遐想-构建标准配置服务为中心的测试性能服务

发表于:2012-10-26 11:32

字体: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我要投稿

 作者:思齐    来源:51Testing软件测试网原创

分享:

  我想每一个性能测试服务团队或者大多公司都面临着一个问题就是,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性能测试不得不在非常次的机器上进行。进行完毕之后,其结果项目组不认,如果市场部又吹得很急,苦难的结果最惨的时候就是全部的责任都会到测试组的头上。

  很遗憾的是,我们所在公司的情况比上面的更糟糕。公司目前拥有的服务器数量共有400台,其中架式机100台,线上使用的服务器大概只有20台架式左右,而公司目前正在研发的产品<20个左右。按道理说,这么多服务器开发用、测试用完全OK,性能测试的服务器全用架式机都没问题,可奇怪地是,我们部门(研发管理-验收团队)还在不断地接收到新的服务器申请。又因为我们是新成立的性能测试部门,丢给我们的服务器都很次,全是300台中的PC机,尽管我们申明在这种服务器上面的性能状况会不理想,项目组却不协调服务器资源,坚持要我们在次服务器上面进行测试,结果当然可想而知,导致返工和互殴(以上数据是虚构的)。

  更不可理解的是,市场的人由于不懂技术,卖给上一家的产品我们说这个A服务器的配置可以支持300个并发,大概3000人在线,卖30W。换成另外一家客户他们就敢说,在A服务器的配置上面可以支撑3000个并发,大概30000人在线使用,照旧30W。恐怖的事情来了,搞技术的应该都知道,这2个的概念,悲惨的是这个单照旧还是签了。然后更为郁闷的来了,好像客户也怀疑这么便宜的东西有这么好,在上线前2周让我们出一个性能报告说要支撑这个数量的用户。拿公司最好的配置来测试,测试结果当然是全达不到,然后项目组开始想办法造假,赚了这笔钱再说。然后用户真有那么多用了的时候,然后就是赔偿,然后长久的悲惨的名声(以上数据是虚构的)。

  还有一个现象就是项目组认为性能表现差全是由于服务器配置太差引起的,那怕全表扫描在小并发的时候就已经很明显。然后项目组声明达不到他们的标配其结果不认,程序没有任何问题,老大施压也基本没啥办法。好吧,问他什么配置?狮子大开口,市面上HP最好的架式机的配置就来了,一台就10W,还要买6台,靠!这世界真无语疯狂了!

  当然,从这上面就可以看出这个公司是小公司,管理的方法一团糟!那么有没有从根本上来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呢?

  想了很久,我设想了下面的这些方法,从实际来看,实现难度会非常大,基本上不大可能的,当然我也推荐给领导(技术总监)了,虽然因为实现难度没有完全采用,但这是一个态度嘛。下面重点说说这个方案。

  这个方案主要从下面这几个方面来进行了考虑:

  1、建立流程,确定市场、产品设计、开发组、性能测试组的信息互享机制。

  2、大量采用负载均衡技术,让闲置的PC服务器利用起来,避免浪费。

  3、建立性能状况与服务器配置的知识库,为其它项目做指导。

  4、建立专家评审组评估性能指标在那种服务器状态下能达基本目标。杜绝过度依赖服务器提高性能。

  5、建立初步的线上性能监控机制,实时跟踪性能状态。

  公司有两方面的产品,主要是已完成开发,上线在卖的产品和一些定制的产品(我们的产品基本上都是部署在客户环境的)。

  ……………………

  查看全文请点击下载:http://www.51testing.com/html/32/n-827732.html

  针对新研发产品:由产品设计预估总体性能指标――――――>>专家组〈由专家组评估现有标备服务器是否能达到这个目标,可以建模进行初步测试预想〉――――――>>如专家组认为需要增大配置,则采纳――――――>>然后测试建立标准性能指标库。以后的定制项目,就可以采用这个指标库的数据进行相关市场活动。

  服务器标配中心的构成:

  公司产品分A类,学校用户使用<200人在线:该类产品的特点是,算法不多,主要是数据库插入数据,然后文本信息读取,压力主要集中在数据库上面。一般说来使用配置较好的PC服务器2台即可。因此,性能测试服务中心准备4台此类机器就可以了,不够用的时候,采用负载均衡一般说来可以达到效果。

  公司产品B类,200至500并发的产品,算法有一些,数据库服务器存在大数据读取。主要消耗在应用CPU和DB服务器。因此,性能测试服务中心准备4台4W左右的架式机作为前台服务和小并发的数据库即可。

  公司产品C类,500并发至2000并发以上和涉及到复杂算法的产品,数据库服务器存在大数据读取、插入等操作。由于此类产品并不多,并且一般是后台运算,因此准备1至2台,6W以上的架式机作为此类应用的性能测试服务器,在性能达不到要求的时候,可以用4W左右手架式机作为负载均衡机。

  ……

  查看全文请点击下载:http://www.51testing.com/html/32/n-827732.html

  版权声明:51Testing软件测试网及相关内容提供者拥有51testing.com内容的全部版权,未经明确的书面许可,任何人或单位不得对本网站内容复制、转载或进行镜像,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精选软件测试好文,快来阅读吧~

精彩评论

  • 高奕健
    2012-10-28 19:07:42

    流程上是有问题的。专家是无法知道某个应用在哪个应用服务器上是否达到某个指标的。即使是HP、IBM的小机大机专家也只能给出某个已知业务模型下某个配置的服务器的业务指标。所以这个是整个流程中执行风险最大的一块。顶多争端从测试和开发之间转移到测试和专家之间,但是问题还是没有解决。
    但测试环境和生产环境的差异确实一个很大的课题,需要大家一起来群策群力。

关注51Testing

联系我们

快捷面板 站点地图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关于我们 站长统计 发展历程

法律顾问:上海兰迪律师事务所 项棋律师
版权所有 上海博为峰软件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Copyright©51testing.com 2003-2024
投诉及意见反馈:webmaster@51testing.com; 业务联系:service@51testing.com 021-64471599-8017

沪ICP备05003035号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217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