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软件产业的机遇和威胁

发表于:2007-10-26 11:29

字体: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我要投稿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中国有巨大的国内市场。今天中国已成为世界第四大经济实体,中国推行信息化和正版化产生了对软件的巨大需求。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要求,信息安全和国家安全的要求,以及《政府采购法》等政策的实施,使国产软件在国内市场上具有一定的优势。PC机普及率的迅速提高,使得教育、游戏、娱乐等大众消费类软件市场需求迅速增长。

  中国有巨大的信息电子制造业。2006年我国信息电子制造业规模达37000 亿元,占全球电子工业产值的30%以上,名列世界第二。这个制造业对嵌入式软件有巨大的需求,也为嵌入式软件提供了巨大的市场。

  人力成本优势。软件产业的成本大约70%为人力资源成本,中国的软件人才的成本比印度低30%-40%,因此成本优势将增强国内软件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行业发展的威胁

  来自国外竞争对手的威胁。软件产品既不通过关税和配额来保护,传递成本又十分低廉,使得软件产业彻底暴露在国际化竞争之中。国外品牌占据着高端的系统软件、数据库软件、ERP高端产品、行业应用软件市场份额的绝大部分,虽然国内企业在财务管理软件、防杀毒软件、中文信息处理等领域占据优势,但是国内软件的销售额太小,无法对国际巨头形成挑战。

  软件盗版现象严重。知识产权得不到有效保护,严重损害了软件开发和研究企业的积极性。企业开发的软件无法在市场上实现价值,为企业发展提供后续资金,缺乏进一步技术创新和升级开发的资金支持。如不能有效改变这种情形,软件产业难以真正快速、健康地发展。

  软件企业的规模困境。国内上千人的软件企业屈指可数,而印度规模较大的软件外包公司通常有上万人。规模小带来的问题,一是人员调配有困难,二是技能覆盖面也相对狭窄,三是不易获得较大的订单。

  投融资渠道匮乏。许多企业由于资金短缺,只能靠投入较少的短期项目来维持运作,无法进一步开发高投入、高风险、高收益的大型软件项目。由于软件项目的可维持周期短,需要不断升级换代,企业后期发展中受到资金短缺的制约较大。

  人才瓶颈。虽然中国每年有大量的计算机类毕业生进入就业市场,但是由于学校教育和市场需求的脱节,企业较难直接获得符合要求的人才,在相应的培训机构和体制完善之前,人才仍然是软件企业发展的瓶颈。

  基础软件领域薄弱。由于中国的软件产业起步迟、投入小,目前中国软件企业在不容易形成垄断的应用软件、嵌入式软件、系统集成和服务领域有一定的竞争力,而在已形成垄断的基础软件领域很难进入。

  软件产业价值链

  软件行业价值链分析有助于分析软件企业所处价值链的位置,从而为正确揭示软件企业核心能力提供有力支持。

  软件行业高额的利润来源于少数最富有价值的劳动,凭借软件代工起家的印度,如今已经意识到劳动密集型的代工无法获得软件产品的知识产权,只是为上游厂商打工,所以他们开始向软件产业价值链的上游转移,从提供专业软件代工转向发展核心技术和提供软件服务,专业代工在其出口总额中的比例不断下降。我国软件企业也应注重软件核心技术的研究,发展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品牌软件,提供高端的软件服务。

  从价值链分析角度,我们应该选取价值链中附加值较高的环节进行投资。

  ◆在产品模式主导的上游,附加值最高的系统软件,由于技术难度较高,目前主要由美国公司垄断,如Microsoft, IBM, SUN, Novell等公司,我国部分企业(如中软)也在开源的Linux系统寻找突破口;在支撑软件市场,数据库软件基本被Oracle等国外公司垄断,近几年国内企业在中间件市场发展迅速;国内软件公司主要集中在应用软件产品市场,本土企业由于对最终客户的了解更为直接和深入,取得了一定的市场优势,在财务管理软件(如远光软件)、中小企业ERP软件(如用友、金蝶)、行业应用软件(如恒生电子、亿阳信通、宝信软件)市场,国内已经出现了一批优秀公司。

  ◆在服务模式主导的下游,软件服务在软件行业市场中的比重将不断加大,市场供需的重心将从产品应用转向高端专业服务和规划咨询,融合了应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等的整体解决方案将成为服务主流,在需求分析、系统方案设计、行业应用知识等方面对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国内从事低端的运营和维护的服务公司较多,也有部分企业开始拓展高端的咨询业务和专业服务(如国脉科技)。

《2023软件测试行业现状调查报告》独家发布~

关注51Testing

联系我们

快捷面板 站点地图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关于我们 站长统计 发展历程

法律顾问:上海兰迪律师事务所 项棋律师
版权所有 上海博为峰软件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Copyright©51testing.com 2003-2024
投诉及意见反馈:webmaster@51testing.com; 业务联系:service@51testing.com 021-64471599-8017

沪ICP备05003035号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217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