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经理的工作感想(2)

发表于:2013-11-28 11:23

字体: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我要投稿

 作者:我爱吃烤鱼    来源:51Testing软件测试网采编

  参考材料 竞争者对比
  在需求采集活动中的输入材料,只要引用一下,能找到即可
  按照“1 分:差”到“10 分:好”进行评估:
  1. 竞争者对该需求的满足方式
  2. 用户、客户对竞争者及公司在该需求上的评价
  由于填写卡片的人经常不是专业的需求人员,所以卡片的质量无法保证,比如下
  面这尽可能多的采集:
  1现场调查 :打入敌人内部,和客户工作一段时间,深度了解需求。
  2日记研究 :某个新产品出来以后,很多业内朋友去尝试,写一些体会。
  3卡片分类法 :把产品的各种需求写在便利签上,让用户一起讨论并完成分类。
  4自己提需求:看看别人的产品,总结很多问题,提出很多需求,让自己的产品越来越完美。
  听用户的但不要照着做。
  有些用户真的很危险,在提意见的同时还说你们应该做成什么样子,这时候产品经理一定要头脑清醒,用户的解决方案往往站在自己的立场上的考虑。
  有时候用户的做法存在明显的逻辑矛盾,就算他给出的解决方案合理,也要在深度挖掘用户内心根本的需求。
  我们是产品经理,产品设计师,最终怎么做应该由我们决定。
  1明确我们存在的价值。
  同一个问题的解决方案的区别,可能一个是用户需求,一个是产品需求,而在这中间的转化过程,就是这节的主题—需求分析。
  用户需求VS 产品需求
  用户需求:用户自以为的需求,并且经常表达为用户的解决方案。
  产品需求:经过我们的分析,找到的真实需求,并且表达为产品的解决方案。
  需求分析:从用户提出的需求出发,找到用户内心真正的渴望,在转化为产品需求的过程。
  技术分析是“树干-树枝-树叶“的任务分解过程。
  需求分析是“首先:树叶-树枝-树干,其次:树干-树枝-树叶“的分析过程。是一个分总分的过程。
  一方面不能偷掉提炼用户需求的这个过程,目的是透过现象看本质,另一方面也不能停在本质上,所以我们还要继续把树干再重新分解成树枝和树叶。
  伟大的需求分析师,可以无视用户想要的东西,去探索他内心真正的渴望,再给出更好的解决方案,或者是用户真正需求的东西,这就是本节标题的意思—我们存在的价值。
  调查问题:你会为你想要的东西买单 还是需要的东西买单?
  回答结果:女性:3都会  1个需要的必须买 有能力想要的会买  1个需要的买单
  男性:1个需要的  1个需要的必须买 有能力想要的会买
  销售人员经常说:“用户是为想要的东西买单,而不是需要的”,用我们上面分析翻译一下,其实是“用户是为自己提出的解决方案买单,而不是我们的解决方案”。
  其实这是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的权衡,如果是一锤子买卖,卖出以后又不用售后,那么采用实用主义,不妨用户要什么就给他什么,这样他掏钱最爽快,你回忆一下在风景区买的纪念品的情景,大多数情况下,是不是你要啥卖家就给你啥?这种情况下就要追求短期利益。但是,我们的产品通常都是希望用户长期使用的,并且后续的服务也是我们来做,所以为了长期利益,我们就有必要找到用户的真实需求,然后给他真正合适的产品了,哪怕这个过程不那么讨好。不知道你有没有帮女生买电脑的经历,帮她买也就意味着将来的售后服务、技术支持、维修都是你了,所以你才会在型号和配置上和她争吵,努力说服她不要买那些中看不中用的,而要买“真正的需求”。满足需求的三种方式:需求源于理想与现实的差距,那么减少这个差距有三种方式:改变现状:最常用的,也是最笨的方法。降低理想:不要忽视精神的力量,什么“打预防针,丑话说在前头“这类句子相比大家都经常听到。转移需求:因为人类的注意力是有限的,所以引导用户去关注其他事物,他就会觉得这个差距没那么可憎了。我们也可以说,人的行为是需求驱动的,想改变人的行为,可以寻找更强烈的需求展现给他,而让他不再纠结于原来的需求
  产品设计的最高境界---创造需求!
  工作中典型的场景,就是老板或者产品人员的突发奇想,这些灵感在潜意识里都有一定的依据,是基于对用户、市场、产品的充分理解,也有过不少案例,这些需求最终获得了用户的认可,但更多的被证明是过于天马行空。苹果公司的乔布斯,可以说是创造需求的大师,但我不建议大家学,这是需要天赋的,但这份天赋非常值得保护,产品的进化和生物的进化一样,需要如基因突变一般的胡思乱想。更实际的,我认为需求分析的过程其实也有创造需求的成分,当一个新人真的能力不足的时候,不妨先做用户提出的需求,而不要自己去胡乱分析用户需求,而对于一个团队来说,要尽量避免“只有能力不足的需求分析人员”这种情况出现。
相关文章:
产品经理的工作感想(1)
33/3<123
《2023软件测试行业现状调查报告》独家发布~

精彩评论

  • yangcui623
    2014-1-24 22:41:43

    不是原创,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关注51Testing

联系我们

快捷面板 站点地图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关于我们 站长统计 发展历程

法律顾问:上海兰迪律师事务所 项棋律师
版权所有 上海博为峰软件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Copyright©51testing.com 2003-2024
投诉及意见反馈:webmaster@51testing.com; 业务联系:service@51testing.com 021-64471599-8017

沪ICP备05003035号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217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