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式测试的问与答(1)

发表于:2012-9-10 11:28

字体: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我要投稿

 作者:史亮、高翔    来源:51Testing软件测试网采编

  在项目计划阶段,应该邀请项目关系人对测试计划进行评审。评审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会议评审、桌面走查、邮件评审、在线文档批注、头脑风暴皆可。评审的目的是发现“大图景”上的缺陷,并丰富测试策略。眼界开阔的项目经理、负责任的开发人员、经验丰富的测试同事能够提供很好的建议。

  在测试阶段,测试人员需要根据测试进展持续更新测试计划,内容可能包括产品模型、检查列表、测试策略、覆盖大纲和风险列表等。测试计划应该是“活”的文档,能够反映测试人员对产品和项目的最新认识。对测试范围、测试风险、测试策略和进度安排的重大变化应该写入测试计划,重要的测试用例(如发现严重缺陷的测试用例)也应该及时融入测试策略。测试计划应该尽可能地精简,这有助于文档的持续更新,而冗长的文档将不利于阅读、增删和修订。

  当测试人员认为测试计划相对完整之后,他还应该邀请项目关系人对测试计划进行评审。评审的目的是发现测试遗漏,补充测试策略,提高测试覆盖率。

  以上方法有三个重要的特点。

  测试计划的编写与改进贯穿整个测试过程。在测试执行之前,对测试计划不必求全责备。在测试执行中,测试人员根据测试反馈,动态地调整测试范围、项目风险和测试策略,生成新的测试用例,并对测试计划做必要的更新。

  测试人员持续地收集对测试计划的意见,并将改进意见纳入测试实践。正式和非正式的测试计划评审可以识别潜在风险,丰富测试策略。在一些测试流程中,测试计划评审只发生在测试开始之前。但是,笔者建议在测试流程的中期再次评审测试计划,目的是进一步丰富测试策略的多样性,并发掘可能的测试遗漏。这时,测试团队对产品与风险拥有更深刻的理解,能够提出更具针对性和多样性的测试策略,也可以帮助测试人员发现测试盲点,从而提高测试覆盖率。

  测试计划侧重测试规划(一组指导测试过程的想法)和测试策略(一组指导测试设计的想法)[Kaner01],而不是脚本化(Scripted)的测试用例,即测试计划用精简的格式表达测试人员的测试想法,而不必详细记录测试用例的设置、步骤和预期结果。测试人员可以用文字、列表、表格、思维导图等任何合适的方式表达想法,目的是激发测试灵感,并促进测试思想的交流。此外,他会利用发现缺陷的测试用例来完善测试策略,而不是让过去的测试用例控制未来的测试。

  关于其他形式和内容的测试文档,测试专家Michael Bolton的文章What Exploratory Testing Is Not:Undocumented Testing提出了很好的建议。

  问:探索式测试的核心优势是什么?

  答:探索式测试的核心优势是有助于“学习”。此处的学习是指学(获取知识)与习(应用知识)的持续过程。

  对于测试人员,软件测试是一个持续学习并实践的过程。他的学习范围如下。

  行业知识:为什么需要这个软件?软件如何帮助使用它的人和团体去获得成功?

  用户角色:目标用户是谁?他们有什么特点,有什么期望?软件如何帮助他们去获得个人成就?

  软件产品:产品是一种解决方案,它解决了行业和用户所面临的问题吗?

  计算平台:只有深刻理解软件所依赖的计算平台(如操作系统、中间件和网络协议等),才能更好地进行测试。

  开发技能:理解项目所使用的具体技术,知晓典型的技术缺陷,具备测试开发的能力。

  测试技术:针对当前项目,选择合适的测试技术,并能够熟练地应用。

  程序缺陷:研究已知的软件缺陷,提炼错误模式,制订缓解或预防方案。

  开发团队:语境决定策略和实践。在一起工作的人,是所有项目语境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测试人员不需要在项目之初就掌握所有知识,他可以通过每天的工作去逐步理解用户、项目、技术和团队。更重要的是,他需要在每天的工作中实践所学的内容:规划测试方案、创建并执行测试用例、分析测试结果和编写测试报告。实践是练习,是“学”的自然延伸。知行合一才构成“学习”的完整内核。

  学习的一个重要成果是成为更优秀的测试人员。他们可以根据项目语境,选择合适的流程、技术和工具来高效地测试,以推动软件质量的提高。

33/3<123
《2023软件测试行业现状调查报告》独家发布~

关注51Testing

联系我们

快捷面板 站点地图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关于我们 站长统计 发展历程

法律顾问:上海兰迪律师事务所 项棋律师
版权所有 上海博为峰软件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Copyright©51testing.com 2003-2024
投诉及意见反馈:webmaster@51testing.com; 业务联系:service@51testing.com 021-64471599-8017

沪ICP备05003035号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217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