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头眼中的中国软件外包:有欲望但缺乏能力

发表于:2008-6-20 14:03

字体: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我要投稿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中国软件厂商有欲望,但是缺乏能力”。

        “目前微软Vista操作系统、Office、Mobile、Online等核心软件的外包业务都有放在中国。中国并不缺核心软件外包。但中国企业缺乏整体接包能力”。18日,大连软交会期间,微软中国研发集团战略合作部资深总监申元庆这样表示。

        看待中国软件外包的成长,跨国公司的视线颇具参考价值。自2004年始,包括微软在内的跨国公司认识到中国研发的潜力,开始增加的外包订单直接拉动了这个产业的快速发展。到今天,微软也在中国投资了中软、浪潮、创智等多家从事软件外包的企业,每年在华释放外包订单超过5000万美元。而这些业务正是申元庆掌握。

        对于中国合作伙伴,申元庆一直赞不绝口。他多次表示,“中国有最好的人才,即使现在不是全球软件外包第一,未来也一定是”。同时,“创新能力不错”。在中国完善的基础设施和政府扶持之下,“有机会创造出有特色的软件外包模式”。但在18日的对话中,申元庆也坦率谈起他看到的中国外包产业问题及建议。

        第一是接包能力。欧美市场,其中就包括微软并不乏核心大单释放。但整体接包工程浩大,要包括所有的工程项目,这需要看架构师的能力。“微软希望只集中在几个核心研发部分,其他的开发都外包出去,这样能保证速度更快。因此首先担心合作伙伴有无接包能力。”显然,中国厂商欲望都有,但是缺乏这方面的能力。

        申元庆画了一张三角形的表格,但两侧却朝里凹陷,他把凹陷的部分形象地比喻为国内软件外包企业缺失的“咨询、规划、和战略思考能力”,包括上述所说的整体架构师。“国内也有这些人才,只是缺乏很多。需要补足。而公司管理层要有意扩编这些人才。”

        但他也担心,“很怕的是企业一味并购,虽然规模越来越大了,但依然是这样一个缺失的格局:人数增加了人均产值却没有增加。”

        相比印度同行,国内企业也缺乏沟通和冲突的能力。申元庆举例说,微软在内部鼓励建设性的冲突,即使面对级别再高的领导也要提出不同的意见,在决定还没下达之前要充分表达,等到下了决定再全力执行。他认为,国内接包商可以在这方面更主动积极些。

        “中国的厂商习惯想着做对事情,而不是去想做‘对’的事情。”这其中的差别是,做对事情只是机械的执行,做“对”的事情则是加入了对市场的分析和理解,在与客户的互动中也能帮助到客户。前者有过中国外包企业在单子甚至即将完成的情况下,被美国发包方最终替换的案例。

        申元庆个人体会,在两年前,中国软件外企业面对客户的发包订单常常是一口价,直接声称全包。这种大包大揽的做法反倒让客户疑虑:你都不清楚我的需求就能知道我要什么吗?到了现在,中国企业已经能和客户讨论产品规格和要求,但这也不是成熟的表现。“到未来几年,中国厂商才会有能力说‘不’,只承担自己能承担的。这才是成熟的表现。”

        他认为,中国软件外包产业和印度同行相比,仅在人才上就差了10年左右。但也如之前所述,这一产业发展迅速,每年的增长空间远远超过印度同行。“一年前,印度的外包单是中国的10倍大,现在只有5倍大。”

        “中国有机会创造出有特色的软件外包模式,会不同于印度的派遣模式。中国软件外包如果能形成特色生态链,像一个软件工厂,每个环节都能装配起来,组合起来,则将效率更高,速度更快。如果再和软件实施结合起来的话,那会改变产业的走向。这会让人很期待。”

        申元庆也透露,在微软新的财年中,中国外包团队计划带入更多合作伙伴的外包订单到中国市场来。

 

《2023软件测试行业现状调查报告》独家发布~

关注51Testing

联系我们

快捷面板 站点地图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关于我们 站长统计 发展历程

法律顾问:上海兰迪律师事务所 项棋律师
版权所有 上海博为峰软件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Copyright©51testing.com 2003-2024
投诉及意见反馈:webmaster@51testing.com; 业务联系:service@51testing.com 021-64471599-8017

沪ICP备05003035号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217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