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全面介绍单元测试

发表于:2007-4-13 16:52

字体: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我要投稿

 作者:老衲    来源:51Testing软件测试网采编

  二、测试代码编写

  多数讲述单元测试的文章都是以Java为例,本文以C++为例,后半部分所介绍的单元测试工具也只介绍C++单元测试工具。下面的示例代码的开发环境是VC6.0。

  产品类:

class CMyClass
{
public:
    int Add(int i, int j);
    CMyClass();
    virtual ~CMyClass();

private:
    int mAge;      //年龄
    CString mPhase; //年龄阶段,如"少年","青年"
};

  建立对应的测试类CMyClassTester,为了节约编幅,只列出源文件的代码:

请void CMyClassTester::CaseBegin()
{
    //pObj是CMyClassTester类的成员变量,是被测试类的对象的指针,
    //为求简单,所有的测试类都可以用pObj命名被测试对象的指针。
    pObj = new CMyClass();
}

void CMyClassTester::CaseEnd()
{
    delete pObj;
}

  测试类的函数CaseBegin()和CaseEnd()建立和销毁被测试对象,每个测试用例的开头都要调用CaseBegin(),结尾都要调用CaseEnd()。

  接下来,我们建立示例的产品函数:

int CMyClass::Add(int i, int j)
{
    return i+j;
}

  和对应的测试函数:

void CMyClassTester::Add_int_int()
{
}

  把参数表作为函数名的一部分,这样当出现重载的被测试函数时,测试函数不会产生命名冲突。下面添加测试用例:

void CMyClassTester::Add_int_int()
{
    //第一个测试用例
    CaseBegin();{              //1
    int i = 0;                //2
    int j = 0;                //3
    int ret = pObj->Add(i, j); //4
    ASSERT(ret == 0);          //5
    }CaseEnd();                //6
}

  第1和第6行建立和销毁被测试对象,所加的{}是为了让每个测试用例的代码有一个独立的域,以便多个测试用例使用相同的变量名。

  第2和第3行是定义输入数据,第4行是调用被测试函数,这些容易理解,不作进一步解释。第5行是预期输出,它的特点是当实际输出与预期输出不同时自动报错,ASSERT是VC的断言宏,也可以使用其他类似功能的宏,使用测试工具进行单元测试时,可以使用该工具定义的断言宏。

  示例中的格式显得很不简洁,2、3、4、5行可以合写为一行:ASSERT(pObj->Add(0, 0) == 0);但这种不简洁的格式却是老纳极力推荐的,因为它一目了然,易于建立多个测试用例,并且具有很好的适应性,同时,也是极佳的代码文档,总之,老纳建议:输入数据和预期输出要自成一块。

  建立了第一个测试用例后,应编译并运行测试,以排除语法错误,然后,使用拷贝/修改的办法建立其他测试用例。由于各个测试用例之间的差别往往很小,通常只需修改一两个数据,拷贝/修改是建立多个测试用例的最快捷办法。

42/4<1234>
《2023软件测试行业现状调查报告》独家发布~

精彩评论

  • wxq8102
    2007-5-02 20:20:44

     关于桩代码,老纳认为,单元测试应避免编写桩代码......
    原因呢?我看文章中只是对什么是桩做了解释,可为什么要避免编写桩代码还是没有说出来?想知道,作者如果看到,请解释一下,谢谢!
               阿奔

关注51Testing

联系我们

快捷面板 站点地图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关于我们 站长统计 发展历程

法律顾问:上海兰迪律师事务所 项棋律师
版权所有 上海博为峰软件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Copyright©51testing.com 2003-2024
投诉及意见反馈:webmaster@51testing.com; 业务联系:service@51testing.com 021-64471599-8017

沪ICP备05003035号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217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