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习做产品经理,但是我不会写需求池?

发表于:2022-3-28 10:01

字体: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我要投稿

 作者:卷王老禾聊产品    来源:知乎

  需求池概念
  需求池一个记录需求、跟进需求、管理需求的池子。
  需求池原则
  宽进严出,进来容易,出去难。(记录需求不进行审核,需求执行落地需要评审)
  为什么会有需求池
  1.需求池中的需求可能由不同岗位的人员填入,因此要有个池子进行管理。
  2.人的脑容量是有限的,需求的数量少则几十,多则近百,单纯的依靠脑子是无法记录/无法记录完整,因此需要需求池。
  3.需求的下一环节是产品设计,任何的App、所有的功能点、甚至页面中的元素(如文案、样式),都是基于需求来的,抛开需求谈解决方案就是耍流氓。因此,要有个池子,记录需求,团队根据这个池子中的需求,进行评审,选择高价值的真需求进行设计、开发、上线。
  需求池的维度
  前文提到,需求池需求池一个记录需求、跟进需求、管理需求的池子,且需求的数量不止一条。基于此,具备以下维度:
  维度:序号
  因为需求不止一条,所以肯定有个维度是【序号】。
  序号:从1开始,依次向后递增,序号的作用是为了,同事之间沟通需求的时候,可以快速定位到此需求
  维度:需求描述
  因为是记录需求,所以,肯定有一个维度是【需求描述】,可以从用户、场景、诉求/期望角度描述。
  需求描述:需求的描述不能仅仅一句话带过,在记录需求的时候,尽可能记录全量信息,防止后续评审、设计环节,因信息缺失导致需求无法推进。
  维度:需求状态
  因为需求需要评审、分析之后,才决定要不要开发上线,所以要有维度【需求状态】,用来表示,哪些需求我们要做,哪些需求我们不要做,状态有:未评审、已拒绝、已通过
  又因为需求评审通过之后,我们要进行设计、研发、测试、上线,因此,【已通过】的状态又可以继续拆分为【设计中】、【开发中】、【测试中】、【已完成】,又因为可能会存在存在一些突发情况,导致需求进度受到影响,因此有一个特殊的需求状态【需求暂停】
  需求状态分为:未评审、已拒绝、设计中、开发中、测试中、已完成、需求暂停。
  维度:提出人、登记人
  因为,脑容量有限,需求有很多,记录需求的人也可能很多(产品、运营、开发、销售、售前),那么多的人员,那么多的需求,对于产品经理来说,记录是比较困难的,因此要有【登记人】、【提出人】维度,两者都是具体的人,比如张三。当需求认知不清晰的时候,首先联系登记人,询问具体细节,若无法解决问题,再联系提出人(提出人可能和登记人一致,也可能不一致,比如需求提出人是客户,登记人可能是是销售、运营)。
  提出人、登记人:具体的人,有名有姓,不能是一类角色
  维度:优先级
  需求有很多,评审之后,要做的需求也有很多。但是资源(开发、UI、时间等)是有限的,总要有一个先后顺序。因此,要有【优先级】维度,用来表明需求的实现顺序。
  优先级:P0(重要且紧急)、P1(不重要紧急)、P2(重要不紧急)、P3(不重要不紧急)
  维度:需求来源
  需求来源有很多渠道,比如:竞品分析、客户反馈、同事(运营、开发)、市场分析、产品经理自己,因此要有【需求来源】维度,记录需求的来源。同时,可以通过此数据,来判断哪个渠道提供的需求更优质,比如100条需求,评审过了70条,这70条中,有40条来源与竞品分析,就说明竞品分析渠道来的需求更优质。
  需求来源:竞品分析、客户反馈、同事、市场、产品经理等,按照自己业务需求来源进行灵活调整。
  维度:需求类型
  不同的需求类型,也是我们选择需求,评审需求的标准。比如我们每次版本迭代(除0-1阶段)不可能只迭代基础型需求,要结合业务,选择部分期望型需求或兴奋型需求。
  维度:备注
  还有部分信息,如参考文档链接,如需求暂停的原因等,都可以写在备注中。
  维度:提出部门、所属产品、所属模块、提出时间等等
  这些也都是需要记录的维度,原因不做过多解释了,和上面的思路是一致的。
  总结
  需求池,本身来说,也是一个【产品】,我们要根据使用用户、应用场景、用户的诉求及期望去思考、去完善需求池,以上仅仅是“部分通用”的模块,要根据自己的业务需求、业务现状进行灵活调整。

  本文内容不用于商业目的,如涉及知识产权问题,请权利人联系51Testing小编(021-64471599-8017),我们将立即处理
《2023软件测试行业现状调查报告》独家发布~

关注51Testing

联系我们

快捷面板 站点地图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关于我们 站长统计 发展历程

法律顾问:上海兰迪律师事务所 项棋律师
版权所有 上海博为峰软件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Copyright©51testing.com 2003-2024
投诉及意见反馈:webmaster@51testing.com; 业务联系:service@51testing.com 021-64471599-8017

沪ICP备05003035号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217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