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需求管理为例,打造出自己的需求分析能力(二)

发表于:2020-12-08 10:03

字体: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我要投稿

 作者:liudada8265    来源:博客园

分享:
  2.1.2  需求(产品)价值判断
  在完成需求逻辑产品化建模后,脑海里大概有了一个可满足需求的产品基本模型。这个阶段已经确定了需求的真实有效性以及有了基本的产品模型,接下来就是对产品模型进行价值评估。
  一般的价值评估维度分为两个方面:
  ·用户层面的使用价值;
  ·商业层面的研发价值。
  用户层面的使用高价值主要的分析维度有:1.用户规模;2使用频次;3.必要性;4.其他维度。
  商业层面的研发价值主要的分析维度有:1.研发资源;2.研发成本;3.研发风险;4.稀缺性;5.其他维度。
  一个需求(产品化)的是否有价值,做与不做需要根据用户和商业两个层面的多种维度综合判断。
  2.2 需求立项
  在进行需求价值判断后,筛选出的需求需要进行需求立项。
  ·需求立项主要分为六个阶段:
  ·需求优先级分配;
  ·需求逻辑产品化;
  ·初审(产品+需求提出者);
  ·需求逻辑可视化(产品+需求方);
  ·二审(需求方)
  ·终审 (产品,项目,设计,技术测试)。
  2.2.1 需求优先级分配
  需求立项的第一步,确定需求的优先级。一般判断需求优先级的维度有:
  ·按照紧急程度(紧急维度);
  ·按照价值权重(价值维度);
  ·资源配置最优(资源维度);
  ·按照实现难易程度(难易维度);
  ·按照上级指示(老板维度);
  ·按照需求产生的时间顺序(时间维度)。
  一个需求的优先级判断通常是多种维度综合的判断结果。
  2.2.2  需求逻辑产品化
  与之前需求分析阶段的需求逻辑产品化建模不同,需求逻辑产品化建模更多是基于思考层面的,而需求逻辑产品化则是强调输出层面的,接到可行性需求后开始输出基本的产品方案,输出物包括但不限于产品蓝图(产品架构图),思维导图,原型图demo等。
  这个阶段更多的输出产品的大的可行的方案的框架,设计理念和产品逻辑闭环等,还没有具体到细节原型和流程图的输出。
  2.2.3  初审会(产品+需求方)
  需求逻辑产品化后需要开初级评审会,用需求逻辑产品化阶段的输出物向需求方介绍产品大方向的设想,如果评审通过则证明大方向上的可行性,不通过则继续修改复审。
  2.2.4  产品逻辑可视化
  初审通过后,接下来进行的是产品逻辑可视化。之所以会有初审的原因是,我们设计产品就像修建大楼一样,需求逻辑产品化就是确定大楼地基和蓝图的过程。如果这个过程没有问题,接下来的产品逻辑可视化就像装修添砖加瓦一样,不会有大的问题。反之,如果已经输出了细节的原型图和流程图再去评审,那么一旦评审失败返工将会花费大量的时间。
  产品逻辑可视化阶段就是在确保大楼的地基和框架没有问题后,添砖加瓦的过程。这个过程主要的输出物一般是原型图,流程图&PRD文档等。
  2.2.5  二审(产品+需求方)
  二审是对具体的产品细节和流程细节逻辑进行评审,评审通过后就可以进入开发阶段了。这个过程中如果评审失败,产品经理只需要花很短的时间修改表层逻辑,不需要做框架层面的修改。
  2.2.6  终审 (产品,项目,设计,技术,测试)
  终审就具体的产品可行性进行评估,确定具体的项目排期计划。需求排期表最为一个基本的里程碑式的交付物,表示需求进入正式的开发阶段。
  2.3 需求研发
  需求研发阶段主要阶段有:1.设计&开发;2. 测试 ;3.验收;4.发布上线。这个过程中产品经理主要跟进需求的研发进度,以及保证整个过程中的信息对称,以及对一些突发的需求修改给出可行性方案。
  2.4 需求归档
  需求归档环节主要有两个过程,输出项目复盘报告& 输出迭代计划。
  ·项目复盘报告主要是对整个项目进行总结,取得的成绩以及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迭代计划,主要针对一些需要二次迭代的需求进行迭代计划输出。
  截止到需求归档,标志着一个需求从需求分析到价值校验以及需求逻辑产品化到最后的研发上线归档全生命周期的结束。
  三、关于能力批量化复制能力的一些思考
  我始终认为产品经理拥有批量化复制自己能力的能力是一种很高级的能力,这篇文章需求管理为例,讲的是产品经理何如模型化(批量化)自己的需求管理能力。不仅仅是需求管理,产品很多知识都可以模型化,框架化的输出。
  衡量一个产品经理是否优秀,如果只有个一个标准的话,我觉得应该是看他是否能快速培养一个和自己同样优秀的产品经理,因为快速意味着你的所有知识输出都是基于方法论层面的模型和框架,就像需求管理引擎一样,掌握了这套管理引擎,所有的需求只需要交给大脑按照标准模式处理,实现真正的规范和高效。

  本文内容不用于商业目的,如涉及知识产权问题,请权利人联系51Testing小编(021-64471599-8017),我们将立即处理。
《2023软件测试行业现状调查报告》独家发布~

关注51Testing

联系我们

快捷面板 站点地图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关于我们 站长统计 发展历程

法律顾问:上海兰迪律师事务所 项棋律师
版权所有 上海博为峰软件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Copyright©51testing.com 2003-2024
投诉及意见反馈:webmaster@51testing.com; 业务联系:service@51testing.com 021-64471599-8017

沪ICP备05003035号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217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