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试又当背锅侠?软件质量不是测出来的!

发表于:2023-6-29 09:44

字体: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我要投稿

 作者:合欢    来源:51Testing软件测试网原创

  以前有个朋友跟我说:做测试这行就是在隐忍中负重前行。因为测试是软件发布前的最后一个环节,被称作质量出口儿,测试环节之前所有未做好的工作所带来的不良后果,似乎都能被轻松甩锅给测试人员。软件一旦出现问题,我们经常听到有人红口白牙地直接定性说是测试人员把关没把好;测试能力不行...。我想说的是技术能力固然是第一要位,但不是唯一要位。如果一个公司上层领导认为软件质量就是通过测试工作来保障的,那基本可以断言,这个公司的软件质量很差,即使其测试团队的“把关”本领有多强,技术能力多高超也一样,因为软件的高质量并不是“测”出来的。
  橘 VS 枳
  《晏子春秋》有曰“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意思是说同一个物种因环境条件不同而会发生变异。其实不只是橘子,我们平时所测试的代码也是如此啊。工作中我们难免遇到这种情形:在经历测试-修改-复测-再改...数个回合之后,测试人员呕心沥血,通宵达旦终于配合发布完一版软件,结果第二天用户反馈业务数据计算出错,业务流程报错等。于是熟悉的声音响起:“测试连这么简单的bug都没测出来?...” 显然,测试人员的能力又遭到了严重质疑。此时的测试同学往往一脸震惊,不禁自言自语:“明明已经测过无数次的场景了,怎么突然出错了呢?”这种时候公司紧急修复,快速补丁发布,然后迫于时间紧、任务重,大家继续马不停蹄地投入到下一个迭代中。测试同学虽深感不解和疑惑,但也无力自证清白,只能更加细致认真开启下一版测试。结果不久之后,后续版本还是出现这种“诡异”现象,于是质疑声再起,紧接着又是紧急补丁灭之,如此循环往复。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有一次我们遇到了同样奇幻的问题,后来调查发现测试环境和正式环境的数据库配置、数据库版本竟然都不一致,而且业务数据差异非常大!两套运行环境差异如此之大,虽然是同一套代码,但很容易出现各种问题。这就是奇幻之处。测试人员品尝通过的“橘”,到实际用户那里已经变成了“枳”。既然已经不是同一样东西了,怎么能质疑“口味”不同呢?除了环境、数据的差异,正式发布前代码是否做了封版,代码基线是否规范,业务所依赖的服务是否一致,业务流程是否都是真实全流程验证(例如支付业务)等等,这些都是直接影响上线后软件质量的重要因素。而这些,并不“测”能保障的了的。
  支点 VS 体系
  作为一个测试经理,每次听到上司语重心长地说对我说“质量这块儿就交给你们测试部门了,一定要好好测”这类话语,我就有点哭笑不得。质量的重担让测试一肩挑,是不是有点偷换概念了?测试工作做的再出色,也只是软件整体质量把控的其中一个支点而已。测试的职责是检验质量,并不是保证质量呀。对这两个概念的混淆,可能也是大多数测试同学在工作中各种有苦说不出的原因所在吧。毕竟流转到测试手里的如果是一堆垃圾代码,大bug套小bug,改一个bug带出十个新bug,低能bug环环相扣,生生不息,那测试的专业技能也毫无用武之地啊。况且,即便开发和测试技术水平非常优秀,质量也绝对不是靠一个支点来支撑的。软件每一道工序的完成水平都决定着软件最后的输出质量,每一个环节都存在一定的质量风险,因此质量保证应该是多支点并存,各支点相互作用的。确切地说,它应该是一套多维立体的支撑体系。
本文节选自第七十二期《51测试天地》
又当“背锅侠”?支棱起来:软件质量不是“测”出来的!》一文
想继续阅读全文或查看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下载:
  版权声明:本文出自《51测试天地》第七十二期。51Testing软件测试网及相关内容提供者拥有51testing.com内容的全部版权,未经明确的书面许可,任何人或单位不得对本网站内容复制、转载或进行镜像,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2023软件测试行业现状调查报告》独家发布~

关注51Testing

联系我们

快捷面板 站点地图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关于我们 站长统计 发展历程

法律顾问:上海兰迪律师事务所 项棋律师
版权所有 上海博为峰软件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Copyright©51testing.com 2003-2024
投诉及意见反馈:webmaster@51testing.com; 业务联系:service@51testing.com 021-64471599-8017

沪ICP备05003035号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217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