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陷管理:注重BUG分析的良好习惯

发表于:2018-12-04 11:45

字体: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我要投稿

 作者:Aceryt    来源:51CTO

  很多朋友都问我,为什么那么喜欢研究bug报告,其实个人一直觉得bug报告高于一切,它是测试人员价值的终极体现。也许是工作的性质,我经常将香港的同事和深圳同事做比较,发现他们一个优点特别值得我们学习:做什么事一般不会去衡量事情的最终利益,更多的是决定后考虑如何更好地把事情做好。
  脚踏实地,希望我自己也能够这样努力下去。
  尽量减少重现的步骤以达到用最少的步骤来重现问题;这对编程人员来说是很有帮助发现问题根源的。
  最好由报bug的人验证bug是否可以关闭。任何人都可以修复bug,但只有那个发现bug的人才能够确信bug是否真正的已被修复。
  在将bug解决时要分清楚解决的方式。一般的bug系统允许你通过例如“fixed(已修复)”, “won't fix (不打算修复)”, “postponed(以后修复)”, “not repro(不可重现)”, “duplicate(重复)”或“by design(设计如此)”方式来解决bug。同时最好写上解决的方式或非正常解决问题(如以上几种类型)的原因。
  当你的bug报告以“not repro(不可重现)”打回给你时,先检查一个步骤是否有遗漏或清晰,再去找编程人员。编程人员通常是在无法用bug报告中的步骤重现bug时才选择这个选项。
  仔细地追踪版本信息。你给测试人员的每一个build都应该有一个build ID编号,这样刚入门的测试人员就不会重新测试压根就没有修复的那个版本。
  如果你是个编程人员,并且正陷入让测试人员使用bug管理库的苦恼中,你只要不用其他方法接受bug报告。如果你的测试人员习惯将bug报告用邮件的形式发给你,你只需用一个简短的消息回复他们:“请将它们输入到bug库中,因为我无法追踪邮件。”
  如果你是一个测试人员,并且正陷入让测试人员使用bug管理库的苦恼中,你只要不和他们说任何有关bug的事――将bug输入到数据库中,数据库会自动发送email给他们。
  不要添加太多的新字段。有些人喜欢添加一些新的字段来追踪他所需的信息。试想一下,测试人员要花多长的时间去填写一个几十个字段的表单,而且又有多少人还愿意填写下一个bug呢。
  如果知道bug出现模块的负责人员或将解决bug的开发人员,请在标题中明确的指出,例如你发现的bug是有关增加人员的,那么在标题中可以指出“增加人员时出现xx错误”。
  如果用英文报bug,最好使用现在时或过去时,例如用"appears"而不是"will appear"。
  不要使用完全的大写形式,那样会让人感觉象控诉。不要使用感叹号或其他表现个人感情色彩的词语或符号。
  不要使用含糊的词语(例如,好像,似乎)来描述发现的现象。
  请考虑如下问题:
  1.同一软件中的相似功能是否有相同的问题?
  2.其他的浏览器是否有相同的问题?
  3.其他的软硬件配置是否有相同的问题?
  4.其他的区域(locales)是否有相同的问题?
  5.不同的安排设置是否有相同的问题?
  6.以前的版本否有相同的问题?
  编写bug report没有什么定式,没有绝对的范本,最基本的是能够让客户或目标修改,浏览bug report人员看懂,而且在短时间内,而不需反复思考的。其他有时要考虑目标读者的一些喜欢。例如有些类似的bug到底是合并还是单独提交,bug的步骤划分(到底是每一步都为一点,还是有些点可以合并)。在这一点上我觉得“灵活和适应”是很关键的。
  在发现一个Bug并填写完bug report之后,在review的时候,需要特别注意的一点是:这个bug report会不会让其他人还有联想或发挥的空间。一个好的bug report是不可以细分的,  换句话说就是这个bug是不会让他人觉得你还有些地方需要在测试一下,或许还有其他的问题。例如,有个测试人员发现在输入16这个数字(允许范围内)且提交时系统会返回一个错误:不能输入48以下的数字。这确实是一个错误,但是如果就只按现在的步骤提交,另一个可能会有这样的想法:是不是输入48以下的数字都会有这样的问题呢?这样他有可能要求你在测试其他的数据。这样就延长了这个bug的生命期,而且浪费了大家的时间。

     上文内容不用于商业目的,如涉及知识产权问题,请权利人联系博为峰小编(021-64471599-8017),我们将立即处理。
《2023软件测试行业现状调查报告》独家发布~

关注51Testing

联系我们

快捷面板 站点地图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关于我们 站长统计 发展历程

法律顾问:上海兰迪律师事务所 项棋律师
版权所有 上海博为峰软件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Copyright©51testing.com 2003-2024
投诉及意见反馈:webmaster@51testing.com; 业务联系:service@51testing.com 021-64471599-8017

沪ICP备05003035号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2173号