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MM与中国的软件业,谁欺骗了谁?

发表于:2008-5-08 11:53

字体: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我要投稿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
CMM

        本人经历过CMM2、CMM3、CMMI4和5的实施过程,随着对CMM的理解的深入,越发产生了深层次的思考。CMM对我个人影响也很大,的确有很多好的实践和理念供我们学习和借鉴。本文不是全面否定CMM,而是从批判的角度审视我们对CMM的认识。大家可以共同探讨。

        中国人实际是一个很特殊的人群,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和处世方式与西方国家的区别很大,这与中国历史5000年漫长的封建文化有直接的关系。

        西方历史的发展是以科技为主线的,因此在西方的管理学中明显体现的是科学学科的态度和方法。在西方的管理学中分权和量化是两个重要的特点,而在中国的管理学中,为人处世却是主体,西方管理以事为主体,中国的管理以人为主体。

        国内现在通过了CMM/CMMI从二级到五级那么多的企业,有多少企业生存的比以前好?又有多少家企业从此就消失在这个行业中了?

        纵观国内软件行业的大局,究其原因有如下:

    1. 引入了模型却引入不了文化:

        任何一项管理制度和管理的方法模型都有其生长的根源和文化背景。比如独裁的管理、民主的管理等等。CMM起源于西方的软件行业,很多考虑问题的思路是有其背景的。比如分权治之的思想、量化管理的思想等。

        管理不仅仅是科学,尽管我个人认为过程管理更多是一门科学。但是管理离不开对人的管理,只要涉及到人在中国就不是一件单纯的事情了。

        另外国内的软件企业很少有成熟的企业文化的,这也是不论是CMM还是ISO9K都面临失败的原因之一。实施CMM更是一种文化的塑造和改革,是全体意识的提高和变革。自己本身都没有成熟的企业价值观和文化观,怎么可能让CMM在企业生根?不能在企业每个人的头脑中生根的CMM又怎么能发芽、开花、结果呢?国内企业通过CMM基本上都只是一个研发部或者产品部通过的。

    2. 软件,人的因素更重要:

        从软件技术开始,其质量和产出就是人的创造性和智力的结晶。尽管很多人鼓吹“软件蓝领”、“软件工厂”的概念,但是至少在二十年内,还看不到曙光。凡是可以用蓝领进行工厂化实现的技术具有如下的特点:

    ■ 机械性,可明确切割动作(如泰勒实验中描述的);

    ■ 可替代性,入门容易,任何一个人的工作是可替代的,或者替代的成本是比较低的;

    ■ 成本主要是材料,而不是人工;

    ■ 标准化,生成工艺和成品是可以标准化的。

        从上面可以看到,软件行业明显与此是不同的。软件从最开始的Coding、Debug阶段都引入工程的概念在生产效率上提高了很多。但是目前不论是组件开发和面向对象还是代码生成都没有显著改变软件开发的质量和效率。我不否认软件工程或者传统行业的很多实践是可以引入到软件行业中的,但是我反对把软件生产当作传统行业生产的。至少在目前是做不到的,也许到了未来的人比现在聪明数倍、软件的标准和工具发展到想现在的扳手和车床一样。这似乎是个奢望。

        大家知道,同一个学校出来的学软件的学生,其生产效率和开发质量相差几倍甚至十倍是非常正常的事情,即便是同一个人,在受到公司重视,心情好的时候比他即将离职,对公司不抱有希望的时候的生产效率差几倍也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

        软件行业的人比其他行业的材料、工具和技术工人更复杂,其工作的动机更复杂、其社会和心理需求层次更高、人的个性差异性比较大。因此对于软件企业的人力资源的管理就更富有挑战性和以人为本。而CMM是过程模型,因此除了培训过程几乎是不关心人的。

21/212>
《2023软件测试行业现状调查报告》独家发布~

精彩评论

关注51Testing

联系我们

快捷面板 站点地图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关于我们 站长统计 发展历程

法律顾问:上海兰迪律师事务所 项棋律师
版权所有 上海博为峰软件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Copyright©51testing.com 2003-2024
投诉及意见反馈:webmaster@51testing.com; 业务联系:service@51testing.com 021-64471599-8017

沪ICP备05003035号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217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