查报告显示,在美国的各主要垂直行业和不同规模企业中,超过78%的企业目前使用或考虑使用SaaS服务。只有18%的企业暂时没有使用SaaS的计划。


    软件服务化(SaaS)虽然在中国还是个刚刚兴起的新生事物,但是由于国内具有非常良好的生长土壤,目前备受业界的关注。据统计我国约有1200 万家中小企业,这是一个数量非常庞大的软件服务化(SaaS)消费群体。我国的中小企业由于受到IT预算少、缺乏专业的技术支持人员、决策时间长等问题的困扰,企业的信息化普及率一直不高。而另一方面,中小企业灵活多变、发展迅速等特点,又急需专业的IT系统和服务来帮助其提高工作效率、提升管理质量、降低运营成本,以增强其核心竞争能力。软件服务化(SaaS)正是解决这些矛盾的最佳途径,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应用需要从服务提供商那里定购相应的应用软件服务,并且可以根据企业发展的变化来调整所使用的服务内容,具有很强的伸缩性和扩展性,同时这些应用服务所需要的的专业维护与技术支持也都是由服务商的专业人员来承担。


    在客户通过软件服务化(SaaS)获得巨大收益的同时,对于软件厂商而言就变成了巨大的潜在市场。因为以前那些因为无法承担软件许可费用或者是没有能力配置专业人员的用户,都变成了潜在的客户。同时,软件服务化模式还可以帮助厂商增强差异化的竞争优势,降低开发成本和维护成本,加快产品或服务进入市场的节奏,有效降低营销成本,改变自身的收入模式,改善与客户之间的关系。


    软件服务化(SaaS)无论是对客户还是对厂商而言,都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将会给客户和厂商之间带来双赢的大好局面。


    Piece5
    SaaS的客户价值

    SaaS
    服务提供商为中小企业搭建信息化所需要的所有网络基础设施及软件、硬件运作平台,并负责所有前期的实施、后期的维护等一系列服务,企业无需购买软硬件、建设机房、招聘IT人员,只需前期支付一次性的项目实施费和定期的软件租赁服务费,即可通过互联网享用信息系统。服务提供商通过有效的技术措施,可以保证每家企业数据的安全性和保密性。企业采用SaaS服务模式在效果上与企业自建信息系统基本没有区别,但节省了大量用于购买IT产品、技术和维护运行的资金,且像打开自来水龙头就能用水一样,方便地利用信息化系统,从而大幅度降低了中小企业信息化的门槛与风险。具体来说saas可以为客户带来如下的价值:

    a)
    服务的收费方式风险小,灵活选择模块,备份,维护,安全,升级

    b)
    让客户更专注核心业务

    c)
    灵活启用和暂停,随时随地都可使用

    d)
    按需定购,选择更加自由

    e)
    产品更新速度加快

    f)
    市场空间增大

    g)
    实现年息式的循环收入模式

    h)
    有效降低营销成本

    i)
    准面对面使用指导

    j)
    在全球各地,7*24全天候网络服务

    k)
    不需要额外增加专业的IT人员

    l)
    大大降低客户的总体拥有成本

    m) ……

  • PDA

    2008-08-19 10:44:23

    PDA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的缩写,字面意思是个人数字助理 这种手持设备集中了计算,电话,传真,和网络等多种功能。它不仅可用来管理个人信息(如通讯录,计划等),更重要的是可以上网浏览,收发Email,可以发传真,甚至还可以当作手机来用。尤为重要的是,这些功能都可以通过无线方式实现。当然,并不是任何PDA都具备以上所有功能;即使具备,也可能由于缺乏相应的服务而不能实现。但可以预见,PDA发展的趋势和潮流就是计算、通信、网络、存储、娱乐、电子商务等多功能的融合。
    PDA
    一般都不配备键盘,而用手写输入或语音输入。PDA所使用操作系统主要有 Palm OSWindows CEEPOC PDA的发端可以追溯到Apple公司于1993年推出的Newton Message Pad。之后不久,就有产商推出类似产品。目前,PDA的价格还偏高,但专家们相信, 它将最终走进寻常百姓家,成为真正的个人数字助理 以上所说的是广义的PDA

    目前,对PDA还有一种狭义的理解。 狭义的PDA指可以称作电子记事本,其功能较为单一,主要是管理个人信息,如通讯录、记事和备忘、日程安排、便笺、计算器、录音和辞典等功能。而且这些功能都是固化的,不能根据用户的要求增加新的功能。 广义的PDA主要指掌上电脑,当然也包括其他具有类似功能的小型数字化设备。掌上电脑一词也有不同解释。狭义的掌上电脑不带键盘,采用手写输入、语音输入或软键盘输入。而广义的掌上电脑则既包括无键盘的,也包括有键盘的。不过,在中国市场,几乎所有的掌上电脑都不带键盘。

    PDA
    的分类:
    PDA
    其实应该细分为电子词典、掌上电脑、手持电脑设备和个人通讯助理机四大类。而后两者由于技术和市场的发展,已经慢慢融合在一起了。

    电子词典
    在所有的PDA类产品中,这是最简单的一款。它主要的功能就是提供了中英文互译、电话号码存储、英语单词朗读等功能,它的特点就是其所有的程序都是固化在存储器上,因而存储能力有限,功能也比较单一且不具有扩充性。但这些产品也有其不可比拟的优势。如它们针对性比较强,提供了所需的功能,如游戏、计算、记事等。另外,它也有体积小,操作简单等特点。此类电子词典的代表有快译通、名人、文曲星等。当然,现在一些新型的电子词典也提供了通讯的功能。通过附加的连接套件,你可以和电脑以及同类产品之间交换数据。而市面还有些电子记事本,这类将重点放在了记事和日常的商务管理上。这些产品往往存储容量比较大,但其本质还是和电子词典一样,其程序都是固化在存储芯片上的,同样不具备扩展能力。 这类产品的典型代表就是我们熟悉的商务通。

    掌上电脑
    通常,数码世界只会将这类的掌上电脑才会称为是PDA,也正代表了PDA的真正含义。因为它几乎有一般家用电脑的所有功能。掌上电脑最大的特点就是他们有其自身的操作系统,一般都是固化在ROM中的。其采用的存储设备多是比较昂贵的IC闪存,容量一般在16 MB左右。掌上电脑一般没有键盘,采用手写和软键盘输入方式,同时配备有标准的串口、红外线接入方式并内置有MODEM,以便于个人电脑连接和上网。掌上电脑和前面的产品最大的区别,就是它的应用程序的扩展能力。基于各自的操作系统,任何人可以利用编程语言开发相应的应用程序。你也可以在你的掌上电脑上任意安装和卸载。由于其功能非常的完备,所以在操作上也比较复杂,不太适合对电脑不太了解的初级用户。
    而在掌上电脑部分,还会按操作系统的不同,分为PalmPocketPCPalm采用Palm OS系统,由Palm公司开发;而PocketPC采用WinCE的系列系统,由微软开发。因为机体性能及系统的差别,这两种机体还是有相当的差别的。

    手持电脑设备
    手持电脑设备的英文名称叫HPC,即Hand held PC的意思。这是一种介于笔记本电脑和掌上电脑之间的产品。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它有着掌上电脑通用的操作系统,但却配有小型的键盘。而其外型则类似于传统的笔记本电脑。它的功能要比掌上电脑来的强大,但同样的体积和重量也要增加,所以在便携性能上较之掌上电脑为差。

    个人通讯助理机
    个人通讯助理机在这么多类产品中是显得最时尚的一种。它的概念就是将掌上电脑的一些功效和手机、寻呼机相结合而产生的。这种产品的最大特点就是其舍弃了一般的电话线而采用无线的数据接收方式,使产品的适应性更强。虽然如果单一而论,早期的产品是以手机为出发点而设计的产品,其的商务功能要明显逊于一般的掌上电脑,仅相当于一般电子记事本的功能,而目前基于WinCE系统和Palm开发的产品,统称SmartPhone,其功能与掌上电脑持平或更高,而还拥有通讯功能和无线数据交换,更代表将来掌上电脑的发展方向。
  • OA

    2008-08-19 10:43:16

    OAOFFICE AUTOMATION的缩写,本意为利用技术的手段提高办公的效率,进而实现办公的自动化处理。采用Internet/Intranet技术,基于工作流的概念,使企业内部人员方便快捷地共享信息,高效地协同工作;改变过去复杂、低效的手工办公方式,实现迅速、全方位的信息采集、信息处理,为企业的管理和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一个企业实现办公自动化的程度也是衡量其实现现代化管理的标准。OA从最初的以大规模采用复印机等办公设备为标志的初级阶段,发展到今天的以运用网络和计算机为标志的现阶段,对企业办公方式的改变和效率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OA
    软件解决企业的日常管理规范化、增加企业的可控性、提高企业运转的效率的基本问题,范围涉及日常行政管理、各种事项的审批、办公资源的管理、多人多部门的协同办公、以及各种信息的沟通与传递。可以概括的说,OA软件跨越了生产、销售、财务等具体的业务范畴,更集中关注于企业日常办公的效率和可控性,是企业提高整体运转能力不可缺少的软件工具。

     


    今天,办公自动化领域一系列的变革令人瞩目,其中之一便是OA的管理核心由正在由单纯的事务处理转向融合知识管理的协同办公,换言之,知识管理是办公自动化的革命性进展,是新一代OA的发展方向,而OA将为知识管理提供基础环境,成为实现知识管理的协同工作平台。

    OA
    管理核心的转变:知识管理

    办公自动化系统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已经进入到新一代的协同OA时代。协同OA不仅可以实现企业各组织、各部门以及人员之间的协同,还能够很方便的将各种内外资源结合在一起,从而让人们越来越多的体会到协同所带来的高效;而接下来的问题就是:我们如何从现有的OA系统中挖掘更多的信息、创造更多的价值?我们的答案是引入知识管理思想。

    事实上,知识管理正是新一代的OA区别于传统OA的应用之一。在传统OA中,企业的所有动作都是围绕着具体的事务来进行的,而OA的目的也在于帮助企业摆脱部分手工工作,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业务效率。传统OA中的信息是以单纯的文档、或静态数据等形式存在,信息的覆盖面和覆盖深度十分有限,难以将其凝练成知识,更无法建立很好的知识管理体系。而新一代OA不仅提供基本的信息和事务管理平台,还关注这些信息和业务过程中所包含的知识,并利用一系列知识管理工具实现对其的获取、转化、存储和利用,以支持企业知识型组织的建立。应该说,引入知识管理是办公自动化领域的一场革命,必将给OA带来更高层面的应用价值。

    在我们进一步探讨知识管理如何与OA应用相结合之前,我们不由要问:究竟什么是知识管理?

    什么是知识管理

    正如安德鲁.卡内基所说在一个组织内,唯一不能被替代的资产是组织的知识和她的人员。知识正在成为推进企业持续性发展的源动力。尤其当前社会已经迈入知识经济时代,与工业经济时代不同,它的特征是社会生产能力和商品过剩,竞争异常激烈、客户需求变化频繁,对企业的应变能力、决策能力和创新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推动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不再是传统的自然资源、资本和劳动力,而是知识。

    那么什么是知识管理呢?引用斯维拜(Karl E Sverby)从认识论角度对知识管理的定义,便是利用组织的无形资产创造价值的艺术。也就是说,知识首先不同于传统的资产,它更多的以无形的形式存在,例如人的经验、心得,人所掌握的技能等,而无形的知识却是无价的,知识管理就是要用科学的方式获取、组织、分享、更新、创新这些知识,从而在企业组织中成为管理运营的智慧资本,给企业带来价值。

    因而我们说,知识管理是一种全新的经营管理模式,它要求企业将知识视为企业最重要的战略资源,把最大限度地掌握和利用知识作为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关键;从实践的层面上来说,知识管理一方面需要及时获取存在于企业内外部的各种信息、数据、文档等,另一方面还需要对与知识相关的活动进行充分的管理和支持,这就需要把知识本身、使用知识的人、传播知识的活动等各方面的资源协调统一起来。

    OA
    对知识管理的支撑

    了解了知识管理的基本概念后,OA又该如何提供对知识管理的支撑呢?首先,我们来看一下知识管理所包含的基本要素:

    知识来源:从内容上来分类,知识包括各种技能、专业、事实、能力、法则、规律等;从存在的形态来分类,知识包括显性知识(各种数据、文档、材料等)和隐性知识(人头脑中的思维方式、专业知识、掌握的技能技巧等)

    存储知识:知识的存储包括存储的场所、存储的形式、组织的方式等。

    共享知识:知识的共享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就是知识的分发、传播,让知识的使用者可以最大限度的获取知识,从而使知识通过共享实现自身价值。

    利用知识:知识的利用就是要让知识在获取的同时,转化为人员的技能、能力,以及组织的智慧资本。

    因此,相对应的,OA应该为知识管理的这些要素提供管理工具:

    知识的获取:除了现成的文档资料外,知识更多的存在于的日常活动的过程中,并不断的在产生和更新的过程中。因此OA应扩大其对企业管理的涵盖面,深入企业的运营,同时将知识管理贯穿于企业运作的各个环节,让企业可以随时随地的关注、跟踪和攫取业务过程中产生的知识,并进行及时的记录,而不必从头撰写文档或单纯的以文档的形式展现。例如对一个客户从获得信息到签单的销售过程可以很方便的随时被记录,签单结束后便可自动形成知识库的一部分;另外就是OA也可以进一步扩展成为搜索、整合和组织各种外部信息的平台,并将其中的信息转化为知识供访问者共享。

    知识的整理:知识的原始形态是杂乱无章的,因此需要对各种结构化和非结构化知识的有序管理。这包括提供对各种形式(PPTEXCELWORKD、图片、扫描)文档的存储;对各种数据和信息的转化;提供可高度定义的知识目录;提供可细分的,多角度的共享权限安全设定;提供各种知识展现平台;提供知识与知识之间的关联等。

    知识的分发:完成了知识的获取和整理后,下一步就需要将这些有价值的知识通过各种手段进行广泛的传播。因此一方面,知识可以以各种形式展现,例如内外网站、企业新闻、电子期刊、相关文档等;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知识订阅、交流社区、即时通讯、网络学校、工作流程等进行分发;分发对象可以为某个部门的人员,也可以为整个企业或外部的合作伙伴等。

    利用知识:完成了知识分发后,下一步的工作就是促进人员有效的对知识进行汲取,并对知识的转化进行评估和分析。这包括知识的查询,如提供出色的信息检索功能、知识关联、知识地图等使企业在业务过程中可以迅速地获得需要查找的信息;学习评估和考核,提供各种学习和测验工具;知识分析和统计,从各种角度分析知识的结构、内容以及被阅读的情况,判别知识的价值和人员的趋向等。

    创新知识:知识被汲取并加以利用后,又会在实践中产生新的知识。因此知识管理还需要利用创建、沟通、交流等手段让新的知识显性化,补充到原有的知识体系中,并重新进入知识获取、存储、共享、利用、创新的新一轮循环,以实现知识的不断更新和积累。这包括在日常工作中随时和便利的创建知识;新知识能够迅速进入原有的知识体系;与人力资源管理相结合,对知识积累的考核和激励;突破组织界限,进行动态的灵活的沟通交流,联合内外部的知识力量等。

    总结而言,从知识管理的过程来看,它像是一个螺旋形,一方面,知识从获得、整理、分享、更新、利用、创新,再到获得,这是一个不断循环往复的过程;另一方面,知识通过这样的循环,知识本身得到不断的积累,知识量不断扩大,从而对组织产生越来越强的影响力。而从知识管理的平台来看,新一代OA将拓展和深化其应用,围绕整个的知识管理过程,提供内容管理、知识检索、知识推送、知识创建、知识激励、知识分析等一系列的工具,同时将知识管理从狭隘的文档管理扩展到企业的整个业务管理和运作环节中,并与其紧密的融合在一起,从而以知识管理有效的提升个人和组织的能力

  • ITIL3.0

    2008-08-19 10:41:34

    2006年秋要对ITIL(IT Infrastructure Library)进行一次全面检查,这将给整个IT行业带来显著影响。ITIL3.0的问世意味着一套崭新的“hub-and-spoke”,以描述性的框架作为核心(hub),以说明性的解决方案作为路径(spoke)。预计ITIL3.0中最得力的帮手是以行业、企业规模、业务模型和可为连续性目标提供解决方案的规范环境基础上设计的一套新的实施模版。对于任何IT专业人员或机构,日益强大的核心框架,不断增加的说明性解决方案,结合业务所需不断改进的指导以及近来成为国际标准的ITIL已经从最好拥有升级到必须拥有的地位。如果您已经推延了ITIL的实施,现在是该开始的时刻了;如果您已经或正在实施ITIL,则需要考虑这些新的内容;无论哪种情况,您都需要知道ITIL 3.0将影响整个IT行业。

     

    (注:Hub-and-spoke 中文解释:类似脚踏车轮的中心连结向外辐射的铁条。比喻货运业的营业场所为集配中心和许多车辆行驶路径所组成的系统。)

     

    ITIL 3.0

     

    目前的ITILIT Infrastructure Library2.0是在2000年发布的。ITIL3.0出版物将在20069月开始发售,将会给ITIL及使用ITIL的人带来一些较大的变更。

     

    新版本的ITIL目标是提供一套简单易懂,与业务相结合的实施方案,且可以根据不同的运维环境和I环境实现客户化设计。新主题包括:掌握促进业务的催化剂及如何通过结合业务制定IT策略;如何为适应不同的业务所需做出及时的响应和适时的调整;如何与其它标准相结合。

     

    ITIL3.0 采用hub-and-spoke的模式,将基础核心概念作为hub,不同市场和行业的指导说明作为补充成分相当于spokesITIL涵盖了最佳实践,因此不能完全是说明性的必须包含一些描述性内容。但是,比起目前版本的ITILITIL3.0的改进使其更具有说明性,包含更多的详细信息和行业指导性说明。

     

    ITIL3.0将提供更多的新资源帮助用户自行实施“do-it-yourself”这些资源包括案例学习,模版和样例。例如,从中您可知道如何建立一个服务目录或如何进行自我评估。

  • P2P

    2008-08-19 10:32:37

    P2Ppeer-to-peer的缩写,peer在英语里有"(地位、能力等)同等者""同事""伙伴"等意义。这样一来,P2P也就可以理解为"伙伴对伙伴"的意思,或称为对等联网。目前人们认为其在加强网络上人的交流、文件交换、分布计算等方面大有前途。
          P2P
    还是point to point 点对点下载的意思,他是下载术语,意思是在你自己下载的同时,自己的电脑还要继续做主机上传,这种下载方式,人越多速度越快,但缺点是对你的硬盘损伤比较大(在写的同时还要读),还有就是对你内存利用率占很高,影响整机速度!
          
    德国互联网调研机构ipoque称,P2P已经彻底统治了当今的互联网,其中50-90%的总流量都来自P2P程序。
          
    P2P程序里,BitTorrent已经超过eDonkey(eMule),占了P2P流量的50-70%,而后者根据地区不同份额为5-50%,不过在某些地方,eDonkey仍是P2P首选。
    另外有趣的是,虽然Skype对带宽需求并不敏感,但在一些地方的带宽占用率最高也能达到2%。
          
    Ellacoya Networks6月份公布的统计数据则显示,北美网络流量中只有37%来自P2PHTTP依然高达46%,而这其中又有三分之一以上源于YouTube等视频分享网站。
    虽然统计数字有差异,但ipoqueEllacoya Networks都认为视频已经成为当今网民的一大需求,也正是各种各样的分享视频和高清视频占据了大量的网络带宽,ISP应当尽快部署新技术,满足网民需求,而不是一味将P2P视为洪水猛兽.
    
    简单的说,P2P直接将人们联系起来,让人们通过互联网直接交互。P2P使得网络上的沟通变得容易、更直接共享和交互,真正地消除中间商。P2P就是人可以直接连接到其他用户的计算机、交换文件,而不是像过去那样连接到服务器去浏览与下载。P2P另一个重要特点是改变互联网现在的以大网站为中心的状态、重返"非中心化",并把权力交还给用户。 P2P看起来似乎很新,但是正如B2CB2B是将现实世界中很平常的东西移植到互联网上一样,P2P并不是什么新东西。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每天都按照P2P模式面对面地或者通过电话交流和沟通。

    即使从网络看,P2P也不是新概念,P2P是互联网整体架构的基础。互联网最基本的协议TCP/IP并没有客户机服务器的概念,所有的设备都是通讯的平等的一端。在十年之前,所有的互联网上的系统都同时具有服务器和客户机的功能。当然,后来发展的那些架构在TCP/IP之上的软件的确采用了客户机/服务器的结构:浏览器和Web服务器,邮件客户端和邮件服务器。但是,对于服务器来说,它们之间仍然是对等联网的。以email为例,互联网上并没有一个巨大的、唯一的邮件服务器来处理所有的email,而是对等联网的邮件服务器相互协作把email传送到相应的服务器上去。另外用户之间email则一直对等的联络渠道。

    事实上,网络上现有的许多服务可以归入P2P的行列。即时讯息系统譬如ICQAOL Instant MessengerYahoo Pager微软MSN Messenger以及国内的QQ是最流行的P2P应用。它们允许用户互相沟通和交换信息、交换文件。用户之间的信息交流不是直接的,需要有位于中心的服务器来协调。但这些系统并没有诸如搜索这种对于大量信息共享非常重要的功能,这个特征的缺乏可能正为什么即时讯息出现很久但是并没有能够产生如Napster这样的影响的原因之一。


    下面试图用三句话来揭示P2P的影响:
    对等联网:是只读的网络的终结(Peer-to-peer is the end of the read-only Web

    对等联网:使你重新参与互联网(Peer-to-peer allows you to participate in the Internet again

    对等联网:使网络远离电视(Peer-to-peer steering the Internet away from TV)如上文所言,P2P不是一个新思想,从某些角度看它甚至是整个最初创建互联网的最基本的思想。我们不妨花时间作一点回顾。


       
    一、横空出世---P2P 身为何物?

    互联网能够发展至今,根本原因在于其布建的任何一根血脉都是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而设置的。而现在能够引起互联网震动的,无非也只有交流方式的变革本身。 如今,在基于网络的各种技术充斥于我们周围之时,恐怕只有很少人不知道P2P的概念了,即便您没有深入探究,但您每日在互联网间进行的活动几乎没有不沾P2P技术的。一个简单的例子,在你使用QQ尽情聊天之时,实际上就享受着P2P技术给你带来的快感与兴奋。P2P技术究竟意味着什么呢?关于P2P技术的两种解释或许可以说明这个问题。
       
    一种解释是,P2Ppeer-to-peer。而peer在英语里是(地位、能力等)同等者同事伙伴的意思。这样一来,P2P也就可以理解为伙伴对伙伴的意思,或称为对等联网,我甚至觉得解释成为person-to-person更好一些。反正交流也都是人的交流。
       
    而另一种解释是,P2P就是一种思想,有着改变整个互联网基础的潜能的思想。客观讲,单从技术角度而言,P2P并未激发出任何重大的创新,而更多的是改变了人们对因特网的理解与认识。P2Ppeer-to-peer的缩写,peer在英语里有"(地位、能力等)同等者""同事""伙伴"等意义。这样一来,P2P也就可以理解为"伙伴对伙伴"的意思,或称为对等联网。目前人们认为其在加强网络上人的交流、文件交换、分布计算等方面大有前途。


          P2P
    还是point to point 点对点下载的意思,他是下载术语,意思是在你自己下载的同时,自己的电脑还要继续做主机上传,这种下载方式,人越多速度越快,但缺点是对你的硬盘损伤比较大(在写的同时还要读),还有就是对你内存利用率占很高,影响整机速度!
          
    德国互联网调研机构ipoque称,P2P已经彻底统治了当今的互联网,其中50-90%的总流量都来自P2P程序。
          
    P2P程序里,BitTorrent已经超过eDonkey(eMule),占了P2P流量的50-70%,而后者根据地区不同份额为5-50%,不过在某些地方,eDonkey仍是P2P首选。
    另外有趣的是,虽然Skype对带宽需求并不敏感,但在一些地方的带宽占用率最高也能达到2%。
          
    Ellacoya Networks6月份公布的统计数据则显示,北美网络流量中只有37%来自P2PHTTP依然高达46%,而这其中又有三分之一以上源于YouTube等视频分享网站。
    虽然统计数字有差异,但ipoqueEllacoya Networks都认为视频已经成为当今网民的一大需求,也正是各种各样的分享视频和高清视频占据了大量的网络带宽,ISP应当尽快部署新技术,满足网民需求,而不是一味将P2P视为洪水猛兽.

    
    简单的说,P2P直接将人们联系起来,让人们通过互联网直接交互。P2P使得网络上的沟通变得容易、更直接共享和交互,真正地消除中间商。P2P就是人可以直接连接到其他用户的计算机、交换文件,而不是像过去那样连接到服务器去浏览与下载。P2P另一个重要特点是改变互联网现在的以大网站为中心的状态、重返"非中心化",并把权力交还给用户。 P2P看起来似乎很新,但是正如B2CB2B是将现实世界中很平常的东西移植到互联网上一样,P2P并不是什么新东西。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每天都按照P2P模式面对面地或者通过电话交流和沟通。


    即使从网络看,P2P也不是新概念,P2P是互联网整体架构的基础。互联网最基本的协议TCP/IP并没有客户机服务器的概念,所有的设备都是通讯的平等的一端。在十年之前,所有的互联网上的系统都同时具有服务器和客户机的功能。当然,后来发展的那些架构在TCP/IP之上的软件的确采用了客户机/服务器的结构:浏览器和Web服务器,邮件客户端和邮件服务器。但是,对于服务器来说,它们之间仍然是对等联网的。以email为例,互联网上并没有一个巨大的、唯一的邮件服务器来处理所有的email,而是对等联网的邮件服务器相互协作把email传送到相应的服务器上去。另外用户之间email则一直对等的联络渠道。


    事实上,网络上现有的许多服务可以归入P2P的行列。即时讯息系统譬如ICQAOL Instant MessengerYahoo Pager微软MSN Messenger以及国内的QQ是最流行的P2P应用。它们允许用户互相沟通和交换信息、交换文件。用户之间的信息交流不是直接的,需要有位于中心的服务器来协调。但这些系统并没有诸如搜索这种对于大量信息共享非常重要的功能,这个特征的缺乏可能正为什么即时讯息出现很久但是并没有能够产生如Napster这样的影响的原因之一。


    下面试图用三句话来揭示P2P的影响:

    对等联网:是只读的网络的终结(Peer-to-peer is the end of the read-only Web


    对等联网:使你重新参与互联网(Peer-to-peer allows you to participate in the Internet again


    对等联网:使网络远离电视(Peer-to-peer steering the Internet away from TV)如上文所言,P2P不是一个新思想,从某些角度看它甚至是整个最初创建互联网的最基本的思想。

  • EDI

    2008-08-19 10:31:33

    电子数据交换(EDI)简单地说就是企业的内部应用系统之间,通过计算机和公共信息网络,以电子化的方式传递商业文件的过程。
    换言之,EDI就是供应商、零售商、制造商和客户等在其各自的应用系统之间利用EDI技术,通过公共EDI网络,自动交换和处理商业单证的过程。
    EDI
    能为您解决什么问题
    节约时间和降低成本:由于单证在贸易伙伴之间的传递是完全自动,所以不再需要重复输入、传真和电话通知等重复性的工作。从而可以极大地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的降低运作成本,使沟通更快更准。
    提高管理和服务质量的手段之一:将EDI技术与企业内部的仓储管理系统、自动补货系统、订单处理系统等企业MIS系统集成使用之后,可以实现商业单证快速交换和自动处理,简化采购程序、减低营运资金及存货量、改善现金流动情况等。也使企业可以更快地对客户的需求进行响应。
    业务发展的需要:目前,许多国际和国内的大型制造商、零售企业、大公司等对于贸易伙伴都有使用EDI技术的需求。当这些企业评价一个新的贸易伙伴时,其是否具有EDI的能力是一个重要指标。某些国际著名的企业甚至会减少和取消给那些没有EDI能力的供应商的订单。因些,采用EDI是企业提高竞争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
    EDI
    业务应用领域
    商业贸易领域:在商业贸易领域,通过采用EDI技术,可以将不同制造商、供应商、批发商和零售商等商业贸易之间各自的生产管理、物料需求、销售管理、仓库管理、商业POS系统有机的结合起来,从而使这些企业大幅提高其经营效率,并创造出更高的利润。
    商贸EDI业务特别适用于那些具有一定规模的、具有良好计算机管理基础的制造商、采用商业POS系统的批发商和零售商、为国际著名厂商提供产品的供应商。
    运输业领域:在运输行业,通过采用集装箱运输电子数据交换业务,可以将船运、空运、陆路运输、外轮代理公司、港口码头、仓库、保险公司等企业之间各自的应用系统联系在一起,从而解决传统单证传输过程中的处理时间长、效率低下等问题。可以有效提高货物运输能力,实现物流控制电子化。从而实现国际集装箱多式联运,进一步促进深圳市港口集装箱运输事业的发展。
    通关自动化:在外贸领域,通过采用EDI技术,可以将海关、商检、卫检等口岸监管部门与外贸公司、来料加工企业、报关公司等相关部门和企业紧密地联系起来,从而可以避免企业多次往返多个外贸管理部门进行申报、审批等。大大简化进出口贸易程序,提高货物通关的速度。最终起到改善经营投资环境,加强企业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力的目的。
    其他领域:税务、银行、保险等贸易链路等多个环节之中,EDI技术同样也有着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通过EDI和电子商务技术(ECS),可以实现电子报税、电子资金划拨(EFT)等多种应用。
    EDI
    的技术特点
    EDI
    最大的技术特点主要体现在如下:
    EDI
    单证是通过专用的EDI增值网络进行交换的。由于EDI单证大多是具有一定商业价值的商业单证,通过有专门机构管理的EDI增值网络进行交换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这一点是目前Internet技术还不能解决的问题。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EDI技术也在与包括Internet技术在内的其他先进技术不断融合,为用户提供更灵活、多样、简便的使用方式,使其自身拥有更广阔的电子商务服务领域。
    不论用户内部MIS系统的应用程序和数据格式有何不同,在通过EDI增值网络进行交换之前,都采用一种叫做翻译器的软件将不同的数据格式翻译成为了符合国际标准的EDI格式。正是这种方法,使得在不同用户的不同应用系统之间自动交换数据成为可能。
  • DTS

    2008-08-19 10:30:54

    DTS“Digital Theatre System”的缩写,是数字化影院系统的意思。从技术上讲,DTS与包括Dolby Digital在内的其它声音处理系统是完全不同的。Dolby Digital是将音效数据存储在电影胶片的齿孔之间,因为空间的限制而必须采用大量的压缩的模式,这样就不得不牺牲部分音质。DTS公司用一种简单的办法解决了这个问题,即把音效数据存储到另外的CD-ROM中,使其与影像数据同步。这样不但空间得到增加,而且数据流量也可以相对变大,更可以将存储音效数据的CD更换,来播放不同的语言版本。
    DTS
    公司是一家专注于发展高品质娱乐体验的数码高科技公司。目前,几乎所有的5.1声道环绕声处理器都使用了DTS的解码技术。世界范围内也有超过3亿台消费电子产品使用了DTS技术并通过了认证。作为多声道音效的先锋,DTS先进的数码环绕音频格式被全球超过24千多家电影院采用,并应用在家庭影院、DVD碟机、汽车音响、个人电脑、游戏机,数字电视和广播以及音乐碟片,DVD-AudioDVD-ROM软件等全线影音娱乐产品。
    不仅如此,DTS还为电影业提供影象技术和相关服务。作为DTS全资附属公司的Lowry Digital Images 就是影象还原和加强方面的佼佼者。
    DTS
    成立于1993年,总部设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Agoura Hills,并且在英国、法国、意大利、加拿大、香港、日本和中国均设有分公司。
  • CIO

    2008-08-19 10:29:25

    CIO的英文全称是Chief Information Officer,它的中文意思是首席信息官或信息主管。这种职务在国外某些公司企业中是一种与公司中其他的最高层管理人,如首席行政官(CEO)、首席财务官(CFO),这一类职务相对应,而权力比CEO小的职务。有些国家(如美国)的政府机构内或非商业性机构也设有这种职务。
             
    在西方工商企业界眼中,CIO是一种新型的信息管理者。他(她)们不同于一般的信息技术部门或信息中心的负责人,而是已经进入公司最高决策层,相当于副总裁或副经理地位的重要官员。
            
    首次提出CIO概念的不是信息界,而是工商企业界。1981年,美国波士顿第一国民银行经理williamrsynnott和坎布里奇研究与规划公司经理williamhgrube二人在一部著作《信息资源管理:80年代的机会和战略》中首先给CIO下了一个明确的定义:“CIO是负责制定公司的信息政策、标准、程序的方法,并对全公司的信息资源进行管理和控制的高级行政管理人员。
          
    自从CXO的职务制度引入中国以来,大多数CXO都找到了在中国的对应职务,唯独CIO例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因为中国的企业内从来就没有类似的职能。随着企业信息化的逐步推进,很多企业开始设置CIO或者类似的职务,而这类职务的职责,似乎就想当然地变成了信息化。也正是因为信息化与信息技术的天然联系,CIO在很多人眼中就变成了负责信息技术和企业信息系统的人,或简单地说,就是管技术的人。
          CIO
    的中文名称是首席信息官。如果CIO只是管信息技术或企业信息系统的人,那为什么不叫首席信息技术官、或者首席信息系统官呢?难道仅仅是为了表述简单些吗?
          
    让我们回到CIO的本义上来。所谓首席信息官,其职责当然应该是负责管理企业的信息。注意,这个信息是广义的,既可以指运营数据,也可以指各种运营文件信息,包括已有的和潜在的。而管理这些信息,应该是指管理信息的整个生命周期,从其产生、传递、分析、存储到最后删除。而信息技术或信息系统,只是用来管理整个信息生命周期的一个工具。所以,CIO的工作点,应该是如何管理信息,而不是管理信息技术或信息系统。
          
    那么,企业为什么要有人来管信息呢?抽象地看,一个企业的运营过程,不论其身处哪个行业,其实都是一个信息不断产生、传递、分析到最后删除的过程。对信息进行很好的管理,事实上也就是对企业的运营有一个很好的管理。中国有句老话叫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说的就是信息的重要性。你不知道的,我知道;你知道的,我比你知道得多,知道得快,这样就能赢得胜利。对企业而言,通过及时产生各种运营数据,及时传递到合适的人,对各种海量数据进行及时、准确的分析,并确保数据的安全和完整,一家企业就能建立起竞争优势。
          
    让我们梳理一下逻辑:企业的运营过程,其实就是信息的流转过程;企业设立CIO,目的是对信息进行很好的管理;对信息进行很好的管理,目的是为了建立竞争优势,帮助业务成功。在这个逻辑下,CIO的成功标准其实非常明确:是否帮助企业建立了竞争优势,帮助业务获得了成功。而所谓IT与业务融合的问题,根本就不应该存在,因为CIO本来就是为业务而设立的。如果IT与业务不能融合,那和买椟还珠削足适履又有什么不同呢?
       
    如果你对以上这个逻辑没有疑义,那么请再考虑:CIO到底在公司业务战略制订中应该扮演一个怎样的角色?是参与制订者,还是执行者?如果CIO不能对企业的业务战略有一个清晰的了解,他能在多大程度上帮助企业的业务成功?
         
    或许,请一位业务战略家来当CIO并不是一个坏主意。
         
    由此,美国许多大企业都相 继设立了一个新职位CIO(首席信 息经理)CIO原指政府管理部门中的首席信息 官,随着信息系统由后方 办公室的辅助工具发展到直接参与企业的有力手段,CIO在企业中应运而生,成为举足轻重的人物。美国企业的首席信息经理相当于副总经理直接对最高决策者负责。
          CIO(
    首席信息经理)CIO原指政府管理部门中的首席信息 官,随着信息系统由后方 办公室的辅助工具发展到直接参与企业的有力手段,CIO 企业中应运而生,成为举足轻重的人物。美国企业的首席信息经理相当于副总经理,直接对最高决策者负责。

  • MSF(2)

    2008-08-19 10:26:58

    五、为什么应用MSF?

          商业问题

          商业策划者在面对世界上不断变化的复杂技术时,必须确定自身企业总体技术策略的方向。最大的挑战来自于保证商业目标和技术目标间的一致。

          当前,信息技术的投资较以往越来越高。投资以不仅仅局限在数据中心方面,更多的倾向于分布式网络的增值、群组工作软件和提高使用者的生产力,保证信息技术投资得到有效的控制。

          即便完全不考虑这些投资,错误的使用技术给商业带来的负向费用的影响,也是不容质疑的。所以新技术的成功实现将给企业带来重要的机会:

          今天的分布式组件技术允许更大的弹性,包括集成不同的协议、应用程序接口、应用程序、操作系统和硬件。

          今天的技术也通过消息传递、事务处理协调、复制、数据仓库、多层结构的设计和鲁棒性的客户机/服务器开发工具包提供对商业处理过程和活动的支持。

          基于组件的技术提供了一种在商业方案中集成组件行业最好产品的能力。组件同样也允许随企业结构和商业处理过程的变化,更快地重新配置应用系统。
    今天的技术能够在不瓦解企业的基础结构设施的情况下,不断的适应发展变化中的商业需求。多层结构的应用程序允许分离用户、事务和数据服务,保证新版本的组件在不影响整个系统的情况下加以实现。

          降低费用

          客户机/服务器技术可以降低系统整体费用。但是企业必须重新评估它们的基础结构设施和商业运作过程,来保证多余的费用真正被消除(例如:传统的功能转移到更低廉的平台,旧系统停止使用,新的商务处理过程最大的提供了增值能力等等。)

    六、MSF如何帮助解决问题?

          MSF通过五个基本模型的应用,帮助企业认识到采用新技术的优点。这些模型适用于规划、构建和维护整个过程中不同方面的问题。(参见图1)

    1MSF强调的几个领域

          MSF企业总体结构

          MSF企业总体结构模型提供了一系列指南,用于规划企业的基础技术设施,流程化商业的运作过程,并鼓励重用性。这种模型是描绘构建于用户服务、事务服务和数据服务基础上的,多层应用开发的MSF应用模型的基础。

    2:企业总体结构模型


    3MSF应用模型

          MSF组队模型

          MSF组队模型展示了如何组织项目队伍,在时间控制和连续不断发展计划的要求下,有效的交付系统的解决方案。它描述了六种基本的角色(程序管理、产品管理、开发、测试、系统实现和用户教育)。

    4: MSF组队模型


          MSF
    过程模型 MSF过程模型解释了如何基于:范围、进度和资源,规划和控制面向结果的项目。它是基于四个可见里程碑交互的、允许修改的过程模型。过程模型中的设计阶段在面向商业解决方案内容,结合过程模型、组队模型和应用模型的组件方案设计过程(Designing Component Solutions Process)中,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5MSF过程模型

    6:组件方案设计过程


    七、MSF的组成元素

          规划

          企业总体结构规划
         
    应用三个基本模型可以帮助整体的理解企业。企业总体结构规划提供了分析企业组织机构运作和商业应用集成和处理的基准。
    企业总体结构是包含四个方面的框架:事务、应用、信息和技术。

          这些模型不仅仅描绘了企业总体结构的组成部分,还通过以上各个方面在集成系统中的应用,帮助企业有效地实现每一个方面。企业总体结构规划的过程,提供、揭示了商业运作的标准和所受的局限,使商业运作过程更易管理、费用更有效。

          MSF的方法以边规划、边设计为基础,这意味着企业总体结构规划过程,一直伴随着商业需求变化和技术发展的连续过程。企业总体结构规划使用了MSF 一些基本原则,如:风险控制的时间安排、固定的产品发布时间、基于活动的设计、外部可见的里程碑、小组模型、并行的结构设计、最大的限制、连续的方案开发 和结果实现。对比以往的自上而下的方法,现在项目不仅由企业模型所控制,它们还将直接受企业总体结构发展的影响。

          构建

          方案开发准则--Solutions Development Discipline (SDD)
    软件开发是一种复杂的、有创造力的过程。在较大的开发队伍中,采用自上而下的方法,将会抑制创造力、有效的交流和真正的方案开发。SDD通过在软件开发过程中应用MSF基本模型,帮助软件组织克服这些障碍。

          组件方案设计--Designing Component Solutions (DCS)
    DCS
    详细解释了MSF过程模型中设计阶段的内容。DCS基于方案设计过程,覆盖了为给出满足商业需求的功能设计,所必需进行的设计活动。DCS的概念帮助理解和融合使用者和商业的需求(在项目层次上)。它强化应用程序的逻辑结构,以达到简化复杂性的目标。

          这种设计过程允许有效地分派各种具备专业技能的人,以使特定的需求得到满足。这种技术同样保证在设计过程中维护应用程序的一致性。整个设计体系使用场景分析描绘概念设计,使用对象和服务描绘逻辑设计,使用组件描绘物理设计。

          重用性设计--Designing for Usability (DFU)
    DFU
    提供了大量简明的概念和实际的经验,进行以用户为中心的基于Windows的程序设计。它侧重Windows应用程序的物理设计,强调用户界面和操作衔接等原型技术。

          维护

          基础设施实现和维护
          MSF
    建立起对三个基本MSF模型中的角色、关系和应用的一致理解,解决实现、管理和维护技术基本结构的问题。

          MSF包含IT基础结构实现要求的、有效的组队模型和过程模型,确定了关键的项目构成因素和最终交付的成果,强调一致的规划和管理模型给系统带来的好处和费用的降低。

    八、实施MSF

          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运用MSF,其效果将是显著的,它能够将技术变成产品,由产品变成效益;它能够帮助用户少走或不走弯路,从而更快地达到自己的商业目标。

          MSF在微软的许多大客户中得以大显身手,比如:瀛海威、中国投资银行、香港跑马场、香港汇丰银行等。目前,在全国几个大城市举办的MSF巡回讲座,其目 在于帮助更多的国内公司的领导,尤其是大公司的领导,认识MSF这一思想和原理,并能够在 实际中运用这一思想。微软正计划或已经开始和一些大客户共同实施MSF架构,如方正、用等。张彤川先生笑着对记者说,尽管每一位实施MSF项目的微软顾问的收费比较高,MSF来效益足可以使这笔费用微不足道。

          由于我国旧的体制往往并不以商业化为主要目标或商业化目的不明确,致使现在仍抱有旧体思想的企业在进行项目实施时常常陷入死循环。比如,当一个开发项目即 将结束时,由于技的发展或业务的发展,客户的需求有所变化(往往是提高了),和最初签定项目实施协议时不同。抱有旧体制思想的客户通常是拒绝在项目结束协 议上签字,而是要求开发商按照变化了需求继续进行开发。但是,当按照变化了需求所进行的开发结束时,需求可能又发生了变。于是又继续进行开发,如此死循 环。而MSF却可以解开这一死循环。当开发项目结束时, 即使需求发生了变化,但仍然可以将已开发出的部分变成产品,把该产品投入商业应用,使它生商业效益。至于变化了的需求,则可以开发出下一个版本来满足, 至不断地开发新版本, 以满足不断变化的需求。

          MSF思想正是要解开这一旧体制造成的死循环,从而更好地利用投资,帮助客户实现自己的业利益。这也是微软进行MSF巡回讲座、和大公司共同实施MSF 想的主要原因之一。 张彤川先生告诉记者,微软是一个产品提供商和技术提供商,提供平台、产品和技术。而真正满足用户实际需求的成千上万的应用要靠合作伙伴来完成。微软提供解 决方案架构 (Solution Framework),而不提供具体的解决方案(Solution)。解决方案架构是一种准则或规则, 各个领域内的合作伙伴按照这一准则,以工业化模式制定出具体的解决方案。所谓工业化模,是指产品几乎只需要装配一下即可。就像盖房子一样,建筑者只需要把 满足一定标准的各各样的预制板组装起来,即可建出符合标准的房子。这种模式可以大大提高代码的利用率, 使开发商不必一切从头做起,从而提高开发效率。而MSF是这一切的协调准则。

          可喜的是,现在在国内已经有很多MSF应用或MSF思想得到认可的实例。比如,用友公司是内最著名的财务软件公司,以往大多是最终使用客户购买用友软件, 而现在有很多系统集商来购买用友财务软件。这些集成商在用友软件的基础上开发出更能满足不同客户的千万别的需求的产品,帮助它们达到自己的商业目的。而用 友只需提供财务软件核心,让其它集成商在此基础上进行再开发。这对用友、集成商和客户都是有利的。此外,其它领域的公司也有似情形。MSF将结出越来越多的灿烂的果实。
  • MSF(1)

    2008-08-19 10:21:59

    MSF(微软解决方案框架结构)是一组建立、开发和实现分布式企业系统应用的工作模型、开发准则和应用指南。它帮助企业融合商业和技术的目标,降低采用新技术后系统整体的费用,以及成功的应用微软技术整合商业过程的方法。

          MSF揭示出为成功设计、构建和管理技术基础结构或商业解决方案,所需了解的重要风险、重要的设计基础假设和关键的依赖关系。它包括明确的知识库、应用指南和实践经验,如:

          企业结构设计方案采用交互的方式,侧重于制定长期规划,同时也能完成短期目标。 
         
    项目开发准则包含组队模型和过程模型,用于建立高效的项目组,管理项目的生命周期。

         
    项目设计过程和多层结构的应用程序模型用于支持设计复杂的分布式企业应用。
     
         
    企业信息基础设施的实施方法使用组队模型和过程模型支持实现、操作和技术上的方案。

    一、概述

          MSF是一个经验知识库,它包括以下方面的内容:

    * 企业结构设计方案采用交互的方式,侧重于制定长期规划,同时也能完成短期目标。
    *
    项目开发准则包含组队模型和过程模型,用于建立高效的项目组,管理项目的生命周期。

    *
    项目设计过程和多层结构的应用程序模型用于支持设计复杂的分布式企业应用。

    *
    企业信息基础设施的实施方法使用组队模型和过程模型支持实现、操作和技术上的方案。

          它是一种框架结构

          框架结构重点解决一个基本的问题:它提供解决总体问题和作出有效决策的轮廓。
         
    框架结构可以增强分析和开发大型项目的能力。MSF 能够确定项目最大的风险在何处,强调制定计划和确定进度,确保成功发布一个产品所必备的条件。

          MSF基于一组工作模型,这组模型是由微软公司及其合作伙伴,在与客户成功开发分布式计算和客户服务器应用程序的经验得来的。

          框架结构不是一种预先决定工作结构、工作任务和发布产品具体方法的方法论,而是提供了灵活的方式、应用有创造力的方法去解决实际存在问题的思想。

          象任何明确定义的工作模型一样,MSF积累了三个关键的成功因素:

    * 一种帮助提供技术决策指南的观点。
    *
    一组反复跟踪、监控和管理项目及其进展的参考方法。

    *
    一致的重用性保证在灵活的计算环境中有效的利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

          一个资源的集合

          MSF收集了一组集成的资源和准则来指导项目组走向成功。它包括明确的概念、详细的工作指南和微软最好的实践经验,保证您能立即开始工作。
    这些资料可由以下途径得到:

    * 联机资料
    * CD-ROM
    知识库

    *
    教学课程

    *
    完整的参考手册

          因为CD光盘中的内容是由HTML文档组成,所以要使用Microsoft Internet Explorer阅读这些资料。此外,CD光盘中还有更详尽的指南讨论在参考手册中提出的概念。

          您如何得到它

          MSF在世界范围内由微软顾问咨询部及微软认证的培训中心提供培训。

          它在不断发展

          MSF是一个框架结构,它不是一成不变的。相反,MSF会随我们从微软的客户和合作伙伴那里的学习而不断的发展和完善,新的思想和准则会不断地被引进MSF。这些发展将适应技术的更新、商业需求的变化,并支持构建更好的软件解决方案。

          技术上的变化会导致MSF作出相应的变化。我们会不断地在参考资料上增加更多的指南、介绍和更新的概念,根据当前的思维增进我们的教学课程。例如:我们认 识到Internet强大的生命力和影响力,我们就在我们的资料上很快的作了针对Internet的更新, 补充介绍我们的概念如何应用于开发基于Internet/Intranet基础和结构的应用程序。

          MSF将一个项目中不同阶段的工作人员分为六个角色,通过这六个角色,项目可以得以迅速、完善地实施。这也体现了项目开发的六个重要质量指标,它们在全球是一致的。这六个角色分别是:

          ·产品经理。他了解用户特征,尤其是商业特征,明确用户的需求以及需求的期望值。之所以强调用户需求的期望值,是因为用户的商业化特征比较强,需求无尽, 无法界定到底如何才算需求得到了满足。而确定了需求期望值后,用户的商业目的就非常明确,实施起来也比较顺畅。

          ·程序管理员。他负责制定计划,每天找出完成该计划的风险所在,排除风险,每天交付应该完成的内容,确保计划按质、按量实施。

          ·用户教育。设计友好的用户界面,对用户进行培训,确保用户能够并且愿意和喜欢使用开发出的产品。

          ·开发。开发者在开发前期就参与用户需求分析和项目计划制定,他最清楚具体的开发过程。在开发期开始后,他负责进行代码开发,在每一个阶段,交付每一项内容的代码。

          ·测试。负责开发出的代码的测试。测试者并不是要找到每一个开发者的每一段代码的每一个错误(bug),而是要找到代码错误之间的关系,解决最根本的错误,掌握错误的状态,从而迅速排除错误。

          ·后勤。后勤人员负责将实验室的产品商品化,变成实际可以运行的产品,达到最初制定的商业目的,取得商业效益。这项工作在以往的项目中可能比较简单,因为 实验室的环境可能和实际环境几乎一致或差别不大。而现在却不同了,实验室环境可能十分简单,而实际环境可能非常复杂,比如分布式环境、 Internet/Intranet环境等,尤其是大企业,实际环境比实验室环境复杂得多,因而将实验室产品运用到实际环境中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这项 工作没有完成好,往往使整个项目前功尽弃,功亏一篑。

    二、MSF简史

          1994年,基于微软产品开发的经验和教训以及微软微软咨询服务的业务经验,微软推出了Microsoft? 解决方案框架 Microsoft Solution Framework (MSF)当时的MSF只是这些经验教训的松散集合。在以后的几年中,MSF 进一步吸收了微软各个部门和微软的合作伙伴在实际项目中的经验,在2002年,随着Visual Studio.Net 的发布,微软发布了一系列关于MSF 3.0的白皮书,针对MSF 3.0 的大规模培训也在中国开始。

          2006年,MSF 4.0 随着Visual Studio Team Foundation 2005 发布。它增加了不少敏捷开发的内容,并且明确刻画了团队典型的流程和在新的团队协作软件包VSTS 中的应用。

          我们可以不用管MSF 演化的细节,要记住所有模式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关键是要掌握变化的原因。

    三、MSF的基本原则

          MSF的核心有八个基本原则:

    ·推动开放的沟通
    ·
    为共同的前景而工作

    ·
    充分授权和信任

    ·
    各司其职,对项目共同负责

    ·
    重视商业价值

    ·
    保持敏捷,预期变化

    ·
    质量投资

    ·
    学习所有的经验

    四、MSF的一些特点

          MSF是微软在总结自身多年项目管理 验的基础上提出的一套项目管理界方案,主要特点是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强,有许多方面值得我们借鉴。现对其要点作一描述。需要注意的是,微软有国内企业不能比 拟的优势:如人力资源优势等,所以并不一定完全适合国内的软件行业,但我们可以发现,他们的很多做法是我们已经意识到并有所改进,有些做法我们可能已经体 会到但还没有有上升到一个管理原则的高度。

          1Code Review 原则

          是指程序员定期向其他人讲解自己源程序的活动,这个方法被众多公司采用并被认为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主要优点有:

          因为要向大家讲解自己的程序,程序员会更重视自己的工作进度、代码质量。
         
    可以互相学习,共同提高,及时发现问题。

         
    程序员可掌握他人的程序设计思想和方法,利于维护他人程序

          2、版本管理方法,采用统一的版本管理服务器管理项目源程序,每个人的程序,必须经另外一个程序员检查后才能Check in 每天晚上都有build所有程序,如果build不能通过,程序员必须立即修改自己的程序。每隔一段时间配合进度里程碑release一个内部版本。主要 优点:

          从开始程序就是一个整体,而不是到最后才整合在一起。
         
    互相检查才能Check in可以减少错误的发生。

         
    里程碑的设定,对大项目的管理尤其有益,既不会因为计划时间较长而有松懈,也能做到有张有弛。

          3、文档管理,MSF的文档崇尚实用简洁,尽量避免事后没人看得文档,资料的积累和经验的继承通过加强程序员的交流来解决(如Code Review, Check in 前的互相检查)。微软认为,一个项目的存在是和项目组的存在相关联的,如果项目组整个离开了团队,那么有再多的文档也没用。在不同的开发阶段,微软也有不 同的文档要求,但应该注意到,微软开大的是办事系统软件,和一般的应用软件开发相比会有所不同。

          4、人员招聘培训,人员招聘首先注重人格因素,其次是技术因素。人员的培训最有效最方便的手段是利用网络以多媒体、电子文档的方式提供。
     
          5
    、项目角色的组成:程序管理、产品管理、开发、测试、部署、用户培训,但微软并不是每个项目都配全了这些角色,尤其是小的项目角色会有重叠。强调最好由用户来充当产品管理角色。

          6、项目测试人员和开发人员的比例为1:1,微软通常是2:1,微软通常会雇用大量的学生等临时人员来进行开发和测试。

          7、强调进行风险管理,对项目风险进行确认并全程跟踪。
     
          8
    、项目开发过程进行里程碑的建立和管理。

          9、项目总结制度。每个项目完成后,对其失败和成功的地方进行总结

     

  • 軟件評測師教程學習(1)

    2008-08-05 13:57:11

    第1章    软件测试概论

    1.1    概述

    1957年,软件测试才开始与调试区别开来,成为一种发现软件缺陷的活动;

    20世纪80年代早期,软件测试定义发生了改变,测试不单纯是一个发现错误的过程,而且包含软件质量评价的内容;

    20世纪90年代后,测试工具开始盛行,软件测试理论与技术飞速发展。

    1.2    发展趋势

    软件测试的发展有如下几个趋势:

    测试工作将进一步前移;

    软件架构师、开发工程师、QA人员、测试工程师将进行更好的融合;

    测试职业将得到充分的尊重;

    设置独立测试部门越来越成为共识;

    测试外包服务快速增长。

    第2章    软件测试基础

    2.1 软件测试与软件质量

    2.1.1什么是软件测试

    在规定条件下对程序进行操作,以发现错误,对软件质量进行评估。

    使用人工和自动化手段来运行或测试某个系统的过程,其目的在于检验它是否满足规定的需求或是弄清预期结果与实际结果之间的差别。

    2.1.2什么是软件质量

    软件特性的总和,软件满足规定或潜在用户用户需求的能力。(1999年国际标准ISO 14598经典定义)

    2.1.3软件测试与质量保证的区别

    软件测试『质量控制(QC)』:关注的不是过程的活动,而是对过程的产物以及开发出的软件进行剖析。

    质量保证(QA):关注的是软件生命周期的管理以及验证软件是否满足规定的质量和用户的需求,着眼于软件开发活动中的过程、步骤和产物。

    2.2 软件测试的目的

    以最少的人力、物力和时间找出软件中潜在的各种错误和缺陷,通过修正各种错误和缺陷提高软件质量,回避软件发布后由于潜在的软件缺陷和错误造成的隐患所带来的商业风险。

    Grenford J.Myers就软件测试目的提出了以下观点:

    测试是程序的执行过程,目的在于发现错误;

    一个好的测试用例在于能够发现至今未发现的错误;

    一个成功的测试是发现了至今未发现的错误的测试。

    2.3 软件测试的原则

    所有的软件测试都应该追溯到用户需求;

    应该把尽早地和不断地进行软件测试作为软件测试者的座右铭;

    完全测试是不可能的,测试需要确定最佳终止时间;
    测试只能证明软件存在错误而不能证明软件没有错误;

    充分注意测试中的集群现象;『所谓的80/20原则

    避免自己编写的测试自己测试;『所谓的定势思维问题

    尽量避免测试的随意性。『体现软件测试过程的重要性

    2.4 软件测试的对象

    软件测试并不仅仅是程序测试,软件测试应该贯穿于整个软件生命周期中。『一切与软件有关的内容(比如过程中的文档、代码等等)都应该是被测试的对象

    为了把握各个环节的正确性,需要进行验证和确认(verification&validation)工作。

    验证(verification)是保证软件正确实现特定功能的一系列活动和过程,目的是保证软件生命周期中的每一个阶段的成果满足上一个阶段所设定的目标。

    确认(validation)是保证软件满足用户需求的一系列活动和过程,目的是在软件开发完成后保证软件与用户需求相符合。

    2.5软件测试分类

    2.5.1 按照开发阶段划分

    按照开发阶段划分软件测试可分为:单元测试、集成测试、系统测试、确认测试和验收测试。

    单元测试(也称模块测试)——是针对软件设计的最小单位程序模块进行正确性检验的测试工作。

    集成测试(也称组装测试)——在单元测试的基础上,将所有的程序模块进行有序的、递增的测试。『将经过测试的单元组合在一起进行测试,验证其集成后工作是否正常

    冒烟测试(也称版本验证测试、提交测试)——是在集成测试完成后,提交下一阶段测试时都需要进行的对程序主要功能进行验证的过程。

    确认测试——通过检验和提供客观证据,证实软件是否满足特定预期用途的需求。

    系统测试——在真实或仿真系统运行的环境下,检查完整的程序系统能否和系统(包括硬件、外设、网络和系统软件、支持平台等)正确配置、连接,并满足用户需求。

    验收测试——按照项目任务或合同、供需双方约定的验收依据文档进行的对整个系统的测试与评审,决定是否接收或拒收系统。

    2.5.2 按照测试实施的组织划分

    按照测试实施的组织划分,软件测试可分为开发方测试、用户测试(β测试)、第三方测试。

    第三方测试——由在技术、管理和财务上与开发方和用户方相对独立的组织进行的软件测试。『测试外包公司主要涉及的就是该种测试

    2.5.3 按照测试技术划分

    按照测试技术划分,软件测试可分为白盒测试、黑盒测试、灰盒测试;也可分为静态测试和动态测试。

    静态测试——是指不运行程序,通过人工对程序和文文件进行分析与检查,包括:走查、符号执行、需求确认等。

    动态测试——是指通过人工或使用工具运行程序进行检查、分析程序的执行状态和外部表现。

    白盒测试(也称结构测试)——通过对程序内部的分析、检测来寻找问题。『就如一个透明的盒子一样,清楚其内部程序结构和处理过程。

    黑盒测试——通过程序的外部表现来发现其缺陷和错误。『就如一个黑盒子一样,完全看不到程序内部的处理过程,只通过界面回馈进行分析。

    灰盒测试——关注输出对于输入的正确性,同时也关注内部表现,但这种关注不像白盒测试那么详细、完整,只是通过一些表征性的现象、事件、标志来判断内部的运行状态。

    2.6 软件测试过程模型

    软件开发几十年的实践过程中,出现了很多的开发模型,比如瀑布模型、原型模型、螺旋模型、增量模型、V模型、W模型等等

    由于模型需结合图形表述较为合适,所以该处就暂不作说明。


     

  • 何來質量

    2008-08-05 10:47:32

    就如人体的健康与否决定于其身体素质,软件的健康与否来自于其本身的质量。

    身体的好坏并不是一天形成的,它是长期积累的结果。众所周知,在医学较发达的今天,人是否生病通过检查基本可以查出来,但也还是会有遗漏。而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即使检查出来了,一定可以治疗的了吗?有多少可以治愈?而作为软件的制造者,我们的测试还很基础、很薄弱,您认为单靠测试可以解决软件质量的问题吗?

    当然,我不会去推卸质量相关的责任,更不会去自喻只有我能够看到问题的本质,但是我认为最有效的是找出办法,解决问题,虽然目前条件下我们并不一定能够做的我们想看到的,但我们能够做我们能做的。

    以下我先阐述几点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1.      质量的主轴来自于软件过程,健全软件过程管理是关键。(有如人的新陈代谢)

    2.      质量的源头来自于软件需求,明确而可度量的需求,对后续的质量必定会有很好的约束作用。(健康从小做起)

    3.      质量的传递来自于沟通,良好的沟通才不至于质量到最后变质,如何去建立完善的沟通体制,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并努力实践。(没有想到好的比喻,但我认为这和人的心态有类似,一贯良好的心态有利健康)

    4.      质量的创造来自于开发过程,有序而规范的开发可以从本质上杜绝质量问题的发生。(良好、健全的生活习惯创造健康的身体)

    5.     质量的控制来自于测试过程,完善、强大的测试团队可以最大程度地保障软件的质量。(医疗器械完备,医护水平高超的医院)

    6.      质量的把握来自于配置及发布过程,明确的软硬件配置以及规范的发布过程,可以让我们确定用户使用的是我们原本计划给他的。

    前面阐述的基本都是一个软件过程管理,那只是个观点,没有实际指导意义。我们应该做的就是如何从中明确自己能做什么?而不适合去讨论因为什么而质量不行?这对于我们目前来说太不切实际,毕竟我们现在各个环节都有很大问题。

    最后,我非常理想化地建言:PM加强需求管理,研究并实践如何做好需求;DM加强规范意识,组织有序的开发,研究并实践怎样的开发才能带来更好的质量保证;QC加强、完善测试体制,研究并实践如何实施特殊条件下的测试;SEPG健全软件过程管理规范,为各角色各部门提供理论指导;主管考虑怎么使团队无论在纵向还是横向实现沟通流畅,怎么解决资源问题等等。如果每个角色都努力去做了自身的那部分,最后形成的必定是整体质量的提升。

     

    总之,质量任重道远,做好自己现在能做的。

362/2<12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