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项目如何做好质量管理(一)

发表于:2022-8-04 09:38

字体: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我要投稿

 作者:质量与创新    来源:今日头条

分享:
  背景
  谈到质量管理,这其实是一个比较大的话题,因为到各行各业都有其质量的定义和要求,也包括质量管理的方式方法。
  鉴于本人长时间在互联网行业,因此本文聚焦谈的是互联网项目如何做好质量管理。
  互联网产品以快著称,敏捷开发,快速迭代。不过这是精品1.0时代下的产物。在那个时代,因为需要快速上线,抢占市场份额,这就使得发布的产品是某种程度上牺牲了产品的质量的。所以,那个时候有一个名词,叫做有损发布。
  随着行业的不断发展,互联网行业的产品已经不再是以快著称。进入精品4.0时代后,提倡的是匠心思维。每一款产品正式发布时,对质量都是高标准,高要求。因为在一片红海时代,任何以牺牲质量为代价而发布的产品,都可能带来毁灭性的损失。
  质量管理的原则
  或许正是因为行业的演变,也让质量管理成为了项目整个生命周期的重中之重。我们知道项目管理四要素:时间、成本、范围和质量。在这个铁三角中,质量处于中心位置,项目经理在安排各项工作时,需要全局考虑,质量是默认必须要保证的,可以调整的是时间、成本(人力)和范围。这是质量管理的一个原则之一。
  在实际项目推进过程中,质量管理的第二个原则:产品的质量是设计出来的,不是测试出来的。千万不要忽略过程,而把最压力放到最后的测试环节。项目经理不能最后只抓测试部门对质量的测试,更需要抓产品源头、开发设计、过程验收等全链条参与人员对测试的重视程度。
  由此,也引出质量管理的第三个原则:质量管理是贯穿整个项目生命周期的,是一个体系化的事情。质量管理从项目启动之初就需要开始,而不是某个阶段,或某几个阶段才开始。要确保产品质量的稳定,在整个项目周期都需要做好质量的管理。
  质量管理的第四个原则:一切的质量管理过程,都要提前做好规划,眼见为实。尤其是针对手游性能体验方面,优化前后的版本,是可以非常直观地感受到的。此外,眼见为实,也要求测试的整个过程可视化,做好质量风险评估,抓关键点。比如说最直接的,开发人员说改了什么什么bug,结果版本里面发现压根就没有改。所以,要实际地看交付的版本,眼见为实。
  要做好质量管理,三个维度共同发力:
  一、体系和流程
  每个公司都会有自身的质量管理体系,借助公司的质量管理体系,可以有效地指导质量管理。若一些公司没有质量管理体系,项目经理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带领项目团队搭建一个质量管理体系,或者最简单的,制定一个最基本的质量保障标准。
  目标,范围这些都可以归纳到整个项目的研发流程中,参照如下图:
  项目经理需要严格执行研发流程中的每个环节,并跟进落实到位,同时以质量管理体系为参照标准,做好质量管理。
  二、工具建设
  工具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上面十大要点中,也有特别地提及。
  项目经理需要有意识的推进或落实对质量管理有帮助的工具建设。
  三、核心是人
  人的能力高低、代码能力的深浅、技术经验丰富等,都是质量管理的有力保证。项目的质量管理中,最不可忽视的就是团队成员的能力。
  作为项目经理,不能指望着从目标、流程、体系、工具等这些方面提升对质量的管理,如果一旦这些都努力做到了,产品的质量仍然没有明显的变化或提升,项目经理需要果断的从人员的维度进行考量,向核心管理层提出招聘经验丰富,能力更高的人,从根本上提升产品的质量。
  “零缺陷”思想,是早在20世纪60年代,被誉为“全球质量管理大师”的菲利浦·克劳士比提出的,并在美国推行零缺陷运动。
  克劳士比的“零缺陷”并不是说绝对没有缺陷或缺陷绝对要为零,而是指要以“缺陷等于零为最终目标,团队成员的每个人都要在自己工作职责范围内努力做到无缺陷”。
  这其实是要求我们要变被动为主动,在设计之前,就做好设计的防患措施,为设计高质量的软件打下坚实的基础,是要求项目团队人员具备更高的视野,从技术的角度出发,提出更多、更实际的设计质量防控的措施。
  一个项目的质量,是需要依靠整个团队的共同努力,从需求开始,产品人员就要对需求的设计、各系统的关联考虑得更周全。
  开发人员要对底层框架设计,编码规范,异常情况的考虑更细致。产品人员验收环节深入的验收,确保需求的实现符合预期。
  测试人员要对测试分析,风险预判更深入、更全面,在测试总结分析时,要追本溯源,找到问题的根源,分析后提出防范措施,并加以执行。
  因此,“零缺陷”是一个体系,不是依赖于某个人、某个团队就能做好,需要围绕产品的整个开发链的所有团队、所有人都参加进来,同时需要有高层领导的支持和参与。
  本文内容不用于商业目的,如涉及知识产权问题,请权利人联系51Testing小编(021-64471599-8017),我们将立即处理
《2023软件测试行业现状调查报告》独家发布~

关注51Testing

联系我们

快捷面板 站点地图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关于我们 站长统计 发展历程

法律顾问:上海兰迪律师事务所 项棋律师
版权所有 上海博为峰软件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Copyright©51testing.com 2003-2024
投诉及意见反馈:webmaster@51testing.com; 业务联系:service@51testing.com 021-64471599-8017

沪ICP备05003035号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217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