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SQL:亿级别数据不丢失是如何实现的

发表于:2023-12-08 09:23

字体: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我要投稿

 作者:果冻布丁兔    来源:陆队长

  周杰伦的所有歌曲中,我最喜欢的歌就是《听妈妈的话》,其中有这么一句歌词:小朋友,你是否有很多问号,为什么别人在那看漫画,我却在学画画。
  应用在现在的场景就是:小伙伴,你是否有很多问号,为什么别人只需要简单用一下MySQL,你却要对MySQL深入浅出。
  实际上每天的进步都是为了自己能接受顶尖大佬的技术熏陶,虽然我们不能亲自聆听他们的声音,但是他们已经将自己的思路写在了他们的开源项目里,这就是我们学习开源项目的意义所在。
  比如今天,我们的话题是:MySQL可以存储上亿级别的数据,但是却几乎不会丢失数据,这里面到底是因为什么?
  先给出结论:MySQL的数据不丢失就需要保证binlog和redo log都持久化到磁盘,因此,为了保证数据不丢失,就需要了解两个日志的写入机制。
  1 binlog写入机制
  1.1 写入原则
  binlog的写入逻辑为:事务执行过程中,先把日志写到binlog cache,事务提交的时候,再把binlog cache写到binlog文件中。
  同时,一个事务的Binlog是不能拆开的,因此,无论事务多大,也要确保一次性写入,这就涉及到binlog cache的保存问题。原因在于:binlog写入的前提条件是事务被提交,事务至少进入prepare状态,若此时一个事务的binlog拆分写,意味着备库执行时,可能将还没有提交的事务执行,导致主备数据不一致。
  系统给binlog cache分配了一块内存,每个线程一个,参数binlog_cache_size用于控制单个线程内binlog cache所占内存大小。如果超过了这个参数规定大小,就要暂存到磁盘。可以通过语句show status like 'Binlog_cache_disk_use';判断默认大小32KB是否满足大小,如果语句的值远大于0,需要增加binlog_cache_size的值;
  事务提交时,执行器把binlog cache里的完整事务写入到binlog,并清空binlog cache。实际上,在第一段提交状态变为prepare状态时,就可以把binlog cache写入binlog,因此,即使之后crash,也能恢复数据。
  1.2 写入流程
  如图所示,每个线程有自己binlog cache,但是共用同一份binlog文件。执行流程为:
  事务执行过程中先把日志写到binlog cache ,事务提交的时候再把binlog cache 写入到binlog文件中,并清空binlog cache;
  系统为每个线程分配了一片binlog cache内存,参数binlog_cache_size控制单个线程内binlog cache大小。如果超过这个大小就要暂存到磁盘;
  事务提交的时候,执行器把binlog cache里完整的事务写入binlog中。并清空binlog cache。 
  每个线程都有自己的binlog cache,共用一份binlog文件 
  write,是把日志写入到文件系统的page cache内存中,没有持久化到磁盘,所以速度比较快。fsync是将数据持久化到磁盘,因此说,fsync才会占用磁盘的IOPS;
  Page Cache是OS关于磁盘IO的缓存,位于内核中,不适用于大文件传输,因为大文件传输page cache的命中率比较低,这个时候page cache不仅没有起到作用还增加了一次数据从磁盘buffer到内核page cache的开销;
  高版本的Linux系统中已经把Buffer跟虚拟文件系统的page cache合并在一起了,因此也就没有从磁盘buffer拷贝到内核page cache的开销;
  write和fsync的时机,由参数sync_binlog控制(与redis的appendfsync相似):
  sync_binlog=0,每次提交事务都只write,不做fysnc;
  sync_binlog=1 的时候,表示每次提交事务都会执行 fsync;
  sync_binlog=N(N>1) 的时候,表示每次提交事务都 write,但累积 N 个事务后才 fsync。
  因此,在出现 IO 瓶颈的场景里,将 sync_binlog 设置成一个比较大的值,可以提升性能。在实际的业务场景中,考虑到丢失日志量的可控性,一般不建议将这个参数设成 0,比较常见的是将其设置为 100~1000 中的某个数值。
  但是,将 sync_binlog 设置为 N,对应的风险是:如果主机发生异常重启,会丢失最近 N 个事务的 binlog 日志。
  2 redo log机制
  2.1 redo log三种状态
  如图所示的三种颜色就是redo log的三种状态:
  红色部分:存在redo log buffer中,物理上是在MySQL进程内存中;
  黄色部分:写到磁盘(write),但是没有持久化(fsync),物理上是在文件系统的page cache中;
  绿色部分:持久化到磁盘,对应的是hard disk;
  fsync函数同步内存中所有已修改的文件数据到储存设备。一般情况下,对硬盘(或者其他持久存储设备)文件的write操作,更新的只是内存中的页缓存(page cache),而脏页面不会立即更新到硬盘中,而是由操作系统统一调度,如由专门的flusher内核线程在满足一定条件时(如一定时间间隔、内存中的脏页达到一定比例)内将脏页面同步到硬盘上(放入设备的IO请求队列)。 因为write调用不会等到硬盘IO完成之后才返回,因此如果OS在write调用之后、硬盘同步之前崩溃,则数据可能丢失。
  如果事务执行过程中MySQL发生异常重启,这部分日志丢了,也不会有损失,因为事务还没有提交, 因此,redo log buffer不需要每次生成都直接持久化磁盘。
  2.2 redo log写入策略
  由于都是内存操作,因此日志写入redo log buffer,以及write到page cache都很快,但是持久化磁盘的速度比较慢。
  为控制写入策略,InnoDB提供了innodb_flush_log_at_trx_commit参数:
  0:每次事务提交都只是把redo log留在redo log buffer;
  1:每次事务提交都将redo log直接持久化到磁盘;【innodb的默认值】
  2:每次事务提交时都只是把redo log写到page cache;
  2.3 刷盘时机
  1)定时任务:InnoDB有一个后台线程,每隔1秒,就会把redo log buffer日志调用write写入到文件系统的page cache,然后调用fsync持久化到磁盘。
  事务执行过程中的redo log也是直接写入到buffer中,这些redo log也会被后台线程一起持久化到磁盘,因此,一个没有提交的事务的redo log也可能已经持久化到磁盘。
  2)空间不足:redo log buffer占用的空间即将到达innodb_log_buffer_size一半时,后台线程会主动写盘。注意,此时由于这个事务还没有提交,所以这个写盘动作只是write,没有调用fsync,即:只是写入到page cache中。
  3)其他事务提交:并行事务提交时,顺带将这个事务的redo log buffer持久化到磁盘。假设一个事务 A 执行到一半,已经写了一些 redo log 到 buffer 中,这时候有另外一个线程的事务 B 提交,如果 innodb_flush_log_at_trx_commit 设置的是 1,那么按照这个参数的逻辑,事务 B 要把 redo log buffer 里的日志全部持久化到磁盘。这时候,就会带上事务 A 在 redo log buffer 里的日志一起持久化到磁盘。
  2.4 配置说明
  两阶段提交,时序上是redo log先prepare,再写binlog,最后再把redo log commit。
  在redo log执行prepare阶段MySQL异常重启,redo log没有fsync,内存丢失,直接回滚,不影响数据一致性;
  当redo log执行fsync成功,但是binlog持久化异常,此时MySQL异常重启,此时检查redo log在prepare状态,但是Binlog写入失败,则直接回滚即可;
  当binlog持久化后,但是redo log commit失败,此时的redo log一定是prepare状态,并且binlog完成,则添加commit标记,进而提交执行持久化,满足数据一致性;
  binlog完成且提交,redo log也commit成功,此时数据满足一致性。
  如果把innodb_flush_log_at_trx_commit设置为1,那么redo log在prepare阶段就要持久化一次,因为crash-safe依赖于prepare状态的redo log + binlog恢复。
  每秒一次后台轮询刷盘,再加上crash-safe,InnoDB认为redo log在commit时只需要write到文件系统的page cache就可以了,因为只要binlog写盘成功,就算redo log状态还是prepare状态也会被认为事务已经执行成功,所以只需要write到page cache就OK了,没必要浪费IO主动执行一次fsync。
  redo log prepare && binlog commit:事务提交;
  redo log prepare && binlog uncommitted:事务回滚;
  MySQL的“双1”配置,指的就是sync_binlog和innodb_flush_log_at_trx_commit设置为1.即:一个事务完整提交前,需要等待两次刷盘,一次是redo log的prepare阶段,一个是Binlog。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在事务中有两次commit,第一次commit是事务语句的commit,这里说的commit主要是第二次commit,即:redo log的commit。
  两个commit的不是一个东西,在事务提交时,commit语句可以称为commit1, 这时就会将redolog和 binlog fsync到磁盘, 这里写入的redolog是prepare状态(此时是语句的commit事务),如果这个prepare状态的redolog和binlog都fsync成功的话,这个数据就不会丢失了。 然后后续把redolog的状态从prepare的状态变成commit状态,这里称为commit2,这里的改变状态是后台线程刷的,和数据不丢就没啥关系,只是为了让redolog状态完整。
  2.5 组提交(group commit)
  2.5.1 LSN
  LSN(Log Sequence Number,日志逻辑序列号)是单调递增的,用来对应redo log的一个个写入点,每次写入长度为length的redo log,LSN的值就会加上length。
  LSN可以看成是事务提交的序号,这个序号是在事务提交写盘的时候生成的,因此可以说LSN反映了事务提交的顺序。
  LSN也会写到InnoDB的数据页中,确保数据页中不会被多次执行重复的redo log。
  如图所示三个并发事务 (trx1, trx2, trx3) 在 prepare 阶段,都写完 redo log buffer,持久化到磁盘的过程,对应的 LSN 分别是 50、120 和 160。
  trx1是第一个到达的,会被选择这组leader;
  等trx1开始写盘时,组内有三个事务,LSN变成了160;
  trx1写盘时,携带的LSN为160,因此等trx1返回时,所有LSN小于等于160的redo log都已经被持久化到磁盘;
  这时候trx2和trx3可以直接返回;
  MySQL当多个线程在提交完prepare,redo log写入到redo log buffer中,此时,redo log buffer存在多个线程的日志,并同步更新了LSN。第一个写完的线程带着LSN去刷盘,写完后,别的线程发现自己的redo log已经写完了(LSN大于线程的LSN),直接就返回。
  如上所示,一个组提交的事务越多,节约磁盘的IOPS效果越好。在并发场景,即使innodb_flush_log_at_trx_commit设置为1,事务每次prepare都要执行刷盘,此时可能有其他的线程也在执行事务,也可以将他们组成一个组实现组提交。
  2.5.2 两阶段优化
  两阶段提交可以简化为如下两步:
  先把binlog从binlog cache写到磁盘的binlog文件;
  调用fsync持久化;
  既然组提交能够优化磁盘的IOPS,那就有了如下的优化:
  如图所示,把redo log做fysnc的时间拖到了步骤1之后,采用交叉fsync的方式,就是为了收集更多的“提交”,这样的组提交效果更好一些。
  这么一来,binlog也可以组提交了。在执行第4步把binlog fsync到磁盘时,如果有多个事务的 binlog 已经写完了,也是一起持久化的,这样也可以减少 IOPS 的消耗。
  不过通常情况下第 3 步执行得会很快(redo log顺序写,相对较快),所以 binlog 的 write 和 fsync 间的间隔时间短,导致能集合到一起持久化的 binlog 比较少,因此 binlog 的组提交的效果通常不如 redo log 的效果那么好。
  如果想提升 binlog 组提交的效果,可以通过设置 binlog_group_commit_sync_delay 和 binlog_group_commit_sync_no_delay_count 来实现。
  binlog_group_commit_sync_delay 参数,表示延迟多少微秒后才调用 fsync;
  binlog_group_commit_sync_no_delay_count 参数,表示累积多少次以后才调用 fsync。
  这两个条件是或的关系,也就是说只要有一个满足条件就会调用 fsync,当 binlog_group_commit_sync_delay 设置为 0 的时候,binlog_group_commit_sync_no_delay_count 也无效了。
  之前我们多次提及的WAL能够减少磁盘写,主要是得益于:
  redo log和binlog都是顺序写,磁盘的顺序写比随机写要快;
  组提交机制,大大降低磁盘的IOPS消耗;
  3 MySQL的IO瓶颈优化
  分析到这里,我们再来回答这个问题:如果你的 MySQL 现在出现了性能瓶颈,而且瓶颈在 IO 上,可以通过哪些方法来提升性能呢?针对这个问题,可以考虑以下三种方法:
  设置 binlog_group_commit_sync_delay 和 binlog_group_commit_sync_no_delay_count 参数,减少 binlog 的写盘次数。这个方法是基于“额外的故意等待”来实现的,因此可能会增加语句的响应时间,但没有丢失数据的风险。之所以说没有丢失数据风险,指的是无论fsync延迟多久,只要binlog没有持久化,只是做回滚,不会出现丢数据。但是可能导致业务侧超时。
  将 sync_binlog 设置为大于 1 的值(比较常见是 100~1000)。这样做的风险是,主机掉电时会丢 binlog 日志。
  将 innodb_flush_log_at_trx_commit 设置为 2。这样做的风险是,主机掉电的时候会丢数据。
  但是并不建议把 innodb_flush_log_at_trx_commit 设置成 0。因为把这个参数设置成 0,表示 redo log 只保存在内存中,这样的话 MySQL 本身异常重启也会丢数据,风险太大。而 redo log 写到文件系统的 page cache 的速度也是很快的,所以将这个参数设置成 2 跟设置成 0 其实性能差不多,但这样做 MySQL 异常重启时就不会丢数据了,相比之下风险会更小。
  本文内容不用于商业目的,如涉及知识产权问题,请权利人联系51Testing小编(021-64471599-8017),我们将立即处理
《2023软件测试行业现状调查报告》独家发布~

关注51Testing

联系我们

快捷面板 站点地图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关于我们 站长统计 发展历程

法律顾问:上海兰迪律师事务所 项棋律师
版权所有 上海博为峰软件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Copyright©51testing.com 2003-2024
投诉及意见反馈:webmaster@51testing.com; 业务联系:service@51testing.com 021-64471599-8017

沪ICP备05003035号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217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