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应该如何给需求排序?

发表于:2019-5-15 10:24

字体: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我要投稿

 作者:Fundebug    来源:掘金

  摘要:需求管理是一门艺术。
  开发产品的时候,我们每天都会面对各种各样、没完没了的需求,有的来自外部用户的反馈,有的来自内部团队的idea,有的是产品的BUG,有的是新的功能...
  看起来只要实现所有需求,产品就可以变得更好,然后吸引更多的用户,接着赚更多的钱,之后招更多的人,再完成更多的需求...
  问题是,需求会源源不断地进来,我们永远也不可能清空所有需求,996也做不完,这辈子都不可能。
  我们能做的,是不断将需求排序,实现优先级最高的需求。那么问题来了,我们应该如何给需求排序?
  以用户为核心确定优先级
  乔布斯曾经说过:
  People don't know what they want until you show it to them.
  用户真的不知道他们想要什么吗?很多时候并非如此。
  我负责产品,每天都会和用户交流,他们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功能,有时会做好简单的交互设计、帮忙想想算法、甚至给我开源代码。
  问题在于,用户只是产品的使用者,他们对于产品的理解没有我们那么深刻,所以他们提出的需求有时会偏离问题的本质,需要我们进一步分析与挖掘。
  我们不是乔布斯,没有能力创造需求;我们也不是张小龙,没有1亿人教我们做产品。因此,我们应该多与用户交流,以用户需求为核心确定优先级:
  用户反馈或者吐槽的时候,耐心一些,聊得更深入一些,同时做好记录
  修复BUG,优化功能或者新增功能时,与感兴趣的用户主动联系,他们会给你更多的反馈
  定期做用户调研,听听沉默的大多数是怎么说的
  对于用户所提的需求,根据反馈用户多少、影响范围、难易程度进行排序
  当我们做产品的时候,创造的欲望是非常惊人的,总会有一些新的idea让我们激动不已,恨不得明天就能上线。但是,我们应该克制自己的创造欲,尊重用户的意见。我们的产品是给客户用的,不是给自己玩的。
  流量红利已经枯竭的时代,获取一个新用户比留住一个老用户难太多了,因此提高留存率显得非常重要。重视每一个用户反馈,及时修复他们发现的BUG,优先实现他们想要的功能,是提高留存率最有效的方式,没有之一。
  BUG的优先级高于新功能
  墨菲定律是这样的:
  Anything that can go wrong will go wrong.
  程序员应该都知道,**代码怎么可能没有BUG呢?**很多时候只是我们没有发现,或者是知道了却没有及时修复。
  然而,对于当前产品的BUG,我们往往容易忽视。可能是BUG隐藏的太深,我们和用户都没有发现;可能是用户发现BUG,但是没有反馈;也可能是我们选择性失明,觉得问题不大。
  事实上,用户对产品质量的要求非常严格,再小的问题他们也会发现,也会吐槽。用户反馈的话我们还能知道,否则我们可能很晚才发现BUG,如果没有监控的话。
  还有一种微妙的情况,当用户反馈貌似不可能出现的BUG时,我们会本能的觉得产品应该没有问题,问题应该出在用户那里,大概是他的浏览器或者网络,或者某种无法解释的原因导致的。其实,这只是我们在逃避问题,代码的运行方式是确定的,没有什么不能解释的地方,如果什么地方不太对劲了,那基本上是BUG。这里分享一个我们的经历:
  某个用户反馈,他在邀请成员加入团队的时候发现,偶尔会有那么一次邀请失败。
  我们检查了一下监控数据,发现确实有失败过,影响的用户不止一个,但是很少。
  然后,我们检查了一下前后端代码,发现没有问题。
  既然业务代码没有问题,那应该没有BUG,这事大概是什么奇怪的原因导致的,我们什么也不用做吧...
  后来,又有几个用户反馈同一个问题,报错也越来来越多,我们不可能再骗自己了!
  再次检查,业务代码确实没有问题,但是报错的代码位置的行号和列号都偏移了,这么诡异?
  不难猜测,生产环境运行的是旧代码!检查一下果然是这样。
  接着,不难发现部署的Docker配置文件有问题,导致某个节点部署的后端代码是旧的...
  我们总是这样,不停地向前走,不断地追求新的成就,逃避当下的问题。听着是不是很像我们的生活
  对于产品BUG,我们应该第一时间修复,或者设置一个Deadline,新的功能可以稍微延后。
  如果我们不停地开发新功能,那当初开发这个有BUG的旧功能究竟是为了什么?如果我们忽略当前用户反馈的问题,那我们费这么大劲拉新是为了什么?
  结论
  需求管理是一门艺术,需要考虑和权衡的东西很多,暂时给大家一个简单的优先级排序,仅供参考:
  用户反馈的BUG
  自己发现的BUG
  用户反馈的需求
  自己想出的需求
  严格按照这个顺序操作是不可能的,这是给大家提供2个思考维度。实际工作中,每个需求的影响范围、紧急程度、难易程度也需要考虑。

      上文内容不用于商业目的,如涉及知识产权问题,请权利人联系博为峰小编(021-64471599-8017),我们将立即处理。
《2023软件测试行业现状调查报告》独家发布~

关注51Testing

联系我们

快捷面板 站点地图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关于我们 站长统计 发展历程

法律顾问:上海兰迪律师事务所 项棋律师
版权所有 上海博为峰软件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Copyright©51testing.com 2003-2024
投诉及意见反馈:webmaster@51testing.com; 业务联系:service@51testing.com 021-64471599-8017

沪ICP备05003035号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217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