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测试团队建设思路

上一篇 / 下一篇  2016-10-28 10:43:34

    多年前,有幸步入了软件测试行业,也在不知不觉中逐渐对测试的一些专业思路有了自己的感受。本文我想给大家分享一下我组建测试团队、提高团队技能的一些工作方法。希望优蛋白营养素把自己在这几年时间里的一些感受与读者进行一次交流。
    
    我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与大家进行探讨:
    一、部门文化
   
    之所以要提出部门文化,其实是有我的一些思考的。企业都有着自己的企业文化,它指引了每一个人员的前进方向。但是,企业文化不是每一个员工都能够完全吸收、领悟的,因为它的意义、精神是深远的,需要慢慢体会和融汇。部门文化相对于部门成员来说,就容易消化和理解了。在充分理解和领悟企业文化的大前提下,以企业文化为基础,提出了测试部的部门文化,她是以部门精神为思想基础,以狼性特质为行动指南的统一体。
   
    我在刚来到这家公司的时候,就特别提到了部门精神,虽然当时测试团队只有三个人,没有现在近30人的规模,但是一个团队的精神是必不可少的,就如同一个企业不能缺少企业文化一样。因为团队是整体的概念,又有别于一般的群体,它是为一个共同的目标和为实现这个目标而走到一起的队伍。群体则可以是有相同喜好或不同兴趣的人的聚集,不需要达到某种志向形成何种意识。而我要讲的团队精神,简单来说就是大局意识、协作精神和服务精神的集中体现。团队精神的基础是尊重个人的兴趣和成就。核心是协同合作,最高境界是全体成员的向心力、凝聚力,反映的是个体利益和整体利益的统一,并进而保证组织的高效率运转。
   
    而我要说的测试部的团队精神,总结起来就是三个词:纳荣、传承、创新
   
    纳容
   
    容纳的原意:在固定的空间或范围内接受(人或事物)
   
    引申为部门精神(容纳变成纳容):主动地去获取新事物或知识,并且变为自己的东西
   
    传承
   
    传递,承接,沿袭创新。一般指承接好的方面,有承上启下的意思。
   
    引申为部门精神:互相承接对方好的方面,共同进步和发展
   
    创新
   
    运用已知的信息,不断突破、发现或产生某种新颖、独特的新事物
   
    引申为部门精神:突破已知,产生新结果
   
    部门的精神用一句话来说明:每一个成员都需要主动的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不断突破自己,推陈出新,互相帮助学习,为团队的整体利益和目标奋斗!
   
    正是部门创建之初的这个部门精神,指引着我们团队的每一个人向前奔跑。她使我们获得了这样一种力量,它摸不着,看不见,听不到,但是我们可以用心去体会,去感悟,去深化。在一次次的项目攻关、部门合作中创造了不错的业绩。
   
    但是,只有精神,没有行动指南是不行的,这一点我是在12年的时候确立的,我需要给大家一个行动指南,一个学习的动力。经过不断的学习和与朋友的交流,让我发现了狼,发现了现在创新型企业都有的一种气质,即狼性特质。一提到狼性,顾名思义,它会与野、残、贪、暴放在一起。自古以来它总是与几千年的孔孟中庸之道格格不入。究其原因便是中庸之道的主导精神:“循规蹈矩、忍辱负重”。数千年来,以至直到现在,这种中庸之道的封建糟粕害得我国民性保守,惰性十足,同步自封,闭关**。总以为自己是最好的,不善于进取拼搏,不善于向别人学习,至使我们落后其他先进国家几十年,某些方面至使落后上百年。而我要给大家说的,便是一种带有野性的狼性团队。
   
    一个团队要发展,没有这种:贪、残、野、暴的精神是不行的。如今的时代,是一个竞争的时代,只有在竞争中才能不断发展。因此团队推崇提倡的狼性,就是要在浪尖上求生存,浪谷中图发展。
   
    我们需要狼是因为在狼的身上具有我们常人少有的一股特质,那就是
   
    1.      勇猛强悍,结果导向
   
    2.      目标一致,同仇敌忾
   
    3.      以身作则,不计个人得失
   
    4.      生死存亡间不忘培训教育
   
    5.      为使命而战斗
   
    正是这种狼性的特质,加上部门的精神,组成了现在的测试部门的部门文化。也正是这种文化,鼓舞着团队成员不断发展、部门不断壮大。
   
    二、合乎发展的灰度管理
   
    上面给大家说了一下部门文化(团队精神和狼性特质),现在就给大家描绘一下部门管理的一些方法。部门管理其实很简单,因为只要大家把部门文化融会贯通,相互信任,用什么方法管理部门,大家都会共同合作、进步,事情总是很容易的达成。当然,有个好的管理方法会让事情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我所使用的,则近乎于灰度。这种方法听起来简单,但是如果使用不当,则会出现难以挽回的后果。它与授权还有一些差别,因为灰度是一种管理方法,是一个过程,而授权则是对具体任务或事件的授予执行。
   
    既然是灰度,主要目的就是要发挥所有团队成员的自主能动性,提高管理的效率和团队成员的进步速度以及团队凝聚力,作为管理者,需要做的就是适度管控。但是,灰度管理最难的也就是适度管控,因为管控过严,就会打击成员的工作积极性,调动不起来他们的自主能动性带来的突破性创新或成果,与现在很多公司的任务分配制工作模式没有差别;但是如果管控过松,很可能由于成员的能力不够,不但调动不起来成员的自主能动性,还可能打击到成员,并导致工作跑偏或者是事情失败,而管理者也成了甩手掌柜的,离被炒鱿鱼也不远了。
   
   
    正是由于以上的种种原因,我使用灰度管理时特别小心,并且不断的向相关行业的前辈或朋友学习,总结出了一种适用于本公司的灰度管理的方法。即灰度管控的原则与类型。
   
    管控的原则:
   
    三个不放手(总体计划不放手、总结审核不放手、关键功能不放手)
   
    三个原理(控制趋势原理、例外原理、直接控制原理)
   
    管控的类型:
   
    前馈控制(风险识别与防范)
   
    现场控制(过程干预)
   
    反馈控制(事后总结)
   
    在上面方法的指导下,部门已经走过了n个春秋,效果还是比较显著的。对于上面提到的管控原则和类型的把控,也越来越熟练。
    三、个人与企业的目标调整
   
    在个人与企业目标的问题上,我个人比较倾向于内心的选择,因为内心的选择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对公司的忠诚度。也就是说,我在招聘员工的时候,会着重确认他自己的目标定位,如果目标定位大幅度偏离了公司目标,或者是很难与公司方向达成大体一致,后期是很难扭转的,那么这个人技术能力再强,我也是不要的。因为现在社会人才遍地有,但是能与公司共同发展的人才很少,而我的原则就是找一个可以与公司同舟共济的人才,二者缺一不可。这样做的结果,不管是对他个人,还是对公司都是有利的。
   
    但是话又说回来了,没有任何一个人的发展目标与公司方向完全一致,怎么办?我是有一个解决办法的,就像旁边的图示一样。
   
    我在招聘员工的时候,很重视应聘者自己的规划(当然,应聘者的专业能力也是考虑的主要因素),如果他的规划与公司方向背离(DOE区域以下),这样的应聘者我是不要的,一个是为了他好,一个是为了公司好。
   
   
    把人招进来之后的整个团队建设中,则需要使用AOE区域的方法。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发展规划,可能就是绿色区域,但是一个团队要活下去,人心是不能散的,必须要有团队的凝聚力,那么,就需要调整。尽量让员工在COB区域中发展,因为只有这样,公司才会给出更多的资源和条件,也没有背离员工自己的发展区域。慢慢不断缩小OC与OA的距离,达到员工的发展规划与公司规划越来越一致的目标,这样,不仅员工发展潜力大,公司也会不断的发展壮大,因为目标是一致的,这是最主要的,目标一致,所有事情都好办。
   
    问题就是,如何才能建设一支目标一致,凝聚力超强的团队?我的答案是让员工有适当的时间做自己喜欢或擅长的事,但是要保证做的事情对公司的发展是有利的,并且是可以传承的。如图示一样,这是整个测试部的擅长域体系规划:
   
    每一个员工都有自己的擅长域,由于是他们擅长和喜欢的,所以干的特别起劲,也愿意加班加点完成。做出来的成果,也给公司带来了不小的效益,也提高了工作效率。因为生命有限,智慧无穷。企业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开发员工的潜能。管理员工就是最大限度的调动员工的积极性,释放其潜藏的能量。让员工以极大的热情和创造力投身于自己热爱的事业之中。例如,白盒测试擅长域的同志们,研发出了自己的“自动化测试平台”,为测试、检验的自动化贡献了很大的力量,也提高了相关工作的效率;自动化测试擅长域的同志们,搭建了大型“网络模拟实训网”,能第一时间复现、组建用户现场的复杂网络环境,为解决问题赢取了时间;网络工程擅长域的同志们,编写出了很多网络疑难问题解决思路,贡献给相关人员,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评;网络安全擅长域的同志们,也给大家分享了很多网络安全和攻防方法,为公司产品的安全性提供了大量参考;……
   
    给员工一个发展空间,员工会还公司一个美好的未来。相信有这些擅长域的存在,整个团队、甚至是公司,会更加的团结,都会朝着OA的方向发展!

TAG:

在路上测试之门 引用 删除 bamboo_hua   /   2016-12-13 15:09:09
管控原则很值得借鉴
 

评分:0

我来说两句

日历

« 2024-04-11  
 123456
78910111213
14151617181920
21222324252627
282930    

数据统计

  • 访问量: 9950
  • 日志数: 2
  • 建立时间: 2016-10-28
  • 更新时间: 2016-11-24

RSS订阅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