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从工具到平台:是梦想还是妄想

上一篇 / 下一篇  2015-04-16 23:07:19

从工具到平台:是梦想还是妄想

  平台逻辑:工具向平台的延伸,来源于自发性、专业性、系统性三个方面的支撑,工具需要加深与消费者的情感认同,产生平台搭建的基础。

  可能陷阱:大多数工具不论拥有了多大规模的用户,都毫无例外地沦为了公益工具,转向平台盈利模式更加不清晰。

  旧石器时代开始,智人就已经开始普遍地锻造和使用工具,工具从诞生到发展,始终决定着人类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而所谓平台自古皆有,狭义地说,集市、赌场、丽春院等都算是平台,广义地说,不同的地区、社会、民族等,也可以为不同的平台。

  随着时代的演化推进,我们过渡到移动互联网+时代,工具和平台都有着它特殊并鲜明的功能和意义,以虚拟的状态呈现着更有趣、高效的价值。

  今天我们手机上各种耳熟能详的工具,美图秀秀、网易云音乐、有道云笔记、滴滴打车、大姨吗、墨迹天气、手机简历、Camera 360,满足了我们各种各样的需求与**,极大地延展了手机的功能。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基于手机的各类应用型工具,除了手机简历,几乎都没有找到自己的盈利途径,但他们却已经拥有了上亿人次的用户规模,有的估值甚至已经达到35亿美元。这应该是人类经济史上的一次奇葩现象——未赚先富。

  在这样的背景下,绝大多数工具按捺不住长期的寂寞与虚无,纷纷走向搭建社区或平台的道路,为自己转型。大姨吗、美柚甚至墨迹天气等都折腾起社区。互联网引发的分享经济,开启了全新的商务模式。不仅是工具,就连平台的盈利模式,也是那么云里雾里、羞羞答答。他们到底是虚胖还是有肉,是虚假繁荣还是货真价实,我们理所应当去参照比对,探察背后的故事。

  APUS与微信的不同路径

  在工具型应用中,Apus走出了从工具到平台的第一步转化。APUS主要是一款应用于手机的内存清理App,主打东南亚和南美市场。它从桌面清理开始,已经扩展到一个手机应用市场,会推荐给你“周边的人都在用”的应用,类似于一个关联型的App Store 。下一步,App广告植入应该是它的主要盈利途径之一,但我们必须注意一点,即使是苹果的App Store这样一个巨无霸式的应用平台,如今也是靠苹果养着,APUS能否走出自己的路来,依然是个疑问。

  要说成功走向平台的代表,微信不得不提。最早的微信不过是一款即时通讯工具,但成长到今天,它已经发展为移动互联网生态圈中一个不折不扣的代表性平台。微信已经将交互、内容和支付贯通,繁衍出自媒体、手机话费充值、理财、彩票、滴滴打车、微信红包等,搭起广告,也做起金融,甚至让京东**也成为其平台上的“工具”。

  微信的崛起壮大,我们看到了工具到平台的顺势而为的进化过程,而微信成为平台的关键,是将工具立足于人的流动性和交互性,在有了充分的流动性和交互性的基础上,顺势向平台转型。

  平台的三个支点

  我认为平台的产生有三个方面,分别是自发性、专业性和系统性。

  自发性。小米是自发性的鲜明代表,以手机为单点,就像是“工具型”公司,聚合粉丝、口碑和情怀,迅速拓展至电视、智能手环、充电宝,甚至家电,已经在逐渐形成航空母舰式的平台。

  专业性。专业性有如微软、苹果的操作系统,游戏、视频、社交、购物、办公软件等被收拢,其背后是技术的不可复制性。

  系统性。系统性就像亚马逊、阿里巴巴等,从前端至后端彻底贯通,搭建了一个完整的服务闭环、交易闭环、流通闭环、监控闭环。

  大多数工具转平台能否成功,我们不能过早定论,毕竟移动互联网才刚刚起步。可以看到的是,微信实现平台化的成功转变,是因为它确实聚集了足够大的人流,同时这股庞大人流能在工具上“自由活动”。

  而像“大姨吗”开创社区就是想要填补它作为工具的不可活动性,这个基于女性健康管理的社区是否能在未来嵌入关联性交易,也是可以想象的。最后,工具本身强化自身没有什么不好,强化后加深与消费者的情感认同,即可产生平台搭建的自发性,如小米般扩大化,做二次打击。

  工具的极致

  工具本身的盈利方法有三种:第一,付费下载;第二,刊登广告;第三,成为平台附加值而被“**”。

  付费下载的关键来自工具的实用性、习惯性甚至必须性。许多工具并没有形成付费下载的基础,有很多原因,其中最大的原因还是来自对流量的贪婪以及投资者的追捧。为了聚集流量,甘愿打破商业底线,以免费突围,从而致使整个业态都掉入了关于免费的无间道。

  另一方面,倡导个性投资的大环境也让多数风投更加嗜赌如命,一味地追求着“新事物”。但浮华过去,总该要回归商业的本质——盈利。不论前面是服务还是产品至上,没有盈利,谁也撑不起你的一世长存。所以我们还是回到实用主义,探讨一下工具盈利的三个方面:

  付费下载。我们设想一下,美图秀秀做成付费下载后还有人会下载吗?答案应该是肯定的。不论从实用性还是习惯性来说,美图秀秀已经成为广大人民群众提高颜值的必需品,它就像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柴米油盐。但是它为什么不敢收费?因为大环境都是免费,它害怕被喷死。设想一下,如果我们建立起一个商会一般的社团,各类工具型企业结盟,就定价策略达成一致,共同改变,恐怕改变免费的境况就要容易得多。尊重技术开发和知识产权,本来就容易被消费者所认同。当然,这样做又回归到传统商业模式,整个互联网思维将被自我阉割。

  刊登广告。滴滴打车很火,这个打车工具几乎已经深入人心,因为它便宜、便捷。而便宜便捷的背后,是企业自己在不断地烧钱。当然,滴滴已经开始回归理性,走向刊登广告的模式。

  我们逐渐看到,各类明星、企业、电视节目以冠名的形式出现在滴滴的分享链接上。相比付费下载来说,刊登广告的可行性或许更高。以此类推,自称已经有3亿用户的墨迹天气,能否复制滴滴的路子,以“冠名”报天气的形式,嵌入到盈利模式中去?看看那些个视频网站,从无版权的胡作非为,再到今天都走上版权化的道路,大广告商于是也就自然入驻。这似乎又是一种商业本质的回归。

  被“**”。成为平台附加值被“**”,恐怕是诸多优秀工具的宿命。Microsoft Office 就可以看作是微软桌面的一颗棋子,Windows可以做到让研发Office的团队衣食无忧,专心升级迭代,这样一辈子也就过去了。还记得《绝命毒师》里的剧情吗?背后有老大罩着,未尝不是一件坏事。当然,实现小米式的突破,也有可能。

  走向平台的障碍与通道

  牛文文说:“只要100万的粉丝和用户,就可以成就一个价值30亿元到100亿元的公司。”而如今墨迹天气已经号称拥有3亿用户,估值还是那么无从下手。订票工具“格瓦拉”完成C轮2000万美元的融资后,在格瓦拉的官网上,我们看到格瓦拉已经从预订电影票拓展到预订运动场地,也是行走在通向平台的道路上。但格瓦拉还是一头雾水,找不到盈利的方向。

  平台的盈利很简单,靠广告费和佣金。平台之所以伟大,就在于它能容纳更多的商机和无限的可能。但在我们工具转平台的路上,还是要慢一点,再慢一点,先通过个性化工具占领消费者的心智,成为其生活习惯,接着正规化、版权化,这些点非常重要。

  今天大多数工具不论拥有千万级用户还是上亿规模的用户,都毫无例外地沦为公益。我们都知道走向平台才能实现巨大的商业价值,而大部分工具在走向平台的过程中都会迷失或失败。这是一条羊肠小路,其中牵扯着太多的实力、资源和运气。未来,还会有更多的工具会展开新的探索和变革,让我们拭目以待。



TAG:

 

评分:0

我来说两句

我的栏目

日历

« 2024-05-13  
   1234
567891011
12131415161718
19202122232425
262728293031 

数据统计

  • 访问量: 1262
  • 日志数: 4
  • 建立时间: 2014-03-27
  • 更新时间: 2015-04-16

RSS订阅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